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亞健康”狀態,你中招了沒?——中醫教你改變它!

“亞健康”這個詞, 大家現在是越來越熟悉了, 甚至有人說, 現代人幾乎都是“亞健康”。

由於人們在年齡、適應能力、免疫力、社會文化層次等方面所存在的差異, 亞健康狀態的表現錯綜複雜, 在西醫上說, 亞健康的表現形式主要有慢性疲勞綜合征、精神緊張綜合征、神經衰弱、肥胖症等若干種。

別看亞健康非常普遍, 但若是不加以重視, 則會演變成更加嚴重的問題。 那麼, 中醫對亞健康狀態是如何定義的呢?又該如何及早加以干預呢?一起來看今天的文章吧——

中醫對亞健康的主要症狀歸納如下:

1.心病不安, 驚悸少眠:主要表現為心慌氣短, 胸悶憋氣, 心煩意亂, 惶惶無措, 夜寐不安,多夢紛紜。

2.汗出津津, 經常感冒:經常自汗、盜汗、出虛汗, 自己稍不注意, 就感冒, 怕冷。

3.舌赤苔垢, 口苦便燥:舌尖發紅, 舌苔厚膩, 口苦、咽幹, 大便乾燥,小便短赤等。

4.面色晦滯, 目圍灰暗:面色無華,

憔悴;雙目周圍, 特別是眼下灰暗發青。

5.四肢發脹, 目下臥蠶:有些中老年婦女, 晨起或勞累後足踝及小腿腫脹, 下眼皮腫脹、下垂。

6.指甲成像, 變化異常:中醫認為, 人體軀幹四肢、臟腑經絡、氣血體能資訊層疊融會在指甲上稱為甲象。 如指甲出現卷如蔥管、相似蒜頭、剝如竹筍、枯似魚鱗、曲類鷹爪、塌同癟螺、月痕不齊、峰突凹殘、甲面白點等, 均為甲象異常, 病位或在臟腑, 或累及經絡、營衛阻滯。

7.潮前胸脹, 乳生結節:婦女在月經到來前兩三天, 四肢發脹、胸部脹滿、胸脅竄痛, 乳房常有硬結。

8.口吐黏物, 呃逆脹滿:常有胸腹脹滿、大便黏滯不暢、肛門濕熱之感, 食生冷幹硬食物常感胃部不適, 口中黏滯不爽, 吐之為快。 重時, 晨起非吐不可, 進行性加重。

9.體溫異常, 倦怠無力:下午體溫常常37~38℃, 手心熱、口幹、全身倦怠無力, 應到醫院檢查是否有結核等。

10.視力模糊, 頭脹頭疼:平時視力正常, 突感視力下降(非眼鏡度數不適), 且伴有目脹、頭疼、記憶力下降。

如果有亞健康症狀的小夥伴也不用太緊張, 通過生活習慣和心理調適,

還是易於改善的。 這樣做就好了——

亞健康狀態的中醫保健

一、運動保健

中醫傳統的運動保健有導引、武術和氣功等, 春秋時期, 老子與莊子開創了“導引”以動“養身之術”, 東漢華佗推崇“動則壽”的觀念, 創編了“五禽戲”。 “動則壽”的核心是體育運動可以活動一身肌膚、筋骨、關節, 達到疏經活絡、振奮陽氣、暢行氣血、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作用。

二、心理保健

中醫認為“形神合一”。 形與神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相互作用的。 神情之傷是形體病變發生的先導。 因此, 中醫非常重視心理的養生保健, 認為“百病皆生於氣”, “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思則氣結”, 主張以“恬愉為務”。 保持樂觀條達的心情, 榮辱不驚, 使情感波動不過於激烈, 保持氣血調暢, 臟腑功能不受影響。

三、飲食保健

中醫認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在這裡說飲食保健有二層意思:一方面是飲食要有節制,要適度,不可過多,要有科學性,保證身體必需的營養和能量就夠了,不要過量。另一方面還可以根據亞健康人群中的不同類型做一些食療藥膳,即可食用,又可治病。在飲食保健方面,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保持大便通暢。“出入廢則神機化滅”,不能光注意攝入,還要注意排出,一定要注意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四、針灸按摩

經絡是人體內臟與體表聯繫的通路,它能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通上下。經絡具有傳導感應、調節氣血、調節虛實等功能。針灸按摩是通過刺激經絡和腧穴,調節臟腑組織功能,瀉其有餘,補其不足,促使人體氣血流通,陰平陽秘。平時可以經常按摩或艾灸足三裡、太陽、風池、大椎等穴位,可以起到健脾和胃、強身健體、醒腦開竅、增強記憶力等作用。

祝所有的小夥伴們都可以告別亞健康!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我要滋補》(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許冬瑾 主編,黃岳招 常務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悅讀中醫”(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中唯一一個醫藥類公眾號),每日推送,及時獲取中醫藥知識和養生常識。

中醫認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在這裡說飲食保健有二層意思:一方面是飲食要有節制,要適度,不可過多,要有科學性,保證身體必需的營養和能量就夠了,不要過量。另一方面還可以根據亞健康人群中的不同類型做一些食療藥膳,即可食用,又可治病。在飲食保健方面,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保持大便通暢。“出入廢則神機化滅”,不能光注意攝入,還要注意排出,一定要注意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四、針灸按摩

經絡是人體內臟與體表聯繫的通路,它能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通上下。經絡具有傳導感應、調節氣血、調節虛實等功能。針灸按摩是通過刺激經絡和腧穴,調節臟腑組織功能,瀉其有餘,補其不足,促使人體氣血流通,陰平陽秘。平時可以經常按摩或艾灸足三裡、太陽、風池、大椎等穴位,可以起到健脾和胃、強身健體、醒腦開竅、增強記憶力等作用。

祝所有的小夥伴們都可以告別亞健康!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我要滋補》(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許冬瑾 主編,黃岳招 常務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悅讀中醫”(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中唯一一個醫藥類公眾號),每日推送,及時獲取中醫藥知識和養生常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