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聚焦揚子江城市群建設⑧:鎮江用這兩個字走出突圍之路

中國江蘇網9月22日訊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辛棄疾一千多年前在鎮江寫下的詩句, 今天讀來, 依舊讓人對這座江南名城的風光神往不已, 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譽的鎮江, 有山有水有故事。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在鎮江調研時就曾強調:讓生態成為鎮江的最大特色和發展優勢。

擁有3000餘年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鎮江, 地處蘇南板塊。 坐落在萬里長江和千年大運河的“黃金十字”交匯處, 是江蘇重要古城, 自古以來“一水橫陳, 連崗三面”, 山水稟賦得天獨厚, 被譽為“山中有城, 城中有山”的“城市山林”。 然而, 由於人口規模和區域面積皆為全省最小, 一直以來, 擺在鎮江面前的發展答卷並不容易作答。 是不惜影響環境繼續“追趕”, 還是把生態置於“經濟增速”之上?對於這道難以取捨的兩難選擇題, 鎮江一直堅持著自己獨特的發展思路和模式。

深耕低碳經濟

綠色創新推動戰略轉型

公開資料顯示, 近年來, 鎮江的GDP總量, 不僅遠落後于南京和蘇錫常, 甚至在江蘇揚子江城市群中叨陪末座, 被近鄰揚州、泰州超越, 目前在江蘇13個設區市中名列第10位。

自今年3月29日“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惠建林履新鎮江市委書記後, 這位曾長期在蘇南工作的鎮江新任書記, 正試圖駕馭鎮江這艘大船駛向揚子江城市群中的應有位置。

惠建林認為, 當前, 區域競爭進入嶄新階段, 這種競爭的激烈程度跟經濟發展“黃金期”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 對企業而言, 過去是發展速度“快與慢”的關係, 現在則是“生與死”的關係;對地區而言, 這種競爭集中體現在地方的資源整合能力, 是被別人整合、還是去整合別人。

如果沒有很好的發展, 在劇烈分化的過程中、在行業洗牌的過程中, 永遠擺不脫被別人整合的命運, “存在感”“話語權”“影響力”都會越來越弱。 鎮江就處在這樣一個關鍵“關口”, 只有“沖”出去, 才能提升鎮江在揚子江城市群的地位與價值。

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 鎮江人從“汗水式增長”向“創新式增長”轉變, 把發展的重點轉向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 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之路, 成為“低碳鎮江”新的探索風向標。

2012年, 鎮江確立了“生態立市”發展戰略, 同年11月26日, 國家發改委確定並公佈全國第二批低碳試點省區和城市, 鎮江名列其中。 從2012年底成為全國低碳試點城市, “低碳鎮江”一路在聚光燈下前行, 成為又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

今年9月26日-28日, 鎮江將繼續舉辦“2017國際低碳(鎮江)大會”, 將再次把全球的目光吸引到這座城市。 鎮江市政府主要領導表示, 鎮江有非常明確的目標:2013年, 就在全國率先提出在202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 明確了達峰路徑, 比全國提前10年;率先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 專案化推進低碳優化空間佈局、發展低碳產業、低碳生產模式等“九大行動”;建立超億元的“生態補償資金池”等, 形成“五個一”的低碳發展“鎮江模式”。

今天的鎮江, 是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生態市、低碳試點城市和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改革試點市, 城市沿江佈局, 運河穿城而過, 融匯成了美不勝收的山水畫卷, 被稱為“一座美得讓人吃醋的城市”。

堅持錯位發展產業強市

營造“拴心留人”的發展環境

今年4月10日至11日,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在鎮江調研時強調, 鎮江是個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好地方, 也是個創新創業能幹成事的好地方, 當前鎮江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視窗期”, 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 在發展的“熱度”上做文章。

他對鎮江提出要求:要突出優勢、特色發展,著力彰顯城市特色、產業特色、改革特色,立足自身實際打造核心競爭力;要高度重視中心城市建設,在揚子江城市群、寧鎮揚一體化、甯杭生態經濟帶等戰略規劃中找准工作切入點,努力增強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吸引力;要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通過良好生態、宜居環境、產業集聚來大力吸引各類人才。

從地理位置上看,鎮江緊挨江蘇省會、長三角唯一特大城市南京,與蘇錫常板塊也是近鄰。江蘇科教資源豐富,怎樣才能把優秀的高校畢業生和創業團隊吸引到鎮江來呢?

資料圖

惠建林說,鎮江要營造出“拴心留人”的發展環境和生態。為了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2016年起,鎮江市還在市轄市區打造了“e辦事”網上審批服務平臺,全面融合了行政審批、公共服務、生活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及公共資源交易五大類別的線上全流程辦理事項。作為省內擁有審批許可權最多的國家級開發區之一,我們以嘗試‘不見面審批’的新模式為路徑,實現了‘資料跑路,代辦跑腿’行政審批的全閉環管理。”鎮江市編辦相關負責人向交匯點記者介紹。

同時,鎮江提出了“產業強市”的對策,表示要大力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蘇錫常無論形勢怎麼變化,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鬆勁,堅守‘產業強則城市強’的客觀規律不動搖,這是蘇南發展的基本經驗。解決鎮江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最終要靠產業。沒有產業,其他方面的發展都會缺乏基礎。”鎮江市委書記惠建林說。

“以後不要再提鎮江是個‘小城市’了,鎮江一點都不小,鎮江很有前途!”,“鎮江要樹立蘇南標準,體現蘇南品質、蘇南水準。”惠建林履新後,一直要求鎮江對標蘇南,提升發展“熱度”,要有“爭一流、創一流”的發展定位。

對此,鎮江明晰了未來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突破1.3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力爭達到3000億元;梯次培育9個銷售收入百億元以上優勢產業集群,其中千億級以上產業集群2個,500億級以上產業集群5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0%以上。

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積極構建“四沿兩帶”的產業佈局,即沿長江、沿滬寧、沿揚馬、沿運河發展帶和甯杭生態經濟發展帶、G312創新帶。堅持蘇南站位,突出產業強市,充分體現“高端、高新、高效”和特色發展,此外,重點打造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兩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與新醫藥三大新興產業,傳承發展眼鏡、香醋等歷史經典產業。

另一方面,鎮江市市長張葉飛表示,將扎實推進丹陽眼鏡風尚小鎮、句容綠色新能源小鎮等特色小鎮建設,使之成為承載高端產業、推動產城融合的特色載體。加強汽車及零部件、電子資訊、商貿物流等重點產業對接,共同構築揚子江區域性產業集群。

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打造世界級“命運共同體”

據《鎮江日報》報導,今年6月24日舉行的鎮江市委常委會上,市委書記惠建林提出,要在理念思路上實現更大轉變,堅持以世界眼光、前瞻思維、融合理念和特色導向謀劃鎮江城市發展,走好錯位競爭、以特取勝的路子。

要把寧鎮揚一體化作為鎮江參與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的主要著力點,高效利用資源,集聚高端要素,營造良好環境。要加強調查研究,主動向上對接,充分做好承接重大戰略的各項準備工作,搶抓揚子江城市群發展先機。

寧鎮揚一體化,首先是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為推進寧鎮揚一體化的落實,三市今年共提出重大專案74個,其中交通基礎設施占比近半。

交匯點記者瞭解到,目前南京到揚州、鎮江已經實現班車公交化,從鎮江營房到南京經天路地鐵站的D5線每隔半小時發車,從揚州京華門到六合金牛湖地鐵站的K30線。

今年,三地將繼續加快建設寧鎮揚客運公交網路、跨域公交換乘樞紐,研究開通公交輕軌換乘線路。今年力爭開通儀征汽車站直達六合雄州地鐵站的公交班線,這樣從儀征坐公交到六合可直接坐地鐵直達南京主城。此外,還將開通金牛湖——棗林灣——儀征月塘鎮之間的微循環公交線路,並在南京大學城以及重要旅遊集散地開通南京至儀征棗林灣的旅遊專線等。省人大代表、鐵路辦主任劉廣忠也透露,寧鎮揚三市至少增加三個過江通道。

要讓揚子江城市群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交通一體化顯然只是第一步驟。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認為,要牢固樹立“協同理念”,積極開展“規劃聯動、管理聯動、產業聯動”的探索實踐。其中,規劃聯動是龍頭,要加快形成覆蓋全流域,包羅交通建設、經濟合作、社會協調、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等內容的綜合規劃。同時,儘快建立政府間聯合管理機制,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成長春向交匯點記者介紹,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下,長江中下游城市不應只滿足於抱團取暖,更要向周邊鄉村發揮輻射引領作用,進行“群落化“發展。

“就鎮江而言,應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引領、融合共生、綠色創新的原則,堅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基調,自覺推動綠色迴圈低碳發展,把鎮江建設成為水清地綠天藍的揚子江城市群中的生態廊道,讓良好生態成為鎮江的核心競爭力。”成長春說。他認為, 江蘇沿江城市在集群發展、融合發展中,要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生態生產生活空間,走保護、建設、治理並重之路。一方面加強綠隔建設、中心區綠化、城市森林建設、新城城鎮綠化和鄉村生態功能提升;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城市之間的生態過渡帶建設,協同打造跨地區大尺度綠色板塊,努力將揚子江城市群建設成為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社會—經濟—自然迴圈生態系統,促進城市群落生態迴圈鏈的健康發展。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樊玉立 實習生 木葉莎

他對鎮江提出要求:要突出優勢、特色發展,著力彰顯城市特色、產業特色、改革特色,立足自身實際打造核心競爭力;要高度重視中心城市建設,在揚子江城市群、寧鎮揚一體化、甯杭生態經濟帶等戰略規劃中找准工作切入點,努力增強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吸引力;要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通過良好生態、宜居環境、產業集聚來大力吸引各類人才。

從地理位置上看,鎮江緊挨江蘇省會、長三角唯一特大城市南京,與蘇錫常板塊也是近鄰。江蘇科教資源豐富,怎樣才能把優秀的高校畢業生和創業團隊吸引到鎮江來呢?

資料圖

惠建林說,鎮江要營造出“拴心留人”的發展環境和生態。為了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2016年起,鎮江市還在市轄市區打造了“e辦事”網上審批服務平臺,全面融合了行政審批、公共服務、生活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及公共資源交易五大類別的線上全流程辦理事項。作為省內擁有審批許可權最多的國家級開發區之一,我們以嘗試‘不見面審批’的新模式為路徑,實現了‘資料跑路,代辦跑腿’行政審批的全閉環管理。”鎮江市編辦相關負責人向交匯點記者介紹。

同時,鎮江提出了“產業強市”的對策,表示要大力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蘇錫常無論形勢怎麼變化,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鬆勁,堅守‘產業強則城市強’的客觀規律不動搖,這是蘇南發展的基本經驗。解決鎮江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最終要靠產業。沒有產業,其他方面的發展都會缺乏基礎。”鎮江市委書記惠建林說。

“以後不要再提鎮江是個‘小城市’了,鎮江一點都不小,鎮江很有前途!”,“鎮江要樹立蘇南標準,體現蘇南品質、蘇南水準。”惠建林履新後,一直要求鎮江對標蘇南,提升發展“熱度”,要有“爭一流、創一流”的發展定位。

對此,鎮江明晰了未來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突破1.3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力爭達到3000億元;梯次培育9個銷售收入百億元以上優勢產業集群,其中千億級以上產業集群2個,500億級以上產業集群5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0%以上。

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積極構建“四沿兩帶”的產業佈局,即沿長江、沿滬寧、沿揚馬、沿運河發展帶和甯杭生態經濟發展帶、G312創新帶。堅持蘇南站位,突出產業強市,充分體現“高端、高新、高效”和特色發展,此外,重點打造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兩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與新醫藥三大新興產業,傳承發展眼鏡、香醋等歷史經典產業。

另一方面,鎮江市市長張葉飛表示,將扎實推進丹陽眼鏡風尚小鎮、句容綠色新能源小鎮等特色小鎮建設,使之成為承載高端產業、推動產城融合的特色載體。加強汽車及零部件、電子資訊、商貿物流等重點產業對接,共同構築揚子江區域性產業集群。

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打造世界級“命運共同體”

據《鎮江日報》報導,今年6月24日舉行的鎮江市委常委會上,市委書記惠建林提出,要在理念思路上實現更大轉變,堅持以世界眼光、前瞻思維、融合理念和特色導向謀劃鎮江城市發展,走好錯位競爭、以特取勝的路子。

要把寧鎮揚一體化作為鎮江參與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的主要著力點,高效利用資源,集聚高端要素,營造良好環境。要加強調查研究,主動向上對接,充分做好承接重大戰略的各項準備工作,搶抓揚子江城市群發展先機。

寧鎮揚一體化,首先是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為推進寧鎮揚一體化的落實,三市今年共提出重大專案74個,其中交通基礎設施占比近半。

交匯點記者瞭解到,目前南京到揚州、鎮江已經實現班車公交化,從鎮江營房到南京經天路地鐵站的D5線每隔半小時發車,從揚州京華門到六合金牛湖地鐵站的K30線。

今年,三地將繼續加快建設寧鎮揚客運公交網路、跨域公交換乘樞紐,研究開通公交輕軌換乘線路。今年力爭開通儀征汽車站直達六合雄州地鐵站的公交班線,這樣從儀征坐公交到六合可直接坐地鐵直達南京主城。此外,還將開通金牛湖——棗林灣——儀征月塘鎮之間的微循環公交線路,並在南京大學城以及重要旅遊集散地開通南京至儀征棗林灣的旅遊專線等。省人大代表、鐵路辦主任劉廣忠也透露,寧鎮揚三市至少增加三個過江通道。

要讓揚子江城市群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交通一體化顯然只是第一步驟。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認為,要牢固樹立“協同理念”,積極開展“規劃聯動、管理聯動、產業聯動”的探索實踐。其中,規劃聯動是龍頭,要加快形成覆蓋全流域,包羅交通建設、經濟合作、社會協調、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等內容的綜合規劃。同時,儘快建立政府間聯合管理機制,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成長春向交匯點記者介紹,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下,長江中下游城市不應只滿足於抱團取暖,更要向周邊鄉村發揮輻射引領作用,進行“群落化“發展。

“就鎮江而言,應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引領、融合共生、綠色創新的原則,堅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基調,自覺推動綠色迴圈低碳發展,把鎮江建設成為水清地綠天藍的揚子江城市群中的生態廊道,讓良好生態成為鎮江的核心競爭力。”成長春說。他認為, 江蘇沿江城市在集群發展、融合發展中,要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生態生產生活空間,走保護、建設、治理並重之路。一方面加強綠隔建設、中心區綠化、城市森林建設、新城城鎮綠化和鄉村生態功能提升;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城市之間的生態過渡帶建設,協同打造跨地區大尺度綠色板塊,努力將揚子江城市群建設成為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社會—經濟—自然迴圈生態系統,促進城市群落生態迴圈鏈的健康發展。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樊玉立 實習生 木葉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