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把梁家河的故事帶到了美國西雅圖”

作者:學習青年

梁家河, 這個地處黃土高原山坳裡的陝北小山村, 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神往之地。 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 探尋“大學問”。

劉景堂

這是因為, 梁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揮灑了七年青春的第二故鄉。 在這裡, 年少的他由一個迷惘彷徨的少年, 脫胎換骨為群眾眼裡“吃苦耐勞的好後生”, 一心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的領路人。 在這片揮灑青春的土地上, 他組織帶領群眾修道路、打淤地壩、辦鐵業社縫紉社、建磨坊代銷店、打大口井、發展沼氣, 無一不是以自己的吃苦耐勞, 引領群眾向過上好光景奮進。

他用實幹贏得了群眾的信服, 點亮了群眾心頭的希望之火。 他像一塊磁鐵, 緊緊地把大家凝聚起來。 甚至他住的窯洞, 也成為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梁家河與鄉親們同甘共苦, 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歲月, 使習近平經受了磨礪, 重鑄了筋骨和靈魂。 這裡, 最讓他刻骨銘心:每一粒豐收的果實都來自汗水的浸泡;這裡, 是他讀懂人生、讀懂中國的起承點。 他說, 當我適應了當地的生活, 特別是和群眾融為一體時, 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實。 我的成長進步起始於陝北。 最大的收穫:一是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 艱難困苦能夠磨煉一個人的意志。 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

後來遇到什麼困難, 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的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幹事, 現在幹嘛不幹?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 這個對人的作用很大。 一個人要有一股氣, 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 什麼事都不信邪, 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

在這裡, 他對党始終不渝地忠誠, 先後寫過十份入黨申請書。 堅定的信念, 執著的追求, 艱苦的磨煉, 讓這位黃土地的兒子, 把“平凡的世界”中的父老鄉親刻在心間, 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銘刻心間。 他說, 15歲來到黃土地時, 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 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 充滿自信。 作為一個人民公僕, 陝北高原是我的根, 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

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還是在梁家河, 讓習近平更深刻地認識到“勿忘人民”始終是我們黨須臾不可忘記的立黨之本。 他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寫道:對於我們共產黨人來說, 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僕, 時刻將人民群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 為老百姓謀利益, 帶著老百姓奔好日子……

梁家河刻骨銘心的記憶, 讓他對基層有著清晰、準確的認識和把握, 讓他對人民的夢想感同身受, 他瞭解老百姓最需要什麼。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大白話抒發大情懷, 激起的共鳴格外強烈。

習近平總書記留在梁家河的故事感動著我, 他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精神啟迪著我, 成為我們工作制勝的“法寶”。 2012年, 我擔任延川縣委書記。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冬季供暖不熱的問題, 我們組織了深入的調研, 尋找問題的癥結。 根據群眾的建議, 讓紀檢部門給每個供熱點派駐一名幹部, 每一車煤進來都要簽字把關。 到了冬季, 群眾家裡的溫度高了, 用煤的費用也節省了許多。 我們用扎實的工作, 讓群眾感到身暖。

這件小事給我們更深的啟示, 只有紮根群眾中, 真正瞭解群眾最渴望什麼、最需要什麼,

才能讓群眾身暖和心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人民群眾對公平和正義的渴望更加強烈。 縣上那幾年招考工作人員, 因為許多地方有不足之處, 群眾意見紛紛。 經過深入調研, 我們讓招考機制更加陽光透明。 考試時, 我們邀請家長自願報名監考、監督改卷, 並讓家長和考生代表現場登記成績, 現場公佈。 公平公正的招考, 使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脫穎而出, 也讓群眾感到心暖, 對我們的工作更加信服。

因此, 前幾年面對石油滑坡、紅棗連年遭遇天災等嚴峻挑戰, 延川的父老鄉親們人心齊, 信心足, 通過頑強拼搏, 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 這一點, 正是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的有力見證。

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的深厚感情,是那麼的樸實、無華,給人以溫暖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幾句簡單的話語,甚至一個細小的動作,就能讓群眾真切地感受到“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親人”。這也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人民的好領袖,根在群眾中紮的那樣深,情在大地上注的那樣濃。唯有深深紮根人民,才會對人民有那樣深沉的愛。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梁家河看望父老鄉親,我全程陪同,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民領袖愛人民的赤子情懷。

總書記一句“當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這裡”的真情告白讓梁家河的所有人怦然心動,深受感動。

村裡的每一條溝,每一個山峁,他記得一清二楚。村後有個山峁,叫“躺”牛峁,又陡又險,年輕人空手往上走都非常困難。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向大家介紹:山上陡得連牛都站不住,當年我要背上一大捆柴往回走。

當年在梁家河,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習近平總書記當了這個村子的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但是,這個心願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總書記回憶說,曾有三個月沒見過一滴油星子。那年冬天,家裡寄來幾塊錢,與同窯洞居住的同學買了幾斤冷凍豬肉。“回來還沒燒我們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鮮美!後來我們說別再吃了,再吃就沒得煮了。”這次回梁家河,他最關心的就是鄉親們“收入靠什麼,平時吃些什麼,能吃上大米嗎,常有肉嗎?現在村裡老人們的生活怎麼樣,大米,肉類,能經常吃上嗎?”得知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鄉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村民們有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教育,“不再吃‘團子’,光是大米白麵,肉什麼時候想吃就什麼時候吃”時,他非常高興。

聽說村上發展起蘋果種植,一畝地收入1萬多元,他非要去蘋果園裡看一看。收入怎樣,這裡是不是蘋果適生區?果質好不好,管理能不能跟上,品牌怎麼打?問得非常細緻。當年一顆汗珠摔八瓣還讓鄉親們吃不飽肚子的土地,今天能給鄉親們如此豐厚的饋贈,總書記很是欣慰。他還感慨地說,咱們當年為什麼不栽蘋果,就是個受苦。

習近平總書記還把梁家河的故事,帶到了美國西雅圖。他說,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

從黃土地走來的習近平,最瞭解老百姓渴望什麼、需要什麼。從“正定翻身”到“晉江奇跡”,從“八八戰略”到“發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號令”,從當年“吃苦耐勞的好後生”到如今與人民貼心的好領袖,習近平無時無刻不帶領人民群眾昂然奮進在“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征程上。

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習近平總書記心裡,還裝著許許多的“梁家河”。他說,這兩年,我去了中國很多貧困地區,看望了很多貧困家庭,他們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這些情況表明,中國人民要過上美好生活,還要繼續付出艱苦努力。

貧困,給習近平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貧困人口如何脫貧,始終牽動著習近平的心。習近平滿懷深情地說:“40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歷經坎坷,才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備嘗苦難,才有如此執著的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的引領下,一場史詩般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在神州大地上打響,平均每兩秒,中國貧困人口就消減一人。

一轉眼,習近平總書記回梁家河已兩年了。這兩年的時間裡,我多次去梁家河。每一次,我都被總書記同父老鄉親結下難以割捨的深情厚誼感動,也被他帶領群眾咬緊牙關闖過種種難關的感人故事震撼。現在,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前來梁家河,探尋“大學問”,汲取精神的“鈣片”。在這裡,許許多多人的發自肺腑的讚歎:習近平是從黃土地中走來的好兒子,是從人民中走來的好領袖。他要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站得更巍然屹立;他要讓富起來的中國人民,富得更氣勢磅礴。他用博大胸懷、堅定意志,帶領中國走向光明未來……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一個朝氣蓬勃的未來正向我們招手,一個百年魂牽的夢想正在漸行漸近的走來。作為黨的幹部,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心裡始終裝著人民,時刻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想問題、做事情,全力讓每個人心中的夢想變為現實。

(作者系陝西省延安市委常委、寶塔區委書記,原文標題《唯有紮根人民才會深愛人民》,載《學習時報》2017年03月13日第A4版)

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的深厚感情,是那麼的樸實、無華,給人以溫暖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幾句簡單的話語,甚至一個細小的動作,就能讓群眾真切地感受到“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親人”。這也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人民的好領袖,根在群眾中紮的那樣深,情在大地上注的那樣濃。唯有深深紮根人民,才會對人民有那樣深沉的愛。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梁家河看望父老鄉親,我全程陪同,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民領袖愛人民的赤子情懷。

總書記一句“當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這裡”的真情告白讓梁家河的所有人怦然心動,深受感動。

村裡的每一條溝,每一個山峁,他記得一清二楚。村後有個山峁,叫“躺”牛峁,又陡又險,年輕人空手往上走都非常困難。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向大家介紹:山上陡得連牛都站不住,當年我要背上一大捆柴往回走。

當年在梁家河,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習近平總書記當了這個村子的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但是,這個心願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總書記回憶說,曾有三個月沒見過一滴油星子。那年冬天,家裡寄來幾塊錢,與同窯洞居住的同學買了幾斤冷凍豬肉。“回來還沒燒我們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鮮美!後來我們說別再吃了,再吃就沒得煮了。”這次回梁家河,他最關心的就是鄉親們“收入靠什麼,平時吃些什麼,能吃上大米嗎,常有肉嗎?現在村裡老人們的生活怎麼樣,大米,肉類,能經常吃上嗎?”得知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鄉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村民們有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教育,“不再吃‘團子’,光是大米白麵,肉什麼時候想吃就什麼時候吃”時,他非常高興。

聽說村上發展起蘋果種植,一畝地收入1萬多元,他非要去蘋果園裡看一看。收入怎樣,這裡是不是蘋果適生區?果質好不好,管理能不能跟上,品牌怎麼打?問得非常細緻。當年一顆汗珠摔八瓣還讓鄉親們吃不飽肚子的土地,今天能給鄉親們如此豐厚的饋贈,總書記很是欣慰。他還感慨地說,咱們當年為什麼不栽蘋果,就是個受苦。

習近平總書記還把梁家河的故事,帶到了美國西雅圖。他說,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

從黃土地走來的習近平,最瞭解老百姓渴望什麼、需要什麼。從“正定翻身”到“晉江奇跡”,從“八八戰略”到“發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號令”,從當年“吃苦耐勞的好後生”到如今與人民貼心的好領袖,習近平無時無刻不帶領人民群眾昂然奮進在“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征程上。

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習近平總書記心裡,還裝著許許多的“梁家河”。他說,這兩年,我去了中國很多貧困地區,看望了很多貧困家庭,他們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這些情況表明,中國人民要過上美好生活,還要繼續付出艱苦努力。

貧困,給習近平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貧困人口如何脫貧,始終牽動著習近平的心。習近平滿懷深情地說:“40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歷經坎坷,才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備嘗苦難,才有如此執著的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的引領下,一場史詩般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在神州大地上打響,平均每兩秒,中國貧困人口就消減一人。

一轉眼,習近平總書記回梁家河已兩年了。這兩年的時間裡,我多次去梁家河。每一次,我都被總書記同父老鄉親結下難以割捨的深情厚誼感動,也被他帶領群眾咬緊牙關闖過種種難關的感人故事震撼。現在,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前來梁家河,探尋“大學問”,汲取精神的“鈣片”。在這裡,許許多多人的發自肺腑的讚歎:習近平是從黃土地中走來的好兒子,是從人民中走來的好領袖。他要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站得更巍然屹立;他要讓富起來的中國人民,富得更氣勢磅礴。他用博大胸懷、堅定意志,帶領中國走向光明未來……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一個朝氣蓬勃的未來正向我們招手,一個百年魂牽的夢想正在漸行漸近的走來。作為黨的幹部,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心裡始終裝著人民,時刻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想問題、做事情,全力讓每個人心中的夢想變為現實。

(作者系陝西省延安市委常委、寶塔區委書記,原文標題《唯有紮根人民才會深愛人民》,載《學習時報》2017年03月13日第A4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