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震後九寨溝|落石之下,瑤池依在,四川仍美

作者 | 瑩子

編輯、排版 | 端小斑

本文為西部旅遊原創文章

如需轉載, 請標明出處

2017年8月8日, 一個幸與不幸的日子, 大概是連上帝都在嫉妒九寨溝的美貌, 讓天災將九寨溝經年的繁華一夜之間碎為一地浪花。 好在一個個衝鋒逆行的身影在24小時後讓千千萬萬個牽掛在溫暖裡收穫了平安。

震後一個月, 來自中科院、環保部等機構十余名生態專家組成的科學考察團前往九寨溝考察。 也許是天道酬勤, 即便多個景觀遭遇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但這場災難也給九寨溝帶來了一場新生。 景區有望很快進行有序開放, 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奇特景觀在這場災難中應運而生。

在毀滅和創造中, 以更為迷人的深藍色正逐漸綻放。

不怕塵淹灰, 丹心映青冥

▲震前的九寨溝

對於九寨, 隨時可以提筆, 也隨時可以洗墨。

“8.8”九寨溝地震發生之後, 我的第一反應不是對美景損毀的惋惜, 反倒是對九寨新貌的期待。 作為一個幾乎將國內走遍, 也已踏遍半個地球的碼字拼圖員, 無數次的領略過不同類型的柔婉, 剛硬, 或是怪異, 唯獨九寨溝的純粹, 讓我大腦裡的記憶越來越清晰, 清晰得像是昨天才從九寨峽谷裡離開。

▲震前的樹正群海

▲震後恢復的樹正群海

我從字典裡為自己組裝了一套紅頭文件, 檔中要求人要全面發展, 所以我的碼字拼圖中聚集了風光、人文、生態、民俗等讓人倍感新鮮又興奮的元素, 但是今天我卻重新翻開了九寨溝地震之前的片段。

五年前, 我第三次造訪了九寨溝。

水是九寨溝的靈魂應是婦孺皆知, 所以對於風光採集, 我依然是嫺熟的掃過五花海、諾日朗瀑布等自然的經典之作, 從疊海到雪峰掃過九寨“六絕”, 在這個五彩斑斕的瑤池玉盆裡攪了又攪。 我將一張張風光照在桌上平鋪直敘開來, 藍的、黃的、綠的、橘的, 10秒之後桌子已經成為一個XXXXXL號的調色盤, 此時, 很想罵自己一句庸俗, 但好像又不自覺的沉浸在這種俗不可耐的氛圍中。

▲震前的長海

▲震後恢復的長海

繼續往下翻, 一張灶台爐火照片卡住了時鐘的錶盤。

那是在九寨溝附近一位藏民家休息的時候留下的痕跡, 灶台雖然陳舊,但明顯有過藏民努力清洗的痕跡,發黃又泛著褐色的灶台勾了一共七八個人圍坐了起來,簡單而舒坦。歲月所反應的絕不僅僅是發黃的灶台,還有各自手中的黃銅茶飲,沒錯,黃銅和茶飲。

▲震前的珍珠灘瀑布

▲震後恢復的珍珠灘瀑布

藏民一家很親切,禮貌也講究,與我們一群不熟知的客人倒是很聊得來,也很把握分寸,明顯有著良好的個人素質。相互的熱情誠待讓時間快速的過了兩三個小時,藏民從小時候的放牧生活,講到如今時值中年的享受和滿足,我們調侃著亂世的艱難與諷刺。藏民直白而簡單,我們誇張而憂愁,不可否認,他們內心幸福感的自然流露,很快就秒殺了我們對生活的放縱和不屑。

從照片裡抽離出來,思索著灶台可能愈發的泛著深褐色,手中的黃銅茶飲自放下之後就再沒有拿起,而那一家藏民,不知在九寨山水之下是否依然淳厚、有禮、簡單又有分寸。

▲震前的鏡海

▲震後恢復的鏡海

此刻,我很明白九寨溝遭受了什麼創傷,但我更相信大自然的修復能力,九寨溝的水依然在,四川的景仍然美。

文:瑩子

圖:高路川、網路

編輯:端小斑

灶台雖然陳舊,但明顯有過藏民努力清洗的痕跡,發黃又泛著褐色的灶台勾了一共七八個人圍坐了起來,簡單而舒坦。歲月所反應的絕不僅僅是發黃的灶台,還有各自手中的黃銅茶飲,沒錯,黃銅和茶飲。

▲震前的珍珠灘瀑布

▲震後恢復的珍珠灘瀑布

藏民一家很親切,禮貌也講究,與我們一群不熟知的客人倒是很聊得來,也很把握分寸,明顯有著良好的個人素質。相互的熱情誠待讓時間快速的過了兩三個小時,藏民從小時候的放牧生活,講到如今時值中年的享受和滿足,我們調侃著亂世的艱難與諷刺。藏民直白而簡單,我們誇張而憂愁,不可否認,他們內心幸福感的自然流露,很快就秒殺了我們對生活的放縱和不屑。

從照片裡抽離出來,思索著灶台可能愈發的泛著深褐色,手中的黃銅茶飲自放下之後就再沒有拿起,而那一家藏民,不知在九寨山水之下是否依然淳厚、有禮、簡單又有分寸。

▲震前的鏡海

▲震後恢復的鏡海

此刻,我很明白九寨溝遭受了什麼創傷,但我更相信大自然的修復能力,九寨溝的水依然在,四川的景仍然美。

文:瑩子

圖:高路川、網路

編輯:端小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