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創客”爭霸哪家強

毋庸置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正在席捲全國。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三屆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以下簡稱“雙創周”)現場,人們不僅能親眼看到一年來我國雙創發展的豐碩成果,更能深切感受到雙場市場的蓬勃發展,企業、創業者的熱情高漲。 記者走訪發現,雙創理念不僅在中小企業如火如荼,而且向大企業迅速蔓延;作為雙創生力軍的大學生,如今不只追求高尖端的技術突破,也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民族使命;科研人員更是在各地出臺的多項黃金政策鼓勵下積極加入雙創大軍,成為雙創大潮的領跑者。

眾多“創客”的積極參與,讓雙創為實體經濟注入新動能,打開未來發展新空間。

大企業:大手筆佈局雙創時代

位於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的LED顯示幕設計製造企業利亞德集團連續三年實現利潤倍增,股價五年上漲30多倍。 看著一份份令人驕傲的成績單,企業並沒有“吃老本”。

在技術創新領域,利亞德將LED顯示幕“圖元間距”從2.9毫米升級至0.7毫米,拼接螢幕理論上可以做到“無限大”。 相關產品已經在聯合國歐洲總部、國家大劇院投入使用。 在綜合創新領域,利亞德不僅關注LED技術發展,還將LED與城市景觀亮化相結合、與文化演藝相結合,打造以核心技術產品為依託,融合文化創意產業的新模式。

利亞德集團只是眾多投身雙創的大企業之一。

中關村創業大街等機構9月15日發佈的《大企業開放創新報告(北京)》顯示,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在北京開展開放創新的大企業達到130家,占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915家)總數的14.21%。 從企業類型看,在北京佈局雙創的大企業最多的是國企,占比接近50%。

近年來,一批央企也紛紛加入創新創業行列。 在2016年國務院公佈的首批28個雙創示範基地中,就有中國電信、航太科工、招商局集團、海爾、中信重工、阿裡巴巴等7家大型企業上榜,其中超過半數為央企。 據統計,目前中央企業已搭建各類高水準雙創平臺518個,包括互聯網雙創平臺、產業孵化平臺等。

以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為例,2017年6月,航太科工面向全球發佈其工業互聯網雲平臺INDICS,是我國唯一提供智慧製造、協同製造、雲製造公共服務的雲平臺。

除了中國本土企業,不少跨國公司也將雙創相關專案搬到我國。 英特爾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等地開設了眾創空間,畢馬威先後成立創新創業共用中心並開設畢馬威創業學院……截至目前,英特爾已經在中國8座城市建立起了15家聯合眾創空間以及3家開放創新實驗室。

雙創是中小企業生存之路,也是大企業繁榮之道。 業內人士表示,在雙創政策鼓勵下,大企業孵化器正與小企業保持良好的創新互動。 大企業的經驗可助推小企業快速發展,小企業的活力也可將創新理念快速付諸實踐。

統計顯示,我國大企業數量不到全國經濟主體的2%,但其營業收入、利潤、資產和出口等指標卻佔有重要比重。

有業內人士表示,大企業參與雙創將對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等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戰略合作與創新業務部總經理李德勝認為,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的重中之重是無界創新、科技創新。 大企業踴躍參與雙創將帶來品牌優勢、容錯優勢以及資金、市場、管道等資源優勢,這將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中,以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加速融合,正在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在雙創周企業展區中,中國鋼研科技集團瞄準冶金及新材料研發,聯想集團擴充智慧醫療專家團隊,北汽集團佈局智慧汽車生態鏈……

從我國來看,製造業也是技術創新最活躍的領域。 上述《報告》顯示,在北京佈局開放創新的大企業中,工業領域大企業開放創新最為活躍,高端裝備製造、精密製造、家電製造等的製造業細分領域最為突出,占比接近60%。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認為,在雙創工作中,企業還要具備戰略眼光,跨行業、跨時空、跨地域的進行合理佈局,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科技創新。 大企業不僅在科技應用層面創新,還應該在基礎科學方面創新,為未來做出貢獻。

大學生:植根家國情懷的生力軍

施生輝是青海民族大學的一名電腦專業大四藏族學生。 從2016年開始,他在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潮中,成為一名大學生創業者。

如今,施生輝與團隊成立了青海桑寶紮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擁有了多個創業專案。雙創周期間,施生輝帶著他的團隊和創業專案來到了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舉辦的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現場。

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創業比賽的“最高舞臺”,如今在中國乃至世界多地掀起“小黃車風潮”的“ofo共用單車”項目就是該大賽上屆比賽的季軍得主。

除了人工智慧、3D列印等依託于高科技的創業專案,今年的大學生雙創大賽中,不少大學生創業項目依託於農家小院,服務於田間地頭,體現著中國大學生創客心中的社會擔當與家國情懷。

從今年3月開始,歷經6個月的激烈角逐,共有119支中國內地大學生團隊、8支港澳臺團隊、17支國際團隊進入了這一比賽的金獎爭奪賽。施生輝團隊的專案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於大多依靠高精尖技術的創業項目,施生輝更多關注的是中國農村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我們的創業專案,是基於中國五省藏區電商精准扶貧的專案。”施生輝說。

施生輝團隊所建立的“藏漢雙語電子商務平臺”,是藏區唯一一家藏漢雙語電子商務平臺,解決了因語言隔閡造成的藏區好產品無法外銷的問題。

現今,施生輝的電商服務已從起初的兩人團隊增加至37人,累計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帶動135戶脫貧。

來自廈門理工學院的翁望志參賽的專案關注的也是農村發展,通過科技手段把農村的廢棄物轉化為清潔能源,讓農民在便利之餘獲得經濟上的實惠。

“我們的項目是將農家生活廚餘、排泄物等轉化為氫能源,不僅讓農民們在生活上使用方便,也可以在經濟上帶給他們可觀收入。”翁望志說。

中國大學生創業的家國情懷正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只追求高尖端的技術突破,也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民族使命。

幫助政府進行大氣污染源治理,通過“互聯網+”推進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幫助了農戶增產創收……在此次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大賽的子專案——“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展”中,“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實踐團隊”展區共展出了64件來自中國各地關注民生、文化以及農村經濟的大學生創業專案。

“小滿良倉”項目就是參與“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實踐活動的項目之一。該專案是2016年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業團隊打造的農產品電商品牌。團隊負責人張旺介紹,在此次“青年紅色築夢之旅”中,“小滿良倉”共對接農戶1000戶,幫助農戶銷售蘋果與小米,並與陝西省洛川縣簽訂“農產品電商扶貧平臺”合作協定。

“希望用知識、技能服務老區人民,通過我們項目的落地,讓‘互聯網+電商’服務現代農業,讓農民回到土地,讓青年深入農村,讓土地和汗水更有價值。”張旺說。

科研人員:雙創大潮領跑者

在雙創周吉林分會場,在創新創業表現優秀的人員獲得表彰,包括多位科研人員。王欣洋就是其中一位。他在英國和荷蘭分別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後選擇回國,由於在光電子晶片設計上掌握先進的技術,很快就創辦了公司。

過去,中國圖像裝備企業在核心元器件上依賴國外供給,一個小晶片的採購價格要高出成本數倍。王欣洋改變了受制於人的局面,其創辦的公司是國內為數不多可生產出高端圖像感測器晶片的企業。

“創業過程中政府給予了很多扶持。”王欣洋說,生產高端圖像感測器晶片在吉林尚屬首例,政府部門採取“一事一議”原則,打通行政審批通道,助力企業高效完成技術轉化。

科研人員離崗創業期間人事關係可保留在原單位,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對科研人員的獎勵比例提高至50%……近幾年,中國各地出臺多項黃金政策,鼓勵科研人員加入雙創大軍。

“這些政策仿佛為我量身定制的。”姚洪濤說。在美國積體電路行業從業8年的他回國後就職于長春理工大學。可學校卻沒有為他下達教學任務,而是全力支持他研發汽車後視設備技術。

當技術成熟需要產業化時,恰逢吉林省出臺政策,規定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為70%以上,上不封頂。最終,姚洪濤以無形資產占股97%成立公司,成為科技成果轉化新政的受益者。

“過去科研人員沒有市場化概念,只想著怎麼把項目完成,創新創業大環境逐漸完善,科研人員也琢磨著產業化了。”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白越說。

全國工商聯近期開展的推進創業創新政策落實情況協力廠商評估顯示,我國創業創新主體多元,參與度明顯增強,79.51%的受訪者直接或間接參與雙創,30歲至39歲的青年群體是主力軍,受過高等教育的熱衷於雙創。評估表明,雙創深入人心,正成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激發民智民力、促進經濟行穩致遠的活力之源。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黃榮說,雙創對經濟的推動效應已成共識。受訪者中認為雙創增強了市場活力、創造了新經濟增長點、推動了傳統產業升級、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分別占到84.69%、84.62%、78.32%、78.45%。雙創正成為增加我國經濟活力、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記者蓋博銘、張駿賀、許祖華、孟含琪、陳煒偉綜合報導)

如今,施生輝與團隊成立了青海桑寶紮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擁有了多個創業專案。雙創周期間,施生輝帶著他的團隊和創業專案來到了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舉辦的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現場。

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創業比賽的“最高舞臺”,如今在中國乃至世界多地掀起“小黃車風潮”的“ofo共用單車”項目就是該大賽上屆比賽的季軍得主。

除了人工智慧、3D列印等依託于高科技的創業專案,今年的大學生雙創大賽中,不少大學生創業項目依託於農家小院,服務於田間地頭,體現著中國大學生創客心中的社會擔當與家國情懷。

從今年3月開始,歷經6個月的激烈角逐,共有119支中國內地大學生團隊、8支港澳臺團隊、17支國際團隊進入了這一比賽的金獎爭奪賽。施生輝團隊的專案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於大多依靠高精尖技術的創業項目,施生輝更多關注的是中國農村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我們的創業專案,是基於中國五省藏區電商精准扶貧的專案。”施生輝說。

施生輝團隊所建立的“藏漢雙語電子商務平臺”,是藏區唯一一家藏漢雙語電子商務平臺,解決了因語言隔閡造成的藏區好產品無法外銷的問題。

現今,施生輝的電商服務已從起初的兩人團隊增加至37人,累計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帶動135戶脫貧。

來自廈門理工學院的翁望志參賽的專案關注的也是農村發展,通過科技手段把農村的廢棄物轉化為清潔能源,讓農民在便利之餘獲得經濟上的實惠。

“我們的項目是將農家生活廚餘、排泄物等轉化為氫能源,不僅讓農民們在生活上使用方便,也可以在經濟上帶給他們可觀收入。”翁望志說。

中國大學生創業的家國情懷正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只追求高尖端的技術突破,也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民族使命。

幫助政府進行大氣污染源治理,通過“互聯網+”推進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幫助了農戶增產創收……在此次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大賽的子專案——“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展”中,“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實踐團隊”展區共展出了64件來自中國各地關注民生、文化以及農村經濟的大學生創業專案。

“小滿良倉”項目就是參與“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實踐活動的項目之一。該專案是2016年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業團隊打造的農產品電商品牌。團隊負責人張旺介紹,在此次“青年紅色築夢之旅”中,“小滿良倉”共對接農戶1000戶,幫助農戶銷售蘋果與小米,並與陝西省洛川縣簽訂“農產品電商扶貧平臺”合作協定。

“希望用知識、技能服務老區人民,通過我們項目的落地,讓‘互聯網+電商’服務現代農業,讓農民回到土地,讓青年深入農村,讓土地和汗水更有價值。”張旺說。

科研人員:雙創大潮領跑者

在雙創周吉林分會場,在創新創業表現優秀的人員獲得表彰,包括多位科研人員。王欣洋就是其中一位。他在英國和荷蘭分別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後選擇回國,由於在光電子晶片設計上掌握先進的技術,很快就創辦了公司。

過去,中國圖像裝備企業在核心元器件上依賴國外供給,一個小晶片的採購價格要高出成本數倍。王欣洋改變了受制於人的局面,其創辦的公司是國內為數不多可生產出高端圖像感測器晶片的企業。

“創業過程中政府給予了很多扶持。”王欣洋說,生產高端圖像感測器晶片在吉林尚屬首例,政府部門採取“一事一議”原則,打通行政審批通道,助力企業高效完成技術轉化。

科研人員離崗創業期間人事關係可保留在原單位,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對科研人員的獎勵比例提高至50%……近幾年,中國各地出臺多項黃金政策,鼓勵科研人員加入雙創大軍。

“這些政策仿佛為我量身定制的。”姚洪濤說。在美國積體電路行業從業8年的他回國後就職于長春理工大學。可學校卻沒有為他下達教學任務,而是全力支持他研發汽車後視設備技術。

當技術成熟需要產業化時,恰逢吉林省出臺政策,規定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為70%以上,上不封頂。最終,姚洪濤以無形資產占股97%成立公司,成為科技成果轉化新政的受益者。

“過去科研人員沒有市場化概念,只想著怎麼把項目完成,創新創業大環境逐漸完善,科研人員也琢磨著產業化了。”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白越說。

全國工商聯近期開展的推進創業創新政策落實情況協力廠商評估顯示,我國創業創新主體多元,參與度明顯增強,79.51%的受訪者直接或間接參與雙創,30歲至39歲的青年群體是主力軍,受過高等教育的熱衷於雙創。評估表明,雙創深入人心,正成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激發民智民力、促進經濟行穩致遠的活力之源。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黃榮說,雙創對經濟的推動效應已成共識。受訪者中認為雙創增強了市場活力、創造了新經濟增長點、推動了傳統產業升級、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分別占到84.69%、84.62%、78.32%、78.45%。雙創正成為增加我國經濟活力、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記者蓋博銘、張駿賀、許祖華、孟含琪、陳煒偉綜合報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