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提高孩子主動性,才是快樂教育的真諦

有國外生活經驗的人知道, 英美的私立中學競爭相當激烈, 能考上的孩子, 往往各方面能力都強。 不僅學業出色, 還有特長和想法, 人生過的充實有趣。

反觀國內, 其實, 無論哪種教育體制, 真正優秀的孩子是有共性的:他們懂得最大化利用時間, 獲得優質資源, 成就更好的自己。

少年時光短暫。 同樣半小時, 有的孩子看看口水電視劇, 有的投入到多元有趣的工作坊或導師交談裡, 人生從半小時開始, 發生分化。 西方教育認為, 積極的動力(motivation)能讓大腦興奮, 這是人生快樂的真諦。

而教育的引導作用, 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動力, 掌握人生主動性, 收穫高級的快樂感和自由度。

今天我們從孩子在壓力下掌握人生主動性, 提供三點思路。

01

策略上, 做減法

孩子精力有限, 要做減法。 不要因為擔心升學, 把孩子課餘時間都填滿補課。 補不過來的!

核心思路是:公立體制中,

儘量補短板;私立(海外)路線下, 側重揚長板。

為什麼?

先說公立。 高考是一項標準化考試, 核心科目均衡發展的人比較有優勢, 也可以輔助大腦平衡思考。

有些孩子某一門科目好, 另一門弱。 大考時壓力增大, 弱項可能因為緊張, 更加考不好, 結果總分被拖累。 很可惜。

升學是長跑, 要避免體力透支。 建議每個人根據自己特點, 合理安排重心和策略。 每一年都有起點很高的人, 卻輸在終點線上。

再說私立雙語和西方學校。 與公立相比, 這條路徑鼓勵揚長。 在國際教育路線下, 孩子的天賦需要最大化發揮出來, 特別是那些有助於未來生存發展的特長, 比如繪畫創意、體育、公益、經濟學等, 這些是英美中學很歡迎的, 因為它們與未來職場高度接軌。

西方認為,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啟發思考, 培養適應社會, 改變世界的人。

切忌面面俱到, 什麼都會一點, 什麼都不精, 沒有自己的想法。

在幼兒時期可以多元化嘗試, 但到了少年時期, 無論公立私立, 一定要學著為人生做減法, 形成自己的思路和獨立規劃。

02

專注目標, 同時心有旁騖

專注力很重要, 它在任何體制下都是成功的基石。

但是!專注 ≠ 認死理。 有一些中國的孩子, 會把“北大“”清華”貼在床頭, 必須考上, 否則人生無意義, 寧可複讀。

生命有限, 世界無限, 過度執著是典型的時間和資源錯配。

申請英美學校也是一樣。 名校固然好, 但一定要梯度選擇, 多留幾條路。 並知道如何通過退一步調整規劃的方式, 實現同樣美好的人生目標。

這些說起來容易, 但操作時需要資訊和眼界。 眼界決定了你能看到多少條路。

固執的人, 往往限制自己的眼界, 也局限了孩子的人生。

西方精英教育主張把全世界當作課堂。 私立中小學、甚至幼稚園, 會帶很小的孩子到海外field trip, 離開父母, 體驗另一國的生活;而頂尖商學院甚至要求學生們,

畢業前必須花一段時間在其他國家的某個企業工作, 積累國際視野, 發現其他文化值得學習的東西。 確保長盛。

人生的主動性和幸福感, 往往取決於, 你的世界有多大, 你手裡的選項有多少。

03

社交, 是一項硬技術

哈佛教育評論最近一篇文章認為,社交是硬技術,不是軟實力。

There's nothing soft about social skills。在人工智慧時期,社交不僅僅幫助人獲得快樂和動力,同時還能夠促進人際聯結,擺脫標準化重複性工作(容易被機器取代)。

一個美國的高管,他談到人工智慧為美國人帶來的焦慮。很多高薪的註冊會計師、醫生、律師等成功人士,正在擔心十年後被機器取代,工作不保。

教育最不該面對的後果,就是孩子現在的努力,被未來淘汰了。

而未來有兩個有價值的領域:一是能領導機器的人(程式設計、設計等);二是能領導人的人(成功的銷售、市場規劃、藝術編創等)。

每個孩子都有休息放鬆的時間,區別在於,她把時間用來發呆無聊,還是投入到有價值的社交活動中(群體學習、野營、社團活動、與專業人士對話等)。

研究認為,社交是積極的休息形式,可以有效刺激大腦的活躍度。

英美學校格外重視社交。那裡的孩子並不是學業壓力輕,而是對學習有更廣博的認知:書本之外的人際交往,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不可忽視。

筆者的觀察是,孩子交往正能量的人(最好是同齡人或者導師),可以獲得學習的動力。這比父母念叨100遍有效率。親子之間有天然的親密與逃離關係,而同齡人或導師群體,更能激發孩子潛意識裡獲得外部認可的動力。

成長的快樂,在於優質資源的陪伴、積極的外部刺激和個人努力。無論東西方,這些都會説明孩子提升主動性,實現人生的快樂和自由!

哈佛教育評論最近一篇文章認為,社交是硬技術,不是軟實力。

There's nothing soft about social skills。在人工智慧時期,社交不僅僅幫助人獲得快樂和動力,同時還能夠促進人際聯結,擺脫標準化重複性工作(容易被機器取代)。

一個美國的高管,他談到人工智慧為美國人帶來的焦慮。很多高薪的註冊會計師、醫生、律師等成功人士,正在擔心十年後被機器取代,工作不保。

教育最不該面對的後果,就是孩子現在的努力,被未來淘汰了。

而未來有兩個有價值的領域:一是能領導機器的人(程式設計、設計等);二是能領導人的人(成功的銷售、市場規劃、藝術編創等)。

每個孩子都有休息放鬆的時間,區別在於,她把時間用來發呆無聊,還是投入到有價值的社交活動中(群體學習、野營、社團活動、與專業人士對話等)。

研究認為,社交是積極的休息形式,可以有效刺激大腦的活躍度。

英美學校格外重視社交。那裡的孩子並不是學業壓力輕,而是對學習有更廣博的認知:書本之外的人際交往,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不可忽視。

筆者的觀察是,孩子交往正能量的人(最好是同齡人或者導師),可以獲得學習的動力。這比父母念叨100遍有效率。親子之間有天然的親密與逃離關係,而同齡人或導師群體,更能激發孩子潛意識裡獲得外部認可的動力。

成長的快樂,在於優質資源的陪伴、積極的外部刺激和個人努力。無論東西方,這些都會説明孩子提升主動性,實現人生的快樂和自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