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昌宮社區:創新治理機制 讓居民都當“主人翁”

自從當了臨邛街道文昌宮社區12組“大管家”, 家住農資公司宿舍的黃開瓊非常忙碌。 因為宿舍停車場對外開放, 車輛進出頻繁存在安全隱患, 這名“管家”便挨家挨戶動員大家集資安裝電動柵欄;隨後又發現宿舍樓外牆掉瓷磚, 她及時向社區反映, 不久後便得到處理。

文昌宮社區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關鍵, 創新社區治理機制, 取消“小組長”設置“大管家”、培養熱心人, 同時深化拓展網格化管理, 激發社區居民的“主人翁精神”, 為構建和諧社區打下良好基礎。

管家帶動 大夥兒都愛管“閒事”

“以前大家覺得小組長每月有錢拿, 為大家做事是應該的。 ”提起過去, 文昌宮社區負責人直言, “許多工作不好辦開展。 ”

而如今小組長沒有了, “大管家”熱心幫忙, 居民也積極配合, 遇到事情先自己想辦法, 解決不了才會找社區。

取消“小組長”, 設置“大管家”, 源自社區居民小組長制度改革:選舉60歲左右,

素質高、能力強的社區黨員或熱心居民擔任“大管家”一職, 以面代點, 形成用“一片人”治理代替“一個人”治理的社區管理模式。 同時, 將小組長經費轉變成小組基金, 部分用於“大管家”每月100元電話聯絡費, 剩餘部分用來開展小組活動。

轉變, 看得見。 此前一些社區寵物隨地大小便, 居民發現後就會打電話到社區要求“管一管”。 如今大家都會上前勸阻, 並列印警示條張貼。 在“大管家”的影響帶動下, 院落樓棟長、單元長等熱心人也積極參與社區政策宣傳、矛盾糾紛調解。

社區負責人表示, 小組改制的成功, 加強了基層黨組織統籌協調能力, 發揮了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熱情, 並在參與過程中成功培養了一批具有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志願精神的社區居民,

為社區自治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拉近距離 居民參與治理熱情高

文昌宮社區地處城中心, 轄區內老舊院落、古街、古巷多, 文化底蘊深, 社區原住民多、中老年人占比大, 鄰里關係和諧。

如何讓和諧的鄰里關係推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文昌宮社區黨支部歷時半年時間, 通過社區黨員和志願者不斷走進群眾中收集意見, 社區黨支部反復磋商討論研究, 推出 “傳承文化亮底蘊, 平安和諧聚社區”——老友生日會黨建特色亮點專案, 實現“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有機結合”。

自6月開始開展“時間都去哪兒了”、“與黨一起過生日”等不同主題不同內容的老友生日會。 近期還舉辦了為期兩天的居民自治交流沙龍會, 居民代表們開展熱烈討論, 就社區基礎設施、鄰里關係等問題紛紛提出意見建議。

活動的開展拉近了居民與居民之間、居民與社區之間的距離, 提高了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 增強了居民自治意識。

同時還促進黨員志願者隊伍、網格員隊伍和“紅袖套”隊伍不斷壯大, 依託互聯網+, 通過“臨邛治理”等微信公眾平臺將矛盾糾紛、民生訴求等問題及時上報到網格中, 讓社區全面掌握轄區實情、及時反映民情、迅速解決問題、有效化解矛盾, 提高了居民對社區事務的關注度與參與度。

“社區居民自治和網格化管理互相融合、取長補短, 實現了社區治理從單一性向多元化轉變, 提升了服務能力和水準。 ”社區負責人說。

記者 李燕茹 報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