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歐美音樂史上的傳奇老男人,很多人聽著他唱歌就流下了眼淚

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 1934年生於加拿大, 逝世於2017年。

他讀英國文學出身, 是傑出的詩人、小說家, 共出版8本詩集, 兩部小說, 詩作曾獲加拿大文學界的最高榮譽總督獎, 小說《美麗失敗者》(Beautiful Loser 1966)則被譽為60年代的代表作。

青年時代萊昂納德就有為自己的詩作譜曲的習慣, 但真正以此闖入樂壇時已經三十好幾, 在同時代的年輕歌手眼中屬於典型的“老傢伙”。 在民謠女歌手Judy Collins等人的幫助下, 科恩在樂壇逐漸站穩腳跟, 於1968年初出版了他的首張唱片《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 大受歡迎。 但接下來的專輯和音樂作品無論品質或流行程度, 都參差不齊, 成為他在整個六七十年代甚至整個人生的真實寫照:

獨自一人去探索宗教、信仰、政治、音樂、兩性關係、生與死、真誠與背叛等等渺無邊際的領域。 也嗑藥, 也縱欲, 也邂逅無數女子, 發生無數關係和故事。 同居卻逃避婚姻, 愛孩子卻難享一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

為自己“音樂門外漢”的身份耿耿於懷到幾乎強迫症的地步, 幾乎每一首歌都難產, 每一闕詞都像詩歌一樣漫長且經過無數遍修改。

是執著於信仰的猶太人, 宗教學識之豐富足以勝任猶太教的拉比(老師)之職, 卻跟從日本來的杏山禪師修行數十年,

甚至在事業和愛情都如日中天的八十年代放棄一切, 遁入空門十年之久。 此後又跟從印度的精神導師靈修, 終於在七十多歲的時候擺脫了從青年時代就糾纏不休的憂鬱症。

這個生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小個子猶太人, 青年時代離開家鄉, 求學于紐約, 成年後流連于藝術家聚集的一座希臘小島嶼, 中年在歐美四處巡演奔波, 晚年在禿山修禪一待十年, 七十三歲時因為積蓄被經理人偷光而被迫踏上中斷了十幾年的密集的也是空前受歡迎的歐美巡演之路。 所有這些地理和時間裡的旅行, 交織在他的精神探索之中, 成就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歷盡滄桑, 法令紋與思想和情感一樣深刻, 眼神像古井不見底,

渾身輕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老傢伙。

他的聲音仍帶有煙薰火燎的陳年印記, 但多了幾許輕快和暖意, 早年在舞臺上緊繃的身體已經舒展開來, 輕快的舞步甚至動情的雙膝跪地, 都自然而然, 真誠無比。 是的, 有人說他的歌聲仍有撕裂感, 但這沒有關係, “萬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他還在世, 是後來者的幸運。 若離開, 他或我們也已經沒有遺憾, 一個人活到這樣的歲數, 終於與自己和世界和解, 達到自如的境地, 生活的意義, 莫過於此, 夫複何求。

還在路上的我們, 聽他的歌與詩, 是為向一位前行者致以敬意和謝意, 為著他所走過的, 我們正在其中跋涉和掙扎;為著在他的歌曲和背後的故事裡, 我們得到的安慰、力量和勇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