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系列報導」《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選載——“不驕不躁,吃苦耐勞”

導讀

習近平總書記是在濃郁革命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党的領袖, 是在艱難環境和曲折經歷中成長起來的党的領袖, 是在長期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党的領袖, 是在人民群眾中成長起來的党的領袖。

採訪組:當時你們都是高幹子弟, 突然從大城市到小村莊, 心睢落差一定很大吧? 2002年, 習近平發表了一篇回憶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 裡面講到幾年中過了“四大關”, 就是“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 請你們談談是怎麼過這“四關”的。

雷平生:你說的這篇文章我後來讀了。 其中提到過“四大關”, 有些滑稽的情景今天想起來還捧腹不已。

確實, 一下子從繁華的首都來到黃土高原的山溝裡, 心理上很不適應。 我們這些城裡長大的青年, 雖然在60年代初期也曾多次經過學軍、農村勞動的鍛煉, 但即使是在農村參加“三夏”“雙搶”支農勞動, 也是由學校選擇條件比較好的農村生產隊,

勞動時間很短。 因此, 最初對農村的認識, 完全是從書本上得到的。 1969年1月, 當我們乘車前往陝北途中, 就被沿途漫無際涯的光禿禿的黃土高坡所震撼, 進入眼簾的盡是“窮山僻壤”, 我們無法將眼前的情景與革命聖地、與自己的未來聯繫起來, 竟有同車人懷疑司機是不是走錯路了。 到了公社和生產隊, 看到農民驚人的貧窮, 心中詫異:“新中國成立已經十幾年了, 怎麼竟還有這麼窮困的地區和農民?”那時, 我心中感到非常茫然和失落。

農村過“四關”, 實在不易。 先說“跳蚤關”, 我想每一位在陝北插過隊的知青都有切身體會。 剛到生產隊的那幾天, 我們幾名知青身上都莫名其妙起了又紅又大的腫包, 奇癢無比。 由於不知道腫包生成的原因,

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對付。 後來才慢慢知道是“虼蚤”咬的, 隨後也聽說了不少有用的或無用的應對辦法, 比如, “不讓豬、狗等牲口回窯”, “喝本地黃土煮過的水”等等。 我們還從文安驛買了一大包“六六六”藥粉, 大量撒在炕席下以求驅趕跳蚤, 但效果不彰。 近平身體雖然好一些, 但反應仍然很大。 他身上的包又紅又大, 再加上撓破的血和感染膿滲出, 看上去很嚇人, 為了儘快熬過“跳蚤關”, 首先是儘量保持窯洞裡外地面的乾淨, 盡可能經常掃地灑水、將窯裡地面浮土掃乾淨, 減少跳蚤出現的可能。 另外就是在進入窯洞或上炕前抖動褲筒, 把跳到身上的零星跳蚤抖掉、在窯洞裡停留時儘量離開地面, 減少地面上的跳蚤跳到腿上的機會那時你如果走進我們的窯洞,
常常可以見到近平、我, 還有雷榕生挽起褲筒“圪蹴”在各自的凳子上聊天拉話的滑稽情景, 我們認為跳蚤跳得再高, 也不至於從地面跳上凳子吧。 此時如果梁玉明走進窯洞, 會故意抖動褲腿, 說自己身上有不少“虼蚤”帶進窯洞, 引起我們哄笑。 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年多。 最終解決是為知青修造的新窯洞後, 周圍豬、狗等牲畜較少出現, 同時我們的適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至於“飲食關”, 主要是粗糧多, 我們不會粗糧細做, 加上沒有油水、肚子裡總是感覺空空的。 蔬菜很少, 基本上是有什麼菜下來就吃什麼。 那時候搞“以糧為綱”, 蔬菜種得很少。 土豆胡蘿蔔當家, 由於不會保存,

爛的、凍壞的不少, 也不能保證充足供應。 農民們吃的菜, 主要是酸菜。 他們一般在秋後醃一上兩三缸酸菜, 有白菜、胡蘿蔔、洋柿子等。 這些醃菜缸放在窯洞裡, 窯洞的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酸菜的氣味。 我們由於懶, 藉口“不會醃菜”就不醃, 於是就沒得吃。 有時就向關係較好的老鄉, 如武鐵鎖、薛玉斌等要點酸菜吃。 梁家河後隊的老鄉都很同情和理解我們這些知青, 也從沒有拒絕給我們“挖”一碗酸菜。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70年的四五月, 長期沒吃到新鮮蔬菜的我們喉嚨中都“燥得冒煙”。 這時正好碰上房東張馬有家要將前一年的酸菜倒出來騰出酸菜缸清洗, 準備秋冬再醃新酸菜。 張馬有的婆姨過來問我們要不要倒出的酸菜, 給我們拿來了一大盆。我和近平感謝之後不由分說下手抓起酸菜大嚼,直到把那一盆酸菜全部消滅掉,才心滿意足地舒了一口氣。

再一個困難就是缺油。由於沒有油,主食就吃得特別多。由於沒有油水,也鬧出不少笑話。近平說過一件“吃生肉”的故事,很多人向我求證,我回答確有其事,因為我也是此事的親歷者,1972年12月,福建莆田小學教師李慶霖給毛澤東寫信反映一些知青生活困難問題。1973年4月,毛澤東回信李慶霖,並隨信附上人民幣300元 ,“聊補無米之炊”。1973年下半年,延安地區革委會作出決定,對當時仍在生產隊勞動的知青每人補助200元人民幣。於是我和近平共得到了400元生活補助。有了這些補助、窘迫的生活稍微寬裕了一些。1974年的春節,我們過了個肥年,買了大概幾十斤豬肉。當時買的豬肉品質不錯,感覺肉像玉雕一樣整齊漂亮。我們那天包了些餃子,在準備煮餃子時近平說了個笑話,說在作家梁斌的小說《播火記》中有這樣的情節,主人公之一運濤說他的願望就是要用幾斤豬肉包一個大餃子,一口咬下去,“能咬出個小牛犢來”。我們又說笑道,國外有一種很嫩的小牛肉可以用刀片成薄片生吃。這次買的豬肉品質很好,大概也可以生吃。我們倆哄笑著,真的用刀試著將其中一塊凍得微微發硬的瘦肉部分小心片下來,你一片,我一片,蘸醬油膏吃。也許是餓的時間長了,肚子裡沒有油水,那一塊生豬肉的瘦肉部分竟讓我們吃完了。生肉吃完了,我們費了兩三個小時包的餃子也在20分鐘內風捲殘雲般吃光了。

說到“勞動關”,實事求是地講,我們剛到生產隊時勞動積極性都不那麼高。一是我們尚未養成勞動習慣,也不適應強度較高的勞動;二是一開始給我們評工分,一天只給6.5分。那時候隊裡一個強壯勞力一天的工分是10分。而知青的工分連一個婆姨都不如。如果早晨不出工,我們就只能掙5.2分。據瞭解,前一年(1968年)一個工(10分)分值只有1角1分。換句話說,我們勞動一天掙的5.2工分也就只值5.7分錢。一年工分1200分,就可以保全年糧錢,也就是只值十三四元錢。所以,那個時候的勞動積極性就高不起來。當然,時間長了,近平的思想有了變化,與老鄉接觸多了,勞動也習慣了,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工分也漲到10分了。

除了日常生活方面的各種不適應,知青每天還要參加勞動。請您講一講,習近平是如何參加艱苦的勞動,並且逐漸適應農村生活的?

武暉:對我們這些山裡長大的娃娃來說,從小就在這小山村裡生活,在窯洞裡面住,出了窯洞,面對的就是黃土山,一抬頭就只能看到山中間這麼一點藍天,這就是我們的世界,不覺得有什麼不適應。但是近平他們從北京來,到這窮山僻壤的小山溝,在這裡過陝北農民的艱苦生活,必須面對和接受這個現實,在這裡生活下去。

春天,近平跟我們社員一樣,用挑子挑著羊糞和牛糞往山上送。知青不習慣爬山,爬得高了,有時候重心不穩,糞就從糞筐子裡灑出來。送糞的工作完成後,就是耕地、整地、播種。苗長出來了,主要的事就是鋤地、追肥。地種不好,秋天就沒有收成,就沒有糧食吃,就會餓肚子,這是很現實的事情。

"近平幹活跟咱農村人一樣”

劉金蓮:近平從村裡往地裡挑糞,那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一層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脫下來,墊到肩膀上。墊的薄了,不管事兒,扁擔還是磨得肩膀受不了;墊得厚了,使不上勁,扁擔又容易掉下來。沒過多久,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就不怕扁擔磨了,也不用墊衣服了。

—— THE END ——

團團與你共成長

你想擁有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麼?你想分享看到的一切美好嗎?你想抒寫心中的情感或感慨麼?你想傳遞正能量嗎?那麼,加入“秦安青年”吧!秦安青年公眾號歡迎廣大青少年投稿,讓我們一道服務青年成長,弘揚社會新風,共建美好大秦安吧。稿件內容可涉及時事述評、讀書筆記等各方面,投稿請發送至gqtqaxw@163.com,可附個人簡介。

秦安青年與你共成長,共築青春夢!

給我們拿來了一大盆。我和近平感謝之後不由分說下手抓起酸菜大嚼,直到把那一盆酸菜全部消滅掉,才心滿意足地舒了一口氣。

再一個困難就是缺油。由於沒有油,主食就吃得特別多。由於沒有油水,也鬧出不少笑話。近平說過一件“吃生肉”的故事,很多人向我求證,我回答確有其事,因為我也是此事的親歷者,1972年12月,福建莆田小學教師李慶霖給毛澤東寫信反映一些知青生活困難問題。1973年4月,毛澤東回信李慶霖,並隨信附上人民幣300元 ,“聊補無米之炊”。1973年下半年,延安地區革委會作出決定,對當時仍在生產隊勞動的知青每人補助200元人民幣。於是我和近平共得到了400元生活補助。有了這些補助、窘迫的生活稍微寬裕了一些。1974年的春節,我們過了個肥年,買了大概幾十斤豬肉。當時買的豬肉品質不錯,感覺肉像玉雕一樣整齊漂亮。我們那天包了些餃子,在準備煮餃子時近平說了個笑話,說在作家梁斌的小說《播火記》中有這樣的情節,主人公之一運濤說他的願望就是要用幾斤豬肉包一個大餃子,一口咬下去,“能咬出個小牛犢來”。我們又說笑道,國外有一種很嫩的小牛肉可以用刀片成薄片生吃。這次買的豬肉品質很好,大概也可以生吃。我們倆哄笑著,真的用刀試著將其中一塊凍得微微發硬的瘦肉部分小心片下來,你一片,我一片,蘸醬油膏吃。也許是餓的時間長了,肚子裡沒有油水,那一塊生豬肉的瘦肉部分竟讓我們吃完了。生肉吃完了,我們費了兩三個小時包的餃子也在20分鐘內風捲殘雲般吃光了。

說到“勞動關”,實事求是地講,我們剛到生產隊時勞動積極性都不那麼高。一是我們尚未養成勞動習慣,也不適應強度較高的勞動;二是一開始給我們評工分,一天只給6.5分。那時候隊裡一個強壯勞力一天的工分是10分。而知青的工分連一個婆姨都不如。如果早晨不出工,我們就只能掙5.2分。據瞭解,前一年(1968年)一個工(10分)分值只有1角1分。換句話說,我們勞動一天掙的5.2工分也就只值5.7分錢。一年工分1200分,就可以保全年糧錢,也就是只值十三四元錢。所以,那個時候的勞動積極性就高不起來。當然,時間長了,近平的思想有了變化,與老鄉接觸多了,勞動也習慣了,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工分也漲到10分了。

除了日常生活方面的各種不適應,知青每天還要參加勞動。請您講一講,習近平是如何參加艱苦的勞動,並且逐漸適應農村生活的?

武暉:對我們這些山裡長大的娃娃來說,從小就在這小山村裡生活,在窯洞裡面住,出了窯洞,面對的就是黃土山,一抬頭就只能看到山中間這麼一點藍天,這就是我們的世界,不覺得有什麼不適應。但是近平他們從北京來,到這窮山僻壤的小山溝,在這裡過陝北農民的艱苦生活,必須面對和接受這個現實,在這裡生活下去。

春天,近平跟我們社員一樣,用挑子挑著羊糞和牛糞往山上送。知青不習慣爬山,爬得高了,有時候重心不穩,糞就從糞筐子裡灑出來。送糞的工作完成後,就是耕地、整地、播種。苗長出來了,主要的事就是鋤地、追肥。地種不好,秋天就沒有收成,就沒有糧食吃,就會餓肚子,這是很現實的事情。

"近平幹活跟咱農村人一樣”

劉金蓮:近平從村裡往地裡挑糞,那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一層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脫下來,墊到肩膀上。墊的薄了,不管事兒,扁擔還是磨得肩膀受不了;墊得厚了,使不上勁,扁擔又容易掉下來。沒過多久,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就不怕扁擔磨了,也不用墊衣服了。

—— THE END ——

團團與你共成長

你想擁有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麼?你想分享看到的一切美好嗎?你想抒寫心中的情感或感慨麼?你想傳遞正能量嗎?那麼,加入“秦安青年”吧!秦安青年公眾號歡迎廣大青少年投稿,讓我們一道服務青年成長,弘揚社會新風,共建美好大秦安吧。稿件內容可涉及時事述評、讀書筆記等各方面,投稿請發送至gqtqaxw@163.com,可附個人簡介。

秦安青年與你共成長,共築青春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