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款茶的口感,蘊含著制茶師的技術DNA!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從前, 有一個茶客跟村姑陳說, 我只要一摸泡袋, 就能知道這泡茶好不好。

當時村姑陳十分羡慕此人的技術, 並且心裡有個念頭蠢萌欲出, 極想去問他, “你能算到自己什麼時候能中5千萬大獎嗎?”

過了經年, 才知道, 雖然手摸泡袋識茶這種技術是虛幻了一點點, 但是, 聞香識茶, 聞香識人, 這種情況倒是真的有。

因為, 每一個師傅做的茶, 都會自帶自己的風格、技法和外貌特徵。

按廣告學來說, 這是每個師傅獨有的VI(視覺形象識別系統), 按遺傳學來說, 這叫DNA(去氧核糖核酸)。

不同的制茶師傅, 因為做茶的手法不同, 習慣不同, 成品茶的口感也大異。

可以說, 每款茶裡面都有制茶師獨有的“技術DNA”。

村姑陳認識的師傅裡,

有一位, 怎麼做都是濃烈的鮮爽感。

另一位, 每款茶存到半年後都是桂花香。

第三位,

做的壽眉放上兩年, 就能轉化出棗香。

別問我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我也不知道。

其實, 他們自己也沒有刻意去做。

無意間, 就做成了某種獨有的味道。

只能說, 祖師爺賞飯吃。

《2》

村姑陳遇上第一位師傅的時候, 他正在做茶車間忙碌。

聽到召喚, 匆忙從車間裡鑽出來, 滿頭滿身的白毫, 如果穿上聖誕老人的衣服, 活脫脫就是那個坐雪撬送禮物的老爺爺。

這個場景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子裡。

直到某一天, 有朋友發來一家茶廠的宣傳文章, 圖片裡, 一群穿著嶄新白大褂的制茶師, 在攤晾茶青, 茶青直接用水篩裝起來,

放在水泥地上曬(關於這種曬茶方式另文再討論)。

這群師傅乾乾淨淨纖塵不染的樣子, 和第一位師傅滿身白毫從車間裡鑽出來的樣子, 重疊在一起。

一個白毫滿身, 一個白衣出塵, 兩相對比之下, 第一位師傅更加真實, 白衣的那群師傅好像一幫群眾演員。

第一位師傅給我喝的第一款茶, 是壽眉。 秋季的。 產量極少, 喚作“寒露”。

第一口, 清新雅致。 第二口, 花香馥鬱。 第三口, 湯甜水滑。

直到第九口, 湯裡仍然有濃濃的, 極易分辨的鮮爽感——茶多酚無論經過多少次變身, 都能在第一位師傅手裡得到最好的還原。

一年過去了, 村姑陳今年再喝他去年的茶, 還是去年那一款秋壽眉“寒露”。

湯水的甜意淡了, 稠滑感加強了, 香氣減弱了,

沉入了水底。 然而, 唯一不變的, 是那依然濃郁的鮮爽感。

後來, 去他的倉庫裡大翻, 喝遍了他做的所有茶, 包括壓餅失敗的2014白牡丹餅, 那股子鮮爽感, 如影隨形, 附骨而存, 揮之不去。

牢牢地在我味蕾的記憶庫裡, 佔據了龐大的席位。

後來有一次, 跟別人比拼盲喝。

一排茶包沒寫名字擺在那兒, 第一沖聞蓋香村姑陳就聞出了這位師傅的味道。

那股子鮮爽的, 清甜的, 高揚的, 花香。

他的茶, 從春到秋, 從散到餅, 無論哪一款, 統一自帶鮮爽感。 這種鮮爽感, 仿佛給他的茶蓋上的印章, DNA裡的遺傳密碼, 利於識別的形象系統。

極具辨識度, 在茫茫茶海中, 一聞就能認出來。

《3》

第二位師傅,也是一位怪咖。

他的年齡比第一位師傅大十來歲,算是老江湖了。

做茶的技術,不如第一位師傅精深,但他經驗豐富,他十幾歲就在知青的茶廠裡幫忙,深知每種天氣采下來的茶青,該如何加工。

雨天茶青,該怎麼攤。晴天茶青,該如何晾。怎麼做茶才會徹底去掉苦澀味兒,怎麼做茶才會香氣落水。

做茶的時節,夜裡幾點要打個盹,幾點該翻茶,他門兒清。

他指揮著幾個請來的小工,把一個中等規模的白茶廠,做得像模像樣。

收茶青的時節,別人都到路上擺攤收茶。獨他家,都是茶農騎著車送上他家來,還要挨他挑肥揀瘦,低海拔的,不香的茶青,他一律不收,錢再低都不看 眼。

他的語錄是:不香的茶青,做不出香的白茶。

這位“老江湖”制茶師傅,沒有第一位師傅專心,認真,但他就像我們司空見慣的那些各行各業裡的“老司機”——沒有拿過先進,不是典型,當不了標兵,他有時候還會發發牢騷,頂撞領導兩句,但工作了一輩子,就是沒有出過事故,總是能在技術比拼上勝出。

第二位師傅做的成品茶,只要是白牡丹,三年之內的,冷掉之後,輕聞葉底,濃郁的桂花香就在那裡等著你。

而蓋子上和湯水裡,是縹緲的桂花韻。

像柳三變寫的美景——“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

年份再往上一些,桂花香會沒那麼明顯,但依然在,只是變輕了,內斂了,落水了,不再張揚。

起初,村姑陳喝到他做的荒野牡丹,冷香是桂花香,以為是偶然。

然而,第二年喝到他的茶,陳化半年後的臺地白牡丹,冷後的葉底香氣,依然是濃郁的桂花香。

這下子村姑陳才頓悟,這就是他的專屬風格,是他獨有的制茶方式造就的獨有風味。

他用獨屬於他的手法、經驗,做出了獨屬於他的香氣——葉底冷後的桂花香。

並非哪門哪派的高深技法,只是習慣使然。

《4》

第三位師傅,就更神奇了。

村姑陳第一次看到他,以為是個鄉村中學老師。

後來才知道他是那家茶廠的老闆,他們兄弟幾個,經營著一個板材廠,做這個白茶廠,只是副業。

曾經聽他哥說,這個小廠,不賺錢的,只是玩玩。

一年做幾萬斤茶,只是玩玩,這票也玩得真大。

由於在家族生意裡占的比重不大,這個“小廠”就扔給他打理,他的兄弟們根本不怎麼管。

村姑陳喝到他的第一餅茶,是溫暖的藥香。當時驚為天人,問價格,他羞澀地不肯報價,還說,這餅賣相不好看,葉片粗大,梗也沒有挑乾淨,你不要買了。

進倉庫另外尋了一餅精選過的白茶餅,細枝小葉的,精巧得很。

但村姑陳看都沒看那個餅一眼,就把這個粗枝大葉的餅訂走了。

這麼好喝,為什麼不買?賣不出去,送朋友也好啊。

後來證明,這種口味是大家都喜歡的,被搶了一通之後,沒貨了。

然後,村姑陳再次去找他買壽眉餅,居然發現,他的餅,只要年份到了,都是那種香氣——溫暖的,熨貼的,感冒藥似的香氣,又乾淨又舒服,像冬天曬過太陽的蠶絲被。

私下問過他,你有沒有什麼特殊技術啊?比如掌握火候,掌握時間之類的?

他瞪著超寬的大眼皮,分辨道,做白茶最簡單了,還要什麼秘訣?又不是練武功。

他喜歡看金庸,他的眼睛就是看小說看近視的。

後來做茶,就沒再看了。但是因為近視度數淺,沒戴眼鏡,平時就是瞪大眼看著人,像金魚似的。

這樣外表傻愣愣的書呆子,居然無師自通地,做出了大家都喜歡的那種老壽眉的口感,要說神奇,這才真是神奇。

只能說,是祖師爺賞飯吃!

其它的師傅,比他勤奮,比他認真,比他肯鑽研,交了好多學費給老師傅,仍然做不出他這種味道。

就像哪怕是頂級的米其林三星大廚,他也做不出福州人喜歡的那種荔枝肉的味道。

《5》

這三位師傅,都不是大師。

也不是技藝傳承人。

甚至他們的茶廠,都沒有品牌,在福鼎根本排不上名號,說出來也沒幾個人知道。

可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做出有特色,有個性的好白茶。

村姑陳淘茶的過程中,邂逅了無數的大廠小廠,但從沒有遇上如他們三位這般能做出個性鮮明的白茶的制茶師。

他們沒有學歷,也沒有資本,更不懂什麼技術門派,他們只會憑自己的本能做茶,憑自己的經驗做茶,憑自己的習慣做茶。

然而,果真是老天爺賞飯吃,就這樣隨便做做,就做出了令村姑陳驚豔的好味道來。

有些人說不出哪裡好,這麼多年都讓我忘不了。

這句歌詞,完全就是他們做的白茶的寫照。

有些茶說不出哪裡好,喝過一口就忘不了。

春風再美也比不上你的香,沒喝過你的人不能明瞭。

是的,對好白茶,我們總是鬼迷心竅!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3》

第二位師傅,也是一位怪咖。

他的年齡比第一位師傅大十來歲,算是老江湖了。

做茶的技術,不如第一位師傅精深,但他經驗豐富,他十幾歲就在知青的茶廠裡幫忙,深知每種天氣采下來的茶青,該如何加工。

雨天茶青,該怎麼攤。晴天茶青,該如何晾。怎麼做茶才會徹底去掉苦澀味兒,怎麼做茶才會香氣落水。

做茶的時節,夜裡幾點要打個盹,幾點該翻茶,他門兒清。

他指揮著幾個請來的小工,把一個中等規模的白茶廠,做得像模像樣。

收茶青的時節,別人都到路上擺攤收茶。獨他家,都是茶農騎著車送上他家來,還要挨他挑肥揀瘦,低海拔的,不香的茶青,他一律不收,錢再低都不看 眼。

他的語錄是:不香的茶青,做不出香的白茶。

這位“老江湖”制茶師傅,沒有第一位師傅專心,認真,但他就像我們司空見慣的那些各行各業裡的“老司機”——沒有拿過先進,不是典型,當不了標兵,他有時候還會發發牢騷,頂撞領導兩句,但工作了一輩子,就是沒有出過事故,總是能在技術比拼上勝出。

第二位師傅做的成品茶,只要是白牡丹,三年之內的,冷掉之後,輕聞葉底,濃郁的桂花香就在那裡等著你。

而蓋子上和湯水裡,是縹緲的桂花韻。

像柳三變寫的美景——“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

年份再往上一些,桂花香會沒那麼明顯,但依然在,只是變輕了,內斂了,落水了,不再張揚。

起初,村姑陳喝到他做的荒野牡丹,冷香是桂花香,以為是偶然。

然而,第二年喝到他的茶,陳化半年後的臺地白牡丹,冷後的葉底香氣,依然是濃郁的桂花香。

這下子村姑陳才頓悟,這就是他的專屬風格,是他獨有的制茶方式造就的獨有風味。

他用獨屬於他的手法、經驗,做出了獨屬於他的香氣——葉底冷後的桂花香。

並非哪門哪派的高深技法,只是習慣使然。

《4》

第三位師傅,就更神奇了。

村姑陳第一次看到他,以為是個鄉村中學老師。

後來才知道他是那家茶廠的老闆,他們兄弟幾個,經營著一個板材廠,做這個白茶廠,只是副業。

曾經聽他哥說,這個小廠,不賺錢的,只是玩玩。

一年做幾萬斤茶,只是玩玩,這票也玩得真大。

由於在家族生意裡占的比重不大,這個“小廠”就扔給他打理,他的兄弟們根本不怎麼管。

村姑陳喝到他的第一餅茶,是溫暖的藥香。當時驚為天人,問價格,他羞澀地不肯報價,還說,這餅賣相不好看,葉片粗大,梗也沒有挑乾淨,你不要買了。

進倉庫另外尋了一餅精選過的白茶餅,細枝小葉的,精巧得很。

但村姑陳看都沒看那個餅一眼,就把這個粗枝大葉的餅訂走了。

這麼好喝,為什麼不買?賣不出去,送朋友也好啊。

後來證明,這種口味是大家都喜歡的,被搶了一通之後,沒貨了。

然後,村姑陳再次去找他買壽眉餅,居然發現,他的餅,只要年份到了,都是那種香氣——溫暖的,熨貼的,感冒藥似的香氣,又乾淨又舒服,像冬天曬過太陽的蠶絲被。

私下問過他,你有沒有什麼特殊技術啊?比如掌握火候,掌握時間之類的?

他瞪著超寬的大眼皮,分辨道,做白茶最簡單了,還要什麼秘訣?又不是練武功。

他喜歡看金庸,他的眼睛就是看小說看近視的。

後來做茶,就沒再看了。但是因為近視度數淺,沒戴眼鏡,平時就是瞪大眼看著人,像金魚似的。

這樣外表傻愣愣的書呆子,居然無師自通地,做出了大家都喜歡的那種老壽眉的口感,要說神奇,這才真是神奇。

只能說,是祖師爺賞飯吃!

其它的師傅,比他勤奮,比他認真,比他肯鑽研,交了好多學費給老師傅,仍然做不出他這種味道。

就像哪怕是頂級的米其林三星大廚,他也做不出福州人喜歡的那種荔枝肉的味道。

《5》

這三位師傅,都不是大師。

也不是技藝傳承人。

甚至他們的茶廠,都沒有品牌,在福鼎根本排不上名號,說出來也沒幾個人知道。

可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做出有特色,有個性的好白茶。

村姑陳淘茶的過程中,邂逅了無數的大廠小廠,但從沒有遇上如他們三位這般能做出個性鮮明的白茶的制茶師。

他們沒有學歷,也沒有資本,更不懂什麼技術門派,他們只會憑自己的本能做茶,憑自己的經驗做茶,憑自己的習慣做茶。

然而,果真是老天爺賞飯吃,就這樣隨便做做,就做出了令村姑陳驚豔的好味道來。

有些人說不出哪裡好,這麼多年都讓我忘不了。

這句歌詞,完全就是他們做的白茶的寫照。

有些茶說不出哪裡好,喝過一口就忘不了。

春風再美也比不上你的香,沒喝過你的人不能明瞭。

是的,對好白茶,我們總是鬼迷心竅!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