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學習養生,瞭解中藥—桂枝

桂枝為樟科喬木植物肉桂的乾燥嫩枝, 春、夏季剪下嫩枝, 曬乾或陰乾, 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以枝條細嫩均勻、色紅棕、香氣濃者為佳。

桂枝味辛、甘, 性溫, 歸心、肺、膀胱經。 最早載于《神農本草經》, 《中藥大詞典》言其有“發汗解肌, 溫經通陽。 治風寒表證, 風濕痹痛, 胸痹痰飲, 經閉癥瘕, 小便不利”等功用。

桂枝在我國中醫醫療中有悠久的歷史, 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 如《傷寒論》中的“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等都要加入桂枝。

桂枝的功效

桂枝的功效大致可以分為合營、通陽、利水、行癬、補中、散寒等, 以下為詳解。

1.散寒解表

桂枝辛溫發散,

具有疏散風寒之邪外出的功能, 《神農本草經》(以下稱《本經》)言桂枝“味辛, 溫, 無毒”;宋《本草別說》:“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清《本草備要》也雲:“桂枝治傷風頭痛, 無汗能發;中風自汗, 有汗自止”。 可見歷代本草書對桂枝具散寒解表功效的觀點是統一的。 但清代部分醫家認為桂枝性溫且熱, 性偏則有“毒”, 宜辨證明確後使用, 否則用之則傷人。

2.溫通經脈

桂枝藥材為枝條, 枝條可通達四肢, 具溫通經脈之功。 清張秉成指出:“桂枝體用可通肢, 辛甘能入血, 溫經達絡散風寒。 ”(《本草便讀》)。 汪昂評之“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瘀血、氣虛、血虛之異, 桂枝用作引經”(《本草備要》)。

3.利肝肺氣

陶弘景首次提到桂枝“利肝肺氣”的功效, 利肝氣包括了平肝和疏肝兩方面的作用, 利肺氣則指肅降肺氣。 具辛溫之性的桂枝, 何以能平肝肅肺?“桂樹之下無雜木”(《呂氏春秋》), 從古書的記載均可見桂樹能“克”其它樹木, 為“百樹之王”。 中醫則引申為桂枝能平肝、伐肝、抑肝木。 《本草求真》說:“桂枝, 其體輕, 其味辛, 有升無降, 故能入肺而利氣,

脅風本屬於肝, 凡治脅風之症, 當用桂枝入肝以平”。 溫病大家葉天士則更有精闢論斷:“桂氣溫, 秉天春和之氣, 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 得地西方潤澤之金味, 入手太陰肺經。 ”從桂枝的氣味和習性來說明桂枝利肝肺氣。

桂枝的作用

1.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 有效濃度為25mg/ml 或以下;對白色葡萄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傷寒和副傷寒甲桿菌、肺炎球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炭疽桿菌、腸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 桂枝煎劑 ( 1∶20) 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 68-1 株和孤兒病毒 ( ECHO11 ) 有抑制作用。 在雞胚上, 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以 70% 醇浸劑作用較好。

3.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 0.25g / kg 給麻醉犬靜脈注射, 可使犬尿量明顯增加, 單用桂枝靜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藥單用顯著, 故認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 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4.擴張血管、促進發汗

桂枝內的桂皮油, 可擴張血管, 調節血液迴圈, 使血液流向體表, 加強麻黃發汗作用。

5.解熱、鎮痛

桂枝內的桂皮醛、桂皮酸鈉, 可皮膚血管擴張、散熱增加、促進發汗, 提高痛閾值。

6.鎮靜、抗驚厥

桂枝內含桂皮醛。 小鼠給予桂皮醛後, 小鼠自主活動減少, 增加巴比妥類藥作用, 對抗苯丙胺作用, 抗士的寧作用;減少煙鹼致驚厥, 抑制聽源性驚厥。

7.抗炎、抗過敏

桂枝內的揮發油, 可抑制IgE所致肥大細胞顆粒反應。

降低補體活性, 有抗過敏作用。

桂枝藥膳

1.桂枝芍藥知母湯

出自《金匱要略》卷上, 取桂枝12克, 芍藥9克, 甘草6克, 麻黃12克, 生薑15克, 白術15克, 知母12克, 防風12克, 附子10克(炮)。 或桂枝25克, 芍藥18.5克, 甘草12.5克, 麻黃12.5克, 生薑12.5克, 白術30克, 知母25克, 防風25克, 附子12.5克。 以水700毫升, 煮取210毫升, 每次溫服70毫升, 日三服。 能祛風除濕, 通陽散寒, 佐以清熱。 主治諸肢節疼痛, 身體尪羸, 腳腫如脫, 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者。

2.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出自《傷寒論》,方劑組成為:飴糖(30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大棗(6枚),炙甘草(6克)。能溫中補虛,和裡緩急,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甯,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幹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本方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3.外用治凍瘡

桂枝60g,加清水1000ml。武火煎煮,煮沸後10分鐘取下,盆裝候溫(以患者能忍受,不燙傷皮膚為度,藥渣保留,以便下次連同舊湯複煎使用)即將患 肢浸於藥液中,邊洗邊對患處略加按摩。每次大約浸洗10~1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關注健康,歡迎轉發分享,傳遞健康,傳遞幸福!!

如果喜歡這類文章,請點關注哦!!

2.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出自《傷寒論》,方劑組成為:飴糖(30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大棗(6枚),炙甘草(6克)。能溫中補虛,和裡緩急,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甯,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幹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本方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3.外用治凍瘡

桂枝60g,加清水1000ml。武火煎煮,煮沸後10分鐘取下,盆裝候溫(以患者能忍受,不燙傷皮膚為度,藥渣保留,以便下次連同舊湯複煎使用)即將患 肢浸於藥液中,邊洗邊對患處略加按摩。每次大約浸洗10~1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關注健康,歡迎轉發分享,傳遞健康,傳遞幸福!!

如果喜歡這類文章,請點關注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