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自然之城:城市融入自然 璧山有山有水

來鳳苗圃基地鮮花盛開。 謝捷 攝

枝葉茂密的解放路如同一條綠色隧道。

電視塔公園綠意盎然。 舒暢 攝

俯瞰秀湖公園水街。

美麗的璧山山清水秀。 陳亮 攝 (本期部分圖片由區委宣傳部提供)

三月的清晨, 叫醒璧山市民的不是設定的鬧鐘, 是築巢在窗臺的燕妮。

推窗望去, 窗外是綠、是靜、是春的氣息, 是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之美。

行走在璧山, 隨處可見寬闊草坪, 香樟、銀杏、皂角、國槐等樹木迎面而來, 紫薇、玉蘭、桂花不斷向我們招手。

行走在璧山, 地面除了乾淨就是整潔, 垃圾全部收入一體化垃圾回收車, 讓環境更加優美。

璧山城區的建築只有兩種主色調:灰色和巧克力色。 因為在璧山區委書記吳道藩看來, 灰色古樸不搶眼, 巧克力色是大地的顏色, 也不搶眼。

這也是璧山城市建築必須遵循的底色:尊重天、尊重地、尊重水, 一句話就是要尊重自然。 城市之美, 不可能完全靠人工建設出來, 而要與自然相融, 從自然中生長出來。

近年來, 璧山按照“蓄、清、通、納”的原則建設活力水城。 目前, 城鄉主次河道已建成30多座橋樑, 與河道、路網有機穿插, 實現了水體間連通聯動, 讓“水在城裡遊”。

水與璧山相生相容, 不僅成為城市之景, 也成為市民之樂。 目前, 璧山人均水域面積達15平方米, 水與城已經融為一體, 不僅成為城市之景, 也成為市民之樂。 人們賞水、玩水,

政府每年還向河湖中投入5萬尾魚, 供市民免費垂釣。

以綠為脈, 把城市作為植物、山水、人居、生產等要素共存共榮的生態系統來打造, 讓城市融入自然, 才是深綠城市的內核。 文/張小林

深綠城市日漸清晰, 生態宜居擦亮“城市名片”。 建成區公共綠地1800萬平方米, 立體綠化20萬平方米,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加到28平方米, 城市植物品種達到2700種, 綠色清新成為“城市底色”。 “一河三湖九濕地”框架逐漸成型, 水城建設活力迸發。 23萬平方米仿古建築拔地而起, 古城建設厚植文化符號。 ——璧山區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