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們還在寫博客:你們“點贊之交”,我們寧願“落伍”

這似乎不是簡單的互聯網“返祖現象”, 而是對深度閱讀、深度思考以及個人成長模式的回歸。

文 ✎ 崔一凡

編輯 ✎ 張慧

顧犇通常淩晨四五點鐘就起床到辦公室。

繁雜的工作開始前, 他給自己空出幾個小時做喜歡的事, 寫博客、讀書、練習吹小號。 黎明前的北京安靜至極, 沒有電話, 沒有微信, 這讓顧犇感到自由, 像回歸大海的魚。

顧犇的官方身份是國家圖書館外文採編部主任, 網上自稱“書蠹精”, 對寫博客有種近乎執拗的堅持。 2007年1月起, 他的新浪博客以每天至少一篇的速度持續更新, 即便沒什麼可說的, 也會發上一張圖片, 或者極簡略地講講一天的工作內容。

“這種簡略的記述方式的意義就在於記錄本身。 ” 顧犇告訴《博客天下》, 他將博客視為口述史, 一個當代史的小切口, “假如我不寫, 三四十年以後圖書館人做什麼, 大家都不知道”。

國家圖書館有位德高望重的前館長,

退休了15年, 顧犇在網上搜索他的資料, 一片空白。 他不希望自己心愛的圖書館事業、圖書館人被高速發展的網路時代遺忘。

這是顧犇為自己構建的意義, 也在某種程度上讓他獲得充實和滿足感。

因為沒落, 所以自由

在安人心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陽志平看來, 那些堅持寫博客10年以上的人, 都通過博客構築了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 這個精神世界的構成原料, 可能像陽志平一樣是認知心理學, 也有可能是繪畫、文學、品牌設計。 總之, 這些人“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面自娛自樂”。

覺得時間寶貴, 陽志平很少做“無趣”之事。 在他的定義中, “有趣”的事都與時效性關係不大。

它在21世紀初傳入中國, 2003年夏天, 木子美在中國博客網(後轉博客中國)發佈性愛日記《遺情書》, 引起博客訪問量暴增, 甚至導致伺服器幾度癱瘓。 新浪、搜狐和網易相繼開通博客服務, 標誌著博客時代的正式開啟。 因為博客的草根屬性, 全民寫作成為當時互聯網的主題, 個人日記式的博文不斷湧現。

徐靜蕾、韓寒等公眾人物開通博客, 引領了一時風潮。

博客步入衰退, 時至今日, 新生代互聯網居民已經極少聽說與blog相關的詞彙, 博客成了深埋在海量資料墳墓中的古董文物。

闊別博客四年後, 陳露選擇重新成為blogger。 他花了三天時間研究如何搭建獨立博客, 閱讀純英文安裝指南, 學習超文字編輯語法。 在北京秋意盎然的深夜裡, “感受創作帶來的快感和幸福”。

這種幸福和快感已經離開他很久了。 陳露最初使用博客是2008年, 剛剛考入大學不久, 他堅持每天寫一篇博文, 將學習和工作的成果具象化, 能讓他收穫極大的成就感。

▵陳露

畢業後, 陳露投身創業大潮, 再無心思在博客上記錄生活和思考。 他的事業從無錫拓展到北京, 再到上海, 他也從一個敢沖敢打的愣頭青成長為數字行銷和新媒體行業的資深人士。 時間快得讓他有些麻木, 他察覺到一種更深刻、更富挑戰性的東西正在他生命中漸漸被消磨。 時不我待之感如火炭般灼燒著他的內心, “趁今夜, 就是現在。 ”他說。

這次回歸, 陳露利用GitHub搭建了一個獨立博客。沒有糟糕的介面和廣告推廣,他想在這裡構築一個自由、獨立、開放的空間。

他最初寫博客是渴望打破學校裡平庸、沉悶的生活狀態,希望利用網路解決自己在學生活動中的困惑。那時正逢博客鼎盛,許多人寫下自己的經驗,並無私分享給其他人。前江南大學社團聯合會主席李可佳讓他眼前一亮,他試探性地給他發去一封電子郵件,竟收到了誠摯的回應和鼓勵。

這是陳露第一次通過網路的方式給陌生人寫郵件,他意識到,博客不只是寫日記的地方,它可以打破地域和階層的限制,將寶貴的知識和經驗傳遞到各個角落。

一座橋的形象在陳露腦海中逐漸清晰,他把博客看作一座“有資訊和資訊價值的橋,”連接更多的朋友、知識,甚至是機遇。那時的他還不會想到,這座橋將在他以後的職業生涯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李可佳在李開複創辦的“開複學生網”工作,陳露去做了志願者,他隱約察覺到數字行銷和新媒體的發展前景。2011年,受李可佳邀請,陳露到無錫與她一同創業。職業生涯被博客塑造,他如今談起也覺得頗為戲劇性。

在博客時代,類似的故事層出不窮,專欄作家黃集偉當年做網站時,看到有人在博客裡批評網站。他和領導商議,“此人可用”,邀請這位博主到他們的網站工作。“既然他能提出這麼多意見,說明他很專業,他在思考。”黃集偉告訴《博客天下》。

資訊同質化有多嚴重

他懷念那個從一個博客跳到另一個博客的時代,博主們一般會在顯著位置標明友情連結,這種連結與利益無關,純粹是博主對於彼此內容的認可,以及價值觀的契合。

多名博主告訴《博客天下》,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自己的博客能給他人帶去幫助,自己的經驗能讓他人少走彎路。

這種近似互聯網原旨教義式的分享精神,讓博客寫作者形成了一個特有的圈子。很多早年間運營博客的博主聯繫緊密,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但精神層面的契合讓他們成為朋友。陳露有近3000名微信好友,但多數好友的關係只是“點贊之交”,真正保持了多年友情的還是當年博客上認識的朋友。

在黃集偉看來,微信的“回音壁效應”太強,“你以為全世界都在關注這些東西,其實不是,只是因為(朋友圈裡的人)跟你是相似的”。

黃集偉從2000年開始使用博客,“孤島客”的名字當年在網路上也十分響亮。博客沒落之後,他並沒有像很多老朋友一樣就此擱筆,“孤島客”裡的“一周語文”欄目至今還在以每週一篇的頻率更新。

讓黃集偉堅持下去的主要因素是興趣,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就開始收集代表最流行的事件和文化現象的鮮活的詞句,再輔以個人風格的解讀。通過20年的努力,他已經建成了一個龐大的“時代語料庫”。

“拇指閱讀更像是標題閱讀,一定是短的判斷句,利用碎片時間,不會特別專注,這個平臺不適合平和且有趣味的文章。它跟我們時代的精神氣質很匹配,因為大家都浮躁。”黃集偉拿起手邊一本貼滿小紙條的書,“我晚上回去會讀讀薩岡的小說,比來比去還是這東西好”。

“我們有落伍的權利”

黃集偉是朋友圈裡的失語者,不過他一點也不害怕會漏過熱點,因為總有人會讓你看到。

幾個月前,黃集偉開了微信公眾號。他清楚現在微信公眾號的打開率有多低,也沒指望靠公眾號再創輝煌,只是希望大家能多讀一些“更靠近本質的東西”。 “我們有落伍的權利。”他說。

管著100多人的陽志平每天的時間幾乎按秒來計算,他自稱是“反社交”的人,“效率太低了”,為了節約時間,與他會面的人必須對要討論的話題“有充分準備”。他甚至會在商務談判中臨時叫停,因為“沒有資訊含量”。

2017年第二季度,因為公司業務拓展,陽志平忙得腳不沾地,別說寫博客,連睡覺都成問題。公司發展陷入瓶頸,而他的腦袋也像生了鏽,做起決策來比以前遲鈍許多。

他察覺到自己狀態不對,刻意讓自己慢下來,博客也恢復了以往的更新頻率。近乎一種玄學的體驗,陽志平發現自己“越是堅持寫作,公司管理越順暢,做決策時也更有創意”。後來他仔細琢磨這件事,意識到閱讀和寫作是自己“回血”的方式。而博客之於他,就像一座精神世界的宮殿,“寫一篇博文就相當於為這個宮殿加了一塊磚,現實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壓力,在這座宮殿裡也便於回血。”

這種功能看起來玄妙,事實上更像通過自我對話撫慰孤獨。

“孤島客”最初有一句slogan:人生就是一座孤島,你我不過是匆匆過客。後來黃集偉覺得這句話太矯情,就撤下了。

但他始終對“孤島”的意象有偏愛,“每個人都是個孤島,做事情都是靠自己,會遇到很多困惑喜悅,很多感覺都很難跟別人分享,只有自己知道。人在本質上挺孤獨的,但不需要過分渲染這種東西,因為這是人生的本質命題。”

陽志平寫博客的原則是不寫時事,不寫當代人,追求美感而不是快感。他希望留下的是有歷史保真度的作品。他不喜歡自媒體這個說法,“一旦你把文字當成商品經營,就很難寫出有保真度的東西,光想著怎麼讓人轉發,思考的方向就會偏”。

2013年穀歌停止了Google Reader服務,博主無法看到自己的博客有多少訂戶、誰在看自己的文章。相比提供後臺用戶分析的微信公眾號,博客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島”。

陽志平看不到訂戶和粉絲訂閱、轉發他的文章,他有半年很少更新。博主和讀者被完全割裂,他“不知道為誰寫了”。但後來他想明白了,把博客的評論功能關掉,“只為自己寫”。

在程式師中,獨立博客很流行,陽志平將其解釋為一種極客精神,獨立,自由,深入。寫博客更像是一種自我溝通,在真實面對自我的過程中,會欣喜于自己的成長,也會時常在字裡行間看出自己的荒謬和狡猾。當年互聯網初興,黃集偉在博客中寫了一篇《我在386裡養一條狗》,引得《IT經理世界》來找他約稿。但他自己心裡清楚,他對電腦和互聯網一竅不通,寫那篇文章不過使了一些狡猾的小手段,讓自己“看起來很懂”。

自我溝通的重要性甚至體現在對身體的關照上。黃集偉的關節不好,又喜歡游泳,醫生告訴他,下水之前跟關節們“打個招呼”,“其實就是做個心理準備,拍拍它們,告訴關節,我要下水了。”

他有時會感慨人生命的脆弱和虛無,白駒過隙之間,生命的旅途走到盡頭。父親去世前在花盆裡種了一株刺柏,黃集偉把它移到院子裡,再看它時已經長到四層樓高。“人的生命還不如這一棵樹。”他說。

但他又覺得為生命賦予意義才是更重要的事。博客就是他構築意義感的方式。

“我們內心是不斷崩塌的,現實很骨感,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崩塌,世界在變,你也在變。我們會看見很多美好的東西,也有很多不美好的東西。世界不只有鮮花和掌聲,也有齷齪、醜惡。所以要建設我們的內心,你才能懷著一顆不太絕望的心走下去。”黃集偉說。

陳露利用GitHub搭建了一個獨立博客。沒有糟糕的介面和廣告推廣,他想在這裡構築一個自由、獨立、開放的空間。

他最初寫博客是渴望打破學校裡平庸、沉悶的生活狀態,希望利用網路解決自己在學生活動中的困惑。那時正逢博客鼎盛,許多人寫下自己的經驗,並無私分享給其他人。前江南大學社團聯合會主席李可佳讓他眼前一亮,他試探性地給他發去一封電子郵件,竟收到了誠摯的回應和鼓勵。

這是陳露第一次通過網路的方式給陌生人寫郵件,他意識到,博客不只是寫日記的地方,它可以打破地域和階層的限制,將寶貴的知識和經驗傳遞到各個角落。

一座橋的形象在陳露腦海中逐漸清晰,他把博客看作一座“有資訊和資訊價值的橋,”連接更多的朋友、知識,甚至是機遇。那時的他還不會想到,這座橋將在他以後的職業生涯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李可佳在李開複創辦的“開複學生網”工作,陳露去做了志願者,他隱約察覺到數字行銷和新媒體的發展前景。2011年,受李可佳邀請,陳露到無錫與她一同創業。職業生涯被博客塑造,他如今談起也覺得頗為戲劇性。

在博客時代,類似的故事層出不窮,專欄作家黃集偉當年做網站時,看到有人在博客裡批評網站。他和領導商議,“此人可用”,邀請這位博主到他們的網站工作。“既然他能提出這麼多意見,說明他很專業,他在思考。”黃集偉告訴《博客天下》。

資訊同質化有多嚴重

他懷念那個從一個博客跳到另一個博客的時代,博主們一般會在顯著位置標明友情連結,這種連結與利益無關,純粹是博主對於彼此內容的認可,以及價值觀的契合。

多名博主告訴《博客天下》,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自己的博客能給他人帶去幫助,自己的經驗能讓他人少走彎路。

這種近似互聯網原旨教義式的分享精神,讓博客寫作者形成了一個特有的圈子。很多早年間運營博客的博主聯繫緊密,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但精神層面的契合讓他們成為朋友。陳露有近3000名微信好友,但多數好友的關係只是“點贊之交”,真正保持了多年友情的還是當年博客上認識的朋友。

在黃集偉看來,微信的“回音壁效應”太強,“你以為全世界都在關注這些東西,其實不是,只是因為(朋友圈裡的人)跟你是相似的”。

黃集偉從2000年開始使用博客,“孤島客”的名字當年在網路上也十分響亮。博客沒落之後,他並沒有像很多老朋友一樣就此擱筆,“孤島客”裡的“一周語文”欄目至今還在以每週一篇的頻率更新。

讓黃集偉堅持下去的主要因素是興趣,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就開始收集代表最流行的事件和文化現象的鮮活的詞句,再輔以個人風格的解讀。通過20年的努力,他已經建成了一個龐大的“時代語料庫”。

“拇指閱讀更像是標題閱讀,一定是短的判斷句,利用碎片時間,不會特別專注,這個平臺不適合平和且有趣味的文章。它跟我們時代的精神氣質很匹配,因為大家都浮躁。”黃集偉拿起手邊一本貼滿小紙條的書,“我晚上回去會讀讀薩岡的小說,比來比去還是這東西好”。

“我們有落伍的權利”

黃集偉是朋友圈裡的失語者,不過他一點也不害怕會漏過熱點,因為總有人會讓你看到。

幾個月前,黃集偉開了微信公眾號。他清楚現在微信公眾號的打開率有多低,也沒指望靠公眾號再創輝煌,只是希望大家能多讀一些“更靠近本質的東西”。 “我們有落伍的權利。”他說。

管著100多人的陽志平每天的時間幾乎按秒來計算,他自稱是“反社交”的人,“效率太低了”,為了節約時間,與他會面的人必須對要討論的話題“有充分準備”。他甚至會在商務談判中臨時叫停,因為“沒有資訊含量”。

2017年第二季度,因為公司業務拓展,陽志平忙得腳不沾地,別說寫博客,連睡覺都成問題。公司發展陷入瓶頸,而他的腦袋也像生了鏽,做起決策來比以前遲鈍許多。

他察覺到自己狀態不對,刻意讓自己慢下來,博客也恢復了以往的更新頻率。近乎一種玄學的體驗,陽志平發現自己“越是堅持寫作,公司管理越順暢,做決策時也更有創意”。後來他仔細琢磨這件事,意識到閱讀和寫作是自己“回血”的方式。而博客之於他,就像一座精神世界的宮殿,“寫一篇博文就相當於為這個宮殿加了一塊磚,現實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壓力,在這座宮殿裡也便於回血。”

這種功能看起來玄妙,事實上更像通過自我對話撫慰孤獨。

“孤島客”最初有一句slogan:人生就是一座孤島,你我不過是匆匆過客。後來黃集偉覺得這句話太矯情,就撤下了。

但他始終對“孤島”的意象有偏愛,“每個人都是個孤島,做事情都是靠自己,會遇到很多困惑喜悅,很多感覺都很難跟別人分享,只有自己知道。人在本質上挺孤獨的,但不需要過分渲染這種東西,因為這是人生的本質命題。”

陽志平寫博客的原則是不寫時事,不寫當代人,追求美感而不是快感。他希望留下的是有歷史保真度的作品。他不喜歡自媒體這個說法,“一旦你把文字當成商品經營,就很難寫出有保真度的東西,光想著怎麼讓人轉發,思考的方向就會偏”。

2013年穀歌停止了Google Reader服務,博主無法看到自己的博客有多少訂戶、誰在看自己的文章。相比提供後臺用戶分析的微信公眾號,博客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島”。

陽志平看不到訂戶和粉絲訂閱、轉發他的文章,他有半年很少更新。博主和讀者被完全割裂,他“不知道為誰寫了”。但後來他想明白了,把博客的評論功能關掉,“只為自己寫”。

在程式師中,獨立博客很流行,陽志平將其解釋為一種極客精神,獨立,自由,深入。寫博客更像是一種自我溝通,在真實面對自我的過程中,會欣喜于自己的成長,也會時常在字裡行間看出自己的荒謬和狡猾。當年互聯網初興,黃集偉在博客中寫了一篇《我在386裡養一條狗》,引得《IT經理世界》來找他約稿。但他自己心裡清楚,他對電腦和互聯網一竅不通,寫那篇文章不過使了一些狡猾的小手段,讓自己“看起來很懂”。

自我溝通的重要性甚至體現在對身體的關照上。黃集偉的關節不好,又喜歡游泳,醫生告訴他,下水之前跟關節們“打個招呼”,“其實就是做個心理準備,拍拍它們,告訴關節,我要下水了。”

他有時會感慨人生命的脆弱和虛無,白駒過隙之間,生命的旅途走到盡頭。父親去世前在花盆裡種了一株刺柏,黃集偉把它移到院子裡,再看它時已經長到四層樓高。“人的生命還不如這一棵樹。”他說。

但他又覺得為生命賦予意義才是更重要的事。博客就是他構築意義感的方式。

“我們內心是不斷崩塌的,現實很骨感,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崩塌,世界在變,你也在變。我們會看見很多美好的東西,也有很多不美好的東西。世界不只有鮮花和掌聲,也有齷齪、醜惡。所以要建設我們的內心,你才能懷著一顆不太絕望的心走下去。”黃集偉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