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驢得水》我們希望多點詩和遠方,而生活卻給我們眼前的苟且

如果讓我來評價2016年, 看過印象最深刻的電影, 那當屬《驢得水》了。 首映那天, 我沒去看, 但從周邊朋友的口中得知, 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於是我購買了10月29日的票, 觀看了這部電影。

故事發生在民國時期, 一群“品行不端”卻懷著教育夢想的老師, 在一所農村學校支教。 因為財政緊張, 經費有限, 他們合謀虛報了一位“呂得水”老師, 方便多領取一份薪水。 本來大家過得其樂融融, 一片祥和。 但突然有一天, 教育部的特派員過來視察, 點名要見這位“呂得水”老師。 在大家的努力下, 找到了一位銅匠來冒充“呂得水”老師,

為了讓銅匠心甘情願, 張一曼出賣了自己的身體。 在銅匠的幫助下, 他們成功的騙過特派員。

可又沒過多久, 資助人也想來見“呂得水”老師, 這可把大家愁壞了。 因為張一曼與銅匠翻臉, 此時的銅匠對張一曼一臉怨恨。 為了合謀騙資助人, 特派員對銅匠的要求言聽計從。

銅匠當著大家的面羞辱張一曼, 使得張一曼自尊心受辱而最終自殺, 但同時“呂得水”老師也最終得到資助人的信任, 使得這個謊言沒有被捅破。

我們經常希望生活多點詩與遠方的田野, 但得到更多的卻是眼前的苟且。

張一曼:一代女權主義代表。

她與裴魁山好上時, 可以給他“睡服”, 當裴魁山提出與一曼結婚時, 一曼是滿臉的不屑。 她眼中的情郎與老公有著嚴格的定義, 就像男人眼中的小三與老婆一樣。 她眼中裴魁山只能做情郎, 做老公少了那份安全感與包容心。 為了顧全大局, 她也可以去“睡服”銅匠。 你可以說她隨性或者放蕩, 但她就是不懼世俗。 但最終的結果還是被世俗侮辱而死去。 一個追求詩與遠方的女人, 最終得來苟且的人生。

銅匠:銅匠一開始是老實憨厚的, 因為眼光短淺, 已經被苟且的生活磨平。 但在被一曼“睡服”後, 銅匠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 也開始追逐著自己的詩與遠方。 但無奈, 世界給到他的詩與遠方是短暫的, 有限的空間、有限的時間。

初償甜頭的銅匠再次追逐詩與遠方的時候, 卻被生活無情的打了一巴掌, 從此又回到了眼前的苟且。

校長:校長是一個理想主人者, 帶著改變教育的大夢想來到農村支教。 但苦於生活的殘酷只給了他有限的經費。 於是校長虛構老師, 領取津貼, 不得不在生活面前低下頭。 一波未平一波起, 教育部過來視察工作, 於是校長找人頂替, 騙過視察官員。 這現實的生活與他心中的理想形成反差, 但他卻一直在追尋心中的理想, 永不停息。 電影中校長也是對追求夢想最執著的人, 他也一直在路上。

可以說, 電影中每個人心存理想, 但卻一次次被現實澆滅, 大部分人的理想在經歷過兩到三次反復折騰後, 已經完全熄滅。 而強者, 他的理想會一直亮著, 永不熄滅。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的田野, 獻給那些一直在路上的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