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廣甯山獅的由來 “芋蘿獅子”

相傳一千多年前, 嶺南山脈螺殼山下的甯陽(今廣寧縣), 山高林密, 野獸頻頻出沒, 受自然條件限制, 山民居所大多用竹木、茅草混合泥巴搭建而成,

相對簡陋, 防護性差, 經常受到野獸, 特別是華南虎的侵襲, 致人畜傷亡的事故時有發生, 嚴重威脅人畜生命的安全。 虎患成為當時甯陽地區山民的“心腹大患”!怎樣才能減少野獸, 特別是華南虎的侵襲呢?在當時落後的年代, 沒有一種器械能有效制止虎患。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苦思冥想, 廣寧人終於想到“以獸治獸”的辦法, 利用山中“百獸之王”——獅子崇高的威嚴, 趕走野獸。 於是他們就地取材, 把平時用來裝芋頭, 用竹篾編制的現成的芋籮(籮筐), 裝扮成獅子。 因為芋籮是空心圓柱體, 山民用篾刀在它上部切出一個口子, 近底部的位置挖了對稱的兩個洞, 在側面加上兩塊木片, 口、眼、耳都有了, 再用色紙加以點綴,

畫成鼻子, 一個活靈活現的“獅子”誕生了, 這就是廣寧獨有的“芋籮獅子”俗稱“山獅”, 有了這個“百獸之王”, 山民將它掛在屋外牆上, 白天其它野獸見了“大王”在此, 逃跑都來不及, 哪敢靠近!晚上有兇猛野獸侵襲時, 山民舉起火把, 舞動“獅子”, 敲響罐、鍋、盆等, 這種做法大大減少了野獸對人畜的傷害。 從此以後, 山民祖祖輩輩視獅子為吉祥之物。 閒置時間, 山民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舞動山獅, 敲響罐、盆、鍋, 抄起耙、刀、棍等娛樂一番, 既強身健體, 又給寂靜的山谷帶來熱鬧!久而久之, 逐漸演變成民間傳統活動的“山獅舞”, 形成每逢春節或有喜慶事都進行舞山獅的習慣。 隨著歲月的流逝, 時代的進步, 經過幾十代人的薪火相傳和不懈努力,
“山獅舞”不但得到傳承, 還增加了各時期先進的文化元素, 不斷得到提煉和昇華。

如今, 除了獅頭的製作材料仍然用竹篾和紙外, 當初用來嚇野獸的罐、鍋、盆等則演變成“山獅舞”中特有的高音山鼓、鑼、鈸、混鑼等;當初嚇走野獸的敲響聲即提煉成行路鑼、拜門鑼、舞獅鑼、武術對打鑼等抑揚頓挫的“鑼鼓交響曲”。 而且舞山獅過程吸收了《西遊記》的精華, 引入了“大頭諾”(佛祖), “二母”(王母娘娘), “三仔”(猴王)等人物, 把神仙走進凡間, 與民同樂的神話故事, 通過舞臺劇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增加了娛樂性、趣味性和觀賞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