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民工上山採石,撿到一雕印章之物,回去付之一鋸,毀掉奇世珍寶

和氏璧是一千古名璧, 有專家學者研究認為, 和氏璧是屬於“月光石”、“拉長石”、“綠松石”、“藍田玉”、“瑪瑙”一類的一種, 也有專說和氏壁是“獨山玉”、“翡翠”類的一種。 更有一些學者認為和氏壁是一顆千古美鑽。 但不管怎麼樣, 和氏璧在歷史上是一件神秘之物, 被奉為“天下所共傳之寶”, 為歷代野心家必爭之物。

首先, 來看和氏璧的理來。

據《韓非子•和氏篇》記載, 春秋年間, 楚人卞和在荊山見鳳凰棲落青石之上, 認為此必是寶地, 於是掘地三尺, 結果找到了一塊璞玉。 卞和拾金不昧, 立馬把璞玉上交給了楚厲王。 楚厲王組織朝中大臣進行了鑒定後, 得出的結論是:這不是一玉, 而是一塊石頭。 楚厲王一怒之下, 給卞和定下欺君之罪, 懲罰是:斬其左足。

身殘志堅, 卞和並沒有灰心, 當楚武王即位後, 他又去獻寶。 結果楚武王也組織朝中大臣進行鑒定, 得出結論依然是:這不是一玉, 而是一塊石頭。 楚武王一怒之下, 給卞和定下欺君之罪, 懲罰是:斬其右足。

光陰荏苒, 楚武王病逝後, 楚文王即位。 而這個時候徹底殘廢的卞和也是垂暮老人了, 孤苦地生活著, 於是日夜抱著璞玉痛哭于荊山之下, 他沒有哭倒荊山, 卻哭瞎了雙眼。

後來, 這件奇事一不小心傳到了楚文王的耳中, 楚文王於是命人切開這塊石頭, 裡面果然藏有寶玉, 後經大師雕刻成了一塊玉璧, 為了褒獎卞和三獻美玉的精神, 便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成了楚國的鎮國之寶。

其次, 來看和氏璧的變遷。

楚威王時, 相國昭陽立有赫赫戰功, 楚威王對其進行嘉獎, 便將和氏璧賞賜給了昭陽。 昭陽是個好面子的人, 拿和氏璧開了數場“展覽”, 展覽的結果是, 昭陽名聲大震, 和氏璧卻不知縣所蹤。

數十年後, 趙國再掀風雲, 和氏璧出現在一個叫繆賢的太監手中, 據悉, 他是以五百金從“別人”手中買來的和氏璧。 繆賢隨後把和氏璧上交給一國之主趙惠文王。 價值連城的和氏璧消失幾十年後現身趙國, 天下轟動, 都想據為已有。 而這時七國最為強大的秦國之主秦昭王更是虎視眈眈, 於是想出了一個“智取”的辦法, 他寫了封信給趙王, 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趙弱秦始,趙惠文王只好派藺相如出使秦國,洽談買賣事宜。藺相如是個智勇雙全之人,他用妙計使和氏璧完整的回到了趙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

秦朝統一天下後,和氏璧落入秦王嬴政手中。自稱為“皇帝”的秦始皇於是命丞相李斯書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讓玉工篆刻在和氏璧上,把和氏璧成功包裝成傳國玉璽。

西元前219年,喜歡出巡的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湘山,突然湖上起了狂風暴雨,龍舟搖擺的幾乎要傾覆,結果傳國玉璽不慎落入湖中。8年後的一天,有人持璧獻上,傳國玉璽得已神奇的失而復得。

秦朝滅亡後,傳國太璽落入劉邦之手,他建立漢朝後,傳國玉璽便成了皇權的代表。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時,當時傳國玉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派人去向太后索要傳國玉璽,皇太后知道形勢已然無法改變,怒急之下把傳國玉璽摔於地,摔缺了一角,王莽後來令人用黃金鑲補。

王莽後期天下義軍四起,傳國玉璽輾轉多人之手,最終落入劉秀手中。然而好景不長,到了東漢末年,傳國玉璽成了各大諸侯豪傑爭奪的焦點,董卓、孫堅、袁術等人都先後擁有過玉璽,但最終還是落入了曹操手上。後來隨著曹魏政權帝落司馬氏之手,玉璽也拱手相讓。再後來,歷經數朝,傳國玉璽歸於李唐。200多年後,朱溫滅唐,傳國玉璽歸於後樑。十多年後,後唐建立,璽歸後唐。又過了十多年,石敬瑭引契丹軍攻入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攜璽自焚,傳國璽從此不知所蹤。

最後,來看和氏璧的下落。

據悉,1995年的時,在廣西的一個小山村一個開採石頭的民工撿到了傳國玉璽。玉璽有10公分見方,呈碧綠色,上部稍微窄點,下部稍寬,底部雕刻著印章的字樣。由於他不認識字,他也不知道這玉璽是什麼來歷,不知道是一件寶貝,便用鋸子把玉璽分割成了若干小塊。傳國玉璽就這樣毀於一旦。

當然,這只是傳聞,並沒有得到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證實。但不管怎樣,傳國璽自發現至五代年間失傳,傳國玉璽去向成了一個千古之謎!

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趙弱秦始,趙惠文王只好派藺相如出使秦國,洽談買賣事宜。藺相如是個智勇雙全之人,他用妙計使和氏璧完整的回到了趙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

秦朝統一天下後,和氏璧落入秦王嬴政手中。自稱為“皇帝”的秦始皇於是命丞相李斯書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讓玉工篆刻在和氏璧上,把和氏璧成功包裝成傳國玉璽。

西元前219年,喜歡出巡的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湘山,突然湖上起了狂風暴雨,龍舟搖擺的幾乎要傾覆,結果傳國玉璽不慎落入湖中。8年後的一天,有人持璧獻上,傳國玉璽得已神奇的失而復得。

秦朝滅亡後,傳國太璽落入劉邦之手,他建立漢朝後,傳國玉璽便成了皇權的代表。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時,當時傳國玉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派人去向太后索要傳國玉璽,皇太后知道形勢已然無法改變,怒急之下把傳國玉璽摔於地,摔缺了一角,王莽後來令人用黃金鑲補。

王莽後期天下義軍四起,傳國玉璽輾轉多人之手,最終落入劉秀手中。然而好景不長,到了東漢末年,傳國玉璽成了各大諸侯豪傑爭奪的焦點,董卓、孫堅、袁術等人都先後擁有過玉璽,但最終還是落入了曹操手上。後來隨著曹魏政權帝落司馬氏之手,玉璽也拱手相讓。再後來,歷經數朝,傳國玉璽歸於李唐。200多年後,朱溫滅唐,傳國玉璽歸於後樑。十多年後,後唐建立,璽歸後唐。又過了十多年,石敬瑭引契丹軍攻入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攜璽自焚,傳國璽從此不知所蹤。

最後,來看和氏璧的下落。

據悉,1995年的時,在廣西的一個小山村一個開採石頭的民工撿到了傳國玉璽。玉璽有10公分見方,呈碧綠色,上部稍微窄點,下部稍寬,底部雕刻著印章的字樣。由於他不認識字,他也不知道這玉璽是什麼來歷,不知道是一件寶貝,便用鋸子把玉璽分割成了若干小塊。傳國玉璽就這樣毀於一旦。

當然,這只是傳聞,並沒有得到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證實。但不管怎樣,傳國璽自發現至五代年間失傳,傳國玉璽去向成了一個千古之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