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民族樂器新增博士學位,中國音樂學院新增10位元民樂方向博士生導師

2017年9月20日, 中國音樂學院隆重舉行博士研究生導師聘任儀式, 新增一批博導,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向受聘博導頒發聘書。 其中, 中國器樂表演藝術研究方向新增10位博士生導師, 加上原來已有的劉德海與張維良2位教授, 目前, 中國音樂學院民樂方向共有12位博士研究生導師。 新增名單如下(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中山(古箏)、王以東(民族打擊樂)、宋飛(二胡)、沈誠(板胡)、李光陸(笙)、李玲玲(揚琴)、張尊連(二胡)、林玲(古箏)、楊靖(琵琶)、曹德維(二胡)。

新增博士研究生導師介紹

王中山

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國樂系副主任。 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會長,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 中國音樂家協會社會音樂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會長。

在古箏演奏方面, 王中山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徵。

他的音樂表現細膩、傳神, 音色柔美而亮麗, 善於用情緒化的音樂語言表達理性化的思維。 崇尚“箏人合一”、“師法自然”的箏學理念。 曾獲“國際中國民族器樂獨奏大賽”古箏第一名。 他舉重若輕的彈奏技巧、飄逸灑脫的“王者風範”令人矚目, 被譽為“箏壇聖手”, 中國古箏藝術領軍人物。

在古箏技法開拓方面, 他有許多新的創意並付諸實踐。 如在古箏上開拓性地雙手內戴義甲進行演奏;創造性地開發和運用了輪指技法;創新了多指搖和左手搖指等演奏技巧, 豐富和發展了現代古箏演奏體系。 目前, 這些新的演奏形式在中國音樂藝術院校的古箏專業中已經得到廣泛推廣, 古箏面貌為之一新。

在古箏創作方面, 成績突出,

部分作品被列為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藝術院校古箏專業的教學曲目, 以及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等考級機構的高級曲目。 他是中國權威的民族器樂大賽如:中國音協主辦的“金鐘獎”、文化部主辦的“文華獎”、中央電視臺主辦的“CCTV民樂大賽”的歷任評委, 也是唯一作品獲邀作為這些權威賽事規定曲目的古箏藝術家。

在古箏教學方面, 成果顯著, 其學生多人在國內及國際頂級專業比賽中獲得大獎(獎項囊括“金鐘獎”、“文華獎”、“CCTV民樂大賽”金、銀、銅獎)。 培養出的學生已成為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民族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等國家級藝術院團的教師和演奏家。

作為當代中國古箏藝術的集大成者,

在教學之餘, 他還參加各種大型演出活動, 並在數十部有影響的影視劇中配樂。 先後出版了《王中山古箏曲集》等書籍和音像製品, 發行了《望秦川》《漢江韻》等多張個人獨奏專輯和數十張教學光碟。 曾出訪東南亞及歐美各國, 大力推廣古箏藝術。 在國內外先後舉辦了數百場個人獨奏音樂會和學術講座。 作為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和最受歡迎的古箏藝術家, 他迄今保持著有史以來舉辦古箏獨奏音樂會最多的紀錄。

對於他的藝術成就,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及《人民音樂》等海內外報刊雜誌都給予了採訪和介紹。 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宣傳媒介, 也多次播放他創作演奏的《溟山》《雲嶺音畫》等樂曲,

並作專題介紹。

王以東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國樂系管樂與打擊樂教研室主任。 中國音協民族打擊樂學會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打擊樂專業委員會會長;曾任中國交響樂團打擊樂副首席。

王以東參與錄製了大量不同風格和形式的音樂作品, 創作、編寫多部打擊樂作品與教材,以及在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主要作品有:CD《鼓上銅樂》;教學VCD《快樂學打擊樂》和《王以東主奏吹打樂專輯》;中國音樂學院打擊樂考級教材《中國鼓》《小軍鼓》和《爵士鼓》;中國民族打擊樂系列教程《大堂鼓節奏與演奏手法訓練》《大堂鼓滾奏與演奏技法訓練》《排鼓音位與節奏訓練》《中國鼓練習曲》以及《新疆手鼓節奏與演奏技法訓練》和《板鼓節奏與演奏應用訓練》《節奏與打擊樂訓練》。打擊樂作品:大堂鼓獨奏《鼓威》,排鼓獨奏《鼓上飛舞》,組合打擊樂獨奏《鼓上銅樂》《八音和》等曲目被列為歷次打擊樂比賽的指定曲目。

參與策劃和組織上海《中華鼓宴》大型鼓樂展演、《鼓動北京》青少年鼓樂比賽;帶隊參加《香港鼓樂節》活動、丹麥和荷蘭《春節文化交流》活動;策劃和主持中國音樂學院國際打擊樂周和《鼓動北京》全國青少年鼓樂邀請賽、以及《中國民族打擊樂器演奏符號規範化研討會》《中國民族打擊樂學科建設與發展研討會》等,多次擔當國家級各類民族器樂比賽和打擊樂比賽的評委。

宋 飛

著名胡琴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表演藝術委員會主任、二胡學會會長。曾榮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獎、獲國家表彰的"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曾獲首屆"ART"杯國際比賽二胡專業組一等獎,中國"金唱片"獎等獎項。

自幼師從父親宋國生先生學習二胡,1987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本科,先後師從安如礪、劉明源先生學習二胡、板胡、高胡、中胡 、京胡等民族弓絃樂器;並先後師從李祥霆、張子謙先生學習古琴。1998年就讀於“文化部民族器樂研究生班”,隨導師宋國生先生研修胡琴表演與教學。

宋飛不斷豐富並提升宋國生教授創立的二胡教學法,形成了一整套可謂“手-腦-心-身一體”的系統化二胡教學法。宋飛還開創了獨具特色的二胡“雙語”教學模式,以開放的理念、多元的思維相容傳統和現代、中國和世界各種音樂風格及元素。開設有《胡琴聲部與重奏訓練》《胡琴站奏與舞臺表演》創新課程。

曾出版《二胡名曲演奏指導》《胡琴家族演奏入門》等數十部二胡專業教材;首演了《燕趙春潮》《野草》《清明上河圖》《詩魂》等數十部新作品。被媒體譽為“中國當代譽滿國際樂壇的二胡演奏家”,及中國民族器樂表演藝術領域的“領軍”人物。

沈 誠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生院院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普及民族音樂藝術委員會會長、胡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職業教育行職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

中國第一位板胡專業碩士,曾獲首屆全國廣東音樂比賽演奏二等獎,“富利通”杯中國樂器國際獨奏大賽板胡專業金獎,文化部“珠穆朗瑪優秀演員獎”,文化部“區永熙音樂教育成果獎”,北京市優秀教師的榮譽稱號。2017年獲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新繹杯”傑出民樂演奏家稱號。

沈誠長期活躍在國內外的音樂舞臺上,曾與國內外眾多著名中西樂團、作曲家、指揮家合作,應邀參加世界各地的知名藝術節,赴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問演出。1997年創建了蜚聲海內外的中國少年民族樂團,近年來作為具有廣泛國內外影響的紫禁城室內樂團的成員,參與了一系列深入研究民族民間音樂傳統和具有民族音樂時代創新的國際合作項目。此外,多年來沈誠還廣泛參與和組織了許多具有推動和推廣民族音樂發展的重大專案。

沈誠同時致力於音樂教育事業和學術研究工作,主持和編撰了多部中國民族音樂國家示範教材,創作和發表了多部音樂作品與學術論文,出版了數十張音樂CD專輯,廣泛參與國內外的重要學術活動,擔任國內外重大音樂賽事評委,應邀赴世界各地學術機構、院校講學。

李光陸

中國民樂藝術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著名笙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音樂活動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笙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翰林文學藝術家聯合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席、笙專業委員會主席、黑龍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笙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新加坡笙協會海外諮詢顧問、中國音樂學院華夏鶴鳴笙樂團藝術總監、2015年國際第五屆中國器樂賽評委主任、中國好笙音·2016“宏福杯”中國笙文化國際藝術節評委會主席,同時被聘為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1975年以笙專業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83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民樂系並任教至今。1995年中國國際民樂獨奏大賽中,獲笙專業組金獎;1996年韓國國際管樂藝術大賽中,獲最佳演奏獎;文化部中國音樂文化獎優秀園丁獎;中國音樂學院藝術實踐金獎;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央電視臺CCTV民族器樂獨奏大賽專家評委;多次被業內外媒體作為封面人物全面報導。學生多次在金鐘獎、文化獎、央視大賽中獲金獎,被業界譽為滿貫王。

完成研製改革了24簧F調高音笙、27簧D調加鍵擴音笙、36簧中音笙和低音笙;華夏鶴鳴笙樂團也成為學院人事處《笙的表演形式的多樣化開發》科研專案;完善了中國音樂學院笙教學演奏配套體系,填補了圓型中、低音笙在音樂舞臺上沒有獨奏的空白;並首先將蘆笙納入中國音樂學院教學大綱。編撰出版了《中國笙藝術》《施簧嬌響鶴論》《國樂精萃大師系列——笙篇/笙聲不息》專箸、《笙專業統編教材》共1—8冊;《中國笙演奏家名曲薈萃》(1—3冊);《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笙專業委員會考級教材(上、下兩冊)》,並同時配套出版4張DVD教材;撰寫論文共近20篇;創作、改編了大量中外不同類別的樂曲:傳統笙、鍵笙、笙重奏、協奏、系統訓練等五十三首;並發行了十幾種類李光陸個人演奏的CD與盒帶專輯;策劃出版了8套16張CD音響;策劃舉辦了多場大型專場音樂會及國際藝術節和中國郵政特發行笙專業委員會《精品郵票珍藏版》;舉辦了全國首屆笙大賽、笙藝術研討會和展演等。

李玲玲

著名揚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揚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世界揚琴協會副主席。

1987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師從揚琴教育家項祖華,是我國第一位揚琴女碩士。曾在1982年全國民族器樂觀摩比賽中獲優秀表演獎(揚琴專組第一名)。她的演奏專輯已由中國唱片社等多家唱片公司出版發行。撰寫了首部《中國揚琴樂器法》專著,出版了《揚琴演奏基礎教程》《揚琴演奏教程精編》《揚琴制音類技法研究及運用》《揚琴改革的新起點——蝶夢揚琴的研發》《揚琴技法系統分類的構想與實踐》等論文和教材。

2004年,創建了“蝶夢飛竹”揚琴藝術團,作為中國首個專業揚琴藝術團,曾多次參加國內外的重要藝術活動並獲獎。作為藝委會秘書長籌辦及參加了2005年由文化部主辦,在北京召開的 “第八屆世界揚琴大會”; 2006年開始設計研發新一代揚琴產品,包括高音、中音、低音和Mini小揚琴——蝶夢系列揚琴,並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對揚琴製音器的研發、推廣及制音類技法的研究做出了積極地貢獻。對揚琴技法符號、術語進行了新的系統分類,這一成果為今後現代揚琴技法理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參照。 2012年主持北京市教委特色資源庫專案“中國民族器樂經典曲目集萃——揚琴篇”和《揚琴演奏藝術精髓傳承教學體系研究》。作為策劃人之一與中國音樂學院樂器博物館籌建組、國樂系聯合舉辦2014《中國揚琴藝術周》。

張尊連

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現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樂系主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胡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副會長。紫禁城室內樂團成員。

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師從蔣青教授並得到蔣風之先生親傳。1982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劉明源教授,1986年畢業並留校任教至今。

張尊連在音樂舞臺上的熱情和教學講壇上的嚴謹,表現出了他全面的藝術追求,其精准的把握傳統音樂的風骨和創造性的演繹現代作品的個性,彰顯了他醇厚而富有張力的演奏風格。多年來應邀出訪了數十個國家及地區,參加了許多世界知名音樂節。在北京、濟南、香港、臺灣、青島、日照、成都、蘭州、深圳等地成功舉辦了多場個人和師生音樂會。在各大音樂學院及藝術類院校進行多次講學活動。在多年的教學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二胡演奏人才,在“金鐘獎”、“文華藝術院校獎”、“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等國內外重大賽事中獲獎。

出版發行了《孔雀膽賦》《二胡名曲伴奏》CD專輯和《漢宮秋月》VCD專輯,以及多張《張尊連師生音樂會》DVD專輯。出版專著《二胡名曲教學》《重釋與再演》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林 玲

著名古箏演奏家、中國音樂學院古箏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雲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曾兼任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古箏碩士研究生導師。

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81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師從曹正教授,同時隨李婉芬、王世璜、項斯華、邱大成等老師學習。1985年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第一位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的古箏研究生,是曹正先生在職關門弟子。1987年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

曾出訪亞、非、歐、美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講學。曾為中央電視臺《國樂飄香》《古箏名曲指導》等多個欄目錄製了大量的節目。曾被香港《文匯報》等知名媒體譽為“中國當代首屈一指的古箏演奏家”。出版的古箏獨奏專輯《山魅》《春澗流泉》等11套專著和曲譜集10部,出版《古箏名曲指導》《古箏演奏教程》等數十張DVD音像教材,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擔任《中國音樂學院校外考級古箏教材》主編。古箏行業標準制定評審組專家。常任“金鐘獎”等重要古箏比賽評委。北京市高校拔尖人才科研專案負責人,主持並完成了全本古譜《弦索備考》專案研究——包括全本箏譜的打譜、錄製,出版全本CD專輯,舉辦全本音樂會的巡演等。中國音樂學院“曹正古箏藝術研究”專案負責人。中國音樂學院專業方向建設團隊項目學科帶頭人。

楊 靖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琵琶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琵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紫禁城室內樂團團長、楊靖琵琶室內樂團音樂總監。

楊靖是活躍在國內外音樂舞臺的當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曾屢次榮獲全國琵琶比賽大獎,多次參加國家重大音樂演出活動,應邀參加了柏林、芝加哥、愛丁堡、哥本哈根、威靈頓、奧克蘭、布里斯班、新加坡、賽凡提斯、布拉格之春,埃奈斯庫、華沙之秋、巴托克等世界著名音樂節。應邀與德國、美國、南非、俄羅斯、韓國、希臘、保加利亞、紐西蘭以及中國、新加坡、香港、臺灣、澳門的眾多交響樂團、室內樂團和民族樂團合作演出,藝術足跡遍及世界五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當代最具舞臺藝術魅力的琵琶演奏家”。

楊靖潛心於琵琶教育事業。其眾多學生獲得了國家級琵琶賽事大獎,出版和發表多部學術專著、教材和論文,數十張音樂CD專輯和琵琶教學音像專輯。積極探索和創新琵琶室內樂教學的課程改革,創建了“楊靖琵琶室內樂團”,組建了集民族音樂傳承、創新和國際文化傳播與交流為目標的“紫禁城室內樂團”。榮獲了北京市高等院校學科(青年)帶頭人,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北京市“琵琶演奏專業精品課程”項目負責人,北京市高等院校創新團隊等多項榮譽。多次應邀赴國內外高校和音樂機構講學和參加學術活動,擔任文化部、教育部、CCTV和國際音樂大賽的評委等。

曹德維

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教授、副系主任、弦樂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副會長、北京音樂家協會理事、泰國泰中國際教育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

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師從王茂琪先生,1982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安如礪、劉明源先生,1986年留校任教至今。 發表論文《談二胡的發音與音色》《論二胡教學的科學化和體系化》《勿謂我偏愛二胡》《“長城隨想”研究現狀的多視角分析》等。編寫教材《二胡演奏技巧訓練》(上、下冊)、《二胡名師指點》《經典二胡名曲欣賞》等專著,作為主編之一編寫《校外音樂考級全國通用教材》等。錄製音像《二胡名師指點》《喜洋洋》《弦韻》《國樂名家-曹德維二胡專輯》《曹德維師生音樂會》等。1985年獲全國“北京二胡邀請賽”二等獎和最佳曲目演奏獎;1987年獲“首屆海內外江南絲竹比賽”一等獎。

為全國各大藝術院校、演出團體及海內外培養了大批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和專業演奏人才,許多學生在全國的重大比賽“金鐘獎”“文華獎”“天華杯二胡比賽”“敦煌杯二胡比賽”等比賽中獲金獎、銀獎、銅獎和優秀表演獎。出訪了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曾在北京、天津、山西、湖南、海南、山東,以及東京、九州等地舉辦了專場音樂會和師生音樂會。曹德維教授的個人業績被載入《中國當代教授大典》。

創作、編寫多部打擊樂作品與教材,以及在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主要作品有:CD《鼓上銅樂》;教學VCD《快樂學打擊樂》和《王以東主奏吹打樂專輯》;中國音樂學院打擊樂考級教材《中國鼓》《小軍鼓》和《爵士鼓》;中國民族打擊樂系列教程《大堂鼓節奏與演奏手法訓練》《大堂鼓滾奏與演奏技法訓練》《排鼓音位與節奏訓練》《中國鼓練習曲》以及《新疆手鼓節奏與演奏技法訓練》和《板鼓節奏與演奏應用訓練》《節奏與打擊樂訓練》。打擊樂作品:大堂鼓獨奏《鼓威》,排鼓獨奏《鼓上飛舞》,組合打擊樂獨奏《鼓上銅樂》《八音和》等曲目被列為歷次打擊樂比賽的指定曲目。

參與策劃和組織上海《中華鼓宴》大型鼓樂展演、《鼓動北京》青少年鼓樂比賽;帶隊參加《香港鼓樂節》活動、丹麥和荷蘭《春節文化交流》活動;策劃和主持中國音樂學院國際打擊樂周和《鼓動北京》全國青少年鼓樂邀請賽、以及《中國民族打擊樂器演奏符號規範化研討會》《中國民族打擊樂學科建設與發展研討會》等,多次擔當國家級各類民族器樂比賽和打擊樂比賽的評委。

宋 飛

著名胡琴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表演藝術委員會主任、二胡學會會長。曾榮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獎、獲國家表彰的"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曾獲首屆"ART"杯國際比賽二胡專業組一等獎,中國"金唱片"獎等獎項。

自幼師從父親宋國生先生學習二胡,1987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本科,先後師從安如礪、劉明源先生學習二胡、板胡、高胡、中胡 、京胡等民族弓絃樂器;並先後師從李祥霆、張子謙先生學習古琴。1998年就讀於“文化部民族器樂研究生班”,隨導師宋國生先生研修胡琴表演與教學。

宋飛不斷豐富並提升宋國生教授創立的二胡教學法,形成了一整套可謂“手-腦-心-身一體”的系統化二胡教學法。宋飛還開創了獨具特色的二胡“雙語”教學模式,以開放的理念、多元的思維相容傳統和現代、中國和世界各種音樂風格及元素。開設有《胡琴聲部與重奏訓練》《胡琴站奏與舞臺表演》創新課程。

曾出版《二胡名曲演奏指導》《胡琴家族演奏入門》等數十部二胡專業教材;首演了《燕趙春潮》《野草》《清明上河圖》《詩魂》等數十部新作品。被媒體譽為“中國當代譽滿國際樂壇的二胡演奏家”,及中國民族器樂表演藝術領域的“領軍”人物。

沈 誠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生院院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普及民族音樂藝術委員會會長、胡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職業教育行職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

中國第一位板胡專業碩士,曾獲首屆全國廣東音樂比賽演奏二等獎,“富利通”杯中國樂器國際獨奏大賽板胡專業金獎,文化部“珠穆朗瑪優秀演員獎”,文化部“區永熙音樂教育成果獎”,北京市優秀教師的榮譽稱號。2017年獲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新繹杯”傑出民樂演奏家稱號。

沈誠長期活躍在國內外的音樂舞臺上,曾與國內外眾多著名中西樂團、作曲家、指揮家合作,應邀參加世界各地的知名藝術節,赴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問演出。1997年創建了蜚聲海內外的中國少年民族樂團,近年來作為具有廣泛國內外影響的紫禁城室內樂團的成員,參與了一系列深入研究民族民間音樂傳統和具有民族音樂時代創新的國際合作項目。此外,多年來沈誠還廣泛參與和組織了許多具有推動和推廣民族音樂發展的重大專案。

沈誠同時致力於音樂教育事業和學術研究工作,主持和編撰了多部中國民族音樂國家示範教材,創作和發表了多部音樂作品與學術論文,出版了數十張音樂CD專輯,廣泛參與國內外的重要學術活動,擔任國內外重大音樂賽事評委,應邀赴世界各地學術機構、院校講學。

李光陸

中國民樂藝術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著名笙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音樂活動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笙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翰林文學藝術家聯合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席、笙專業委員會主席、黑龍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笙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新加坡笙協會海外諮詢顧問、中國音樂學院華夏鶴鳴笙樂團藝術總監、2015年國際第五屆中國器樂賽評委主任、中國好笙音·2016“宏福杯”中國笙文化國際藝術節評委會主席,同時被聘為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1975年以笙專業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83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民樂系並任教至今。1995年中國國際民樂獨奏大賽中,獲笙專業組金獎;1996年韓國國際管樂藝術大賽中,獲最佳演奏獎;文化部中國音樂文化獎優秀園丁獎;中國音樂學院藝術實踐金獎;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央電視臺CCTV民族器樂獨奏大賽專家評委;多次被業內外媒體作為封面人物全面報導。學生多次在金鐘獎、文化獎、央視大賽中獲金獎,被業界譽為滿貫王。

完成研製改革了24簧F調高音笙、27簧D調加鍵擴音笙、36簧中音笙和低音笙;華夏鶴鳴笙樂團也成為學院人事處《笙的表演形式的多樣化開發》科研專案;完善了中國音樂學院笙教學演奏配套體系,填補了圓型中、低音笙在音樂舞臺上沒有獨奏的空白;並首先將蘆笙納入中國音樂學院教學大綱。編撰出版了《中國笙藝術》《施簧嬌響鶴論》《國樂精萃大師系列——笙篇/笙聲不息》專箸、《笙專業統編教材》共1—8冊;《中國笙演奏家名曲薈萃》(1—3冊);《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笙專業委員會考級教材(上、下兩冊)》,並同時配套出版4張DVD教材;撰寫論文共近20篇;創作、改編了大量中外不同類別的樂曲:傳統笙、鍵笙、笙重奏、協奏、系統訓練等五十三首;並發行了十幾種類李光陸個人演奏的CD與盒帶專輯;策劃出版了8套16張CD音響;策劃舉辦了多場大型專場音樂會及國際藝術節和中國郵政特發行笙專業委員會《精品郵票珍藏版》;舉辦了全國首屆笙大賽、笙藝術研討會和展演等。

李玲玲

著名揚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揚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世界揚琴協會副主席。

1987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師從揚琴教育家項祖華,是我國第一位揚琴女碩士。曾在1982年全國民族器樂觀摩比賽中獲優秀表演獎(揚琴專組第一名)。她的演奏專輯已由中國唱片社等多家唱片公司出版發行。撰寫了首部《中國揚琴樂器法》專著,出版了《揚琴演奏基礎教程》《揚琴演奏教程精編》《揚琴制音類技法研究及運用》《揚琴改革的新起點——蝶夢揚琴的研發》《揚琴技法系統分類的構想與實踐》等論文和教材。

2004年,創建了“蝶夢飛竹”揚琴藝術團,作為中國首個專業揚琴藝術團,曾多次參加國內外的重要藝術活動並獲獎。作為藝委會秘書長籌辦及參加了2005年由文化部主辦,在北京召開的 “第八屆世界揚琴大會”; 2006年開始設計研發新一代揚琴產品,包括高音、中音、低音和Mini小揚琴——蝶夢系列揚琴,並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對揚琴製音器的研發、推廣及制音類技法的研究做出了積極地貢獻。對揚琴技法符號、術語進行了新的系統分類,這一成果為今後現代揚琴技法理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參照。 2012年主持北京市教委特色資源庫專案“中國民族器樂經典曲目集萃——揚琴篇”和《揚琴演奏藝術精髓傳承教學體系研究》。作為策劃人之一與中國音樂學院樂器博物館籌建組、國樂系聯合舉辦2014《中國揚琴藝術周》。

張尊連

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現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樂系主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胡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副會長。紫禁城室內樂團成員。

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師從蔣青教授並得到蔣風之先生親傳。1982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劉明源教授,1986年畢業並留校任教至今。

張尊連在音樂舞臺上的熱情和教學講壇上的嚴謹,表現出了他全面的藝術追求,其精准的把握傳統音樂的風骨和創造性的演繹現代作品的個性,彰顯了他醇厚而富有張力的演奏風格。多年來應邀出訪了數十個國家及地區,參加了許多世界知名音樂節。在北京、濟南、香港、臺灣、青島、日照、成都、蘭州、深圳等地成功舉辦了多場個人和師生音樂會。在各大音樂學院及藝術類院校進行多次講學活動。在多年的教學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二胡演奏人才,在“金鐘獎”、“文華藝術院校獎”、“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等國內外重大賽事中獲獎。

出版發行了《孔雀膽賦》《二胡名曲伴奏》CD專輯和《漢宮秋月》VCD專輯,以及多張《張尊連師生音樂會》DVD專輯。出版專著《二胡名曲教學》《重釋與再演》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林 玲

著名古箏演奏家、中國音樂學院古箏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雲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曾兼任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古箏碩士研究生導師。

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81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師從曹正教授,同時隨李婉芬、王世璜、項斯華、邱大成等老師學習。1985年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第一位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的古箏研究生,是曹正先生在職關門弟子。1987年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

曾出訪亞、非、歐、美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講學。曾為中央電視臺《國樂飄香》《古箏名曲指導》等多個欄目錄製了大量的節目。曾被香港《文匯報》等知名媒體譽為“中國當代首屈一指的古箏演奏家”。出版的古箏獨奏專輯《山魅》《春澗流泉》等11套專著和曲譜集10部,出版《古箏名曲指導》《古箏演奏教程》等數十張DVD音像教材,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擔任《中國音樂學院校外考級古箏教材》主編。古箏行業標準制定評審組專家。常任“金鐘獎”等重要古箏比賽評委。北京市高校拔尖人才科研專案負責人,主持並完成了全本古譜《弦索備考》專案研究——包括全本箏譜的打譜、錄製,出版全本CD專輯,舉辦全本音樂會的巡演等。中國音樂學院“曹正古箏藝術研究”專案負責人。中國音樂學院專業方向建設團隊項目學科帶頭人。

楊 靖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琵琶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琵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紫禁城室內樂團團長、楊靖琵琶室內樂團音樂總監。

楊靖是活躍在國內外音樂舞臺的當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曾屢次榮獲全國琵琶比賽大獎,多次參加國家重大音樂演出活動,應邀參加了柏林、芝加哥、愛丁堡、哥本哈根、威靈頓、奧克蘭、布里斯班、新加坡、賽凡提斯、布拉格之春,埃奈斯庫、華沙之秋、巴托克等世界著名音樂節。應邀與德國、美國、南非、俄羅斯、韓國、希臘、保加利亞、紐西蘭以及中國、新加坡、香港、臺灣、澳門的眾多交響樂團、室內樂團和民族樂團合作演出,藝術足跡遍及世界五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當代最具舞臺藝術魅力的琵琶演奏家”。

楊靖潛心於琵琶教育事業。其眾多學生獲得了國家級琵琶賽事大獎,出版和發表多部學術專著、教材和論文,數十張音樂CD專輯和琵琶教學音像專輯。積極探索和創新琵琶室內樂教學的課程改革,創建了“楊靖琵琶室內樂團”,組建了集民族音樂傳承、創新和國際文化傳播與交流為目標的“紫禁城室內樂團”。榮獲了北京市高等院校學科(青年)帶頭人,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北京市“琵琶演奏專業精品課程”項目負責人,北京市高等院校創新團隊等多項榮譽。多次應邀赴國內外高校和音樂機構講學和參加學術活動,擔任文化部、教育部、CCTV和國際音樂大賽的評委等。

曹德維

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教授、副系主任、弦樂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副會長、北京音樂家協會理事、泰國泰中國際教育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

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師從王茂琪先生,1982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安如礪、劉明源先生,1986年留校任教至今。 發表論文《談二胡的發音與音色》《論二胡教學的科學化和體系化》《勿謂我偏愛二胡》《“長城隨想”研究現狀的多視角分析》等。編寫教材《二胡演奏技巧訓練》(上、下冊)、《二胡名師指點》《經典二胡名曲欣賞》等專著,作為主編之一編寫《校外音樂考級全國通用教材》等。錄製音像《二胡名師指點》《喜洋洋》《弦韻》《國樂名家-曹德維二胡專輯》《曹德維師生音樂會》等。1985年獲全國“北京二胡邀請賽”二等獎和最佳曲目演奏獎;1987年獲“首屆海內外江南絲竹比賽”一等獎。

為全國各大藝術院校、演出團體及海內外培養了大批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和專業演奏人才,許多學生在全國的重大比賽“金鐘獎”“文華獎”“天華杯二胡比賽”“敦煌杯二胡比賽”等比賽中獲金獎、銀獎、銅獎和優秀表演獎。出訪了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曾在北京、天津、山西、湖南、海南、山東,以及東京、九州等地舉辦了專場音樂會和師生音樂會。曹德維教授的個人業績被載入《中國當代教授大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