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俯地仰天,使命依舊!英雄始終不曾遠去

又是一季紛飛雨, 又逢今年清明節!

讓我們循著這些報導, 為烈士深情點燈, 為烈士的家人輕輕拭淚。 不論時光如何流逝, 英雄始終不曾遠去, 我們的世界裡依然有你——

懷念英雄

他在舊相冊中想你,

告慰你:家鄉富裕、美麗!

那封熱燙的遺書, 已交給你母親,

她哭了很久, 但總為你驕傲!

十年前已去尋你。

我從他口述中想你,

想你的英俊, 你的情懷,

你戴著大紅花, 回望祖國的一瞬間,

想你閃電般的身影,

想你們熱血染紅的金達萊……

——摘自吳建輝《想你》

清明雨模糊著時空, 讓我在慷慨殉國與永恆祭奠間俯仰出入。 讓我在慷慨殉國與永恆祭奠間俯仰出入。 出, 是縱馬河山;入, 是換了人間。 俯, 是披肝瀝膽的衝鋒陷陣;仰, 是歸於寧寂的墳、不能忘卻的魂。

烈士的生命, 定格在本應燦爛綻放的年華。 親人的呼喚, 浸透著肝腸寸斷唯自知的悲痛。

想你的365天

今年清明, 或許我們無法到你墓前看望, 但兄弟們都會在戰位元上向你敬禮!

朋飛:“大家都很想你。 學弟們把你的相片掛在宿舍樓裡, 面朝大海, 是你牽掛的方向;大家為你寫詩寫歌, 把對你的懷念, 永遠留在了航院。 戰友們都已畢業, 奔赴各自的戰位。 大家都說, 肩上的使命, 除了自己的, 還有你的!”

(王煊堘)

放心吧旭兒, 為了你, 我和你爸爸也要好好地過下去呀。

(胡中秋)

一鳴沒有爸爸疼了, 但有我這個哥哥罩著他, 不怕!

樹朋:“我兒子今年11歲, 還是愛玩愛鬧的年紀, 可見了一鳴, 卻變成了暖男。 好吃的好玩的, 都先想著一鳴弟弟。 我想表揚他幾句, 他卻小大人似的對我說:“一鳴沒有爸爸疼了, 但有我這個哥哥罩著他, 不怕!”看著兩個寶貝, 我又想到了我和樹朋在一起的日子, 真希望他們能一輩子做兄弟。 兄弟, 放心吧, 麗娜的工作已經走上正軌, 一鳴馬上要上小學, 全家也搬到了市里。 我的好兄弟, 相信陽光會永遠照耀著你身後這片和平的大地, 我們永遠思念你!”

(魯成軍)

孩子, 媽不哭了, 你在天堂裡也不哭。 這輩子, 咱母子還沒做夠, 來世再續上!

陳哥:“你走了9年,雯雯還常喊爸爸。我問她爸爸在哪裡?她指著空中告訴我,飛機。我又問她,爸爸回來不?她說,回!我寧願相信娃娃說的,我知道你會回來找我們,不管以何種方式。清明又到了,陳哥,我好想你,昨天夢到你讓我等你。好,我等你,但不要讓我等太久了好不好?”

(胡喜林、趙麗芳、華山)

刊於2017年3月26日解放軍報

“生活週刊”版

英雄不參與收穫,我們不能遺忘英雄

1

傷殘退伍老兵為抗日民族英雄守墓32載

1985年,馬本齋烈士陵園建成,蔡恩坤主動向民政部門申請去守護陵園。在僅有7.8平方米的磚房內,每天清晨起床就開始打掃院落,由於傷殘,只能一隻手握著掃把,幹起活來吃力,整個陵園打掃下來,常常需要一天時間。32年的守護歲月中,蔡恩坤見證了不計其數前來弔唁的老軍人,他說:“每年前來弔唁的人數不勝數,他們的每一次到來,都讓我感到守護陵園很有意義。”

2016年,莘縣縣委協調省民政廳對馬本齋烈士陵園進行全面整修,目前仍在修繕中。更多的人參與到維護陵園建設的工作中,蔡恩坤完全可以休息一下,但他仍堅持在陵園中歷盡所能地做些事情,老人已將這裡視作生命的一部分。

每當有學校和單位來給馬本齋烈士掃墓,蔡恩坤都會擔任義務講解員。一次次地講解,一次次地追憶,蔡老覺得自己可以為宣傳革命精神和教育下一代作貢獻,他的工作很有價值。蔡恩坤說:“英雄走了,但他的精神還在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後來人。”

(劉雲龍、趙玉剛、中國國防報熊永嶺)

刊於2017年3月29日中國國防報4版

2

退伍老兵發自內心的承諾,21年守候960位烈士

“別人上班的時候他上班,別人不上班的時候他還在上班,越是節假日越是忙。”

雲南省麻栗坡縣的退伍老兵張子培每天清晨,他都會把烈士的“家”擦拭乾淨,陪在老哥哥身旁,聊聊天,講講當下的美好生活。

那年,剛滿23歲的張子培從陸軍第13集團軍某旅退伍回鄉。退役安置時,不少人選擇了黨政機關,唯有張子培報名到烈士陵園當管理員。親人對此非常不理解,質問他為何如此。他回答說:“烈士為國犧牲了,他們用生命保護我們,我要守護好他們!”對自己退伍後的擇崗,張子培堅定執著。

“平凡的崗位上做好平凡的事,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頂得住煩擾。”張子培說,陵園建在城郊,他剛到陵園工作時交通條件較差,平時來憑弔烈士的人非常少,每天陪伴他的只有960個烈士的墳塋。張子培的深情守墓,感動了無數群眾。

(中國國防報嚴浩)

刊於中國國防報2017年3月27日3版

我們該從先烈那裡汲取怎樣的精神力量

回顧歷史,在民族危亡之際,是先烈們以“萬里崎嶇,為國效命”的擔當,激勵和帶領人民同仇敵愾、共禦外侮;和平年代,為保一方安寧和國家利益,英雄們不惜流血獻身。

他們中大多數的人生如同夏花一般,短暫而絢爛,卻將最美的一瞬留在了世間。今天,我們在對先烈的祭奠中,重溫民族記憶,激蕩家國情懷,從不朽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清明節,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吟詠那些不能忘卻的紀念。

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主席強調,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清明節,那一個個深深的鞠躬,那一次次深情的仰望,都在表達對英烈的緬懷、對歷史的敬畏,都在試圖從先烈的事蹟和精神中汲取強大的力量。

1

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這是先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回望歷史長河,無論處於何種境遇,先烈們身上所迸發出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都猶如長風出穀、雷霆萬鈞,噴薄萬馬奔騰的氣勢,迸發摧枯拉朽的力量,激蕩橫絕星空的鳴響。

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是指面對戰爭、危險和困難時,表現出的一種無所畏懼的人格特質,集中體現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主義氣概。正如明朝大思想家呂坤所言:“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其實,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一種大擔當、大襟度、大涵養、大識見。

在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無數先烈正是憑著這股精神,才經受住血與火的考驗與洗禮,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奪取一次又一次勝利。

2

很多時候,當人們談論理想信仰的時候,往往彌漫著一種夢幻的浪漫主義色彩。而在戰爭年代,理想信仰卻不是用來談的,而是用行動踐行的。這種踐行,很多時候意味著要犧牲生命。

和平年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並不一定要犧牲生命,而更多的在於一種慎獨與堅守,體現在能否始終不渝堅持理想、忠於信仰。

很多時候,有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也就有了“主心骨”。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無數先烈能夠視死如歸,根本支撐是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正如方志敏在獄中寫道:“我們是共產黨員,為革命而死,毫無所怨,更無所懼……我們始終是黨的正確路線的擁護者和執行者,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竭誠的信仰者……”“決不能絲毫動搖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信仰是鐵一般的堅硬的。”

正是因為有堅定的信仰,先烈們才成了“特殊材料製成的人”!

反觀一些人在關鍵時刻叛變革命隊伍,根本原因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沒能在心中紮根,關鍵時刻又徘徊動搖、猶豫不決。

歷史的警誡,發人深省!

4

不畏兇險、敢於克敵制勝,這是大無畏革命精神的另一個側面。

戰爭年代,軍人往往常處死生之地、危險之境。面對對手的兇險、敵人的致命,英勇無畏、勇於制勝是對一名軍人的本能考驗。尤其是現代戰爭複雜萬變,每場戰爭都會導致一些軍人成為“戰爭應激反應”性精神病患者,這是浸染著硝煙炮火的青春殘片。

不畏兇險、敢於克敵制勝,就是軍人精神上的“撒手鐧”。

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時,連長熊尚林帶17勇士靠小船強渡之後拼命搶佔橋頭,無一犧牲;飛奪瀘定橋一戰中,由連長廖大珠帶隊的22勇士,攀著13根鐵索奪下瀘定橋。

面對天險沖向炮火,“戰神們”靠的就是這種視死如歸的鐵血精神!

今天,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周邊安全環境,也必然需要大力塑造和弘揚這種精神,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更何況,經過多年的建設積累,我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早已告別“小米加步槍”的時代——不但有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上的“撒手鐧”,還有武器裝備方面的“撒手鐧”,必然更加夯實了中國軍人能打勝仗的底氣!

4

李大釗說:“人生的目的,在於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

固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但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獻身使命,革命先烈為我們樹起了大無畏的典範。

對於軍人來說,獻身使命既不是“無謂的傷亡”,也不是“生命的虛擲”,而應是一種先天本能。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為了打通進攻通道,戰士梁英瑞毅然從射孔中把炸藥包塞進敵人的暗堡。為使命而英勇犧牲的梁英瑞被追記一等功,中央軍委授予他“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打開厚重的史冊,無數英烈為使命譜寫的壯麗篇章令人久久回味:劉胡蘭堅貞不屈、用生命詮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邱少雲捨生取義“在烈火中永生”,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歷史深處,厚重深邃,我們從中品味、思索、收穫。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獻身使命不僅僅是在戰場上流血犧牲,更多的是在平時生活中的默默無聞、竭誠奉獻。或許,沒有鮮花和掌聲,要耐住孤獨和寂寞,但同樣因不可或缺而偉大。

其實,革命先烈們堅守信仰的忠誠、敢於犧牲的壯舉、熱愛人民的情懷、民族復興的宏願,早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嵌入民族精神的內髓。奔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我們後輩更當從前輩的精神中汲取動力和滋養,提振精氣神、集聚正能量,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作者系空軍(航空大學)党的創新理論學習研究中心

研究員、副教授】

整理:王一心;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陳哥:“你走了9年,雯雯還常喊爸爸。我問她爸爸在哪裡?她指著空中告訴我,飛機。我又問她,爸爸回來不?她說,回!我寧願相信娃娃說的,我知道你會回來找我們,不管以何種方式。清明又到了,陳哥,我好想你,昨天夢到你讓我等你。好,我等你,但不要讓我等太久了好不好?”

(胡喜林、趙麗芳、華山)

刊於2017年3月26日解放軍報

“生活週刊”版

英雄不參與收穫,我們不能遺忘英雄

1

傷殘退伍老兵為抗日民族英雄守墓32載

1985年,馬本齋烈士陵園建成,蔡恩坤主動向民政部門申請去守護陵園。在僅有7.8平方米的磚房內,每天清晨起床就開始打掃院落,由於傷殘,只能一隻手握著掃把,幹起活來吃力,整個陵園打掃下來,常常需要一天時間。32年的守護歲月中,蔡恩坤見證了不計其數前來弔唁的老軍人,他說:“每年前來弔唁的人數不勝數,他們的每一次到來,都讓我感到守護陵園很有意義。”

2016年,莘縣縣委協調省民政廳對馬本齋烈士陵園進行全面整修,目前仍在修繕中。更多的人參與到維護陵園建設的工作中,蔡恩坤完全可以休息一下,但他仍堅持在陵園中歷盡所能地做些事情,老人已將這裡視作生命的一部分。

每當有學校和單位來給馬本齋烈士掃墓,蔡恩坤都會擔任義務講解員。一次次地講解,一次次地追憶,蔡老覺得自己可以為宣傳革命精神和教育下一代作貢獻,他的工作很有價值。蔡恩坤說:“英雄走了,但他的精神還在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後來人。”

(劉雲龍、趙玉剛、中國國防報熊永嶺)

刊於2017年3月29日中國國防報4版

2

退伍老兵發自內心的承諾,21年守候960位烈士

“別人上班的時候他上班,別人不上班的時候他還在上班,越是節假日越是忙。”

雲南省麻栗坡縣的退伍老兵張子培每天清晨,他都會把烈士的“家”擦拭乾淨,陪在老哥哥身旁,聊聊天,講講當下的美好生活。

那年,剛滿23歲的張子培從陸軍第13集團軍某旅退伍回鄉。退役安置時,不少人選擇了黨政機關,唯有張子培報名到烈士陵園當管理員。親人對此非常不理解,質問他為何如此。他回答說:“烈士為國犧牲了,他們用生命保護我們,我要守護好他們!”對自己退伍後的擇崗,張子培堅定執著。

“平凡的崗位上做好平凡的事,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頂得住煩擾。”張子培說,陵園建在城郊,他剛到陵園工作時交通條件較差,平時來憑弔烈士的人非常少,每天陪伴他的只有960個烈士的墳塋。張子培的深情守墓,感動了無數群眾。

(中國國防報嚴浩)

刊於中國國防報2017年3月27日3版

我們該從先烈那裡汲取怎樣的精神力量

回顧歷史,在民族危亡之際,是先烈們以“萬里崎嶇,為國效命”的擔當,激勵和帶領人民同仇敵愾、共禦外侮;和平年代,為保一方安寧和國家利益,英雄們不惜流血獻身。

他們中大多數的人生如同夏花一般,短暫而絢爛,卻將最美的一瞬留在了世間。今天,我們在對先烈的祭奠中,重溫民族記憶,激蕩家國情懷,從不朽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清明節,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吟詠那些不能忘卻的紀念。

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主席強調,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清明節,那一個個深深的鞠躬,那一次次深情的仰望,都在表達對英烈的緬懷、對歷史的敬畏,都在試圖從先烈的事蹟和精神中汲取強大的力量。

1

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這是先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回望歷史長河,無論處於何種境遇,先烈們身上所迸發出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都猶如長風出穀、雷霆萬鈞,噴薄萬馬奔騰的氣勢,迸發摧枯拉朽的力量,激蕩橫絕星空的鳴響。

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是指面對戰爭、危險和困難時,表現出的一種無所畏懼的人格特質,集中體現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主義氣概。正如明朝大思想家呂坤所言:“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其實,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一種大擔當、大襟度、大涵養、大識見。

在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無數先烈正是憑著這股精神,才經受住血與火的考驗與洗禮,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奪取一次又一次勝利。

2

很多時候,當人們談論理想信仰的時候,往往彌漫著一種夢幻的浪漫主義色彩。而在戰爭年代,理想信仰卻不是用來談的,而是用行動踐行的。這種踐行,很多時候意味著要犧牲生命。

和平年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並不一定要犧牲生命,而更多的在於一種慎獨與堅守,體現在能否始終不渝堅持理想、忠於信仰。

很多時候,有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也就有了“主心骨”。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無數先烈能夠視死如歸,根本支撐是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正如方志敏在獄中寫道:“我們是共產黨員,為革命而死,毫無所怨,更無所懼……我們始終是黨的正確路線的擁護者和執行者,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竭誠的信仰者……”“決不能絲毫動搖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信仰是鐵一般的堅硬的。”

正是因為有堅定的信仰,先烈們才成了“特殊材料製成的人”!

反觀一些人在關鍵時刻叛變革命隊伍,根本原因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沒能在心中紮根,關鍵時刻又徘徊動搖、猶豫不決。

歷史的警誡,發人深省!

4

不畏兇險、敢於克敵制勝,這是大無畏革命精神的另一個側面。

戰爭年代,軍人往往常處死生之地、危險之境。面對對手的兇險、敵人的致命,英勇無畏、勇於制勝是對一名軍人的本能考驗。尤其是現代戰爭複雜萬變,每場戰爭都會導致一些軍人成為“戰爭應激反應”性精神病患者,這是浸染著硝煙炮火的青春殘片。

不畏兇險、敢於克敵制勝,就是軍人精神上的“撒手鐧”。

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時,連長熊尚林帶17勇士靠小船強渡之後拼命搶佔橋頭,無一犧牲;飛奪瀘定橋一戰中,由連長廖大珠帶隊的22勇士,攀著13根鐵索奪下瀘定橋。

面對天險沖向炮火,“戰神們”靠的就是這種視死如歸的鐵血精神!

今天,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周邊安全環境,也必然需要大力塑造和弘揚這種精神,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更何況,經過多年的建設積累,我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早已告別“小米加步槍”的時代——不但有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上的“撒手鐧”,還有武器裝備方面的“撒手鐧”,必然更加夯實了中國軍人能打勝仗的底氣!

4

李大釗說:“人生的目的,在於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

固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但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獻身使命,革命先烈為我們樹起了大無畏的典範。

對於軍人來說,獻身使命既不是“無謂的傷亡”,也不是“生命的虛擲”,而應是一種先天本能。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為了打通進攻通道,戰士梁英瑞毅然從射孔中把炸藥包塞進敵人的暗堡。為使命而英勇犧牲的梁英瑞被追記一等功,中央軍委授予他“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打開厚重的史冊,無數英烈為使命譜寫的壯麗篇章令人久久回味:劉胡蘭堅貞不屈、用生命詮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邱少雲捨生取義“在烈火中永生”,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歷史深處,厚重深邃,我們從中品味、思索、收穫。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獻身使命不僅僅是在戰場上流血犧牲,更多的是在平時生活中的默默無聞、竭誠奉獻。或許,沒有鮮花和掌聲,要耐住孤獨和寂寞,但同樣因不可或缺而偉大。

其實,革命先烈們堅守信仰的忠誠、敢於犧牲的壯舉、熱愛人民的情懷、民族復興的宏願,早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嵌入民族精神的內髓。奔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我們後輩更當從前輩的精神中汲取動力和滋養,提振精氣神、集聚正能量,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作者系空軍(航空大學)党的創新理論學習研究中心

研究員、副教授】

整理:王一心;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