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佛道之爭的產物,老子化胡之說的來龍去脈,為何讓摩尼教漁翁得利

神話的大千世界62:老子化胡的公案

西漢末年來自於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後不久, 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也創立了。 任何宗教都有著極其強烈的排他性, 綜觀世界歷史上發生的宗教衝突乃至於宗教戰爭也是層出不窮。 道教創立後, 自然不願意讓外來的佛教高居於自己之上, 於是就於佛教展開了地盤和信徒的爭奪。 為了降低佛教的威信從而來抬高自己, 道士們便編出了“老子化胡說”, 此說的道教經典, 即是《老子化胡經》。

老子出關

《老子化胡經》據傳為西晉時期的王浮所著。 王浮身為“祭灑”, 是五斗米道系統裡的道士。 據說王浮與當時的一些高僧辯論佛道的優劣, 每次都是被和尚們說得啞口無言、大敗而歸。 王浮惱怒之餘, 於是就編造了老子化胡的故事。 胡即是指外國人, 這裡特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

老子化胡的出現, 是巧妙地利用了《史記》中關於老子西遊,

至函谷關著“五千言而去, 莫知其所終”的含混說法。 王浮並非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人, 早在東漢末年, 襄楷就提出了這一說法, 所《後漢書·襄楷傳》記載:“延熹九年(西元166年), (襄)楷自家詣闕上疏曰:‘……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 ’”

浮屠, 又稱“浮圖”、“佛圖”, 是梵文的音譯, 一指“佛陀”, 即是佛塔。 這說明當時就已經有了老子化胡的說法, 當時的人把老子與浮屠同樣作為神靈加以禮拜。

在《後漢書》中, 尚未明確講到老子到天竺去教化胡人, 到三國時期, 出現了老子到西方教化胡人的說法, 甚至說老子就是佛陀的老師。 魏國的魚豢的《魏略·西戎傳》稱:“《浮屠》所載, 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 蓋以老子西出關, 過西域之天竺教胡。

浮屠屬老子弟子, 別號合二十九, 不能詳載, 故略之如此。 ”到了西晉, 道士王浮將以上說法綜合起來, 進一步地發揮, 編出了一部大書《老子化胡經》。 據南朝梁時的高僧僧佑說:“昔福平素之日, 與浮爭正牙。 浮屠屈, 即意不自忍, 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 ”

把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說成是道教祖師爺的晚輩, 這也即是說明佛教脫胎于道教, 佛教徒當然咽不下這口氣。 於是佛道二教之間就展開了一場極其慘烈、曠日持久的大辯論。 佛教徒也不惜去編造歷史, 抬高佛祖、貶低老子。 如東晉時的高僧支遁在《釋加文佛像贊序》中說:“昔周姬之末, 有大聖號佛……洛聃周以曾玄。 ”支遁不但指導佛說成是老子的師父, 而且說成是他的“太爺”輩,

老子和莊子都成了佛的“曾孫”和“玄孫”, 連當弟子的資格都不夠了。 為了攻擊對方, 一些高僧也竭盡全力編造這樣的話語來, 雙方真是鬥得不可開交。

“老子化胡”的公案使得兩教之爭斷斷續續地持續了一千多年, 《老子化胡經》也曾被禁毀幾次, 一直到元朝, 由於蒙古人崇尚佛教, 這才將這本書給禁毀。 後來在清末于敦煌石窟中發出了這本書的殘卷, 但據考證, 這些殘卷已經不是西晉時王浮的原本了。

《老子化胡經》殘卷

有意思的是, 《老子化胡經》本為佛道之爭的產物, 佛道二教為此爭得不亦樂乎。 卻不料, 另一支外來的宗教——摩尼教也攪和了進來。

摩尼教又稱“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 本為波斯的一種宗教。 西元三世紀時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 雖然在今天此教已沒什麼信徒, 但在西元三世紀至十五世紀的這一千多年時間內, 曾是古代歷史中的一個世界性宗教, 其所到之處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摩尼教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諾斯替教(羅馬帝國時期, 希臘和羅馬地區的一個秘傳宗教)的宗教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獨特信仰。 它崇拜四大尊嚴,即大明神、神的光明(日月)、神的威力和智慧。摩尼教以“二宗三際論”為根本教義。二宗,即光明和黑暗,指善與惡;三際,指初際、中際和後際,即過去、現在和未來。它宣稱在初際時,光明和黑暗各擁有自己的王國,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光明王國的主宰大明神與黑暗勢力進行著長期抗爭;後際時,大明神派出先知摩尼,在摩尼及其宗教的教化下,光明終於戰爭了黑暗,光明與黑暗又恢復各自的王國,彼此分離。

摩尼教大約在西元六七世紀進傳入我國的西域地區,武則天時,波斯摩尼教高僧佛多誕來到長安,開始在我國地區傳教。在敦煌發現的《老子化胡經》,竟然有老子化摩尼的一段經文:“後經四百五十餘年,我乘自然光明道氣,從真寂境,飛入西那玉界蘇今國中,降誕王室,示為太子。舍家入道,號末摩尼,轉大法輪,說經戒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際及二宗門,教化天人,令知本際。上至明界,下至幽途,所有眾生,皆由此度……”

《化胡經》中摻進了摩尼教的內容,並非為了宣傳或依託摩尼教,而是道教為了玄化自家教義,抬高自身地位,以與佛家抗衡。不過,正因為《化胡經》中有了老子化摩尼之說,這就為後來摩尼教依託道教打開了方便之門。

在宋代,《化胡經》得到了宋真宗的袒護,到了南宋末年,經內又附會了“八十一化圖”,其中第四十二化即老子化摩尼圖。於是摩尼教更加依附道教,將其經典接二連三地混入了宋代的《道藏》之中,甚至出現有人買通主編,將摩尼教重要經典編入官方《道藏》的怪事。據《佛祖統記》卷四十八載:“其經名《二宗三際》。……大中祥符興《道藏》,富入林世長賂主者,使編入藏,安於毫州明道宮。”

老子化摩尼圖

儘管各種宗教在爭奪地盤和信徒上是毫不相讓,但在教義和教典上,卻常常是互相利用,以至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方互通有無,這也算是“不打不相識”吧!

最後附帶說一下,唐武宗滅佛時,摩尼教也遭到了嚴重打擊,不得不轉為“地下活動”,成為秘密宗教。五代梁末陳州母乙首先利用摩尼教發動起義。宋王朝對其防範甚嚴,稱其為“吃菜事魔”、“魔教”。摩尼教在唐代依附佛教,到宋代依附道教,元明後漸與其他教派融合,至清時已經不復存在了。

它崇拜四大尊嚴,即大明神、神的光明(日月)、神的威力和智慧。摩尼教以“二宗三際論”為根本教義。二宗,即光明和黑暗,指善與惡;三際,指初際、中際和後際,即過去、現在和未來。它宣稱在初際時,光明和黑暗各擁有自己的王國,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光明王國的主宰大明神與黑暗勢力進行著長期抗爭;後際時,大明神派出先知摩尼,在摩尼及其宗教的教化下,光明終於戰爭了黑暗,光明與黑暗又恢復各自的王國,彼此分離。

摩尼教大約在西元六七世紀進傳入我國的西域地區,武則天時,波斯摩尼教高僧佛多誕來到長安,開始在我國地區傳教。在敦煌發現的《老子化胡經》,竟然有老子化摩尼的一段經文:“後經四百五十餘年,我乘自然光明道氣,從真寂境,飛入西那玉界蘇今國中,降誕王室,示為太子。舍家入道,號末摩尼,轉大法輪,說經戒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際及二宗門,教化天人,令知本際。上至明界,下至幽途,所有眾生,皆由此度……”

《化胡經》中摻進了摩尼教的內容,並非為了宣傳或依託摩尼教,而是道教為了玄化自家教義,抬高自身地位,以與佛家抗衡。不過,正因為《化胡經》中有了老子化摩尼之說,這就為後來摩尼教依託道教打開了方便之門。

在宋代,《化胡經》得到了宋真宗的袒護,到了南宋末年,經內又附會了“八十一化圖”,其中第四十二化即老子化摩尼圖。於是摩尼教更加依附道教,將其經典接二連三地混入了宋代的《道藏》之中,甚至出現有人買通主編,將摩尼教重要經典編入官方《道藏》的怪事。據《佛祖統記》卷四十八載:“其經名《二宗三際》。……大中祥符興《道藏》,富入林世長賂主者,使編入藏,安於毫州明道宮。”

老子化摩尼圖

儘管各種宗教在爭奪地盤和信徒上是毫不相讓,但在教義和教典上,卻常常是互相利用,以至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方互通有無,這也算是“不打不相識”吧!

最後附帶說一下,唐武宗滅佛時,摩尼教也遭到了嚴重打擊,不得不轉為“地下活動”,成為秘密宗教。五代梁末陳州母乙首先利用摩尼教發動起義。宋王朝對其防範甚嚴,稱其為“吃菜事魔”、“魔教”。摩尼教在唐代依附佛教,到宋代依附道教,元明後漸與其他教派融合,至清時已經不復存在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