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農村改革,中央這樣佈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 這是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的頂層設計, 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的關鍵部署。

方案有哪些新看點?釋放哪些改革新資訊?

深化農村改革要聚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和農村社會治理制度等5大領域到2020年, 農村各類所有制經濟尤其是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產權的保護制度更加完善,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更加健全,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 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和農村基層組織制度更加完善, 農民民主權利得到更好保障, 農業農村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並加強,

農村基層法治水準進一步提高, 農業現代化水準和農民生活水準進一步提升,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更具活力改革的七項原則:堅持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堅持保障農民權益, 堅持統籌兼顧, 堅持循序漸進、試點先行, 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農村改革如何部署全域?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正遭遇千年未有之變局, 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 面臨更加複雜的利益關係、更加多元的任務目標。 農村改革, 牽一髮而動全身, 亟須全域部署、頂層設計。

“改革不能各唱各調各喊各號。 在利益關係日趨複雜的今天, 必須把農村改革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謀劃實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認為。

中辦、國辦印發的這份方案, 對此予以明確。 方案指出, 農村改革綜合性強, 靠單兵突進難以奏效, 必須樹立系統性思維, 做好整體謀劃和頂層設計, 找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 進一步提高農村改革決策的科學性。

“抓住改革牛鼻子, 做足頂層設計。 ”葉興慶認為, 方案切中了當前農村改革的要害, 下一步農村改革將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

葉興慶認為, 下一步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都會有進一步推進, 與之相關的土地承包法、物權法等法律修改有望加快。

如何讓農村“沉睡的資產”活起來?

明晰的產權是市場經濟的核心。 當前, 我國市場化改革向縱深推進,

農村集體資產歸屬不清、權責不明、保護不嚴、流轉不暢等問題凸顯。 如何讓農村“沉睡的資產”活起來, 讓農民享有更多財產權利?成為下一步農村改革繞不開的問題。

“走市場經濟道路, 明晰產權是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農村集體產權越清晰, 農村的市場活力就越強大。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 目前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相對滯後, 導致一方面農村各類要素潛能無法被啟動, 另一方面也不利於農民合法權利的保護。

這份方案對這一問題著重提及。 方案提出, 建立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必須以保護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核心,

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重點……確保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本集體所有成員。

“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有利於拓展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 有利於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葉興慶認為, 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推進集體資產確權到戶等都會成為今後改革的看點。

如何破題“誰來種地”困局?

糧食生產依賴“386199”部隊、務農老齡化、農業後繼乏人、生產效率低下……“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制約我國農業做大做強。

對此方案提出, 吸引年輕人務農,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 提出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相比于小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一定的生產資金和規模,可以進行規模化經營,收益相對可觀,能解決‘誰來種地’問題;而職業農民懂技術、善管理,還能解決‘怎麼種地’問題,有利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党國英說。

專家指出,方案傳遞出國家將大力扶持新型職業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的強烈信號,預計下一步財稅、金融等相關政策均會向這方面明顯傾斜。

糧價走低,是否加大三農投入?

一方面國家財政收入增速明顯放緩,一方面國際糧價保持低位,還要不要加大對三農投入?如何改革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這成為近期從學界到市場熱議的一大焦點話題。

“近年來,在國家糧食連年豐收、國際糧價持續走低的情況下,有人認為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可以減弱。而檔提出農業投入只增不減,農業支持保護力度繼續加大,體現出中央對三農工作不放鬆、確保農業重中之重地位的政策意圖。”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鳳田說。

方案明確提出,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

“文件體現出工業反哺農業、城鄉協同發展的共用發展新理念。”党國英說。

方案還強調對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加以優化,對此鄭鳳田認為,財政支農確實存在著效率不高、精准度不夠等問題,一些涉農專項資金呈現“小、散、亂”特徵。今後財政支農首先會向種糧大戶、主產區等傾斜,這也有利於農業轉方式。

如何開展實行“政經分開”試驗?

方案指出,在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建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地區,探索剝離村“兩委”對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的職能,開展實行“政經分開”試驗。

“農村治理是今後農村改革的重頭戲。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政經分開’,借鑒了國企改革的經驗,有利於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也有利於實現農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鄭風田說。

在我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城鄉接合部的村集體資產,市值往往較高。面對巨大利益,在缺少監督的情況下,一些村幹部在參與集體資產經營管理過程中,出現了侵吞集體資產、“小官大貪”等現象,既侵蝕農民利益,也影響農村長治久安。

葉興慶認為,實行“政經分開”試驗,由有經營能力的專業機構對集體資產進行管理,實現保值增值,既可以提高經營效率,也可以緩解矛盾衝突,提高農村基層治理水準。

“相比于小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一定的生產資金和規模,可以進行規模化經營,收益相對可觀,能解決‘誰來種地’問題;而職業農民懂技術、善管理,還能解決‘怎麼種地’問題,有利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党國英說。

專家指出,方案傳遞出國家將大力扶持新型職業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的強烈信號,預計下一步財稅、金融等相關政策均會向這方面明顯傾斜。

糧價走低,是否加大三農投入?

一方面國家財政收入增速明顯放緩,一方面國際糧價保持低位,還要不要加大對三農投入?如何改革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這成為近期從學界到市場熱議的一大焦點話題。

“近年來,在國家糧食連年豐收、國際糧價持續走低的情況下,有人認為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可以減弱。而檔提出農業投入只增不減,農業支持保護力度繼續加大,體現出中央對三農工作不放鬆、確保農業重中之重地位的政策意圖。”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鳳田說。

方案明確提出,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

“文件體現出工業反哺農業、城鄉協同發展的共用發展新理念。”党國英說。

方案還強調對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加以優化,對此鄭鳳田認為,財政支農確實存在著效率不高、精准度不夠等問題,一些涉農專項資金呈現“小、散、亂”特徵。今後財政支農首先會向種糧大戶、主產區等傾斜,這也有利於農業轉方式。

如何開展實行“政經分開”試驗?

方案指出,在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建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地區,探索剝離村“兩委”對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的職能,開展實行“政經分開”試驗。

“農村治理是今後農村改革的重頭戲。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政經分開’,借鑒了國企改革的經驗,有利於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也有利於實現農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鄭風田說。

在我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城鄉接合部的村集體資產,市值往往較高。面對巨大利益,在缺少監督的情況下,一些村幹部在參與集體資產經營管理過程中,出現了侵吞集體資產、“小官大貪”等現象,既侵蝕農民利益,也影響農村長治久安。

葉興慶認為,實行“政經分開”試驗,由有經營能力的專業機構對集體資產進行管理,實現保值增值,既可以提高經營效率,也可以緩解矛盾衝突,提高農村基層治理水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