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電影《火星救援》:一部的科幻冒險片

《火星救援》是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險片, 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 馬特·達蒙、潔西嘉·查斯坦、傑夫·丹尼爾斯、切瓦特·埃加福特連袂主演。

人類實現了首次在火星上登陸, 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 他與其他五位宇航員遭遇巨型風暴, 外太空之旅只能提前結束, 他因為被誤認為無法生還而被留在火星, 成了太空魯賓遜。 清醒後的沃特尼發現自己遠離地球家園, 食物只夠一個月的供應。 幸好他天性幽默樂觀, 而且是個植物學專家, 決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等到下次火星任務的到來,

雖然這一等就要四年。 沃特尼精心計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在這顆乾旱星球上的時間, 開始利用自製的肥料種植土豆, 對手頭的所有材料物盡其用。 而在地球上, 公眾哀悼馬克的悲劇死亡後, 一位眼尖的NASA技術員在監看時注意到火星表面的運動跡象, 懷疑可能是馬克還活著。 雙方重新取得聯繫後, 火星救援任務由此啟動。

《火星救援》以科學做背景, 影片中的樂觀精神, 喜劇元素, 使影片更像是一部日常的生活小品, 只不過導演將科幻變換了風格, 講一個輕鬆有趣的故事, 雖然風格大變, 卻同樣遊刃有餘, 這獨有的喜劇元素, 反而成為受歡迎的原因, 因為這樣會讓片子更真實, 更接地氣, 不再是神秘的未知世界,

也沒有高深的理論與思辨。 而是由淺到深, 很通俗的為大家科普一些知識。

《火星救援》的意義遠不止能讓20世紀福斯賺的盆滿缽滿, 它會重燃人類探索太空的渴望, 它將激勵新一代宇航員的誕生。 觀看達蒙的太空獨角戲是種享受, 在他的詮釋下, 主人公馬克火星求生的奇跡很有說服力。 以商業電影的標準來看, 《火星救援》是一部很聰明的大製作, 劇情跌宕起伏也為觀眾帶來了簡單純粹的滿足感。 《火星救援》不像《星際穿越》那樣野心勃勃, 它打了手穩妥的牌:這是一部有腦子的商業大片, 與現實生活的共鳴感更強。

當金球獎把《火星救援》歸類到“音樂喜劇類”的時候, 我的反應是“Are you k-------idding me ?”。 但看完後我秒懂了金球獎評委們的想法。

顯然, 導演從未想過按著原著來拍。 一眾演員間頗具逗比的對話, 馬特一人的表演更是逗比風不斷。 兩個逗比片段令我頗具印象深刻, 一個是馬特人工造水爆炸那段, 一段是天體動力學家演示救援方案那段。 當然, 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於絕大多數觀眾是有好處的。 輕鬆愉快的氛圍來解釋很多航太知識, 又不會讓觀眾跟不上故事的進度。

至於“音樂”嘛……那首high到爆的迪斯可音樂應該是第一首響徹在火星大地的歌曲吧!

應該說全片基本成了馬特的獨角戲, 大部分鏡頭前的馬特活生生將一個長期獨自生活在外太空的人的狀態表現出來。 最開始孤獨的等待、接下來找到種土豆方法的喜悅、連上地球信號時心態的活躍、種植物全部死亡後憤怒不甘、前往升空器一路上的淒涼、升空返回前的激動等等。

馬特精彩的表演讓你的情緒同樣跟著他走, 這成了全片最大、最吸引的地方。

而故事的選景同樣是本片一大亮點, 為了盡可能還原火星那種荒涼, 選擇在了約旦的“玫瑰沙漠”瓦迪拉姆。 還有就是, 土豆這下成了全宇宙最潮流、最風靡的食物了!

《火星救援》顯然傳遞給觀眾更多正能量, 所以在風格上偏向逗比風, 而對於原著“人吃人”的部分顯然沒有表現出來。 還有長期獨居的心理問題以及一些太空涉及的問題也沒有太過嚴謹的設定。 《地心引力》在風格上要偏向女性化的感性, 所以全片對於很多航太航空的關鍵知識並未做過多深入解釋。

我倍加推崇諾蘭大神的《星際穿越》無疑是將深奧的航太航空知識真實深刻的展示給觀眾, 並且將一些人性的東西蘊含其中。 當然很多人由於無法理解看起來也是倍加費勁。

就個人而言, 《星際穿越》是最為喜愛的。 但就大多人而言, 一部可以帶來快樂正能量的《火星救援》顯然更適合在緊張壓抑的工作生活後觀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