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含淚捐出父親遺體 讓父親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原標題:讓父親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兒子含淚捐出因病逝世父親遺體

遺體將成為醫學院校解剖臺上的“大體老師”, 教會更多的醫學生讀懂生命的意義

8月31日11時許, 在龍南醫院搶救室內, 52歲的黃克強因心梗搶救無效離開了這個世界。 黃克強去世後, 兒子黃澤楷按照他的遺願將其遺體進行了捐獻。

日前, 記者見到黃澤楷時, 他正在父親單位整理父親的一些遺物。 看到記者, 黃澤楷用衣袖擦了擦眼睛, 想把眼淚止住, 可淚水依然在眼眶裡打轉。 父親遺體捐獻的決定讓他很心疼, 但他告訴記者, 現在父親正在用另外一種方式繼續活著。

黃克強兒子展示捐獻書。

 父親三年前簽了無償捐獻遺體志願書

“剛開始, 我以為是開玩笑, 都沒當真。 ”黃澤楷說, 早在2013年, 父親黃克強就表達過要捐獻遺體的想法, 可當時自己根本沒把這事兒放心上, 直到父親提出要簽無償捐獻遺體志願書時,

自己才明白, 當初父親是認真的。

這一提議, 很快遭到了黃澤楷和其他親人的反對,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不能有所損害, 過世後就應該入土為安。 ”“做人要懂得感恩。 ”黃克強勸解兒子說, “你母親去世那年, 你才剛滿16歲, 咱爺倆多虧了單位領導和同事的説明, 沒有大家的幫助, 我們怎能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接受了別人的恩惠, 就要想辦法回報。 我這輩子竭盡所能, 也回報不了大家的恩德了。 死後, 也別白瞎了這副皮囊……我雖然志願捐獻, 但能不能達成心願, 關鍵在你。 ”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 2014年1月3日, 在征得黃澤楷同意的情況下, 父親如願簽下了無償捐獻遺體志願書, 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

 父親用實際行動留下兩筆精神財富

“雖然我們一家人都支持父親的決定, 但周圍人卻議論紛紛。 ”黃澤楷告訴記者, 其實, 當時父親剛簽下無償捐獻志願書後就有很多人不理解, 如今, 也有人認為自己沒有讓已故父親“落葉歸根”, 作為晚輩是“不孝”。

據瞭解, 遺體捐獻, 有特別嚴格的規定。 捐獻眼角膜, 必須在6小時內與紅十字會取得聯繫, 否則失效。 捐獻遺體, 則不能超過24小時。

黃克強去世時, 黃澤楷從北京趕回家時已經是9月1日淩晨2點多, 眼角膜已經無法捐獻, 此時如果不及時通知紅十字會, 黃克強的遺體也很有可能不能完成捐獻。

“趕回家後, 我們一家人左右為難, 捐, 被別人說‘不孝’, 不捐, 違背父親生前意願, 那也是‘不孝’。 ”黃澤楷告訴記者,

在和親人簡短商議後, 黃澤楷還是立刻通知了紅十字會。 9月1日6時許, 齊齊哈爾醫學院的車來到了殯儀館, 父親最終完成了他遺體捐獻的心願。

“父親把身體捐了出去, 用實際行動給我留下了兩筆精神財富, 一筆叫知恩圖報, 一筆叫不離不棄, 這些財富, 我一定會好好珍惜。 ”黃澤楷含淚說。

 遺體將成為醫學院校解剖課上的無語良師

“黃澤楷父親的遺體, 將成為‘大體老師’。 ”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器官捐贈主要用於移植, 可以直接實現治病救人的目的, 相對來說對捐贈者的年齡、病史、死亡情況、器官品質等要求更高;而遺體捐贈主要用於醫學事業, 成為醫學院校解剖臺上的無語良師, 讓更多的醫學生乃至臨床深造的醫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業務培訓,

提升自身醫學技能, 對捐贈者的要求較低。

“幾乎所有醫學生都離不開‘大體老師’的栽培, 認識第一根神經、切開第一條動脈、熟悉第一個臟器, 它們無聲地在解剖課上教會醫學生讀懂生命的意義。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分校解剖學專業的王教授說, 就拿神經外科手術來說, 正常人顱內有腦組織以及非常複雜的血管組織, 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殘疾乃至死亡, 醫學生如果沒有足夠的實踐訓練, 課本知識不足以讓他們走上手術臺, 而一具遺體可進行從前到後、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不同角度位置的14台以上高難度顱底手術, 幫助醫學生快速瞭解顱底結構, 而有了解剖實踐, 醫學生能力將顯著提升。

然而,現在仍普遍存在教學所需遺體量無法滿足的情況,一些醫學院平均15-20個學生才能解剖一具遺體。

除解剖教學之外,遺體捐獻後的主要流向為臨床病理診斷及解剖、塑化教學及科普教育展覽等。

然而,現在仍普遍存在教學所需遺體量無法滿足的情況,一些醫學院平均15-20個學生才能解剖一具遺體。

除解剖教學之外,遺體捐獻後的主要流向為臨床病理診斷及解剖、塑化教學及科普教育展覽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