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女學霸僅用半年時間就考上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總成績第一!

初試:古代文學專業第一

複試:複試總分第二, 最終結果第一

政治63; 英語一86; 作文135; 文學基礎118;

成績是意料之外的, 所以別人問我, 我總會說“運氣比較好”。 這個回答雖然出於真心但卻於別人沒有幫助, 而除了那不可描述的運氣之外, 我做過的努力也是有的, 我的經歷也是有的, 還有曲折心路, 這些, 都值得說一說。 不過有一點就是, 我的經歷裡面當然包含我的局限性, 還有我現在也仍持有的一些偏見, 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吧!

其實值得說一說的可能是除政治之外的三門, 所以政治我就跳過了。

另外需要引以為戒的是我的複習時間, 真正開始是七月底。 就是那種全天候的從早到晚, 我覺得, 這不好。

大三結束的時候, 我跟好友說, 好想考第一啊。 好友說, 想做你就去做啊, 我相信你。 我說, 你有什麼秘訣嗎?(因為她在我心中是學神一樣的存在)她說,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

就是考什麼, 學什麼。 這個樸素的道理, 我想了很久, 覺得確實是個真理。 也送給大家。

英語

英語我考完對了答案, 以為自己能考到90分, 結果86分, 也是滿意的。

英語部分就是完形填空+閱讀理解+新題型+翻譯+作文。

英語有基礎不錯的原因。 我四六級都考得還不錯, 以及大學期間一直沒有中斷英語學習, 所以算是有良好基礎, 這也是我自己比較重視的原因。

但是一定要重視的是, 考研英語並不等於其他應試英語。 雖然題型類似, 但不代表出題思路就一致、選材難度一致。

最好的辦法, 就是拿一套真題, 試試自己的水準, 捨不得做上一年的, 就做前年的。 總之試試水, 用考研的時間標準, 測試一次, 看看自己幾斤幾兩。

我第一套做的是2013年, 結果閱讀理解錯了七個, 當時我就不好了。

不管是什麼考試, (7/20)的錯誤率, 很揪心。

但真正開始行動是七月了。 上午兩小時整理閱讀。 也就是, 練習完以後開始逐題分析, 很多考研er也在做這個工作, 以選項ABCD為單位的精細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完形填空是從還有100天開始練習的。 買了一本模擬題, 每天刷一篇, 對答案不求甚解, 但求感覺, 偶爾還會積累一下詞彙。 所以最終試卷答案對下來大概錯了三道左右。

大概就是一周練習一次真題, 然後再花1-2周每天兩小時整理閱讀, 最後答案對下來應該是錯了三題左右,

但因為各家的參考答案各有不同, 所以僅能參考。

作文我有看網上的視頻, 前期也有練習。 覺得心理不安的就背範文吧, 主要學習句式和糾正自己的語法錯誤。 我對翻譯和作文有一個看法, 就是只要寫了, 寫滿了, 寫得沒什麼太大的問題, 老師不會不給分的。 但閱讀只要錯就沒分了, 所以選擇題在某種程度上比主觀題更重要。

另外, 如果時間充足, 翻譯可以看比較專業的翻譯教材, 比如唐靜的一套又針對考研又是在講翻譯法, 另外還有武峰的《十二天學會筆譯》, 我看了大概一半, 也是在講翻譯法。

文學基礎

華東師大847的文學基礎是大綜合, 文學方向的都要考。 大概就是外國文學、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和文學理論。

除文學理論外,基本的袁本文學史四本、高教社的外國文學教材還有《現代文學三十年》的教材就夠了,文學理論看最近的考試趨勢,僅僅複習童慶炳版本的《文學理論教程》是不夠的,要加上韋樂克和沃倫的《文學理論》和《中國古代文論教程》才行。但基礎的內容還是要先看書再進行知識點的鞏固整理。

我是準備得很晚的,所以告誡想考研的各位,從現在開始,抽時間複習所需要複習的內容,先看最基礎的書籍,抓大點,看完後做筆記也好,做思維導圖也好,一定要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這個過程比簡單粗暴的“背”要更加重要。尤其是文學史,如果你不拉自己的框架圖,那就會“眉毛鬍子一把抓”。

《中國文學史》四本我一天2-3個小時,看了有一個多月,同時看的還有《現代文學三十年》和《文學理論》,每天記錄閱讀速度,大概1H10頁上下,文學史看的頁數稍微多一點。

而外國文學,我因為大三一年必修課是外國文學所以還很熱乎,所以直接看了輔導書,後來因為時間原因就直接整理知識點了。我反復忠告各位的就是時間,三月開始跟七月開始是不一樣的,三月開始也許很容易造成疲軟,但是七月開始會帶來巨大的不安,這是我的切身感受。而且,看到很多一同考研的戰友比我準備的內容要多要充分,那種惶恐真的是從心裡湧出的。所以自己有的東西多一點,仰仗運氣的部分就少一點,何樂而不為?

作文

作文應該是華師大的特色。150分的作文,90分的大作文,60分的小作文,對於寫作很好的同學,華師大不失為明智之選。但要注意的是,“我認為我寫作很好”與“我的寫作真的很好”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距離。也許你的腦海中還殘留著高中作文接近滿分的輝煌,也許你還依稀記得中小學老師對你的作文曾讚賞有加,但這些,都不太重要。

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現在的水準,也許沒那麼好。

我也是在我的老師反復幫我看作文後認識到:啊,原來我的作文是shit啊。雖然不甘心,但是是事實啊,這有什麼不好承認的呢。無論作文還是其他什麼,最重要的是不是守著自己覺得自己既得的一畝三分地,而是不斷進步。

就近幾年的作文走向看,一篇記敘、一篇議論是基本組合,老師當然要考察你這兩方面的寫作能力。2017年的大作文題目是《真的沒想到》,我是寫的小說。內容大概是一個老頭中了彩票先懷疑兒子拿了又懷疑女兒拿了,最後準備將大獎分給兒女之時發現其實沒中獎。小說我也寫得不好,但就是要有意想不到的轉折和湧動的人的劣性吧,這是我粗淺的理解。多練習,就能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

議論文我理解來看,不是要套用什麼論文的觀點,論點清晰,論據充足,條理明確即可。我的議論文也被我們學校的老師否定了很多次,我也曾因此經常難受,但是還是那句話,沒有這樣的過程,就沒有提高啊。慢慢來,比較快。

小結

考研走來,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對那種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這是最需要克服的也是基本上克服不了的,即使到了複試,考前的半天我也還是心慌得很。

你需要不斷開導自己,但也會不斷陷入糾結。

眼淚也是有的,笑容也是有的。搞不好,也會生一場小病。這些,都是你的生活。考研期間,我自己最大的信念就是,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像竭力跑最後一程一樣,而是把學習變成生活的節奏,即使這次失敗了,我用這樣的節奏,還是可以獲得下一次的勝利。沒什麼好怕的,狹路相逢,勇者勝。

除文學理論外,基本的袁本文學史四本、高教社的外國文學教材還有《現代文學三十年》的教材就夠了,文學理論看最近的考試趨勢,僅僅複習童慶炳版本的《文學理論教程》是不夠的,要加上韋樂克和沃倫的《文學理論》和《中國古代文論教程》才行。但基礎的內容還是要先看書再進行知識點的鞏固整理。

我是準備得很晚的,所以告誡想考研的各位,從現在開始,抽時間複習所需要複習的內容,先看最基礎的書籍,抓大點,看完後做筆記也好,做思維導圖也好,一定要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這個過程比簡單粗暴的“背”要更加重要。尤其是文學史,如果你不拉自己的框架圖,那就會“眉毛鬍子一把抓”。

《中國文學史》四本我一天2-3個小時,看了有一個多月,同時看的還有《現代文學三十年》和《文學理論》,每天記錄閱讀速度,大概1H10頁上下,文學史看的頁數稍微多一點。

而外國文學,我因為大三一年必修課是外國文學所以還很熱乎,所以直接看了輔導書,後來因為時間原因就直接整理知識點了。我反復忠告各位的就是時間,三月開始跟七月開始是不一樣的,三月開始也許很容易造成疲軟,但是七月開始會帶來巨大的不安,這是我的切身感受。而且,看到很多一同考研的戰友比我準備的內容要多要充分,那種惶恐真的是從心裡湧出的。所以自己有的東西多一點,仰仗運氣的部分就少一點,何樂而不為?

作文

作文應該是華師大的特色。150分的作文,90分的大作文,60分的小作文,對於寫作很好的同學,華師大不失為明智之選。但要注意的是,“我認為我寫作很好”與“我的寫作真的很好”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距離。也許你的腦海中還殘留著高中作文接近滿分的輝煌,也許你還依稀記得中小學老師對你的作文曾讚賞有加,但這些,都不太重要。

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現在的水準,也許沒那麼好。

我也是在我的老師反復幫我看作文後認識到:啊,原來我的作文是shit啊。雖然不甘心,但是是事實啊,這有什麼不好承認的呢。無論作文還是其他什麼,最重要的是不是守著自己覺得自己既得的一畝三分地,而是不斷進步。

就近幾年的作文走向看,一篇記敘、一篇議論是基本組合,老師當然要考察你這兩方面的寫作能力。2017年的大作文題目是《真的沒想到》,我是寫的小說。內容大概是一個老頭中了彩票先懷疑兒子拿了又懷疑女兒拿了,最後準備將大獎分給兒女之時發現其實沒中獎。小說我也寫得不好,但就是要有意想不到的轉折和湧動的人的劣性吧,這是我粗淺的理解。多練習,就能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

議論文我理解來看,不是要套用什麼論文的觀點,論點清晰,論據充足,條理明確即可。我的議論文也被我們學校的老師否定了很多次,我也曾因此經常難受,但是還是那句話,沒有這樣的過程,就沒有提高啊。慢慢來,比較快。

小結

考研走來,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對那種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這是最需要克服的也是基本上克服不了的,即使到了複試,考前的半天我也還是心慌得很。

你需要不斷開導自己,但也會不斷陷入糾結。

眼淚也是有的,笑容也是有的。搞不好,也會生一場小病。這些,都是你的生活。考研期間,我自己最大的信念就是,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像竭力跑最後一程一樣,而是把學習變成生活的節奏,即使這次失敗了,我用這樣的節奏,還是可以獲得下一次的勝利。沒什麼好怕的,狹路相逢,勇者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