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秋分養生:防涼燥是頭等大事 飲食要潤燥滋陰

編者按:9月23日,我們將迎來“秋分”。 “暑退秋澄轉爽涼,日光夜色兩均長。 ”秋分,是一年中的第16個節氣。 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地球上絕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日夜均分。 自秋分後,北半球晝短夜長,溫差增大,天氣也是一日涼過一日。 那麼,這個時節應該如何養生呢?我們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飲食篇】

秋分將至 5種蔬菜粥滋補防燥

秋分是秋季真正的開始,專家建議,秋分養生重在陰陽平衡,飲食要潤燥滋陰。 那麼,秋分節氣吃什麼好呢?以下5種蔬菜粥不能錯過。

▲新鮮百合粥

中醫認為,百合性味甘、微寒,入肺、心經,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秋季燥邪為患,肺陰不足,適當吃一些百合,可以有效防治秋燥,是老幼鹹宜的藥食佳品。

▲白蘿蔔粥

白蘿蔔能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消化脂肪,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排出體內廢物,因具有益胃、順氣、消食的功效,非常適合消化不良、積食的人群食用。

▲南瓜粥

秋冬季節是吃南瓜的黃金時節,南瓜富含碳水化合物、果膠以及豐富的維生素和鈣、磷等成分,可以起到保護腸道、促進消化、促進潰瘍癒合以及排毒的作用。

▲胡蘿蔔粥

除了白蘿蔔,胡蘿蔔也是秋季常吃的養生蔬菜。 胡蘿蔔素含量在各類蔬菜中名列前茅,而且在高溫烹飪下也能保持穩定,容易被人體吸收。 中醫認為,胡蘿蔔生甘味平,具有下氣補中,健脾化滯,養肝明目,解麻疹、痘疹毒等功效。

▲菜花粥

中醫素來有“色白入肺”之說。 秋天是呼吸道感染疾患多發季節,潔白的菜花無疑是一種適時的保健蔬菜。 秋季多吃菜花,有助於增強抵抗力。 【詳細】

秋分至秋意濃 蜂蜜百合潤秋燥

“月映九微火,風吹百合香。 ”百合,原產於中國,因其鱗莖呈球形,由許多鱗片聚合而成,因而得名“百合”。 百合的鱗莖含有豐富澱粉,既可鮮食也可幹用。 無論是小炒還是燉湯,都十分清甜可口。

百合最為大眾的吃法應該就是銀耳蓮子百合羹了吧。 銀耳、蓮子、百合與冰糖在燉盅內同煮,漸漸地變得軟糯。 秋天的早晨有些乾燥,喝上一碗暖暖的百合羹潤潤喉,美好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若是覺得燉湯太費時,也可以做百合梨汁。

將百合和梨肉一起煮上半小時,這道秋日糖水就做好了。 選用汁水豐盈一些的梨,不用放糖也有清甜滋味,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紅棗或枸杞。

蜂蜜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最好的食品之一:《神農本草經》把蜂蜜列為有益於人的上品; 古希臘人則認為蜂蜜是“天賜的禮物”。 秋分之後,食用些蜂蜜,不失為潤肺降燥的好方法。 【詳細】

秋季吃什麼肉?首選鴨肉

秋季吃什麼肉?首選是鴨肉。 鴨子富含營養,不僅享有“京師美饌,莫妙於鴨”“無鴨不成席”之美譽,同時也為祖國醫學所稱道:“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 尤其當年新鴨養到秋季,肉質壯嫩肥美,營養豐富,能及時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同時鴨肉性寒涼,特別適合體熱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食療首選鴨。

夏秋的燥熱季節最適合吃鴨。 相比之下,豬牛羊等其他肉類就稍遜一籌。 鴨肉的脂肪最健康。 鴨肉富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其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易於消化。 【詳細】

金秋防燥多食梨

秋高氣爽,氣候乾燥,人們出現的咽幹鼻燥,唇幹口渴、咳嗽無痰、皮膚乾澀等現象被稱為“秋燥”,而梨鮮嫩多汁、酸甜適口,則有很好的改善秋燥的作用。

民間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的說法。 吃生梨能明顯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所出現的咽喉幹、癢、痛、聲音啞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狀。 將梨榨成梨汁,或加膨大海、冬瓜子、冰糖少許,煮飲,對天氣乾燥、陰虛火旺、喉癢乾澀、聲音不揚者,具有滋潤喉頭、補充津液的功效。

把梨煮熟,如冰糖蒸梨可以起到滋陰潤肺、止咳祛痰的作用,用梨加蜂蜜熬制而成的梨膏糖,對患肺熱久咳的病人有明顯的療效。

梨雖然是佳果,但並非所有人群都適宜。 梨有利尿作用,夜尿頻者,睡前少吃梨;血虛、畏寒、腹瀉、手腳發涼的患者不可多吃梨,並且最好煮熟再吃,以防寒濕症狀加重;梨含有糖量高,糖尿病者當慎;慢性腸炎、胃寒病患者忌食生梨;梨含果酸較多,胃酸多者不可多食。 吃梨時喝熱水、食油膩食品會導致腹瀉;梨含果酸多,不宜與鹼性藥同用,如氨茶鹼、小蘇打等;梨不應與螃蟹同吃,以防引起腹瀉。 因梨味甘,微酸,性寒,而蟹味鹹,性寒,具有微毒。 二者皆為冷利之品,同食傷腸胃。現介紹4款與梨有關的食療方。

▲百合桂圓梨汁:將1只梨洗淨、去核,切成小塊,與25克百合和10克桂圓肉,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加入適量冰糖,慢火煮40分鐘即可服用。該方具有潤肺滋陰、益氣安神的功效,可治熱病傷津所致的口渴、心煩。

▲梨膏:將梨去核搗爛,濾渣取汁。梨汁放入鍋內慢火熬稠,加入蜂蜜調製成膏。每日服3次,每次15毫升。梨膏可治乾咳、咽喉腫痛及肺熱所致的咳嗽、痰黃黏稠等症。

▲梨粥:取等量的梨與粳米。先將梨去核、削皮,切成小塊。在鍋內放入淘洗乾淨的粳米,一次加足水,待水煮開後放入梨塊,慢火熬煮30分鐘即成。秋季早晚吃一碗梨粥可清熱解毒,防止鼻幹、咽幹。

▲雪梨芹菜汁:取一隻雪梨與半棵芹菜洗淨後,放在一起榨汁,每日喝一杯。此汁可有效緩解面部痤瘡症狀。【詳細】

秋吃豆腐最滋補

中醫認為,豆腐性味甘、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利濕、清肺潤燥、清熱解毒、下氣消痰、養顏防衰之功。民間素有“金秋豆腐似人參“之說。《隨息居飲食譜》認為:“豆腐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中,寬腸,降濁。”《本草綱目》認為:”豆腐能清熱散血。”《食鑒本草》有:“豆腐能寬中益氣,和脾胃,下大腸濁氣,消脹滿。”

豆腐性寒,味甘、鹹,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利濕、清肺潤燥、清熱解毒、下氣消痰、養顏防衰等功效。適用於目赤腫痛、牙齦腫痛、咽喉疼痛、咳嗽痰黃、心煩不寐、口幹鼻燥、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神疲乏力、健忘多夢、面部色斑、皮膚瘙癢、色斑痤瘡、乳汁不足、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症。對支氣管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營養不良、記憶減退、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血糖、血管硬化、冠心病、肥胖症、產後乳汁不足、骨質疏鬆症、更年期綜合征、痤瘡、焦慮症、失眠症、黃褐斑、多囊卵巢綜合征、前列腺增生症等有效果。【詳細】

【養生篇】

秋分到 養生大事防涼燥

閔行區中心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潘明提醒,隨著秋分節氣的到來,冷空氣開始日漸活躍,早晚溫差明顯加大,對於秋分養生,防涼燥成了頭等大事。

由於秋令氣候溫涼有異,故而外燥有溫燥和涼燥。潘明介紹,以時令節點為分界,白露為溫燥,秋分為涼燥。他提醒,涼燥屬次寒、小寒,涼燥犯肺,則肺氣不宣,津液不布,聚而為痰,症見頭痛惡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幹,舌苔薄白。溫燥屬熱,易於傷津耗液,使肺金清肅之令不行,症見頭痛身熱,乾咳少痰,或氣逆而喘,口渴鼻燥,舌邊尖紅,苔薄白而燥。

溫涼不同,緩解的方法也不同。潘明表示,若是涼燥,要溫潤止咳,適合吃些偏溫的食物,如杏仁、淮山、山芋、板栗等。除以上食物,蘿蔔也是緩解涼燥的“好幫手”。白蘿蔔性甘、平,味辛,歸肺脾經,具有下氣消食、潤肺化痰,通便等功效,對消化不良、便秘、咳嗽痰多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其色白,屬金,入肺,故有利潤燥。而胡蘿蔔味甘、性平,入肺、脾經。具有消食通便,潤肺化痰,補肝明目,清熱解毒等功效。能治療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咳喘痰多、視物不明、夜盲症、便秘等病症。因白蘿蔔、胡蘿蔔都入肺經,都有潤肺化痰的功效,因此對涼燥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詳細】

用好這幾招 讓你這個秋天不再困乏

一、調節情緒,消除傷感

俗話說:“傷春悲秋。”秋天萬物凋零,是一個很容易讓人產生蕭索之意的季節。從而也容易導致出現情緒低落,甚至是傷感、憂鬱的狀態。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中醫科主治中醫師梁健甯建議,此時要多與朋友聚會聊天,趁著秋高氣爽的天氣出去逛逛公園、遊覽山水,有助於不良情緒的發洩,避免悲意的產生。多笑、常笑、開口笑,還能保養肺氣。當然,如果自己無法調節情緒,還需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二、充足睡眠,早睡早起

《黃帝內經》有說:“秋三月……早臥早起。”在秋天,睡眠上應該做到睡得早、起得早,即每晚最好在10:30上床,順應人體養陰藏神的需要,使第二天保持精力充沛,也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符合“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中午有條件的最好睡一覺,無條件的也要在座椅上閉眼靜養15分鐘。

三、適當運動,對抗疲乏

適當的運動是對抗疲乏的有力武器,散步、慢跑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要根據自己日常的運動量來調整。如果平常運動較少的應該從輕量的運動開始,逐漸過渡到有氧運動,如果超出了自身的耐受能力,反而會增加疲勞感。

四、常梳頭發,頭腦清醒

專家表示,頭部是穴位比較密集的地方,常梳頭發,不僅有助於促進局部的血液迴圈,同時也有疏通經絡、按摩穴位的作用。有空的時候可以試試五指梳。這在中醫推拿功法裡有一招叫做“拿五經”,即用五指分別點按頭部中間的督脈,兩旁的膀胱經、膽經,左右相加共5條經脈,每次梳頭就是在梳五經。每次大概3分鐘就能達到效果。

五、補充水分,防止乾燥

“秋燥”也是秋天很容易出現的問題,人體也容易因為缺水而導致疲乏。因而,每天補充足夠(2升左右)的水分是十分必需的。

也可以泡些西洋參茶,起到養陰提神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配合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蜂蜜、百合、雪耳、沙參、玉竹等。同時也要儘量少吃蔥、薑、蒜、辣椒等辛味的食品和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

六、飲食有節,多吃蔬果

在飲食上,無論過多、過少都會導致疲乏犯困。吃得過多會導致血液多集中在消化道,使大腦的血液供應不足。吃得少,腦部的營養供應更不足。所以飲食要做到有節制,三餐定時、不過饑過飽、少吃油膩,也能夠有效減輕疲乏。

蔬菜和水果要多吃,它的代謝物能中和肌肉疲勞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綠色高纖維蔬菜更可以保證腦細胞獲得充足的氧氣,讓人精神抖擻。【詳細】

【注意事項】

秋季手腳脫皮怎麼辦?

河南讀者朱先生問:我今年65歲,一到秋冬季,天氣乾燥時就手腳脫皮,嚴重時還會瘙癢、皸裂。請問是不是血熱造成的,要怎麼治?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羅鳳萍解答:針對秋冬季節手腳脫皮,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改善。平時要保持皮膚清潔,儘量少沾水;避免接觸鹼性物質,如肥皂會除去皮膚的油脂,使得皮膚乾燥;洗手或洗澡後及時用潤膚霜或手霜,最好抹一些矽霜或魚肝油軟膏,起到潤滑和保護新生長表皮的作用。飲食上,應當清淡溫和,不要貪涼貪辣;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蛋黃、牛奶、乳酪、魚類、貝類、胡蘿蔔等;多飲溫熱的白開水,少喝飲料。出現手腳脫皮,儘量讓蛻皮自然脫落,不要強行剝掉。當脫皮處瘙癢時,可適當使用鎮靜劑或抗組胺類藥物來控制。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用米醋等搓洗。【詳細】

秋季更易掉頭發?每天脫髮一百根以內正常

每到秋天,門診看掉頭發的人就會多一些。她們的特點是入秋以後每天掉的頭髮明顯增多,一個個愁眉苦臉:萬一掉光了怎麼辦?

這其實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季節性脫髮,尤其是在秋冬季,這個不是病理性的,一般不用太擔心。出現這種情況,過了一段時間適應了氣候就能恢復正常。

從細了講,掉發是因為氣溫降低以後,頭皮血管收縮,頭髮的營養供應減少了,另外皮脂分泌也減少,頭髮容易乾枯,所以每天的脫髮會比以前多。從粗了講,秋天萬物凋零,作為自然界的人,入秋後頭髮更容易掉,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人在新陳代謝正常的情況下,平均每天都會脫落數十根頭髮,但很多人都發現,秋冬季節時脫髮會明顯增多。正常人每天脫髮在一百根以內是正常的,頭髮也是處於一個不斷生長和脫落的過程。這兒在掉,其他地方在長,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秋季脫髮可能因為掉得多,長得慢,所以在一段時期內看上去頭髮會比較稀疏。

因為頭髮少,很多朋友尤其是女性的心情會受巨大的影響,而精神因素又會進一步加重脫髮的情況。所以,保持樂觀情緒是很重要的!

季節性脫髮的治療比較簡單,如果不急,就等自然恢復。如果想積極些,可以外用比如米諾地爾,口服一些中成藥以促進頭髮生長。總之,這一類型的脫髮是不用焦慮的。【詳細】

秋季進補注意9大禁忌

1、忌無病亂補

“無疾不吃藥,無病不亂補”應該是生活常識,現在人們生活好了,就總想著吃補品,“以妄為常”,反而動搖了身體的基礎,誘發現代疾病,或增加得病風險。所以在用藥物進補前,一定要先諮詢醫生,做到有的放矢,治病防病,且莫作得不償失,亂補生亂的事來。

2、忌恒補不變

“恒補”就是一直或長期服用一種補品。這是不科學的,一則效果大打折扣,二則副作用長期積累,會影響體內諸多平衡,至少有營養上的偏差而失去進補作用。所以,恒補也是得不償失的進補禁忌。

3、忌凡補必肉

肉的確是進補好食材,但不是時時都必須。肉食一多,就消化不良,久之,“三高”等很多疾病接踵而來。所以,補要根據身體狀況。其實,蘿蔔白菜都是很好的“補品”。

4、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是社會集體思想意識,放在養生上,就完全荒謬了。人類是靠眾多食材生存延續下來的,稀罕之物必有針對,就不是常規用途。所以常態養生食材,只有適宜或不適宜,沒有貴、賤之分。

5、忌重進輕出

有“進”,相應就要有“出”,吃進再好的補品,滯留不暢通,脾胃不運化,也就談不上“補益”了,所以進補先排毒。或者說,當脾胃消化和腸道排泄都正常時,才考慮進補,才能補出“益”來。

6、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7、慕名進補

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人參價格高,又是補藥中的聖藥,所以很多人服用,但要注意的是,濫服人參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症狀。

8、不分虛實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會適得其反。

9、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詳細】

二者皆為冷利之品,同食傷腸胃。現介紹4款與梨有關的食療方。

▲百合桂圓梨汁:將1只梨洗淨、去核,切成小塊,與25克百合和10克桂圓肉,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加入適量冰糖,慢火煮40分鐘即可服用。該方具有潤肺滋陰、益氣安神的功效,可治熱病傷津所致的口渴、心煩。

▲梨膏:將梨去核搗爛,濾渣取汁。梨汁放入鍋內慢火熬稠,加入蜂蜜調製成膏。每日服3次,每次15毫升。梨膏可治乾咳、咽喉腫痛及肺熱所致的咳嗽、痰黃黏稠等症。

▲梨粥:取等量的梨與粳米。先將梨去核、削皮,切成小塊。在鍋內放入淘洗乾淨的粳米,一次加足水,待水煮開後放入梨塊,慢火熬煮30分鐘即成。秋季早晚吃一碗梨粥可清熱解毒,防止鼻幹、咽幹。

▲雪梨芹菜汁:取一隻雪梨與半棵芹菜洗淨後,放在一起榨汁,每日喝一杯。此汁可有效緩解面部痤瘡症狀。【詳細】

秋吃豆腐最滋補

中醫認為,豆腐性味甘、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利濕、清肺潤燥、清熱解毒、下氣消痰、養顏防衰之功。民間素有“金秋豆腐似人參“之說。《隨息居飲食譜》認為:“豆腐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中,寬腸,降濁。”《本草綱目》認為:”豆腐能清熱散血。”《食鑒本草》有:“豆腐能寬中益氣,和脾胃,下大腸濁氣,消脹滿。”

豆腐性寒,味甘、鹹,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利濕、清肺潤燥、清熱解毒、下氣消痰、養顏防衰等功效。適用於目赤腫痛、牙齦腫痛、咽喉疼痛、咳嗽痰黃、心煩不寐、口幹鼻燥、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神疲乏力、健忘多夢、面部色斑、皮膚瘙癢、色斑痤瘡、乳汁不足、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症。對支氣管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營養不良、記憶減退、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血糖、血管硬化、冠心病、肥胖症、產後乳汁不足、骨質疏鬆症、更年期綜合征、痤瘡、焦慮症、失眠症、黃褐斑、多囊卵巢綜合征、前列腺增生症等有效果。【詳細】

【養生篇】

秋分到 養生大事防涼燥

閔行區中心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潘明提醒,隨著秋分節氣的到來,冷空氣開始日漸活躍,早晚溫差明顯加大,對於秋分養生,防涼燥成了頭等大事。

由於秋令氣候溫涼有異,故而外燥有溫燥和涼燥。潘明介紹,以時令節點為分界,白露為溫燥,秋分為涼燥。他提醒,涼燥屬次寒、小寒,涼燥犯肺,則肺氣不宣,津液不布,聚而為痰,症見頭痛惡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幹,舌苔薄白。溫燥屬熱,易於傷津耗液,使肺金清肅之令不行,症見頭痛身熱,乾咳少痰,或氣逆而喘,口渴鼻燥,舌邊尖紅,苔薄白而燥。

溫涼不同,緩解的方法也不同。潘明表示,若是涼燥,要溫潤止咳,適合吃些偏溫的食物,如杏仁、淮山、山芋、板栗等。除以上食物,蘿蔔也是緩解涼燥的“好幫手”。白蘿蔔性甘、平,味辛,歸肺脾經,具有下氣消食、潤肺化痰,通便等功效,對消化不良、便秘、咳嗽痰多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其色白,屬金,入肺,故有利潤燥。而胡蘿蔔味甘、性平,入肺、脾經。具有消食通便,潤肺化痰,補肝明目,清熱解毒等功效。能治療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咳喘痰多、視物不明、夜盲症、便秘等病症。因白蘿蔔、胡蘿蔔都入肺經,都有潤肺化痰的功效,因此對涼燥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詳細】

用好這幾招 讓你這個秋天不再困乏

一、調節情緒,消除傷感

俗話說:“傷春悲秋。”秋天萬物凋零,是一個很容易讓人產生蕭索之意的季節。從而也容易導致出現情緒低落,甚至是傷感、憂鬱的狀態。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中醫科主治中醫師梁健甯建議,此時要多與朋友聚會聊天,趁著秋高氣爽的天氣出去逛逛公園、遊覽山水,有助於不良情緒的發洩,避免悲意的產生。多笑、常笑、開口笑,還能保養肺氣。當然,如果自己無法調節情緒,還需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二、充足睡眠,早睡早起

《黃帝內經》有說:“秋三月……早臥早起。”在秋天,睡眠上應該做到睡得早、起得早,即每晚最好在10:30上床,順應人體養陰藏神的需要,使第二天保持精力充沛,也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符合“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中午有條件的最好睡一覺,無條件的也要在座椅上閉眼靜養15分鐘。

三、適當運動,對抗疲乏

適當的運動是對抗疲乏的有力武器,散步、慢跑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要根據自己日常的運動量來調整。如果平常運動較少的應該從輕量的運動開始,逐漸過渡到有氧運動,如果超出了自身的耐受能力,反而會增加疲勞感。

四、常梳頭發,頭腦清醒

專家表示,頭部是穴位比較密集的地方,常梳頭發,不僅有助於促進局部的血液迴圈,同時也有疏通經絡、按摩穴位的作用。有空的時候可以試試五指梳。這在中醫推拿功法裡有一招叫做“拿五經”,即用五指分別點按頭部中間的督脈,兩旁的膀胱經、膽經,左右相加共5條經脈,每次梳頭就是在梳五經。每次大概3分鐘就能達到效果。

五、補充水分,防止乾燥

“秋燥”也是秋天很容易出現的問題,人體也容易因為缺水而導致疲乏。因而,每天補充足夠(2升左右)的水分是十分必需的。

也可以泡些西洋參茶,起到養陰提神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配合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蜂蜜、百合、雪耳、沙參、玉竹等。同時也要儘量少吃蔥、薑、蒜、辣椒等辛味的食品和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

六、飲食有節,多吃蔬果

在飲食上,無論過多、過少都會導致疲乏犯困。吃得過多會導致血液多集中在消化道,使大腦的血液供應不足。吃得少,腦部的營養供應更不足。所以飲食要做到有節制,三餐定時、不過饑過飽、少吃油膩,也能夠有效減輕疲乏。

蔬菜和水果要多吃,它的代謝物能中和肌肉疲勞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綠色高纖維蔬菜更可以保證腦細胞獲得充足的氧氣,讓人精神抖擻。【詳細】

【注意事項】

秋季手腳脫皮怎麼辦?

河南讀者朱先生問:我今年65歲,一到秋冬季,天氣乾燥時就手腳脫皮,嚴重時還會瘙癢、皸裂。請問是不是血熱造成的,要怎麼治?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羅鳳萍解答:針對秋冬季節手腳脫皮,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改善。平時要保持皮膚清潔,儘量少沾水;避免接觸鹼性物質,如肥皂會除去皮膚的油脂,使得皮膚乾燥;洗手或洗澡後及時用潤膚霜或手霜,最好抹一些矽霜或魚肝油軟膏,起到潤滑和保護新生長表皮的作用。飲食上,應當清淡溫和,不要貪涼貪辣;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蛋黃、牛奶、乳酪、魚類、貝類、胡蘿蔔等;多飲溫熱的白開水,少喝飲料。出現手腳脫皮,儘量讓蛻皮自然脫落,不要強行剝掉。當脫皮處瘙癢時,可適當使用鎮靜劑或抗組胺類藥物來控制。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用米醋等搓洗。【詳細】

秋季更易掉頭發?每天脫髮一百根以內正常

每到秋天,門診看掉頭發的人就會多一些。她們的特點是入秋以後每天掉的頭髮明顯增多,一個個愁眉苦臉:萬一掉光了怎麼辦?

這其實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季節性脫髮,尤其是在秋冬季,這個不是病理性的,一般不用太擔心。出現這種情況,過了一段時間適應了氣候就能恢復正常。

從細了講,掉發是因為氣溫降低以後,頭皮血管收縮,頭髮的營養供應減少了,另外皮脂分泌也減少,頭髮容易乾枯,所以每天的脫髮會比以前多。從粗了講,秋天萬物凋零,作為自然界的人,入秋後頭髮更容易掉,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人在新陳代謝正常的情況下,平均每天都會脫落數十根頭髮,但很多人都發現,秋冬季節時脫髮會明顯增多。正常人每天脫髮在一百根以內是正常的,頭髮也是處於一個不斷生長和脫落的過程。這兒在掉,其他地方在長,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秋季脫髮可能因為掉得多,長得慢,所以在一段時期內看上去頭髮會比較稀疏。

因為頭髮少,很多朋友尤其是女性的心情會受巨大的影響,而精神因素又會進一步加重脫髮的情況。所以,保持樂觀情緒是很重要的!

季節性脫髮的治療比較簡單,如果不急,就等自然恢復。如果想積極些,可以外用比如米諾地爾,口服一些中成藥以促進頭髮生長。總之,這一類型的脫髮是不用焦慮的。【詳細】

秋季進補注意9大禁忌

1、忌無病亂補

“無疾不吃藥,無病不亂補”應該是生活常識,現在人們生活好了,就總想著吃補品,“以妄為常”,反而動搖了身體的基礎,誘發現代疾病,或增加得病風險。所以在用藥物進補前,一定要先諮詢醫生,做到有的放矢,治病防病,且莫作得不償失,亂補生亂的事來。

2、忌恒補不變

“恒補”就是一直或長期服用一種補品。這是不科學的,一則效果大打折扣,二則副作用長期積累,會影響體內諸多平衡,至少有營養上的偏差而失去進補作用。所以,恒補也是得不償失的進補禁忌。

3、忌凡補必肉

肉的確是進補好食材,但不是時時都必須。肉食一多,就消化不良,久之,“三高”等很多疾病接踵而來。所以,補要根據身體狀況。其實,蘿蔔白菜都是很好的“補品”。

4、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是社會集體思想意識,放在養生上,就完全荒謬了。人類是靠眾多食材生存延續下來的,稀罕之物必有針對,就不是常規用途。所以常態養生食材,只有適宜或不適宜,沒有貴、賤之分。

5、忌重進輕出

有“進”,相應就要有“出”,吃進再好的補品,滯留不暢通,脾胃不運化,也就談不上“補益”了,所以進補先排毒。或者說,當脾胃消化和腸道排泄都正常時,才考慮進補,才能補出“益”來。

6、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7、慕名進補

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人參價格高,又是補藥中的聖藥,所以很多人服用,但要注意的是,濫服人參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症狀。

8、不分虛實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會適得其反。

9、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詳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