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在鐘子期墳前斷弦

常言道人生能得一知己足矣, 證明知己難求, 能找到一個懂自己的知音人相當不容易, 而伯牙子期的故事就是一則令人羡慕的遇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 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 精通音律, 琴藝高超。 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老師知道後, 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 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 傾聽大海的濤聲。 伯牙只見波浪洶湧, 浪花激濺;海鳥翻飛, 鳴聲入耳;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 音隨意轉, 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 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 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 苦惱無比。

面對清風明月, 他思緒萬千, 彈起琴來, 琴聲悠揚, 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 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 即請樵夫上船, 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

樵夫道:“雄偉而莊重, 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 樵夫又說:“寬廣浩蕩, 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 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動地說:知音。 這樵夫就是鐘子期。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 後來子期早亡, 俞伯牙悉知後, 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後一支曲子, 然後盡斷琴弦, 終不復鼓琴。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 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 而那種知音難覓, 知己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 世上如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 孟浩然曾歎曰“欲取鳴琴彈, 恨無知音賞”;嶽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 弦斷有誰聽?”蘇軾自比孤鴻,

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州冷”句子。 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 歸臥故山丘。 ”的辛酸。

而那豫讓“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悅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樣的難得呢。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 知音難覓, 知己難尋, 無論紅顏還是藍顏“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們永遠的思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