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印度研製出與美俄比肩的同時代武器,沒想到小辮仍抓在俄手中

即使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 它“一擲千金”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對於國產武器的追求。 不過, 由於國有軍工體系的落後, 印度在自研武器的道路上往往是“有心無力”, 不僅耗時過長, 武器的穩定性也不盡如人意。 可就在日前, 據英國《簡氏防務週刊》報導, 印方宣佈完成了“阿斯特拉”中程空對空導彈的研製。 該導彈的成功研製雖然不足以在世界上掀起什麼風浪, 但對於印度來說卻頗有幾分“劃時代的意義”, 因為它的研製過程僅用了15年, 相比以往動輒三、四十年的耗時來說, 縮小了一倍有餘。

“阿斯特拉”導彈長3570毫米, 重154千克, 射程方面的官方資料是迎頭80-100千米, 尾追則為20千米。 在作戰高度達20000米的情況下, “阿斯特拉”導彈可以打擊44千米外的空中目標, 新一代“阿斯特拉”MKII則有可能進一步增大至80千米。

圖注:掛載“阿斯特拉”導彈的蘇-30MKI戰鬥機

從官方資料上來看, “阿斯特拉”導彈的性能不算先進, 與美俄的AIM-120、R-77等最大射程可達100千米的空對空導彈仍存在一定差距, 而且以上資料有誇大之嫌。 那麼, 為什麼說印度研製出了與美俄“比肩”的同時代武器呢?

眾所周知, 印度在國產武器研製方面一向是一波三折, 耗時太久往往會導致這樣一個現象:等到國產武器研製成功時, 國際上同類武器已經淪為過時產品, 可謂剛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而與以往不同的是, “阿斯特拉”導彈是少有的“未過時”產品, 美國的AIM-120和俄羅斯的R-77仍然是現役主力空對空導彈。 僅從理論上來看,

三者並不是沒有相提並論的資格。

雖然“阿斯特拉”導彈是印度國產武器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但其並不是完全國產化的產物, 它的外形乍看上去像是俄羅斯R-77和法國“瑪特拉”超530的混合版, 引導頭與俄羅斯R-77導彈的引導頭基本一致, 有消息稱它的成功是因為得到了俄羅斯和法國設計人員的幫助, 主動雷達引導頭更是直接從俄羅斯進口而來。

圖注:掛滿R-77空對空導彈的蘇-35

對於印度來說, “阿斯特拉”導彈的成功雖然意義非凡, 但印空軍卻明確拒絕了在蘇-30MKI、“幻影”-2000等戰鬥機上裝備這款“阿斯特拉”MKI型導彈, 畢竟這些戰鬥機已經裝備了法俄更先進的空對空導彈, 國產導彈的存在比較雞肋。 目前能確定的是, 印空軍準備把“阿斯特拉”導彈裝備在同樣是國產的LCA戰鬥機上, 不過也並不是當前的I型, 而是未來射程更遠的II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