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我願意關心孩子的學習,但我想看到的是老師批改過的作業

有人說, 80後的童年, 老師是老師, 家長是家長, 孩子是孩子, 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 做自己的事, 這樣的童年很快樂。

有人說, 時代發展了,

那個時候的家長和現在的家長不同, 現在的學習也逐步趨於個性化教育, 需要家長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家校互動, 促進孩子的學習。

因此, 有人得出結論, 自己的孩子必須自己上心, 否則就不能責怪老師不負責, 家長不能不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

然而, 面對家長該如何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 爭議較多的就是孩子的作業應該由誰來判, 家長簽字的意義在哪裡?

多多是名一年級的小學生, 剛從幼稚園升到小學, 諸多不適應, 或者可以說是父母有著諸多的不放心。

開學沒多久, 孩子的作業就開始正常佈置了, 每天, 老師會把作業發到家長群裡, 在作業的最後會附加這樣一行字:

作業完成後, 請家長判, 簽。

意思是孩子寫完作業要家長判?在簽字?好吧,

自己的孩子, 應該的, 老師帶一個班那麼多人, 顧不過來很正常, 一年級, 判作業不成問題!

今天的作業是寫數字, 0到9, 各寫一行。

寫完了, 家長看著一頁數字, 打了個勾, 在最後簽字。

第二天回到家, 孩子說“媽媽, 我的作業你判錯了,

老師說你不認真!”

多多媽媽愣住了, 不就是數字嗎?寫數字還能寫錯?沒錯呀?她問多多:

“哪裡錯了?”

多多說:

“老師說, 數字的占格不錯, 寫數字8的時候不能封口的!很多同學的都錯了!”

說完, 孩子拿起書指給媽媽看, 媽媽看了竟無語凝噎。

“寫數字有必要這樣較真嗎?我怎麼知道現在要求不封口了, 沒人說過我寫得是錯的啊!現在判作業了說我是錯的!”

或許應試有許多要求和技巧, 這是家長所不熟悉的, 哪怕只是小學一年級, 而家長對於作業的對與錯只是憑藉自己的經驗得出的, 但是家長判過的作業出錯了, 可以被老師歸結為對自己的孩子不負責嗎?

教育其實是一門技術, 也是一種學問, 不是每個人都懂教育, 就算懂教育,

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教育, 而且, 教育的方法沒有一種是可以一勞永逸的, 或者說, 再好的方法背後都會有相應的“副作用”。

對於家長而言, 更擅長的應該是對孩子的言行舉止, 修養品質進行引導, 而學習方面, 答案的對與錯是有標準的, 而得出答案的過程的要求家長往往是做不到符合應試要求的。

而當一些老師把這項權利下放給家長時, 無疑是加大了孩子犯錯誤的機會, 因為面對一道錯題, 家長的反應和老師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

童年的記憶裡, 最害怕家長翻看自己的作業本和老師卷子, 在沒有劃定框架的前提下, 家長自願翻看時, 家長會帶著目的去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超出孩子想像力範圍地提出一些要求。

但是當家長被強制性的要求翻看孩子作業時, 反而只顧完成老師要求, 甚至因為看錯了題被批評時, 開始反感看作業。

不管時代如何發展, 老師批閱學生的作業是老師的基本職責, 就像記憶中, 放學後會看到老師抱著一堆作業本去辦公室甚至帶回家繼續批閱, 所有同學的情況老師瞭若指掌,或許有人說,一個班那麼多人,老師哪裡忙的過來,這完全可以選擇性批閱,不論哪種方式,關鍵是老師要比家長更瞭解學生的問題在哪裡,上課才有重點,而不應該由家長回饋給老師孩子的問題在哪裡。

沒有哪個家長不關心孩子的學習,但是更希望是看到被老師批閱過的作業來瞭解孩子的問題在哪裡,因為家長也需要一個權威來明確孩子到底哪裡有問題。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

所有同學的情況老師瞭若指掌,或許有人說,一個班那麼多人,老師哪裡忙的過來,這完全可以選擇性批閱,不論哪種方式,關鍵是老師要比家長更瞭解學生的問題在哪裡,上課才有重點,而不應該由家長回饋給老師孩子的問題在哪裡。

沒有哪個家長不關心孩子的學習,但是更希望是看到被老師批閱過的作業來瞭解孩子的問題在哪裡,因為家長也需要一個權威來明確孩子到底哪裡有問題。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