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雷軍、劉強東、傅盛為何都喜歡“豹變”,到底什麼是豹變?

最近一個的詞彙“豹變”, 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線。

劉強東, 君子豹變十一年

雷軍豹變:給自己重刷系統

傅盛豹變

蘇寧豹變, 張近東身上現“馬雲創新式”的痕跡:要玩金融和足球

到底豹變是什麼意思呢?

2016年11月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引用《易經》裡的「君子豹變」呼籲川普在TPP問題上能夠回心傳意。

安倍還特別解釋到:“這並不是說人為了保全自身而做出巨大改變。 而是說為了國家和國民, 可以丟掉面子。 這才是我們作為領導人應有的姿態。 ”

《易經》:大人虎變, 君子豹變, 小人革面。

「君子豹變」的原意有多種說法,

已經不重要, 在現代漢語裡和日語裡已經變成了指人能夠像豹子一樣快速改變。

特別是在日語裡, 「豹變」已經是一個很常用的詞, 指人的態度、言行等突然發生巨大的改變, 類似於「你變了」, 甚至「人設崩壞」。

有趣的是, 英語裡有一句諺語叫A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 豹子身上的斑點是不會改變的,

意譯為 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如果安倍的翻譯如果把「君子豹變」翻譯成 change like a leopard, 不知道川普聽了之後會作何感想, 你到底想要我幹嘛? 腦補這個喜感十足的畫面。

豐田精益生產方式的創始人大野耐一寫過一本書叫《現場管理》, 第一篇就叫《君子豹變》, 原文中的有一句話叫"即使是君子, 恐怕也只有七句正確, 另外三句錯誤。 意識到錯誤, 改正就好, 或者像豹子一樣迅速、鮮明地轉變"。 文中還提到, 如果是為了改正錯誤, 即便是「朝令夕改」也是可以的。

美國人翻譯這本書時, 把「君子豹變」翻譯成了 Wise men mend their ways. 是比較符合作者原意的。

不管怎麼解釋, 「君子豹變」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其核心在於「變」。

孔子說「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是對這句話的完美注解。

所謂「器」是滿足某一種用途的器具,一旦成型,則無法改變,因此「不器」指不要像器皿一樣固定自己的用途,而是要像水一樣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想變成什麼就變成什麼。

首先不要被自己內心束縛,二是不要被外部環境束縛。

這個社會大部分人,其實都是被自己束縛了。

比如做一份工作,會有人這樣說:

我不善言辭,不懂得和別人交際,所以不我不適合做這份工作。

我沒什麼自信心,所以上臺演講我做不來。

我文筆不好,所以寫文字這活我幹不來。

我天生不夠細心,所以不會照顧人。

我容易受傷害,所以不想愛了。

我長得醜,所以抛頭露面的工作我做不來。

我只有一句話,你去學啊,你去適應啊,你去整容啊。

我是個理科生,但數學是我的短板,最後兩道大題我只能做出倒數第二題的第一小問,平時成績大概在90-110分,高科的時候超常發揮得了116分。

我曾經以為,數學不好,那我邏輯思維肯定不行,程式設計也肯定學不進去,想不到大學一學C語言,我還入迷了。

大學我讀的是機械,但是機械製圖我天生看不懂,我想那肯定是缺乏空間想像力,那我肯定不適合幹機械,想不到畢業後我還幹了這麼多年的機械。

我中學最怕的寫作文,沒什麼文采,最擔心的無話可寫,800字總是要去湊字數,還經常湊不完。我也以為我寫作不行,想不到也洋洋灑灑寫了幾百篇公眾號文章了。

我始終相信人是可以往多方面發展變化,只要你去學。

大家想像一下,就算你沒學過財務,如果你開公司了,這些活是不是都是你一個人負責,還不是都能搞定?

只可惜我國的中學文理分科制、大學嚴格分專業制給我們思想加上了一道枷鎖: 文科生不適合學理科的東西,理科生缺乏文學細胞,學農學的造不了汽車,應該回鄉下種田。

這道枷鎖造成的影響之深,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明白,始終畫地為牢。

不要給自己設限。

英語中關於改變有兩個詞。

Be inconsistent 指不斷去試錯,錯了馬上改。

Be flexible 指隨時可以接受改變,可塑性很強。

最後,紙牌屋裡引用過邱吉爾的一句話,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To improve is to change; to perfect is to change often.

芬哥,湖南人士,網易雲課堂認證講師,曾在500強外企、大型跨國公司擔任項目負責人,現某知名美資消費品牌高級工程師。已經寫了30萬字關於工作中實用英語以及真實職場經驗的文章。說一些一般人不會告訴你的東西,用心寫每一篇文章,對讀者負責,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是對這句話的完美注解。

所謂「器」是滿足某一種用途的器具,一旦成型,則無法改變,因此「不器」指不要像器皿一樣固定自己的用途,而是要像水一樣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想變成什麼就變成什麼。

首先不要被自己內心束縛,二是不要被外部環境束縛。

這個社會大部分人,其實都是被自己束縛了。

比如做一份工作,會有人這樣說:

我不善言辭,不懂得和別人交際,所以不我不適合做這份工作。

我沒什麼自信心,所以上臺演講我做不來。

我文筆不好,所以寫文字這活我幹不來。

我天生不夠細心,所以不會照顧人。

我容易受傷害,所以不想愛了。

我長得醜,所以抛頭露面的工作我做不來。

我只有一句話,你去學啊,你去適應啊,你去整容啊。

我是個理科生,但數學是我的短板,最後兩道大題我只能做出倒數第二題的第一小問,平時成績大概在90-110分,高科的時候超常發揮得了116分。

我曾經以為,數學不好,那我邏輯思維肯定不行,程式設計也肯定學不進去,想不到大學一學C語言,我還入迷了。

大學我讀的是機械,但是機械製圖我天生看不懂,我想那肯定是缺乏空間想像力,那我肯定不適合幹機械,想不到畢業後我還幹了這麼多年的機械。

我中學最怕的寫作文,沒什麼文采,最擔心的無話可寫,800字總是要去湊字數,還經常湊不完。我也以為我寫作不行,想不到也洋洋灑灑寫了幾百篇公眾號文章了。

我始終相信人是可以往多方面發展變化,只要你去學。

大家想像一下,就算你沒學過財務,如果你開公司了,這些活是不是都是你一個人負責,還不是都能搞定?

只可惜我國的中學文理分科制、大學嚴格分專業制給我們思想加上了一道枷鎖: 文科生不適合學理科的東西,理科生缺乏文學細胞,學農學的造不了汽車,應該回鄉下種田。

這道枷鎖造成的影響之深,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明白,始終畫地為牢。

不要給自己設限。

英語中關於改變有兩個詞。

Be inconsistent 指不斷去試錯,錯了馬上改。

Be flexible 指隨時可以接受改變,可塑性很強。

最後,紙牌屋裡引用過邱吉爾的一句話,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To improve is to change; to perfect is to change often.

芬哥,湖南人士,網易雲課堂認證講師,曾在500強外企、大型跨國公司擔任項目負責人,現某知名美資消費品牌高級工程師。已經寫了30萬字關於工作中實用英語以及真實職場經驗的文章。說一些一般人不會告訴你的東西,用心寫每一篇文章,對讀者負責,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