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入圍“雙一流”,還沒開始建設,怎就變為了大學的榮譽?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印發《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其中, 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共42所, 分為A類36所, B類6所。

公佈“雙一流”建設名單, 表明“雙一流”建設進入實施操作階段。 對於“雙一流”, 不少媒體加以“重磅”解讀, 還有的高校已經開始“祝賀”。

在公佈“雙一流”建設名單時, 三部委有關負責人專門提到:需要說明的是, 此次遴選認定所產生的是“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 重點在“建設”, 是邁向世界一流的起點, 而不是認定這些學校和學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能否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還要看最終的建設成效。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說明, 也是國家力圖克服985、211工程建設弊端的積極努力——入選“雙一流”, 不是表明已經建成“雙一流”,這不是什麼榮譽,

而是學校應該承擔的建設責任。

事實上, 是否能切實做到淡化“雙一流”身份, 重視“建設”, 將直接關係到“雙一流”建設的成敗。

我國之所以在985、211工程基礎之上, 再推進“雙一流”建設, 是因為在985、211工程建設過程中, 出現了身份固化、競爭缺失等問題。 所謂身份固化, 就是高校入圍985、211工程後, 985、211就成為了伴隨學校的身份;所謂競爭缺失, 就是985、211沒有淘汰制, 而且學校因特殊身份, 在獲得各種資源中有著“身份優勢”, 這帶來一系列問題, 包括學校被分為三九等, 基礎教育有很濃的“名校情結”, 大學競爭不平等, 社會用人也產生圍繞985、211的學歷歧視。 因此, 國家在出臺“雙一流”建設方案時, 就直指985、211建設弊端。

這次入圍“雙一流”建設名單的“一流大學”, 將一流大學區分為A、B兩類, 39所原來的985高校中有36所入圍A類, 另外3所入圍B類。 有輿論由此把A類視為比B類高一等, 而其實, 這樣分類的目的, 就是為了打破身份固化, 引入競爭機制。 如果把入圍作為學校“身份”加以強調, 對大學進行等級劃分, 那就違背了“雙一流”建設的初衷。

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值得注意的是, 在“雙一流”名單公佈之後, 有的媒體就在宣傳本地有多少學校入圍“雙一流”, 有的大學也由此把自己稱為“雙一流”學校, 還有的輿論在議論 , 為何有的學校有好幾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 可這所學校卻不是一流大學, 等等。 這折射社會輿論以及學校把“雙一流”作為學校新的身份標籤的問題。 對於這一問題, 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 國家有關部門在推進“雙一流”建設時, 要淡化“雙一流”概念, 重視實質建設效果。 怎麼做到這一點, 在筆者看來, 必須徹底廢除985、211身份概念, 目前我國是在保留985、211身份概念基礎上進行雙一流建設的, 這就讓身份固化問題長期存在,

而且, 會在985、211基礎之上再增加一個“雙一流”身份, 按“身份論”, 推進雙一流建設後, 985工程學校得到進一步強化。 這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是不利的。

評價“雙一流”建設的作用, 不能只是基於入圍高校立場, 入圍高校當然是高興的、支持的, 但是, 政府發展高等教育, 不是只發展少數高校, 而是要辦好每所大學, 否則, 大學被分為三六九等, 學校不平等競爭, 社會產生學歷歧視, 再怎麼豐富高等教育資源, 我國的教育焦慮也不可能緩減。 所以, 從政府角度, 不能給高校貼上身份標籤。

其次,要明確要求相關高校,不得在學校宣傳(包括招生宣傳)中,稱本校為“雙一流”大學,因為,入圍“雙一流”只是建設,而不是表明學校已經一流,把入圍“雙一流”當榮譽和辦學政績,這會阻礙“雙一流”建設;另外,按照“雙一流”建設方案,在建設過程中,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及整體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協力廠商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因此,極有可能的情形是,幾年之後,學校不再入圍“雙一流”建設,現在的宣傳反而會使未來的學校處在很尷尬的處境。甚至可能出現一種局面,有的不再入圍的學校,還把曾經入圍作為學校的身份,這就又是身份固化的問題了。

總之,“雙一流”建設與985、211建設的重大區別,就是破除身份固化和終身制,重視建設,淡化身份,引入競爭機制。這需要社會輿論的積極配合,不能助長圍繞“雙一流”的爭名逐利。從全世界範圍看,所有世界一流大學都不是靠計畫產生,而都是在平等競爭、自主辦學中建成。“雙一流”建設應該促進高校高品質的平等競爭。

其次,要明確要求相關高校,不得在學校宣傳(包括招生宣傳)中,稱本校為“雙一流”大學,因為,入圍“雙一流”只是建設,而不是表明學校已經一流,把入圍“雙一流”當榮譽和辦學政績,這會阻礙“雙一流”建設;另外,按照“雙一流”建設方案,在建設過程中,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及整體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協力廠商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因此,極有可能的情形是,幾年之後,學校不再入圍“雙一流”建設,現在的宣傳反而會使未來的學校處在很尷尬的處境。甚至可能出現一種局面,有的不再入圍的學校,還把曾經入圍作為學校的身份,這就又是身份固化的問題了。

總之,“雙一流”建設與985、211建設的重大區別,就是破除身份固化和終身制,重視建設,淡化身份,引入競爭機制。這需要社會輿論的積極配合,不能助長圍繞“雙一流”的爭名逐利。從全世界範圍看,所有世界一流大學都不是靠計畫產生,而都是在平等競爭、自主辦學中建成。“雙一流”建設應該促進高校高品質的平等競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