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科技部發佈國家重點園區創新監測報告 國家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各有哪些創新法寶?

2016國家重點園區創新監測報告

近日, 科技部發佈《國家重點園區創新監測報告2016》(下簡稱《報告》)。 《報告》基於2014-2015年統計資料, 通過構建指標體系, 對國家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和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創新能力進行了監測。

國家高新區成為創新發展

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先導

《報告》提到, 國家高新區在穩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已成為中國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中國推動“雙創”的核心載體。

《報告》中表示, 在經濟新常態下, 國家高新區依然在高基數上保持了較高增長, “十二五”期間, 146家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實現年均增長17.4%, 其中有18家年均增速在20%以上。 國家高新區集聚了4.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 占全國高企數量的39.4%;國內外上市企業1400多家, 新三板掛牌企業近3800家;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96家誕生于國家高新區, 全國131家獨角獸企業中有104家在高新區;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404家,

超1000億元的企業10家。 形成了以中關村、張江、深圳、杭州等為代表的全球創新高地, 誕生了一批以小米、華為、阿裡巴巴等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

根據《報告》, 國家高新區是全國創新資源最密集、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強度最大、創新成果最豐碩的區域。

全國經備案的眾創空間40.5%在國家高新區內。 2016年國家高新區新增註冊企業達到28.2萬家。 高新區內企業R&D經費支出達5379.9億元, 占全國企業的44.3%, 全部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13%, 是全國平均水準的2.9倍。

國家農業科技園成為推動

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關於國家農業科技園, 《報告》表示, 近年來國家農業科技園的創新投入不斷加大, 孵化培育能力不斷增強, 創新產出日益增多, 集成示範效益顯著, 有效地建設了一大批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平臺、培育了一大批農業科技企業, 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根據《報告》, 2014年全年園區投資總額1119億元, 科研經費投入91.5億元, 擁有研發中心數1807個, 其中省部級研發中心726個, 研發人員數量超過5.4萬人。

截至2014年底, 園區引進培育企業總數7445家, 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71家, 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588家, 農業上市公司61家。園區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植物和畜禽水產新品種308項,取得智慧財產權數4230項,其中專利授權2074項,同比增長150%。園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總產值達5378億元,其中,二三產業產值總和占總產值的83%。帶動當地農戶人數545萬人,農戶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9718元,超過當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9.2%。

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成效顯著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是科技部等部門聯合推動的一項地方可持續發展試點示範工作,截至2016年年底,已建立實驗區189個,分佈在全國31個省(區、市)。

《報告》表示,實驗區在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2015年實驗區人均GDP是75328元,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1%,比全國平均值低1/4;城鄉收入比為2.15:1,明顯低於全國平均值2.73:1;實驗區人均預期壽命為77.85歲,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51歲。實驗區還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創新性的地域可持續發展模式,如美麗鄉村建設的浙江安吉模式、生態迴圈農業的廣西恭城模式、大病再保險的江蘇太倉模式等。一些成功的可持續發展經驗和模式已經推廣到實驗區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實驗區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一面旗幟。

根據《報告》,實驗區發揮了向世界展示中國可持續發展做法和成就的視窗作用。去年12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明確提出將以現有的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工作為基礎,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可持續發展創新示範樣板。在《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00-2015)》《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7)》中,將實驗區建設作為中國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基本經驗寫入《報告》,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編輯:項明祥 校對:何飄飄 徐璐璐 王航飛

農業上市公司61家。園區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植物和畜禽水產新品種308項,取得智慧財產權數4230項,其中專利授權2074項,同比增長150%。園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總產值達5378億元,其中,二三產業產值總和占總產值的83%。帶動當地農戶人數545萬人,農戶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9718元,超過當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9.2%。

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成效顯著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是科技部等部門聯合推動的一項地方可持續發展試點示範工作,截至2016年年底,已建立實驗區189個,分佈在全國31個省(區、市)。

《報告》表示,實驗區在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2015年實驗區人均GDP是75328元,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1%,比全國平均值低1/4;城鄉收入比為2.15:1,明顯低於全國平均值2.73:1;實驗區人均預期壽命為77.85歲,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51歲。實驗區還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創新性的地域可持續發展模式,如美麗鄉村建設的浙江安吉模式、生態迴圈農業的廣西恭城模式、大病再保險的江蘇太倉模式等。一些成功的可持續發展經驗和模式已經推廣到實驗區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實驗區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一面旗幟。

根據《報告》,實驗區發揮了向世界展示中國可持續發展做法和成就的視窗作用。去年12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明確提出將以現有的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工作為基礎,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可持續發展創新示範樣板。在《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00-2015)》《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7)》中,將實驗區建設作為中國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基本經驗寫入《報告》,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編輯:項明祥 校對:何飄飄 徐璐璐 王航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