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TCL薄連明句句點中OLED軟肋 這才是量子點最大的機會所在

Sammo||撰稿

技術的任何分歧都是值得尊重的, 正是有這樣的分歧, 才能推進技術不斷進步, 歷經淬煉才能讓更好地技術脫穎而出。 CRT時代, 顯像管從日本引進技術到自主生產研發, 液晶時代, 同樣在重複這樣的過程。 正是學習模仿再創新, 帶著中國彩電業一步一步往前走。

現在又到了技術紛爭的時候, OLED和液晶陣營展開尖峰對決, 而鐳射也在不斷進步, 每個派系都有充分的理由。 主張量子點技術必勝的TCL, 也於近期表達了持續支持量子點戰略的決心, 一副與OLED水火不容的態勢。

TCL對OLED不感冒

TCL眼中的量子點

全球出貨超過2000萬台, 這幾年一直穩居全球電視出貨量前五, 已經覆蓋從面板到整機產業鏈的大部分環節。 正是這家企業, 近期明確表示持續支持量子點的戰略, 而對最近在“強造勢”的OLED卻並不感冒。

這就是TCL, 對彩電技術未來的走向態度鮮明, 而並非像一些出貨量不大的企業態度不明朗,

左右搖擺。 而TCL的這個表態, 無疑傳達了另一層意思, OLED未來發展絕不可能一帆風順。

做出這般表率的並非一般的市場行銷人員, 而是TCL技術和行銷覆蓋整個產業鏈最具代表性的人物——TCL集團總裁、TCL多媒體CEO薄連明。 他給出的理由是目前從市場表現來看, 量子點的陣營擴張速度和市場份額都比OLED大, 增長的空間兩家已經不再是一個量級。 從供給側來講, OLED面板的產能有限, 一年極限量為200萬台, 在供給側方面出現瓶頸, 無法滿足全球超過2.5億台的彩電市場, 量子點電視則並沒有這方面的約束。 未來發展到電致發光量子點, 其成本、性能表現、穩定性相較於OLED都有優勢, 因此對於TCL而言, 毫無疑問將持續支持量子點戰略。

順著思路, 我們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為何薄連明會如此堅定地看好量子點, 而對OLED沒有興趣:

>>增長空間不在一個量級

我們知道, 任何一種新技術, 不管其技術多好, 一旦開展市場化工作的話, 前幾年的表現相當重要。 客觀講, 這正是OLED的一個命門。

前幾天OLED論壇上, LGD宣稱市場從2013年前後就開始推OLED電視, 但事實上四五年過去了, 僅從資料端的表現來看, 並不好看。 即便是LG自身, 最賺錢的且份額占比最高的仍是液晶產品, 主推者尚且如此, 可想而知, 其他合作夥伴同樣是類似情況。 以至於全球OLED電視的銷量也不足百萬台, 這可是建立在五年市場推廣的基礎上的結果啊。

如果說消費者不瞭解OLED, 那只能說明OLED陣營的推廣工作有很大不足;如果是消費者不夠買OLED電視,

那恰恰說明OLED市場的失敗。 正是看到這樣的情形, 很多企業在推廣OLED的同時, 都保留了液晶的投入, 比如索尼針對外界解讀的索尼站隊OLED的表態, 以及康佳長虹的月臺, 都有點意志不堅決的意味。 畢竟在產業低迷的時候, 賺錢才是真道理。

索尼也是”機會主義者“

相比之下, 由TCL和三星主導的量子點陣營, 則在高端液晶電視上迅速佈局, 快速突破百萬台大關。 這至少在氣勢上形成了一種反包圍, 作為晚起步卻早領先的技術, 量子點前期的表現可以說是可圈可點。 這也是薄連明所說的“增長空間不在一個量級”的重要原因吧。

>>OLED產能對抗的完敗

新技術的對決,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上游產業鏈的對決。 比拼的不僅有技術孰優孰劣, 也有技術產業化推進的快慢, 更有上量後的保障能力的考驗。

OLED是好技術, 但OLED電視面板的供應目前只有LGD一家, 全年不足200萬台, 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即便滿打滿算, 也就是比小米電視稍大的規模, 想像一下, 小米電視雖然活得不錯, 但說其在終端掀起驚濤駭浪肯定有點誇大其詞。這種產能供給滿足陣營夥伴都費力,更別談上量後能吸引更多夥伴的介入了。而量子點是以液晶為基礎的技術提升,並不需要面板層面做變革性的改造。所以從現有面板廠商的佈局來看,更容易接受並傾向性地供給客戶量子點面板。

產能不足是命門

因為在面板領域有豐富的經驗,薄連明一眼看穿OLED的致命短板——OLED面板產能有限,極限量200萬台,在供給側方面出現瓶頸,無法滿足全球超過2.5億台的彩電市場,量子點電視則並沒有這方面的約束。

>>未來技術上的優勢

對於技術上的優勢,筆者更傾向于“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觀點。既然自己在推這樣的技術,當然會放大幾倍說這個技術的好,而對於對手的弱點,也是放大幾倍的說。這並不是誤導,而是技術都有優劣決定的,而且為了行銷,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當薄連明總說,未來發展到電致發光量子點,其成本、性能表現、穩定性相較於OLED都有優勢時,筆者則認為,如果現有OLED技術停滯不前的話,那麼電致發光的量子點技術,肯定要優於OLED,但是如果OLED技術也在發展,那麼到底孰優孰劣,還需要消費者來判斷。

當然,從技術壟斷方面講,畢竟掌握OLED電視面板技術的主要是LGD,而掌握量子點技術的企業則要多一些,而且假以時日,參與進來的面板企業也可能多一點,對後期量子點的發展大有裨益。

薄連明的表態,代表了未來幾年TCL電視技術層面的選擇,而結合上述幾點來看,OLED要想走出液晶的“圍城”,確實需要花點心思了。

【就說家電:旨在用更全面的分析和更客觀的原創打動您!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留下觀點和看法,共同為家電業的健康發展出力。歡迎對家電感興趣的朋友,點擊關注“就說家電”。】

但說其在終端掀起驚濤駭浪肯定有點誇大其詞。這種產能供給滿足陣營夥伴都費力,更別談上量後能吸引更多夥伴的介入了。而量子點是以液晶為基礎的技術提升,並不需要面板層面做變革性的改造。所以從現有面板廠商的佈局來看,更容易接受並傾向性地供給客戶量子點面板。

產能不足是命門

因為在面板領域有豐富的經驗,薄連明一眼看穿OLED的致命短板——OLED面板產能有限,極限量200萬台,在供給側方面出現瓶頸,無法滿足全球超過2.5億台的彩電市場,量子點電視則並沒有這方面的約束。

>>未來技術上的優勢

對於技術上的優勢,筆者更傾向于“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觀點。既然自己在推這樣的技術,當然會放大幾倍說這個技術的好,而對於對手的弱點,也是放大幾倍的說。這並不是誤導,而是技術都有優劣決定的,而且為了行銷,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當薄連明總說,未來發展到電致發光量子點,其成本、性能表現、穩定性相較於OLED都有優勢時,筆者則認為,如果現有OLED技術停滯不前的話,那麼電致發光的量子點技術,肯定要優於OLED,但是如果OLED技術也在發展,那麼到底孰優孰劣,還需要消費者來判斷。

當然,從技術壟斷方面講,畢竟掌握OLED電視面板技術的主要是LGD,而掌握量子點技術的企業則要多一些,而且假以時日,參與進來的面板企業也可能多一點,對後期量子點的發展大有裨益。

薄連明的表態,代表了未來幾年TCL電視技術層面的選擇,而結合上述幾點來看,OLED要想走出液晶的“圍城”,確實需要花點心思了。

【就說家電:旨在用更全面的分析和更客觀的原創打動您!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留下觀點和看法,共同為家電業的健康發展出力。歡迎對家電感興趣的朋友,點擊關注“就說家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