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員工“被迫”成功

文|劉春雄 /劉老師論壇(ID:liuchunxiong1964)

一名學生應聘到國內一家非常知名的企業從事行銷工作, 雖然只工作了兩年, 應該剛剛脫離羞澀。 然而,

我們卻看出他超越同齡的成熟。 我們問他為什麼進步這麼快, 他發出感歎, “在這家企業, 想不成功都難!”

這就是優秀企業的力量, 它能讓員工“被迫”成功。

這家企業是如何做到讓員工“被迫”成功的呢?這名學生告訴我們:“首先, 我們雖然在外面做推銷, 但考勤管理和工作計畫卻是如同生產人員。 每天19:00——20:00, 要準時向總部管理中心報告當天的工作行程和工作內容, 並報告明天的工作計畫。 其次, 第二天早上8:00管理中心會電話抽查我們是否處於工作狀態, 只要被抽查到, 一定要用本地電話回話。 如果有人想偷懶, 根本就沒機會, 當天就被發現了。 同時, 行銷管理中心還會抽查客戶, 如果我昨天報告拜訪了一個客戶, 公司會以客戶回訪的名義電話拜訪,

瞭解我的彙報是否屬實。 第三, 如果我工作中遇到問題, 公司領導通過審閱我的工作記錄, 就能很容易發現, 因此, 可以給我及時提供幫助。 第四, 行銷人員每兩個月回公司召開一次會議, 並報帳。 報帳時, 要把單據、工作記錄和個人的行銷日記三對照, 你想作弊, 就死了這份心吧。 ”

在一家優秀的企業, 沒有偷懶的機會, 沒有犯錯誤的機會, 遇到困難可以隨時得到支援, 想不成功確實有點難。 這就是以管理的力量讓員工“被迫”成功。

據我觀察, 成功者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個人奮鬥式的成功, 另一種是被逼成功。

個人奮鬥式的成功, 通常有精彩的故事, 所以, 備受媒體的喜愛。 因此, 這類成功者經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媒體的寵兒。

什麼是被迫成功?大致有三種情形:

第一, 被大環境逼著成功。 中國第一批“下海”者大抵如此。 因為他們是社會邊緣人, 在計劃經濟時代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 實在沒有辦法了, 被迫下海, 被迫發財, 被迫成功。 中國現在普遍存在的“沒文化的當老闆,

有文化的當老總”現象, 就是這個原因。 因為沒文化, 被迫從小生意做起, 最終生意越做越大, 聘請有文化的人當老總。

第二, 被管理逼著成功。 優秀企業之優秀, 首先在於管理。 因為管理嚴格, 所以員工沒有偷懶的機會, 最初是被迫勤奮, 最後形成習慣性勤奮。 優秀企業, 勤奮成為一種企業文化, 並非優秀企業的人員都是天生的勤奮, 而是成功管理的結果。 所以, 在有些企業, 因為勤奮是少數人主動的選擇, 所以勤奮是一種值得讚美的美德。 而在優秀企業, 因為勤奮已經成為一種文化, 不勤奮的人很快會被勤奮的文化所同化。 優秀企業的積累和沉澱是一份寶貴的資產, 它能讓個人少犯很多錯誤, 因為不讓每個人摸著石頭過河,

所以“掉到河裡”的機會少得多。 優秀企業的管理還能夠在個人剛有犯錯誤的苗頭時就被發現, 被制止。

第三, 被企業發展的大勢逼著成功。 置身一個優秀企業, 就如同置身人潮湧動的大街上, 被人潮擠著往前走。 當企業成長時, 個人也成功了。 因此, 一個優秀企業的崛起, 一定伴隨著一批人的成功。

通過組織的成功, 帶動一批人成功, 這與個人單打獨鬥式的成功截然不同。

在個人成功之途中, 有兩股本能的力量一直在“搏鬥”。 一股是渴望成功的力量, 表現為對遠大目標的嚮往;另一股是“走捷徑”的渴望, 表現為希望少做事, 少投入, 多產出。

成功可以是一種必然, 只要做好成功的階段性管理。 然而, 多數人沒有這樣的管理能力。 既希望走向成功,又希望少投入,這兩股本能是相互矛盾的。

作為個人,往往是感性的。作為組織人,往往是理性的。組織的規劃往往做得比個人的規劃更清晰。

下面我們看看一個人是如何通過管理自己而取得成功的。

曾經創下臺灣空前震撼的歌手李恕權,是唯一獲得格萊美音樂提名的華裔歌手,同時也是“Bill board雜誌排行榜“上的第一位亞洲歌手。1976年,19歲的李恕權在休斯頓太空總署工作,只是把多數業餘時間放在音樂上。

一天,他與好友凡內芮的一番對話讓這位元對音樂存有夢想的人找到了路徑。

“想想你五年後在做什麼?別急,你先仔細想想,完全想好,確定後再說出來。”凡內芮問。

李恕權深思了幾分鐘,告訴她說:“第一,五年後,我希望能有一張唱片在市場上,而這張唱片很受歡迎,可以得到許多人的肯定。第二,我住在一個有很多很多音樂的地方,能天天與一些世界一流的樂師一起工作。”

“你確定了嗎?”

“Yes!”一聲拉得很長很肯定的回答。

凡內芮接著說:“好,既然你確定了,我們就從這個目標倒算回來。如果第五年,你有一張唱片在市場上,那麼第四年一定是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簽上合約,那麼第三年一定是要有一個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給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聽,對不對?那麼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開始錄音了,那麼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準備錄音的作品全部編曲,排練就位準備好。那麼第六個月,就是要把那些沒有完成的作品修飾好,然後讓你自己可以逐一篩選。那麼你的第一個月就是要有幾首曲子完工,那麼你的第一個禮拜就是要先列出整個清單,排出哪些曲子需要完工。”

凡內芮笑笑說:“好了,我們現在不就已經知道你下個星期一要做什麼了嗎?”

她補充說:“喔,對了。你還說你五年後,要生活在一個有很多音樂的地方,然後與許多一流的樂師一起工作,對嗎?如果你的第五年已經在與這些人一起工作,那麼你的第四年照道理應該有自己的工作室或錄音室。那麼你的第三年,很可能是先跟這個圈子裡的人一起工作。那麼你的第二年,應該不是住在德州,而是已經住在紐約或是洛杉磯了。”

1977年,李恕權辭掉太空總署的工作,離開休斯頓,搬到洛杉磯。說來也奇怪,雖然不是恰好五年,但大約是第六年,他的唱片在臺灣及亞洲地區開始暢銷,他一天24小時幾乎全與一些頂尖的音樂高手一起工作。

多數人沒有像李恕權一樣把夢想的與當下的工作結合的管理能力。多數人的夢想只是夢想,當下的工作與夢想無關。普通人通常也沒有像凡內芮那樣的思維習慣。然而,優秀的企業有這樣的能力和這樣的習慣。企業制定戰略的過程,其邏輯與凡內芮的思維過程如出一轍。

像凡內芮和李恕權那樣能夠把個人成功的理想變成當下的行動,把個人成功的每個階段清晰地描述出來的人少之又少。但是,組織卻具有這樣的能力。一個企業能夠把某個階段的成長過程描述得非常清晰,並且能夠把長期規劃與短期規劃有效結合,形成滾動式規劃。

因為多數個人都沒有規劃人生的能力,但在一個組織中,通過組織的規劃間接完成了個人的規劃,通過組織的成長帶動了個人的成功。

以前講個人的成功,總是過度關注個人,因為內因才是主要的。然而,這樣的思維多少帶有農業社會的痕跡。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個人與組織相比是渺小的。借助組織的平臺,創造個人的成功,成為成功的新捷徑。我的一名同學畢業不到10年就躋身國內知名企業的高管,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創業?他的回答是:“這家企業是國內知名企業,我的身份雖然不如那些億萬富翁,但我的影響力比他們大,這種影響力不是由我決定的,是由我的企業和我的位置決定的。一個人的社會影響力和貢獻不是由所擁有的財富決定的,而是由所能支配的資源決定的。現在我能控制的資產有十多個億,銷售額幾十個億,每年經我審批的費用就達幾個億,這就是我的價值。我的薪水雖然不高,但通過MBO,我已經是公司的股東,公司已經上市,我的資產的價值通過股市放大了。”

(劉老師論壇)

既希望走向成功,又希望少投入,這兩股本能是相互矛盾的。

作為個人,往往是感性的。作為組織人,往往是理性的。組織的規劃往往做得比個人的規劃更清晰。

下面我們看看一個人是如何通過管理自己而取得成功的。

曾經創下臺灣空前震撼的歌手李恕權,是唯一獲得格萊美音樂提名的華裔歌手,同時也是“Bill board雜誌排行榜“上的第一位亞洲歌手。1976年,19歲的李恕權在休斯頓太空總署工作,只是把多數業餘時間放在音樂上。

一天,他與好友凡內芮的一番對話讓這位元對音樂存有夢想的人找到了路徑。

“想想你五年後在做什麼?別急,你先仔細想想,完全想好,確定後再說出來。”凡內芮問。

李恕權深思了幾分鐘,告訴她說:“第一,五年後,我希望能有一張唱片在市場上,而這張唱片很受歡迎,可以得到許多人的肯定。第二,我住在一個有很多很多音樂的地方,能天天與一些世界一流的樂師一起工作。”

“你確定了嗎?”

“Yes!”一聲拉得很長很肯定的回答。

凡內芮接著說:“好,既然你確定了,我們就從這個目標倒算回來。如果第五年,你有一張唱片在市場上,那麼第四年一定是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簽上合約,那麼第三年一定是要有一個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給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聽,對不對?那麼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開始錄音了,那麼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準備錄音的作品全部編曲,排練就位準備好。那麼第六個月,就是要把那些沒有完成的作品修飾好,然後讓你自己可以逐一篩選。那麼你的第一個月就是要有幾首曲子完工,那麼你的第一個禮拜就是要先列出整個清單,排出哪些曲子需要完工。”

凡內芮笑笑說:“好了,我們現在不就已經知道你下個星期一要做什麼了嗎?”

她補充說:“喔,對了。你還說你五年後,要生活在一個有很多音樂的地方,然後與許多一流的樂師一起工作,對嗎?如果你的第五年已經在與這些人一起工作,那麼你的第四年照道理應該有自己的工作室或錄音室。那麼你的第三年,很可能是先跟這個圈子裡的人一起工作。那麼你的第二年,應該不是住在德州,而是已經住在紐約或是洛杉磯了。”

1977年,李恕權辭掉太空總署的工作,離開休斯頓,搬到洛杉磯。說來也奇怪,雖然不是恰好五年,但大約是第六年,他的唱片在臺灣及亞洲地區開始暢銷,他一天24小時幾乎全與一些頂尖的音樂高手一起工作。

多數人沒有像李恕權一樣把夢想的與當下的工作結合的管理能力。多數人的夢想只是夢想,當下的工作與夢想無關。普通人通常也沒有像凡內芮那樣的思維習慣。然而,優秀的企業有這樣的能力和這樣的習慣。企業制定戰略的過程,其邏輯與凡內芮的思維過程如出一轍。

像凡內芮和李恕權那樣能夠把個人成功的理想變成當下的行動,把個人成功的每個階段清晰地描述出來的人少之又少。但是,組織卻具有這樣的能力。一個企業能夠把某個階段的成長過程描述得非常清晰,並且能夠把長期規劃與短期規劃有效結合,形成滾動式規劃。

因為多數個人都沒有規劃人生的能力,但在一個組織中,通過組織的規劃間接完成了個人的規劃,通過組織的成長帶動了個人的成功。

以前講個人的成功,總是過度關注個人,因為內因才是主要的。然而,這樣的思維多少帶有農業社會的痕跡。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個人與組織相比是渺小的。借助組織的平臺,創造個人的成功,成為成功的新捷徑。我的一名同學畢業不到10年就躋身國內知名企業的高管,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創業?他的回答是:“這家企業是國內知名企業,我的身份雖然不如那些億萬富翁,但我的影響力比他們大,這種影響力不是由我決定的,是由我的企業和我的位置決定的。一個人的社會影響力和貢獻不是由所擁有的財富決定的,而是由所能支配的資源決定的。現在我能控制的資產有十多個億,銷售額幾十個億,每年經我審批的費用就達幾個億,這就是我的價值。我的薪水雖然不高,但通過MBO,我已經是公司的股東,公司已經上市,我的資產的價值通過股市放大了。”

(劉老師論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