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月薪 3 萬,活得像條狗

留守兒童, 是很多人的子女;孤寡老人, 是很多人的父母;空巢青年, 他們是誰的子女?又是誰的父母?

空巢青年

今年五月, 網易新聞牽頭做了一個《空巢青年人群畫像》報告。

根據資料統計, 我國空巢青年人群總數超過 2000 萬, 現實資料可能更多。 其中, 22-25 歲的空巢青年占比 51%, 26-29 歲占比 37%, 30 歲以上占比 12%。

知乎上有人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

吃飯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自己做吧, 一頓飯的米還蓋不住電飯煲的鍋底;叫外賣吧, 湊不齊起送的量, 叫一次要吃三頓。

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睡著了, 醒來的時候一切如舊, 沒有人給我蓋被子,

沒有人給我關電視 ……

無論是出門倒垃圾, 或者是買吃的, 每次聽到身後門 " 哢擦 " 關上的聲音, 而自己又沒帶鑰匙的時候, 就特別絕望。

每天下班, 從燈火輝煌的 CBD 回到城中村漆黑冷清出租屋, 第一時間是打開電視或者電腦, 一定要弄出點聲響, 不然寂寞得發慌。

過年回家, 媽媽要我留一個緊急連絡人, 在萬一聯繫不上我的時候可以聯繫他, 翻遍腦海裡所有的記憶, 居然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名字。

我時常會想, 如果有一天我死在了出租屋裡, 可能沒有人會知道。 除了來催房租的房東。

……

有這樣一群人, 沒有了不起的背景, 如無根的浮萍在繁華的都市飄零。 立足已然不易, 卻偏偏不甘放棄, 不甘安於現狀。

白天出入繁華的高樓大廈,

晚上回到破敗的城中村出租屋, 獨自一人在熱鬧與寂寞的兩極來回穿梭。

我們被稱作空巢青年。

我們孤單地在城市打拼, 獨自承擔生活的酸甜苦辣。 嘴上說是為了夢想, 事實上卻只能為了生存而奔忙。

我分明覺得自己是這個城市多餘的人

從廣州早高峰的地鐵下來, 足夠虛脫半個小時。 卻不能給自己喘息的機會, 因為遲到一分鐘扣的錢足夠自己吃一頓早餐。

就要衝進豪華寫字樓的瞬間, 我看到了一個瘦弱的小姑娘。

她抱著一個紙箱, 裡面裝著一些簡單的辦公室日常用品, 愣愣地站在門口, 茫然地看著匆匆進出大樓的人群和門前穿梭的車流。

從背後看, 能夠明顯感覺到她在抽泣。

也許, 她剛剛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也許僅僅是因為她老闆心情不好。 總之, 就在剛剛, 一個對很多人來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早上, 她被開除了。 或者說, 她被這個城市暫時遺棄了。

而且這樣的事情以後也難免還會再發生。

當時, 真想上前給她一個擁抱。

但是, 又能怎樣呢?誰知道明天早上被開除的,

茫然不知所措站在門口的就不是我自己呢?

十年前, 我和一個發小一起來廣州, 擠在十多平的農民房裡。

我曾經為了趕進度, 連續一個星期住在項目通宵加班。 每天早上全組叫一大箱子麥當勞外賣, 一日三餐外加宵夜都是一個漢堡、一杯可樂,

實在困得受不了就在角落裡一塊木板上躺一會兒。

等我回到出租屋的時候, 發小告訴我說, 他有一天陪客戶喝酒到半夜, 醉得半死, 被計程車司機直接丟在路邊。

他半爬半走回到房間裡, 抱著馬桶哇哇大吐後站不起來, 就那麼趴在馬桶上睡到了淩晨, 醒來的時候自己都嫌棄自己。

末了, 他半認真地對我說:" 以後老子喝醉的時候, 你能不能在旁邊扶一把。 一個人趴馬桶上睡著了醒來, 那感覺真他媽淒涼。 "

我看著他微笑, 眼神溫柔得像見到了久別重逢的情人。

我們不怕吃苦。

事實上, 我們就是抱著吃苦的心情來到這座城市的。

但是只要還活著, 我們就怕孤獨。

在一個陌生的城市, 親人在遙遠一個叫老家的地方。

不管多晚回家,沒有一盞燈在等待,沒有一個人在牽掛。

我們好像是這個城市多餘的。

曾經有一個女性朋友講述她的經歷。

一天, 她正在出租屋裡洗澡,忽然衛生間的水管破裂。

她一時不知所措,絕望地看著水就那麼漫出衛生間,再漫過整個房間。

她給房東打電話,房東過來關了總閘,罵了幾句就走了。

她很絕望,跑到附近一個 24 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坐到了天亮。

第二天去五金店買好水管,按照網上的方法自己動手接好。

有人勸她找個男朋友,彼此有個照應。

然而,找個男朋友或女朋友就能解決問題嗎?

" 終於你做了別人的小三 "

小倩從小就是父母羡慕,孩子嫉妒的 " 別人家的孩子 "。

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長得清秀大方。是學霸,是校花,是女神,是上天的寵兒。

17 歲,高三,她戀愛了。

兩個人相互鼓勵,共同進步,雙雙考上同一所名校。

大學四年,追求者無數,小倩無動於衷,和男朋友如膠似漆。兩個人已經將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生活都規劃好了。

一切都如人願。

大學畢業以後,兩個人在同一座城市,各自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早上在街道口互道再見,晚上相擁入眠。週末想動就手牽手去逛街、逛公園,順道看個電影;不想動就窩在家裡煲電視劇,看著對方,或者一起看著天花板發呆。

那個時候,生活很愜意,一起吃個蛋炒飯也很滿足。

只是不知不覺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

七大姑八大姨的 " 關切 ",房子、車子,婚後會馬上就面臨的孩子 ……

原來似乎遙遠的壓力,在一夜之間變得如此真切。

曾經溫馨而愜意的生活,變成了一種碌碌無為的象徵。

生活其實沒變,小倩卻變得焦慮。

更為重要的是,曾經的同學,學習成績不如自己,長得不如自己,讀的大學不如自己,找的工作也不如自己。但很多人都已成家,而且過得相當不錯,至少從她們在朋友圈看是這樣的。

經過仔細研究,小倩得出結論,她們過得好的原因在於嫁了一個對的人,既沒有經濟上的壓力,還能有大把的自由時間。

現實的壓力,內心的落差,小倩開始對自己曾經十分堅持的生活懷疑、動搖。

原本很愜意、很享受的生活,現在都讓小倩覺得心煩意亂。

她討厭點個外賣還要比價,也討厭買支口紅還要貨比三家 …… 她也希望有想買就買,想去旅遊就旅遊的瀟灑生活。

她開始因為生活的瑣事和男朋友吵架。

總有人的嗅覺如狡猾的狐狸一樣靈敏。

小倩的直屬領導,一個剛年過四十的已婚男人捕捉到了她情緒的變化,開始對她關懷備至。

送禮物、請吃飯、以出差為名帶她出去旅遊 ……

小倩忽然發現,其實不用那麼辛苦就能過上期望的生活。

至於將來,現在都搞不定,誰還在乎將來呢?

至於別人的眼神,那只不過是嫉妒罷了,就像自己嫉妒別人朋友圈的生活一樣。

前幾天過七夕,在電影院遇見了小倩曾經的男友獨自一人來看電影。問及近況,他一臉無奈的苦笑。

臨別之前,他自我安慰一樣說道:" 其實一個人挺好。"

哪裡是一個人挺好?分明是在現實中受了無法癒合的傷,沒有勇氣再去觸碰。

如果真的已經放下,又何必在七夕獨自一人來消遣曾經兩個人的溫存。

大約在七八年前,大街小巷放著一首爛俗的歌:" 終於你做了別人的小三,我也知道那不是因為愛 ……"

很多人聽到這首歌,第一感覺是無聊。

恐怕也有人聽到了會在心裡苦笑。

是啊,那不是因為愛,是因為生活。

我一個人在深夜進了急診

有網友將孤獨劃分為十個級別。低級別的包括一個人看愛情電影、一個人吃火鍋,最高級別的則是獨自一個人去急診。

然而,作為背井離鄉的空巢青年,除非不生病,如果一旦真的遇到情況,恐怕除了自己,也確實沒人陪在身邊。

剛出來工作的時候,經常加班加點,連盒飯都很少能夠按時吃上。

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向老闆申請休假,老闆安慰說:" 年輕人,多做事,那樣才成長得快。"

事實正如老闆所言,成長得特別快,才剛剛 24 歲,看上去已經和 42 歲差不多。

一天晚上回到出租屋,肚子痛得厲害。以為只是因為飲食不規律引起的短暫不適,沒有特別在意。

熬到淩晨三點多,痛得大汗淋漓,蜷成一團在地上打滾。

撥打 120,接線員告訴我說城中村救護車進不來,讓自己想辦法。

我連滾帶爬掙扎著走到主幹道上,打車到醫院掛急診。檢查完畢,急性闌尾炎已經穿孔,需要馬上手術。

還好出門的時候特意帶上了身份證和銀行卡。就像無論早上出門是多麼晴空萬里,都會習慣性在包裡放把傘一樣。這並不是多有先見之明,而是一個人在外生活久了練出來的生存本能。因為自己明白,遇到事情,很可能誰都指望不上。

疼得沒辦法自己去辦手續,我就求一個值夜班的清潔阿姨,把身份證給她,把銀行卡的密碼告訴她 ……

醫生再三叮囑剛做手術不能飲食,正好省了不少麻煩。

三天后,天天叫同一家小餐館的粥喝,讓外賣的小哥直接送到床頭,近一個星期都沒換過口味。

出院後的第一時間給母親打電話,告訴他自己一切都好。

然後去公司,繼續接受老闆的栽培,快速成長。

確實,在現實的壓力下,我們似乎能夠很快成長。

但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有多麼堅強,而是本身可以做的選擇不多。

要麼堅強,要麼放棄,不成長還能怎麼辦呢?

同事的猝死

三個星期以前,颱風在廣東登錄。

中山一名中年男子在風中用身體支撐著剛買的小貨車,試圖阻止它被刮倒。結果被活活砸死。

網上很多人說他愚蠢,罵他活該。

這些罵人的人恐怕不知道,每天都有很多人僅僅是為了生存,就不得不拿命去拼。

四年前混跡於地產的時候,和一個老鄉共同負責一個專案。我負責行銷策劃,他負責銷售。

售樓部是個很神奇的地方。

平時大家都上班的時候,我們要上班。因為所有人都在上班,我們憑啥不上?

平時大家不上班的時候,我們更要上班。因為不上班的時候,正是很多人看房的時候。

到了除夕、新年,好不容易大家既不上班又不看房,我們還得留守,因為售樓部不能關門,關門不吉利。

老闆用業績壓著,客戶用身份壓著,至於你吃沒吃飯,睡沒睡覺,喘不喘得過氣來,他們根本不在乎。

一年多以後,我的搭檔兼老鄉忽然變得飯量大增,身體卻急劇消瘦,體力也日漸不支。我們都以為只是太累了,勸他說:" 過了這一波,休個假。"

直道有一天,他暈倒在售樓部。我們將他送到醫院檢查,肝癌晚期。

這一波還沒過去,他先走了。

剩下的我們繼續加班、熬夜,和客戶周旋,和老闆叫板,和競爭對手打架。

以後幾個月的時間,時時想起他的樣子,然後見鬼一樣逃離了那個行業。

然而,轉行其實也無法根本性改變狀況。

道理很簡單,無論你在幹嘛,活著,尤其是要活得好,都不容易。

翻開新聞,每天都能看到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年輕人猝死的消息。他們或許還懷揣著未完成的夢想,或許心有不甘,也或許是解脫了。

前段時間去北京出差,順便看了下在北京幫哥哥看孩子的母親。

她看孫女兒的半年時間裡,見識了哥哥早出晚歸的樣子。我在北京的幾天,也是經常一天忙到晚上,卻連早餐都還沒吃。

她送我到機場,臨別前感慨說:" 小時候,總告訴你們要好好讀書,走出大山,進大城市。現在看來,留在老家也未必不好。"

老婆小時候家裡人更是決絕,硬性規定她長大了必須到老家所在的地級市範圍以外去生活。等她在廣州奮鬥幾年之後,家人則對她說:" 有機會還是回來吧。"

人生有很多眼淚沖刷不去的悲傷。

那就只好懷揣著痛苦和悲傷,大笑著前行。

我們之所以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地方如苦行僧一樣生活,是因為我們的心還沒麻木,實在還有所不甘。

不管多晚回家,沒有一盞燈在等待,沒有一個人在牽掛。

我們好像是這個城市多餘的。

曾經有一個女性朋友講述她的經歷。

一天, 她正在出租屋裡洗澡,忽然衛生間的水管破裂。

她一時不知所措,絕望地看著水就那麼漫出衛生間,再漫過整個房間。

她給房東打電話,房東過來關了總閘,罵了幾句就走了。

她很絕望,跑到附近一個 24 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坐到了天亮。

第二天去五金店買好水管,按照網上的方法自己動手接好。

有人勸她找個男朋友,彼此有個照應。

然而,找個男朋友或女朋友就能解決問題嗎?

" 終於你做了別人的小三 "

小倩從小就是父母羡慕,孩子嫉妒的 " 別人家的孩子 "。

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長得清秀大方。是學霸,是校花,是女神,是上天的寵兒。

17 歲,高三,她戀愛了。

兩個人相互鼓勵,共同進步,雙雙考上同一所名校。

大學四年,追求者無數,小倩無動於衷,和男朋友如膠似漆。兩個人已經將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生活都規劃好了。

一切都如人願。

大學畢業以後,兩個人在同一座城市,各自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早上在街道口互道再見,晚上相擁入眠。週末想動就手牽手去逛街、逛公園,順道看個電影;不想動就窩在家裡煲電視劇,看著對方,或者一起看著天花板發呆。

那個時候,生活很愜意,一起吃個蛋炒飯也很滿足。

只是不知不覺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

七大姑八大姨的 " 關切 ",房子、車子,婚後會馬上就面臨的孩子 ……

原來似乎遙遠的壓力,在一夜之間變得如此真切。

曾經溫馨而愜意的生活,變成了一種碌碌無為的象徵。

生活其實沒變,小倩卻變得焦慮。

更為重要的是,曾經的同學,學習成績不如自己,長得不如自己,讀的大學不如自己,找的工作也不如自己。但很多人都已成家,而且過得相當不錯,至少從她們在朋友圈看是這樣的。

經過仔細研究,小倩得出結論,她們過得好的原因在於嫁了一個對的人,既沒有經濟上的壓力,還能有大把的自由時間。

現實的壓力,內心的落差,小倩開始對自己曾經十分堅持的生活懷疑、動搖。

原本很愜意、很享受的生活,現在都讓小倩覺得心煩意亂。

她討厭點個外賣還要比價,也討厭買支口紅還要貨比三家 …… 她也希望有想買就買,想去旅遊就旅遊的瀟灑生活。

她開始因為生活的瑣事和男朋友吵架。

總有人的嗅覺如狡猾的狐狸一樣靈敏。

小倩的直屬領導,一個剛年過四十的已婚男人捕捉到了她情緒的變化,開始對她關懷備至。

送禮物、請吃飯、以出差為名帶她出去旅遊 ……

小倩忽然發現,其實不用那麼辛苦就能過上期望的生活。

至於將來,現在都搞不定,誰還在乎將來呢?

至於別人的眼神,那只不過是嫉妒罷了,就像自己嫉妒別人朋友圈的生活一樣。

前幾天過七夕,在電影院遇見了小倩曾經的男友獨自一人來看電影。問及近況,他一臉無奈的苦笑。

臨別之前,他自我安慰一樣說道:" 其實一個人挺好。"

哪裡是一個人挺好?分明是在現實中受了無法癒合的傷,沒有勇氣再去觸碰。

如果真的已經放下,又何必在七夕獨自一人來消遣曾經兩個人的溫存。

大約在七八年前,大街小巷放著一首爛俗的歌:" 終於你做了別人的小三,我也知道那不是因為愛 ……"

很多人聽到這首歌,第一感覺是無聊。

恐怕也有人聽到了會在心裡苦笑。

是啊,那不是因為愛,是因為生活。

我一個人在深夜進了急診

有網友將孤獨劃分為十個級別。低級別的包括一個人看愛情電影、一個人吃火鍋,最高級別的則是獨自一個人去急診。

然而,作為背井離鄉的空巢青年,除非不生病,如果一旦真的遇到情況,恐怕除了自己,也確實沒人陪在身邊。

剛出來工作的時候,經常加班加點,連盒飯都很少能夠按時吃上。

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向老闆申請休假,老闆安慰說:" 年輕人,多做事,那樣才成長得快。"

事實正如老闆所言,成長得特別快,才剛剛 24 歲,看上去已經和 42 歲差不多。

一天晚上回到出租屋,肚子痛得厲害。以為只是因為飲食不規律引起的短暫不適,沒有特別在意。

熬到淩晨三點多,痛得大汗淋漓,蜷成一團在地上打滾。

撥打 120,接線員告訴我說城中村救護車進不來,讓自己想辦法。

我連滾帶爬掙扎著走到主幹道上,打車到醫院掛急診。檢查完畢,急性闌尾炎已經穿孔,需要馬上手術。

還好出門的時候特意帶上了身份證和銀行卡。就像無論早上出門是多麼晴空萬里,都會習慣性在包裡放把傘一樣。這並不是多有先見之明,而是一個人在外生活久了練出來的生存本能。因為自己明白,遇到事情,很可能誰都指望不上。

疼得沒辦法自己去辦手續,我就求一個值夜班的清潔阿姨,把身份證給她,把銀行卡的密碼告訴她 ……

醫生再三叮囑剛做手術不能飲食,正好省了不少麻煩。

三天后,天天叫同一家小餐館的粥喝,讓外賣的小哥直接送到床頭,近一個星期都沒換過口味。

出院後的第一時間給母親打電話,告訴他自己一切都好。

然後去公司,繼續接受老闆的栽培,快速成長。

確實,在現實的壓力下,我們似乎能夠很快成長。

但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有多麼堅強,而是本身可以做的選擇不多。

要麼堅強,要麼放棄,不成長還能怎麼辦呢?

同事的猝死

三個星期以前,颱風在廣東登錄。

中山一名中年男子在風中用身體支撐著剛買的小貨車,試圖阻止它被刮倒。結果被活活砸死。

網上很多人說他愚蠢,罵他活該。

這些罵人的人恐怕不知道,每天都有很多人僅僅是為了生存,就不得不拿命去拼。

四年前混跡於地產的時候,和一個老鄉共同負責一個專案。我負責行銷策劃,他負責銷售。

售樓部是個很神奇的地方。

平時大家都上班的時候,我們要上班。因為所有人都在上班,我們憑啥不上?

平時大家不上班的時候,我們更要上班。因為不上班的時候,正是很多人看房的時候。

到了除夕、新年,好不容易大家既不上班又不看房,我們還得留守,因為售樓部不能關門,關門不吉利。

老闆用業績壓著,客戶用身份壓著,至於你吃沒吃飯,睡沒睡覺,喘不喘得過氣來,他們根本不在乎。

一年多以後,我的搭檔兼老鄉忽然變得飯量大增,身體卻急劇消瘦,體力也日漸不支。我們都以為只是太累了,勸他說:" 過了這一波,休個假。"

直道有一天,他暈倒在售樓部。我們將他送到醫院檢查,肝癌晚期。

這一波還沒過去,他先走了。

剩下的我們繼續加班、熬夜,和客戶周旋,和老闆叫板,和競爭對手打架。

以後幾個月的時間,時時想起他的樣子,然後見鬼一樣逃離了那個行業。

然而,轉行其實也無法根本性改變狀況。

道理很簡單,無論你在幹嘛,活著,尤其是要活得好,都不容易。

翻開新聞,每天都能看到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年輕人猝死的消息。他們或許還懷揣著未完成的夢想,或許心有不甘,也或許是解脫了。

前段時間去北京出差,順便看了下在北京幫哥哥看孩子的母親。

她看孫女兒的半年時間裡,見識了哥哥早出晚歸的樣子。我在北京的幾天,也是經常一天忙到晚上,卻連早餐都還沒吃。

她送我到機場,臨別前感慨說:" 小時候,總告訴你們要好好讀書,走出大山,進大城市。現在看來,留在老家也未必不好。"

老婆小時候家裡人更是決絕,硬性規定她長大了必須到老家所在的地級市範圍以外去生活。等她在廣州奮鬥幾年之後,家人則對她說:" 有機會還是回來吧。"

人生有很多眼淚沖刷不去的悲傷。

那就只好懷揣著痛苦和悲傷,大笑著前行。

我們之所以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地方如苦行僧一樣生活,是因為我們的心還沒麻木,實在還有所不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