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津安二郎:世界上最偉大的宅男

作者/陸支羽

山下已是春光爛漫, 櫻花繚亂, 散漫的我卻在此處為《秋刀魚之味》煩惱。 櫻如虛無僧, 令人憂鬱;酒如胡黃連, 入腸是苦。
——小津安二郎《我是開豆腐店的, 我只做豆腐》

假如說, 小津安二郎導演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宅男, 那麼原節子便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宅女。 低調而耀眼、散發著菩薩女神般光芒的原節子, 無疑是小津電影裡永遠的女兒, 就像笠智眾是小津電影裡永遠的父親一樣。 父親尚在世, 女兒要出嫁, 便是小津永恆而偉大的家庭命題與美學命脈。

小津安二郎在攝像機前

小津, 笠智眾, 原節子, 是我們對小津電影雷打不動的美好記憶;三個人就像日本影壇的物語鐵三角, 幾十年如一日地盤腿坐在榻榻米上, 時而淺笑, 時而抽泣, 道盡悲喜, 訴盡衷腸。 我曾調侃說, 他們仨就像那架經過小津改造的世界上最低的三腳架, 缺一腳都不可。

原節子與笠智眾 《東京物語》

1963年12月12日, 小津安二郎去世, 我們相信還有笠智眾和原節子。 1993年3月6日, 笠智眾去世, 我們相信還有原節子作為最後的守宅人。 直到原節子去世, 我們也終於是時候來告別小津的宅子, 我們還要去趕火車。

原節子

我至今還記得, 原節子去世那一年的夏天, 我和朋友去東京鐮倉憑弔小津先生。 在圓覺寺內, 要想順利找到小津的“無”字碑並不容易。 幾經周折, 終於如願在山坡一側找到這塊影史上最著名的墓碑, 碑前有很多清酒和花束, 還有影迷寫給小津的心願, 用酒瓶壓著。 小津的墓碑對面, 是木下惠介導演的墓碑, 兩位大師隔道相對, 彼此沉寂。

小津安二郎在東京鐮倉的“無”字墓碑

小津電影裡的演員, 從來都是定性的, 無論男人、女人, 他們的每一個角色都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似的。 對於不瞭解小津的人來說, 多有“千篇一律”之嫌;但在小津的影迷們眼裡, 正是這種不同時代的角色間的對話與互文關係, 才使小津成為一個完整的小津, 如此克制、醇厚、雋永, 帶著東方導演所特有的電影美學。

相較于成瀨巳喜男導演力求演員自然流暢地表演, 小津則會要求演員字句落實, 步步到位, 還要把握好語速、語調、間隔、節奏等等。正如小津自己所打趣的,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小津“打磨”電影,著實就像豆腐師傅做豆腐一樣。於是,在演員選擇上,小津同樣執守著自己的原則。除了一輩子父親形象不變的笠智眾之外,原節子、田中絹代、杉村春子、飯田蝶子等女演員,也都是以一成不變的女性形象為我們所熟識。至於其他男性角色,儘管無須像主角們那樣恪守慣有的表演模式,但從小津的整個作品序列而言,他們同樣也是一組前赴後繼、足以被歸類的銀幕形象。

《東京物語》劇照

笠智眾,這位小津電影裡不動聲色的父親,註定也是日本電影“永遠的父親”,正如朗雄象徵著中國臺灣電影的“父親形象”一樣。 在小津的電影裡,笠智眾總是叫周吉或者平山,他就像一塊內斂隱忍的活化石,一如既往地微笑著,看似氣定神閑,卻又盡是孤獨。

笠智眾

1926 年,笠智眾踏足松竹電影,成為一名職業演員,默默穿行於不同片場。數年後,小津安二郎從一大批龍套演員中發掘了他。於是笠智眾順利入駐《年輕的日子》片場,兩人從此開始了長達一輩子的合作。直到很多年後,我們依然在揣測小津緣何偏偏看中笠智眾,而不是其他任何演員。在大多數人看來 ,笠智眾如此樸實無華、寡言少語,長相瘦削老成 ,毫無出眾之處,他甚至拒絕演哭戲。小津自己也曾說,笠智眾無疑是他電影裡最笨的演員。但細想來,小津選擇笠智 眾的答案註定也只有一個,笠智眾就像世界上的另一個小津。出演一輩子父親角色的笠智眾,當他在小津電影裡慢慢變老的同時,我們也總會有一種篤定的妄想:終究,笠智眾才是小津最好的代言人啊。

晚年的笠智眾

在笠智眾口中,他永遠將小津尊稱為“老師”。他總是頻頻出沒於小津的片場,與攝影師、道具師們混在一處。演戲之余,他自己時常成為片場的得力幫手。顯而易見,笠智眾是對小津最言聽計從的演員,儘管在外人看來他更是德高望重的“父親”。唯獨有一條,笠 眾從來不在電影裡哭,這是他既定的個人原則。比如在《晚春》結尾 處,劇本需要笠智眾哭一場,但他堅持拒絕,只以沉默示眾。無獨有偶,在《東京物語》的結尾,他也只是傴僂著背,最多默默地歎息幾聲,不痛不癢地說著“是啊,這樣啊”之類的話。直到小津的遺作《秋刀魚之味》,他除了不停地給自己灌清酒,依舊不肯掉一滴眼淚。當年看來如此不近人情的表現方式,時過境遷後卻演變為一種受人敬重的獨特風格。果然,時間是一種神奇的沉澱。小津電影裡慣有的從容淡定,無疑也該有笠智眾的一半功勞。

《東京物語》劇照

而今再回想《晚春》結尾處,當女兒的送嫁隊伍漸行漸遠,笠智眾飾演的父親周吉重回屋中,一個人默默地坐下來歎息,繼而又拿起蘋果細細地削起來。女兒出嫁,明明是值得高興的事,可是手卻抖得厲害。那一刻,莫名的孤獨感油然而生。而笠智眾“削蘋果”也自此成為了小津電影中永遠繞不過去的經典場景。再後來我才知道,笠智眾比小津還大了一歲,但在其口中卻兀自稱小津為“父親”。我們固然無從體味這份至深的情感,但在那沉默的光亮中,總有一種洞徹身心的凝望,從來都不曾散去過。

在文德斯導演的紀錄片《尋找小津》中,笠智眾最後一次以小津式的父親形象亮相。在文德斯的鏡頭前,笠智眾目光炯炯地盤坐在地,時而仰望,時而尋思。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沉默而平和,依然寡言少語,波瀾不驚。然而,在他長時間的沉默裡,卻再也沒有小津的空鏡頭來填補。這樣的沉默,正如小津對自己一生的界定:無。

除了笠智眾這位“永遠的父親”外,小津電影裡還有一位“永遠的女兒”,原節子。正如那句笑話所說,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分兩半,一半屬於原節子們,另一半屬於笠智眾以及幾個可有可無的男人。在小津心目中,原節子無疑是“日本最好的電影女星”,這份銀幕之情的分量是格外珍貴的。

《晚春》劇照

1949年,原節子與小津合作的第一部電影《晚春》大獲成功,還在當年名列《電影旬報》第一名。而對於那些早前風傳“原節子演技差”的導演們,小津也由衷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他甚至說,那些嫌棄原節子的導演,是“暴露出自己的識人不清,沒發現過真正會演戲的演員”。所幸,原節子也沒有辜負小津的期望,在《秋日和》《東京物語》《麥秋》等作品中,同樣貢獻了純潔、溫婉的女兒形象。猶記得千禧年之際,在《電影旬報》“20世紀最偉大的日本女演員”評選中,原節子位列第一,力克同台競技的田中絹代、高峰秀子、山田五十鈴等勁敵,這無疑是一份莫大的榮耀。

原節子

《晚春》,作為小津導演生涯的分水嶺之作,更像是一場雋永的傳奇。正是從這一年起,編劇野田高梧成為了小津日後的終生御用拍檔,為小津電影奠下了“嫁女”與“離父”的永恆基調。而原節子與笠智眾,也從此成為了“永遠的女兒”與“永遠的父親”,至死不渝地靜坐在小津的榻榻米上,抑或微笑,抑或歎息。奇妙的是,小津後來的女主角們,包括岩下志麻、新竹三千代等,但凡在小津電影裡演女兒的,都再也逃不開1949年原節子的影子,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晚春》。換句話說,小津“一輩子隻拍一部電影”的純潔理想,從《晚春》誕生的那一年,便從容地開始了。

《晚春》劇照

在日本影壇,幾乎所有人眼裡的原節子都是神聖的存在,除了“女兒”之稱,他還是眾人眼中的“貞女”“聖女”。然而,原節子自己卻從來不曾將自己神化,她仿佛也沾染了笠智眾的淡泊名利,甚至不視電影為藝術,而僅以演員職業為飽食之依。細想來,原節子真正吸引小津的地方,也正在於此。在1962年拍完稻垣浩導演的《忠臣藏》後,原節子低調宣佈息影。直到1963年小津導演的葬禮上,她才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之後再也不曾露面,僅獨自一人隱居在鐮倉。於是,原節子一輩子未嫁,而小津一輩子未娶。

小津與原節子

相比于溫婉大方、善解人意的原節子,小津電影裡的另一位女演員則要個性得多,她就是田中絹代。終其一生,田中絹代共拍攝了250多部電影,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一度被譽為“日本性格女演員的活字典”。從1929年的《我畢業了,但......》開始,田中絹代的面容便時時出現在小津電影裡。隨後是1932年的《青春之夢今何在》,作為小津早期的半自傳式青春片,田中絹代在鏡頭前俏皮可愛,盡顯輕喜劇的風采。直到1933年,小津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走向,其標籤式的創作風格亦初現端倪。於是,田中絹代出現在了迷宮一般的《東京之女》中,故事的結局也變成了悲劇。

田中絹代

這一次,小津不再單純模仿自己的偶像劉別謙,而是將劉別謙放進了電影院的大銀幕,看似致敬,也似告別。 1948年的《風中的母雞》,是田中絹代與小津最重要的一次合作,她在影片中演了一位遭遇丈夫家暴的妻子,演技可嘉。儘管在小津看來,《風中的母雞》僅僅是一部“對自己最沒幫助的失敗之作”,但終究為田中絹代贏得了當年“每日映畫”電影競賽獎的最佳女主角。可以說,正是小津一手捧紅了田中絹代。隨後那些年,田中絹代更多地出現在溝口健二與木下惠介的電影裡,紅極一時。志氣甚高的她,甚至還當起導演,拍出了《戀文》《月升中天》等佳作。也正因此,小津與田中絹代的合作自1958年的《彼岸花》之後,便早早結束了。

《彼岸花》劇照

作為日本影壇的黃金配角,杉村春子無疑也是導演們的摯愛,一度被譽為日本女演員中的“三絕”之一,與水穀八重子、山田五十鈴齊名。縱觀杉村春子六十年從影生涯,她與小津導演的合作次數著實不少,從1949年的《晚春》到1962年的《秋刀魚之味》,兩人共合作過十餘次,僅次於笠智眾。在《晚春》中,杉村春子飾演了紀子的姑姑,與父親周吉一樣,她同樣關切著紀子的婚事。往後,她又化身為《東京物語》中開美容店的二女兒繁,困擾于父母前來東京探親的行程。而在《浮草》中,她則化身為志摩半島小鎮上的女子阿芳,與歌舞伎藝人嵐駒十郎共育一子。無疑,在杉村春子身上,小津同樣捕捉到了難得的女性之美,她並不美麗,卻溫柔淑良,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妻母之性。回想1951年的《麥秋》,杉村春子正是憑藉著這份光輝,贏得了當年的藍絲帶最佳女配角獎。

杉村春子

在小津電影創作生涯的最後幾年裡,他還著重發掘了另一位女演員,岩下志麻。她曾在小津的文章中被誇獎為“十年才出一個的純情類型”,也正是如此,兩人才有了《秋日和》的首度合作,以及後來小津的遺作《秋刀魚之味》。在《秋日和》中,岩下的戲份很少,但小津卻不無意外地捕捉到了她身上的表演才華,直言要好好培養她。於是,《秋刀魚之味》中的岩下便成了“永遠的女兒”,取代了原節子的角色,並與“父親”笠智眾有了一次偉大的搭戲。那一年,21歲的岩下美麗而安靜。倘若小津不曾早早去世,她或許會成為“原節子第二”也說不定。往後,岩下與筱田正浩的數十年合作,也是一段影史佳話。

岩下志麻

佐分利信與佐田啟二是小津電影中必不可少的兩位男演員。佐分利信慣常出演丈夫角色,無論在《彼岸花》中,抑或《茶泡飯之味》中,他都享有著作為丈夫的話語權,儘管在小津電影裡,男性話語權總是微弱得不值一提。而佐田啟二,則一度被稱為“松竹戰後三羽鳥”之一,與高橋貞二、鶴田浩二齊名。1959年的《早安》是他初次出演小津電影,這是小津晚期作品中少有的喜劇,而後的《秋日和》與《秋刀魚之味》中,我們也能看到佐田啟二的身影。相較於佐分利信,佐田啟二是小津男演員中更年輕的一輩。

佐田啟二在電影《秋日和》中

除此之外,靜坐於小津影像中的男人、女人們還有很多,比如在《長屋紳士錄》中光彩奪目的飯田蝶子,比如小津早期喜劇中永遠的“喜八”阪本武,再比如《秋日和》中被小津誇獎為“純情”的岩下志麻,此外還有齋藤達雄、三宅邦子、岡田茉莉子、淡島千景等。他們都曾不動聲色地凝神靜坐在小津的鏡頭前,拿捏著小津的臺詞,操持著各自的微笑與悲傷。值得一提的是,成瀨巳喜男導演的御用女主角高峰秀子,也曾與小津有過兩次合作,一次是《宗方姐妹》,另一次是《東京合唱》。後來,高峰秀子還在自傳中詳述了小津讓她在片場“吐舌頭”的趣事。

飯田蝶子

小津的電影中除了愛拍火車,也愛拍小孩。在1932年的傑作《我出生了,但......》中,小津就拍了兩個八九歲男孩“拼爹”的故事。他們發現,在家備受敬愛的父親,在外卻對老闆點頭哈腰。於是,大人與小孩的世界各自上演起不同的權力遊戲。從此,小津的喜劇開始變得深刻而非凡,這也加速了他對世界的思考。猶記得賈樟柯曾在解讀《我出生了,但......》時說過,當兩個小孩兒失去純真的時候,電影就不再是單純的喜劇了。

《我出生了,但......》劇照

1942年的《父親在世時》同樣為人稱道。繼《獨生子》的母子相依之後,這一回,小津玩起了父子相依。年輕的笠智眾扮演父親,為了自己的教學事業,他把年幼的兒子放在鄉間的學校寄宿。影片中的小孩令人印象深刻,他問父親,人生在世,當親情不可依賴,還有什麼理由值得生存下去呢?最後,父親為兒子找到了答案,但兒子的委屈卻是一生一世的。有人分析說,小津的童年陰影以及他長大後不願娶妻生子的緣由,或許由此可見一斑。

《父親在世時》劇照

在小津後期作品中,1959年的《早安》無疑是不常見的一部小津喜劇。《早安》中那兩個總是嚷著“要買電視機”的小孩同樣令人印象至深。這一次,幽默的小津玩起了小孩子的反抗哲學。對知識份子家庭而言,電視或許並不重要,但在孩子們眼裡卻又是如此必不可缺。大人們從孩子的堅守中又看到了什麼呢?大人們的愛與恨孩子們自然是不會懂的,就像大人們同樣也不會明白是什麼力量支撐著孩子們的堅守。

《早安》劇照

儘管時隔多年,我依然常想起《東京物語》裡一起賞月的兩個老人。70歲的周吉和67歲的老伴富子離開小城尾道,輾轉東京,又被兒女遣往熱海。老夫婦住在女兒給他們安排的廉價旅館裡,每晚都被隔壁的麻將聲、唱歌聲吵得睡不好。

《東京物語》劇照

東京之行結束,老太太就去世了。兒女們蜂擁而至,遺產隨即被瓜分。這或許便是小津害怕成家的緣故吧,他害怕他的電影被撕成碎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奇怪得妙不可言,不是極遠,亦非極近,如雲卷雲舒,似潮起潮落,正像周吉心頭的結。影片結尾處,他望著最後留下來照料自己的紀子,感慨萬分:“真奇怪......比起我們生養的孩子來,你算是外人呐,可你卻比他們對我更好......啊,謝謝你了!”那一刻,我也很想對小津說,謝謝你。

陸支羽,資深影評人,電影從業者。自媒體“看電影看到死”主編及創始人,鯨魚放映室聯合創始人。第十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長期為《看電影》《電影世界》等各大媒體平臺撰寫影評、影展專題等。堅信“活著的影迷是未完成的電影史”。

# 飛地策劃整理,轉載請提前告知 #

編輯:穎川;劉奕奕

yingchuan@enclavelit.com

還要把握好語速、語調、間隔、節奏等等。正如小津自己所打趣的,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小津“打磨”電影,著實就像豆腐師傅做豆腐一樣。於是,在演員選擇上,小津同樣執守著自己的原則。除了一輩子父親形象不變的笠智眾之外,原節子、田中絹代、杉村春子、飯田蝶子等女演員,也都是以一成不變的女性形象為我們所熟識。至於其他男性角色,儘管無須像主角們那樣恪守慣有的表演模式,但從小津的整個作品序列而言,他們同樣也是一組前赴後繼、足以被歸類的銀幕形象。

《東京物語》劇照

笠智眾,這位小津電影裡不動聲色的父親,註定也是日本電影“永遠的父親”,正如朗雄象徵著中國臺灣電影的“父親形象”一樣。 在小津的電影裡,笠智眾總是叫周吉或者平山,他就像一塊內斂隱忍的活化石,一如既往地微笑著,看似氣定神閑,卻又盡是孤獨。

笠智眾

1926 年,笠智眾踏足松竹電影,成為一名職業演員,默默穿行於不同片場。數年後,小津安二郎從一大批龍套演員中發掘了他。於是笠智眾順利入駐《年輕的日子》片場,兩人從此開始了長達一輩子的合作。直到很多年後,我們依然在揣測小津緣何偏偏看中笠智眾,而不是其他任何演員。在大多數人看來 ,笠智眾如此樸實無華、寡言少語,長相瘦削老成 ,毫無出眾之處,他甚至拒絕演哭戲。小津自己也曾說,笠智眾無疑是他電影裡最笨的演員。但細想來,小津選擇笠智 眾的答案註定也只有一個,笠智眾就像世界上的另一個小津。出演一輩子父親角色的笠智眾,當他在小津電影裡慢慢變老的同時,我們也總會有一種篤定的妄想:終究,笠智眾才是小津最好的代言人啊。

晚年的笠智眾

在笠智眾口中,他永遠將小津尊稱為“老師”。他總是頻頻出沒於小津的片場,與攝影師、道具師們混在一處。演戲之余,他自己時常成為片場的得力幫手。顯而易見,笠智眾是對小津最言聽計從的演員,儘管在外人看來他更是德高望重的“父親”。唯獨有一條,笠 眾從來不在電影裡哭,這是他既定的個人原則。比如在《晚春》結尾 處,劇本需要笠智眾哭一場,但他堅持拒絕,只以沉默示眾。無獨有偶,在《東京物語》的結尾,他也只是傴僂著背,最多默默地歎息幾聲,不痛不癢地說著“是啊,這樣啊”之類的話。直到小津的遺作《秋刀魚之味》,他除了不停地給自己灌清酒,依舊不肯掉一滴眼淚。當年看來如此不近人情的表現方式,時過境遷後卻演變為一種受人敬重的獨特風格。果然,時間是一種神奇的沉澱。小津電影裡慣有的從容淡定,無疑也該有笠智眾的一半功勞。

《東京物語》劇照

而今再回想《晚春》結尾處,當女兒的送嫁隊伍漸行漸遠,笠智眾飾演的父親周吉重回屋中,一個人默默地坐下來歎息,繼而又拿起蘋果細細地削起來。女兒出嫁,明明是值得高興的事,可是手卻抖得厲害。那一刻,莫名的孤獨感油然而生。而笠智眾“削蘋果”也自此成為了小津電影中永遠繞不過去的經典場景。再後來我才知道,笠智眾比小津還大了一歲,但在其口中卻兀自稱小津為“父親”。我們固然無從體味這份至深的情感,但在那沉默的光亮中,總有一種洞徹身心的凝望,從來都不曾散去過。

在文德斯導演的紀錄片《尋找小津》中,笠智眾最後一次以小津式的父親形象亮相。在文德斯的鏡頭前,笠智眾目光炯炯地盤坐在地,時而仰望,時而尋思。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沉默而平和,依然寡言少語,波瀾不驚。然而,在他長時間的沉默裡,卻再也沒有小津的空鏡頭來填補。這樣的沉默,正如小津對自己一生的界定:無。

除了笠智眾這位“永遠的父親”外,小津電影裡還有一位“永遠的女兒”,原節子。正如那句笑話所說,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分兩半,一半屬於原節子們,另一半屬於笠智眾以及幾個可有可無的男人。在小津心目中,原節子無疑是“日本最好的電影女星”,這份銀幕之情的分量是格外珍貴的。

《晚春》劇照

1949年,原節子與小津合作的第一部電影《晚春》大獲成功,還在當年名列《電影旬報》第一名。而對於那些早前風傳“原節子演技差”的導演們,小津也由衷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他甚至說,那些嫌棄原節子的導演,是“暴露出自己的識人不清,沒發現過真正會演戲的演員”。所幸,原節子也沒有辜負小津的期望,在《秋日和》《東京物語》《麥秋》等作品中,同樣貢獻了純潔、溫婉的女兒形象。猶記得千禧年之際,在《電影旬報》“20世紀最偉大的日本女演員”評選中,原節子位列第一,力克同台競技的田中絹代、高峰秀子、山田五十鈴等勁敵,這無疑是一份莫大的榮耀。

原節子

《晚春》,作為小津導演生涯的分水嶺之作,更像是一場雋永的傳奇。正是從這一年起,編劇野田高梧成為了小津日後的終生御用拍檔,為小津電影奠下了“嫁女”與“離父”的永恆基調。而原節子與笠智眾,也從此成為了“永遠的女兒”與“永遠的父親”,至死不渝地靜坐在小津的榻榻米上,抑或微笑,抑或歎息。奇妙的是,小津後來的女主角們,包括岩下志麻、新竹三千代等,但凡在小津電影裡演女兒的,都再也逃不開1949年原節子的影子,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晚春》。換句話說,小津“一輩子隻拍一部電影”的純潔理想,從《晚春》誕生的那一年,便從容地開始了。

《晚春》劇照

在日本影壇,幾乎所有人眼裡的原節子都是神聖的存在,除了“女兒”之稱,他還是眾人眼中的“貞女”“聖女”。然而,原節子自己卻從來不曾將自己神化,她仿佛也沾染了笠智眾的淡泊名利,甚至不視電影為藝術,而僅以演員職業為飽食之依。細想來,原節子真正吸引小津的地方,也正在於此。在1962年拍完稻垣浩導演的《忠臣藏》後,原節子低調宣佈息影。直到1963年小津導演的葬禮上,她才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之後再也不曾露面,僅獨自一人隱居在鐮倉。於是,原節子一輩子未嫁,而小津一輩子未娶。

小津與原節子

相比于溫婉大方、善解人意的原節子,小津電影裡的另一位女演員則要個性得多,她就是田中絹代。終其一生,田中絹代共拍攝了250多部電影,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一度被譽為“日本性格女演員的活字典”。從1929年的《我畢業了,但......》開始,田中絹代的面容便時時出現在小津電影裡。隨後是1932年的《青春之夢今何在》,作為小津早期的半自傳式青春片,田中絹代在鏡頭前俏皮可愛,盡顯輕喜劇的風采。直到1933年,小津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走向,其標籤式的創作風格亦初現端倪。於是,田中絹代出現在了迷宮一般的《東京之女》中,故事的結局也變成了悲劇。

田中絹代

這一次,小津不再單純模仿自己的偶像劉別謙,而是將劉別謙放進了電影院的大銀幕,看似致敬,也似告別。 1948年的《風中的母雞》,是田中絹代與小津最重要的一次合作,她在影片中演了一位遭遇丈夫家暴的妻子,演技可嘉。儘管在小津看來,《風中的母雞》僅僅是一部“對自己最沒幫助的失敗之作”,但終究為田中絹代贏得了當年“每日映畫”電影競賽獎的最佳女主角。可以說,正是小津一手捧紅了田中絹代。隨後那些年,田中絹代更多地出現在溝口健二與木下惠介的電影裡,紅極一時。志氣甚高的她,甚至還當起導演,拍出了《戀文》《月升中天》等佳作。也正因此,小津與田中絹代的合作自1958年的《彼岸花》之後,便早早結束了。

《彼岸花》劇照

作為日本影壇的黃金配角,杉村春子無疑也是導演們的摯愛,一度被譽為日本女演員中的“三絕”之一,與水穀八重子、山田五十鈴齊名。縱觀杉村春子六十年從影生涯,她與小津導演的合作次數著實不少,從1949年的《晚春》到1962年的《秋刀魚之味》,兩人共合作過十餘次,僅次於笠智眾。在《晚春》中,杉村春子飾演了紀子的姑姑,與父親周吉一樣,她同樣關切著紀子的婚事。往後,她又化身為《東京物語》中開美容店的二女兒繁,困擾于父母前來東京探親的行程。而在《浮草》中,她則化身為志摩半島小鎮上的女子阿芳,與歌舞伎藝人嵐駒十郎共育一子。無疑,在杉村春子身上,小津同樣捕捉到了難得的女性之美,她並不美麗,卻溫柔淑良,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妻母之性。回想1951年的《麥秋》,杉村春子正是憑藉著這份光輝,贏得了當年的藍絲帶最佳女配角獎。

杉村春子

在小津電影創作生涯的最後幾年裡,他還著重發掘了另一位女演員,岩下志麻。她曾在小津的文章中被誇獎為“十年才出一個的純情類型”,也正是如此,兩人才有了《秋日和》的首度合作,以及後來小津的遺作《秋刀魚之味》。在《秋日和》中,岩下的戲份很少,但小津卻不無意外地捕捉到了她身上的表演才華,直言要好好培養她。於是,《秋刀魚之味》中的岩下便成了“永遠的女兒”,取代了原節子的角色,並與“父親”笠智眾有了一次偉大的搭戲。那一年,21歲的岩下美麗而安靜。倘若小津不曾早早去世,她或許會成為“原節子第二”也說不定。往後,岩下與筱田正浩的數十年合作,也是一段影史佳話。

岩下志麻

佐分利信與佐田啟二是小津電影中必不可少的兩位男演員。佐分利信慣常出演丈夫角色,無論在《彼岸花》中,抑或《茶泡飯之味》中,他都享有著作為丈夫的話語權,儘管在小津電影裡,男性話語權總是微弱得不值一提。而佐田啟二,則一度被稱為“松竹戰後三羽鳥”之一,與高橋貞二、鶴田浩二齊名。1959年的《早安》是他初次出演小津電影,這是小津晚期作品中少有的喜劇,而後的《秋日和》與《秋刀魚之味》中,我們也能看到佐田啟二的身影。相較於佐分利信,佐田啟二是小津男演員中更年輕的一輩。

佐田啟二在電影《秋日和》中

除此之外,靜坐於小津影像中的男人、女人們還有很多,比如在《長屋紳士錄》中光彩奪目的飯田蝶子,比如小津早期喜劇中永遠的“喜八”阪本武,再比如《秋日和》中被小津誇獎為“純情”的岩下志麻,此外還有齋藤達雄、三宅邦子、岡田茉莉子、淡島千景等。他們都曾不動聲色地凝神靜坐在小津的鏡頭前,拿捏著小津的臺詞,操持著各自的微笑與悲傷。值得一提的是,成瀨巳喜男導演的御用女主角高峰秀子,也曾與小津有過兩次合作,一次是《宗方姐妹》,另一次是《東京合唱》。後來,高峰秀子還在自傳中詳述了小津讓她在片場“吐舌頭”的趣事。

飯田蝶子

小津的電影中除了愛拍火車,也愛拍小孩。在1932年的傑作《我出生了,但......》中,小津就拍了兩個八九歲男孩“拼爹”的故事。他們發現,在家備受敬愛的父親,在外卻對老闆點頭哈腰。於是,大人與小孩的世界各自上演起不同的權力遊戲。從此,小津的喜劇開始變得深刻而非凡,這也加速了他對世界的思考。猶記得賈樟柯曾在解讀《我出生了,但......》時說過,當兩個小孩兒失去純真的時候,電影就不再是單純的喜劇了。

《我出生了,但......》劇照

1942年的《父親在世時》同樣為人稱道。繼《獨生子》的母子相依之後,這一回,小津玩起了父子相依。年輕的笠智眾扮演父親,為了自己的教學事業,他把年幼的兒子放在鄉間的學校寄宿。影片中的小孩令人印象深刻,他問父親,人生在世,當親情不可依賴,還有什麼理由值得生存下去呢?最後,父親為兒子找到了答案,但兒子的委屈卻是一生一世的。有人分析說,小津的童年陰影以及他長大後不願娶妻生子的緣由,或許由此可見一斑。

《父親在世時》劇照

在小津後期作品中,1959年的《早安》無疑是不常見的一部小津喜劇。《早安》中那兩個總是嚷著“要買電視機”的小孩同樣令人印象至深。這一次,幽默的小津玩起了小孩子的反抗哲學。對知識份子家庭而言,電視或許並不重要,但在孩子們眼裡卻又是如此必不可缺。大人們從孩子的堅守中又看到了什麼呢?大人們的愛與恨孩子們自然是不會懂的,就像大人們同樣也不會明白是什麼力量支撐著孩子們的堅守。

《早安》劇照

儘管時隔多年,我依然常想起《東京物語》裡一起賞月的兩個老人。70歲的周吉和67歲的老伴富子離開小城尾道,輾轉東京,又被兒女遣往熱海。老夫婦住在女兒給他們安排的廉價旅館裡,每晚都被隔壁的麻將聲、唱歌聲吵得睡不好。

《東京物語》劇照

東京之行結束,老太太就去世了。兒女們蜂擁而至,遺產隨即被瓜分。這或許便是小津害怕成家的緣故吧,他害怕他的電影被撕成碎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奇怪得妙不可言,不是極遠,亦非極近,如雲卷雲舒,似潮起潮落,正像周吉心頭的結。影片結尾處,他望著最後留下來照料自己的紀子,感慨萬分:“真奇怪......比起我們生養的孩子來,你算是外人呐,可你卻比他們對我更好......啊,謝謝你了!”那一刻,我也很想對小津說,謝謝你。

陸支羽,資深影評人,電影從業者。自媒體“看電影看到死”主編及創始人,鯨魚放映室聯合創始人。第十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長期為《看電影》《電影世界》等各大媒體平臺撰寫影評、影展專題等。堅信“活著的影迷是未完成的電影史”。

# 飛地策劃整理,轉載請提前告知 #

編輯:穎川;劉奕奕

yingchuan@enclavelit.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