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一書記”崔義河: 蓋大棚推良種村民腰包鼓起來

市農業局駐利津縣明集鄉荊家灶村“第一書記”崔義河走馬上任後, 先是調查了荊家灶村的具體情況, 發現該村的地理位置較為偏僻,

村民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 生產方式落後, 但勞動力較為充足。 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 崔義河從發展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入手, 鼓勵村民發展大棚種植, 同時推行良種工程, 這一系列的措施讓村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除了讓村民的收入增加以外, 在民生保障方面, 崔義河大力開展了“水、電、路、訊”民生改造提升和建設工程, 以實實在在的行動,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鼓勵村民發展大棚種植

崔義河在上任前, 就開始走訪村民, 瞭解基本情況。 荊家灶村位於明集鄉西部, 共有117戶、412人, 耕地面積3000餘畝, 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常規作物為主。 “當時發現這個村不僅位置偏僻, 生產方式也非常落後, 村民的思想較為封閉。 ” 

在調查的過程中,

崔義河發現這個村的勞動力還是挺充足的, 但是缺技術、缺人才, 缺先進的理念, 更缺項目的支撐。 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村民的“視界”, 讓村民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更新他們的種植理念。 那段時間, 崔義河白天帶著村民們去“取經”, 晚上就和村民們開會, 探討該怎麼改變現在的種植模式, 找到一條新路子。

最終崔義河發現, 村裡的西瓜、香瓜比較受歡迎, 可以發展大棚種植西瓜、香瓜。 “因為村裡有悠久的種西瓜的歷史, 有不少外地的商販認可村裡的西瓜。 村民對種植西瓜也比較瞭解, 其次有成方連片閒置地和水庫, 有資源。 ”崔義河說, 如果大棚種植, 那麼西瓜可以提前上市, 價格肯定要高, “這就為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

崔義河將想法告訴了村民之後, 發現村民對於這個大棚種植還是有疑慮, “村民們主要是覺得大棚種植投入多, 還不知道能否成功, 都在觀望。 ”崔義河說, “我開始做種植大戶的工作, 讓他們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

有了種植大戶的示範, 不少村民也跟著一起種植大棚。 剛開始, 村裡蓋了40餘個大棚, 等到大棚建好了, 崔義河又發現澆灌成了新問題, 這也是制約大棚發展的一個關鍵點, 他便向局裡申請資金, 投資建設了泵站, 解決了這一個問題之後, 崔義河又請來了專家, 對村民種植提出了不少好建議。

2016年8月底, 經過調查測算, 村民種植的大棚總產值達到了170萬餘元, 平均每個大棚產出效益約4萬余元, 農戶不但當年就可收回大棚建設和生產資料成本,

還有1萬餘元的純收入, 效益相當可觀。 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

推行千畝玉米良種工程

除了帶領村民蓋大棚致富以外, 崔義河還實施了全村整建制創建1500畝優質高產小麥良種繁育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專案。 通過村企合作, 以“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為主要運作模式, 大力實施“一村一品”推進工程和訂單農業, 原種補貼金額達5萬餘元, 小麥優質良種覆蓋率達到了100%。 幫扶村由往年畝產450公斤左右, 迅速提高到畝產500多公斤左右, 增長效益非常明顯。 通過測算, 專案區可實現年增收糧食7.5萬公斤, 按2015小麥保護價計算, 農民可新增收入17.7多萬元。

除此之外, 崔義河還積極組織實施了“小麥新品種展示示範田暨‘三新技術’試驗田”項目。

崔義河積極對接省種子管理站, 在全省範圍徵集了28個展示品種和4個示範品種的1500餘斤小麥原種, 通過對比展示示範, 切實解決了農民選種難用種難問題。

崔義河還實施了千畝玉米良種示範工程項目。 其中專案投資10萬元, 精選2個優質品種進行種植, 並積極聯繫, 精心選購, 為村民免費發放價值5萬餘元的玉米新品種1000多袋。 2016年9月下旬, 經測算, 玉米畝產量由往年的500公斤左右, 大幅度提高到畝產650—685公斤左右, 畝均增產150—180公斤。 其中高產攻關地塊達到了750公斤。 通過項目的實施, 徹底解決了村裡種植近20多個劣質玉米品種的多亂雜現象, 項目區玉米優質良種覆蓋率100%, 全村整體良種覆蓋率也有了明顯改善, 還提高了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機械化程度,推動了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相配套,有效解決了農民選種難、用種難問題。

在崔義河剛來荊家灶村時,這個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內各項基礎設施非常落後,飲水難、用電難、行路難、線路亂等現象較為突出,嚴重影響了村民生產生活,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為徹底改變幫扶村落後面貌,全面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崔義河帶領的駐村工作組與村“兩委”密切配合,大力開展“水、電、路、訊”四大民生改造提升和建設工程,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還提高了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機械化程度,推動了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相配套,有效解決了農民選種難、用種難問題。

在崔義河剛來荊家灶村時,這個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內各項基礎設施非常落後,飲水難、用電難、行路難、線路亂等現象較為突出,嚴重影響了村民生產生活,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為徹底改變幫扶村落後面貌,全面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崔義河帶領的駐村工作組與村“兩委”密切配合,大力開展“水、電、路、訊”四大民生改造提升和建設工程,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