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胎記的前世今生,它是我還在腹中時吃掉的兄弟姐妹?

胎記, 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特殊印記。 不久前, 姚明7歲女兒籃球首秀的新聞被熱議, 除了球技外, 她左手手腕處的心形胎記也受到關注。 因此, 有的微信文章傳播了不少關於胎記的“傳說”, 如“胎記是前世緣由所致”, 甚至還有一些驚悚的說法, 如“胎記是寶寶還在腹中時吃掉的兄弟姐妹”。

神馬???難道小編身上的胎記是被我吃掉的兄弟姐妹??

“傳說”當然不是科學, 來看看胎記存在的原因, 以及它與人體健康到底有何關係。

so!!胎記到底是怎麼來噠~~~

大家習慣把孩子生下來就有的、帶顏色的那塊皮膚叫做“胎記”, 當然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痣”。

事實上, 這些胎記的形成都是基因決定的, 在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已埋下伏筆, 於胚胎時期或出生後在特定部位形成異常的色素增多或異常的血管增生。 因此, 我們肉眼看到的便是“胎記”, 和所謂的“前世”無關。

至於“胎記是寶寶還在腹中時吃掉的兄弟姐妹”的說法,

就更不科學了。 胎記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一種染色體突變造成, 染色體突變位點的位置和時間不同, 胎記分布的部位和大小也就不同, 並沒有其他特殊關聯。

總的來說, 胎記可分為色素型(黑)和血管型(紅)兩大類, 姚明女兒的胎記就屬於黑色的色素型胎記。 具體細分, 可包括“蒙古斑”“咖啡斑”等多種類型。

胎記的分類

1、淤青樣“蒙古斑”會自行消失

有一種胎記叫做“蒙古斑”, 常見於新生兒, 觸感光滑, 為單個圓形、橢圓形或者不規則的淡藍、藍灰、褐色斑, 看上去像是一片淤青, 多長在腰部或者臀部。

“蒙古斑”一般在孩子兩歲左右會自行消失, 多數不用做特殊處理。 但日前在門診中也遇到一個4歲的病例, 家長稱孩子臀部的藍灰色胎記持續不退, 顏色不減淡反而加深, 凸出皮膚表面。 經診斷, 這塊黑色的胎記並非“蒙古斑”, 而是“巨大型藍痣”, 需要定期到皮膚科隨診, 必要時手術切除。

所以, 遇到持久不退, 面積較大的“蒙古斑”, 建議到醫院皮膚科確診,

以免誤診。

還有一種與“蒙古斑”一樣是出生就有的胎記:先天性色素痣。 它呈黑色或者深黑色, 部分先天性色素痣隨年齡增長會逐漸高出皮膚表面, 並在痣上長出毛髮。

良性痣的大小、顏色穩定, 邊緣整齊, 表面光滑, 發生惡變的可能性遠小於1%,

不必過於擔心。 但有些色素痣長在手、足容易摩擦的部位;體積在原來的基礎上迅速增大, 顏色突然加深、變得不均勻;大痣周圍出現很多小痣;有出血、破潰、癢、痛等症狀時, 就要提高警惕, 及時到醫院檢查是否惡變, 是否需要手術切除。

2、“咖啡斑”超6個或是神經纖維瘤病

“咖啡斑”又叫“牛奶咖啡斑”, 顧名思義, 就像是牛奶裡倒進咖啡一樣, 多表現為數毫米至數釐米大小的淡褐色斑, 邊緣規則, 形狀不一, 表面光滑。 它可以出現在除了手掌、腳掌之外的任何部位。

有很多人認為, 出生後就有的皮膚印記才是胎記, 其實不然, 一些“咖啡斑”就會在出生後慢慢出現並逐漸增多, 這是和遺傳有關的。 “咖啡斑”有時出現在人的幼兒期, 有時出現在青春期或者女性孕期。 生理性“咖啡斑”顏色均勻,不會變色,部分顏色較淺的咖啡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淡甚至消失。

資料顯示,20%至30%的兒童會出現生理性“咖啡斑”。如果兒童身上出現了大量“咖啡斑”,就需要警惕一些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其中最常見的是神經纖維瘤病。

如果“咖啡斑”的數量在6塊以上;在青春期前每塊咖啡斑的最長直徑大於0.5釐米,青春期後最長直徑達到1.5釐米;一些不容易接受日曬的部位出現“咖啡斑”,如腋窩、腹股溝等,就要高度懷疑是神經纖維瘤病的可能。此時,患者應到醫院皮膚科進行頭顱核磁、聽力、眼底、智力篩查、腦電圖等系統檢查。

3、面部“太田痣”可選擇鐳射治療

“太田痣”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胎記,多為褐色、青灰色、藍色、黑色或紫色斑片,可成網狀或地圖狀分佈。

它常常長在人們一側臉的上下眼瞼、顴骨、臉蛋上,有時在同側臉的眼白(鞏膜)上也會有類似的青灰色斑。甚至有些人的額頭、頭皮、鼻翼和耳部都會被“太田痣”侵佔,還有的兩邊面頰同時出現“太田痣”。

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出現“太田痣”,另一些孩子則在1歲以內出現,少數人在青春期後出現甚至表現加重。“太田痣”多數情況下不會自愈,但一般不會惡變,只是影響美觀,可以通過鐳射治療進行改善。

在所有黑色胎記中,“太田痣”屬於治療效果最好的一類。首選755nm(納米)的翠綠寶石鐳射進行治療,3次到5次為一個療程,每次間隔3個月左右。

另外,眼白和眼瞼處“太田痣”建議隨診觀察,不做處理。

4、有鮮紅斑痣警惕先天性遺傳病

鮮紅斑痣是最常見到的紅色胎記,它一般在人出生後出現,是皮膚表層存在過多的微小血管所致。這類紅斑被手指按壓後顏色會變淡,在孩子哭鬧或者發熱時血管充盈,紅斑就會變得更紅。枕後、額部、眼瞼等部位的鮮紅斑痣,隨著孩子長大,兩歲以後可以變淡或者消退。

但有一些部位,如紅斑波及眼瞼、累及耳部,需要排除眼、耳、顱內等部位有無異常。尤其是需要眼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等聯合確診是否是斯特奇-韋伯綜合征。這是一種先天性遺傳性疾病,以一側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不規則血管斑痣、對側偏癱、偏身萎縮、青光眼、癲癇發作和智慧減退為特徵。

有鮮紅斑痣的孩子可接受染料鐳射治療,即用鐳射的選擇性光熱效應破壞異常血管,達到皮膚美觀的目的。同時,這也可以防止一些遠期併發症的發生,比如血管纖維瘤等。

總之,小小胎記的學問很多,不要盲目相信沒有科學根據的“傳說”。胎記並不可怕,關鍵是家長如果拿不准孩子的胎記是哪種時,一定要及時諮詢皮膚科醫生,以免耽誤病情。

特別提示!!!

血管瘤只是聽起來比較可怕,大多數嬰兒可自愈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多見於新生兒。它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位於皮膚表面的草莓狀血管瘤,多表現為凸起的鮮紅色質軟腫物,在人出生後數天或數周出現,其中高危型血管瘤會對患兒產生影響,需結合患兒病史、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來制定治療方案。另一種是位於皮膚深處的血管瘤,看上去呈青紫色或淡藍色,這類血管瘤有合併血管畸形的可能。

大多數嬰兒的血管瘤具有自愈性,在最初的6個月內是血管瘤的快速增長期,6個月到1歲半為平臺期,之後進入消退期,具體表現為瘤體逐漸停止生長,慢慢開始消退、萎縮。但最終消退的時間因人而異,最長的可達10年左右。

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療必須由專業醫生評估,還需要家長提供詳細的病史和為孩子做必要的輔助檢查。

以下這些部位的血管瘤較易引起併發症:位於眼周圍,可能影響視力發育;位於鼻部,可能引起鼻外形損害;位於氣道周圍,可能因為生長迅速造成氣道阻塞而引起患兒慢性缺氧,甚至窒息。倘若同樣大小的瘤體位於四肢、軀幹等部位,可隨診觀察。

當瘤體位於頸部、腋下、外陰、肛周等容易受到摩擦部位時,應注意預防潰瘍和繼發感染的發生,必要時儘早選擇外用藥物、口服藥物、鐳射治療、注射治療等方法進行積極治療。

轉自 | 健康明白人

主講丨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醫師 張斌

供圖丨視覺中國

查看更多北京兒童醫院就診指南、專家介紹、停出診資訊,請

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兒童醫院服務號

登陸官方網站:http://bch.com.cn/

生理性“咖啡斑”顏色均勻,不會變色,部分顏色較淺的咖啡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淡甚至消失。

資料顯示,20%至30%的兒童會出現生理性“咖啡斑”。如果兒童身上出現了大量“咖啡斑”,就需要警惕一些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其中最常見的是神經纖維瘤病。

如果“咖啡斑”的數量在6塊以上;在青春期前每塊咖啡斑的最長直徑大於0.5釐米,青春期後最長直徑達到1.5釐米;一些不容易接受日曬的部位出現“咖啡斑”,如腋窩、腹股溝等,就要高度懷疑是神經纖維瘤病的可能。此時,患者應到醫院皮膚科進行頭顱核磁、聽力、眼底、智力篩查、腦電圖等系統檢查。

3、面部“太田痣”可選擇鐳射治療

“太田痣”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胎記,多為褐色、青灰色、藍色、黑色或紫色斑片,可成網狀或地圖狀分佈。

它常常長在人們一側臉的上下眼瞼、顴骨、臉蛋上,有時在同側臉的眼白(鞏膜)上也會有類似的青灰色斑。甚至有些人的額頭、頭皮、鼻翼和耳部都會被“太田痣”侵佔,還有的兩邊面頰同時出現“太田痣”。

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出現“太田痣”,另一些孩子則在1歲以內出現,少數人在青春期後出現甚至表現加重。“太田痣”多數情況下不會自愈,但一般不會惡變,只是影響美觀,可以通過鐳射治療進行改善。

在所有黑色胎記中,“太田痣”屬於治療效果最好的一類。首選755nm(納米)的翠綠寶石鐳射進行治療,3次到5次為一個療程,每次間隔3個月左右。

另外,眼白和眼瞼處“太田痣”建議隨診觀察,不做處理。

4、有鮮紅斑痣警惕先天性遺傳病

鮮紅斑痣是最常見到的紅色胎記,它一般在人出生後出現,是皮膚表層存在過多的微小血管所致。這類紅斑被手指按壓後顏色會變淡,在孩子哭鬧或者發熱時血管充盈,紅斑就會變得更紅。枕後、額部、眼瞼等部位的鮮紅斑痣,隨著孩子長大,兩歲以後可以變淡或者消退。

但有一些部位,如紅斑波及眼瞼、累及耳部,需要排除眼、耳、顱內等部位有無異常。尤其是需要眼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等聯合確診是否是斯特奇-韋伯綜合征。這是一種先天性遺傳性疾病,以一側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不規則血管斑痣、對側偏癱、偏身萎縮、青光眼、癲癇發作和智慧減退為特徵。

有鮮紅斑痣的孩子可接受染料鐳射治療,即用鐳射的選擇性光熱效應破壞異常血管,達到皮膚美觀的目的。同時,這也可以防止一些遠期併發症的發生,比如血管纖維瘤等。

總之,小小胎記的學問很多,不要盲目相信沒有科學根據的“傳說”。胎記並不可怕,關鍵是家長如果拿不准孩子的胎記是哪種時,一定要及時諮詢皮膚科醫生,以免耽誤病情。

特別提示!!!

血管瘤只是聽起來比較可怕,大多數嬰兒可自愈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多見於新生兒。它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位於皮膚表面的草莓狀血管瘤,多表現為凸起的鮮紅色質軟腫物,在人出生後數天或數周出現,其中高危型血管瘤會對患兒產生影響,需結合患兒病史、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來制定治療方案。另一種是位於皮膚深處的血管瘤,看上去呈青紫色或淡藍色,這類血管瘤有合併血管畸形的可能。

大多數嬰兒的血管瘤具有自愈性,在最初的6個月內是血管瘤的快速增長期,6個月到1歲半為平臺期,之後進入消退期,具體表現為瘤體逐漸停止生長,慢慢開始消退、萎縮。但最終消退的時間因人而異,最長的可達10年左右。

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療必須由專業醫生評估,還需要家長提供詳細的病史和為孩子做必要的輔助檢查。

以下這些部位的血管瘤較易引起併發症:位於眼周圍,可能影響視力發育;位於鼻部,可能引起鼻外形損害;位於氣道周圍,可能因為生長迅速造成氣道阻塞而引起患兒慢性缺氧,甚至窒息。倘若同樣大小的瘤體位於四肢、軀幹等部位,可隨診觀察。

當瘤體位於頸部、腋下、外陰、肛周等容易受到摩擦部位時,應注意預防潰瘍和繼發感染的發生,必要時儘早選擇外用藥物、口服藥物、鐳射治療、注射治療等方法進行積極治療。

轉自 | 健康明白人

主講丨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醫師 張斌

供圖丨視覺中國

查看更多北京兒童醫院就診指南、專家介紹、停出診資訊,請

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兒童醫院服務號

登陸官方網站:http://bch.com.cn/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