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青年的楷模 學習的榜樣——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2013年五四青年節,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 講了一段極有文采、極富人生哲理的話:“青年朋友們,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 現在,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 青春是用來回憶的……青年時代, 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穫, 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 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 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 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 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 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變挫折為動力, 用從挫折中吸取的教訓啟迪人生, 使人生獲得昇華和超越。 ”

當時, 我聽到這段話, 第一反應就是青年喜歡聽、聽得進,

肯定會“火”。 果不其然, 總書記的講話一經全文公開發表, 這段話就在青年中引起強烈共鳴, 激勵著無數青年發出了“奮鬥的青春最美麗”的錚錚誓言。 現在, 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下簡稱《歲月》), 瞭解了總書記青年時期的點點滴滴, 我們再來回味和咀嚼這段話, 更有一種跨越歷史、直擊人心的觸動與震撼, 更能體會到總書記在講這一番話時的語重心長、殷殷囑託。 我理解, 總書記這段話是說給廣大青年聽的, 同時每一個字又是對自己知青歲月的深沉感悟。 在那段日子裡, 青年習近平在艱難困苦中經歷摔打、挫折、考驗, 做到了寵辱不驚、百折不撓、樂觀向上, 真正實現了人生的昇華和超越。
透過七年知青歲月, 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總書記“五四”寄語背後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這就是“知行合一”所帶來的極其強大的心靈感染力、理論說服力、實踐穿透力。 這種震撼, 吸引著我、同樣也吸引著廣大青年走進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 感悟總書記的青春奮鬥故事給我們帶來的深刻啟示。 《歲月》一經出版發行, 就在廣大團幹部和團員青年中自發形成了讀《歲月》、話理想、談奮鬥的濃厚氛圍, 形成了向青年習近平學習、向習近平總書記看齊的高度自覺。 這是人民群眾的呼聲, 這是人民領袖的魅力。

1

1

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是青年一代勵志成才的生動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寄語青年:“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注腳。 對於每一個人來講, 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時的外部環境是很不一樣的。 有人可以在親人的幫助下扣, 有人可以在陽光下、燈光下扣, 而總書記當初是在黑暗中摸索, 在“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環境下, 艱難而又準確地扣好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 惟其艱難, 更顯偉大, 更能夠給當代青年以豐富的教益與啟迪。

青年一代向總書記學習, 就是要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廣大團員青年堅定跟党走, 就是初心。 不忘這個初心, 是我國廣大青年的政治選擇, 也是我國廣大青年的人生航向。 總書記曾經說過:“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來選擇。

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 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否則, 環境再好照樣會走錯路。 ”總書記青年時期先後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 即便是在個人處境極為艱難的條件下, 始終沒有對黨產生過懷疑和動搖。 這就為我們生動詮釋了什麼叫矢志不渝、什麼叫理想堅定, 為廣大青年樹立了堅守初心不動搖的學習楷模。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在談到青年成長道路問題時, 每次必講理想, 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 廣大青年要把總書記的要求和他青年時代的實踐結合起來學習, 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 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 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
真正牢固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的遠大理想, 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總書記學習, 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奮鬥精神。 在七年知青歲月裡, 別人做事從“零”開始, 青年習近平卻要從“負數”開始, 深深體味了最苦、最難的生活, 並在苦難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昇華。 從“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一層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 就不怕扁擔磨了”;從“躺在跳蚤堆裡睡覺, 一咬一撓, 渾身發腫”到“對跳蚤的毒素產生抵抗力”;從一開始勞動“連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個工分”到兩年後“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 成了種地的好把式”。 不管多累多苦, 青年習近平總是一直拼命幹,從來不“撒尖兒”,一步一步地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這“四關”。每過一關都是一份磨礪,都有一份收穫,不斷積蓄著人生昇華與超越的能量。這種苦難的磨礪,既是物質上、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心靈上的。總書記從不諳世事的“知青”到自稱“是個普通農民”“是黃土地的兒子”,體現的是思想深處對農村和農民感情的深刻變化,證明已經完全融入了人民群眾之中、深深紮根在中國的大地之中。“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穫。”不同年代,吃苦的含義是不一樣的。當代青年不會再有當初大規模上山下鄉的那種歷練,也很少會有吃不飽肚子的擔憂,但是同樣會碰到“苦”的環境、嘗到“苦”的滋味。作為生活在新時期的青年一代,沒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須像青年習近平那樣,敢於吃苦、樂於吃苦、善於吃苦、不忘吃苦,在奮鬥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無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總書記學習,就是要養成愛讀書、善讀書的生活方式。酷愛讀書,是《歲月》中幾乎每一位受訪者都談到的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印象。青年習近平到陝北插隊,只帶了兩個行李箱,裡面裝的全是書;“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而且一直堅持,廣泛涉獵了歷史、政治、哲學、文學、外交、傳統文化等領域的大量書籍,留下了“30裡借書、30裡討書”的生動故事,用梁家河老鄉的話說,“近平讀書有‘書癮’”,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在當時那麼差的學習條件下、不怕考試得零分的社會氛圍中,青年習近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這是難能可貴的。他不僅愛讀書,而且善讀書,“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從實踐中求真知,指出“我們讀了很多書,但書裡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眾結合,才能把水分蒸發掉,得到真正的知識”。在總書記青年時代,書很少,很多時候是有什麼書就讀什麼書;現在,書多了,想讀什麼書就有什麼書,但我們的讀書學習越來越速食式、碎片化、淺層次。針對這一問題,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強調,青年抓學習要“下一番心無旁騖、靜謐自怡的功夫”,“特別是要克服浮躁之氣,靜下來多讀經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專、愈博愈專”。這些要求很有現實針對性,廣大青年應當結合青年習近平讀書學習的事例,養成愛讀書、善讀書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中打牢自身成長的根基。

1

1

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是年輕幹部健康成長的看齊標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墩墩苗”來比喻年輕幹部的成長,深刻指出:“幹部多‘墩墩苗’沒有什麼壞處,把基礎搞扎實了,後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在七年知青歲月裡,青年習近平擔任過駐隊社教幹部、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在最基層、第一線為老百姓做一件件實事,贏得了群眾的口碑,成為“大家都擁護”的村支書。總書記用躬身實踐告訴新時期的年輕幹部“為什麼當幹部、怎麼當好幹部”,為大家樹起了看齊的標杆。

年輕幹部向總書記看齊,就是要一心為民。《歲月》一書給我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走上社會之初就與最底層的中國農民同甘苦共患難,由此培養了他一生都割捨不斷的深厚感情——從心底裡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裡”。對乞食老漢“解衣推食”、幫助老漢拉車、幫群眾找豬、為救治受傷村民而急壞了……這些都是青年習近平為民情懷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們講,總書記那時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麼能做好村裡的工作,怎麼能讓群眾的生活好起來”。從政是一條充滿不確定性的路,對待這種不確定性,總書記的選擇是:“幹得好,將來成就一番大事業,幹得不好,就在下面給老百姓做些實事,也沒什麼”,“因為不管從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層為群眾做實事的權利總是不會被剝奪的”。總書記用“在任何崗位上都能為群眾做實事”來看淡不確定性,與某些幹部用拉幫結派、投機鑽營來抵消不確定性,是兩種選擇、兩種境界,涇渭分明、高下立見,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中我們更深刻地讀懂了它的根基與源頭。新時期的年輕幹部必須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堅定不移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

年輕幹部向總書記看齊,就是要敢於擔當。“敢說、敢做、敢擔當”,這是梁家河的鄉親們對青年習近平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領導風格的一致評價。當年,總書記做事“有決心、有毅力,輕易不說出口,只要說出口的話,只要認定了的事,他就堅持到底”。打壩、辦沼氣、辦代銷店、辦鐵業社,等等,沒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廢的,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能想辦法克服。特別是在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搞副業是有風險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眾需要、對集體有利,總書記就會在嚴謹把握政策的基礎上,帶領大家堅決地幹。這就是一種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帶領全黨直面問題和弊端,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以釘釘子精神逐步深化,實現了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明顯好轉。這背後所體現的頑強意志品質和強烈責任擔當,與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中的奮鬥是一脈相承的。當前,我們正處於全面決勝小康的關鍵時期,處於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更需要黨員幹部敢於擔當。年輕幹部必須牢記總書記提出的20字好幹部標準,真正把責任扛在肩上,敢於較真、敢於碰硬、敢於直面矛盾,爭當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勇士。

1

1

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在當代青年內心贏得了強大真摯的情感認同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之中,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這個關鍵歷史時期,我們越需要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堅定信念,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中運籌帷幄、勇於擔當、率先垂範,贏得了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愛戴,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正式明確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這是黨之幸、國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政治成果,我們必須備加珍惜、堅決捍衛。

對核心的絕對忠誠和堅定追隨,最根本的在於發自內心的崇敬與愛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靈上的情感認同。1949年5月7日,周恩來同志在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發出了“學習毛澤東”的號召,指出:“決不要把毛澤東看成一個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無法學習的領袖……我們的領袖是從人民當中生長出來的,是跟中國人民血肉相聯的,是跟中國的大地、中國的社會密切相關的。”現在,我們同樣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動地理解和認識我們的領袖,“不僅看到他們在臺上作大報告的樣子,也知道一點兒他們的酸甜苦辣和內心世界”。《歲月》一書正是為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提供了這樣一個難得的視窗。

習近平總書記是從人民當中生長出來的。在梁家河的七年時間裡,總書記窯洞裡的知青越來越少,但是來這里拉話、討論事情、聽說書的老鄉越來越多。這是一幅沒有刻意導演、但卻十分具有象徵意義的畫面,定格了總書記密切聯繫群眾、深深紮根群眾的生動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是跟中國人民血肉相聯的。青年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村民們送了一程又一程,難捨難分。40年後,總書記再次來到梁家河,對鄉親們講:“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簡簡單單的話語背後,飽含著與人民的深厚感情。

習近平總書記是跟中國的大地、中國的社會密切相關的。總書記曾經說過:“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在梁家河的7年歲月,總書記讀懂了“生活”這部大書,讀懂了“中國農村”這部大書,也讀懂了“實際”這部大書。這是總書記與黃土地的不解之緣,從中國的大地、中國的社會中汲取到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最近,我經常和各級團幹部和各領域團員青年聊起讀《歲月》一書的感受和體會。不少青年朋友講:“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党和國家幹了許多得民心、順民意的大事難事,我們感到總書記的形象在心目中越來越高大,由衷地信服和擁護總書記的核心地位;最近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又感到總書記和我們離得越來越近、貼得越來越緊,發自內心地愛戴這樣的人民領袖。”看完《歲月》一書,我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書中講述的習近平總書記的每一個青春奮鬥故事都很實在,都是普通人經過努力能夠做到的,但是這麼多故事背後的閃光點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就誕生了“偉大”。正是因為這種普通群眾都能理解和認知的“偉大”,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人民群眾才發自內心地感到習近平總書記既可敬、又可親,既高大、又貼近,具有強烈的人格魅力。

理解這份“偉大”,還需要我們置身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環境去體悟。當我們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回望過去時,歷史已經定格,呈現出一種確定性;但是,在真實的歷史正在行進時,充滿了未知、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現在回頭看,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總書記當初在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很多時候看不到未來、也設計不了自己的未來。在那種情況下,總書記仍然堅守初心、堅持學習、堅持奮鬥、堅持工作,支撐這份寶貴的堅守與堅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為民的情懷、務實的作風、擔當的精神。現在,我們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正需要有這樣一股力量、這樣一份情懷、這樣一種作風、這樣一身擔當的領袖來掌舵領航。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不變的是榜樣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對青年一代成長成才的啟示,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恆價值。當代青年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始終堅守初心、堅定理想,始終與人民相結合、和群眾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練、多幾分淡定從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虛度青春,要在不懈奮鬥中創造未來,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青年習近平總是一直拼命幹,從來不“撒尖兒”,一步一步地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這“四關”。每過一關都是一份磨礪,都有一份收穫,不斷積蓄著人生昇華與超越的能量。這種苦難的磨礪,既是物質上、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心靈上的。總書記從不諳世事的“知青”到自稱“是個普通農民”“是黃土地的兒子”,體現的是思想深處對農村和農民感情的深刻變化,證明已經完全融入了人民群眾之中、深深紮根在中國的大地之中。“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穫。”不同年代,吃苦的含義是不一樣的。當代青年不會再有當初大規模上山下鄉的那種歷練,也很少會有吃不飽肚子的擔憂,但是同樣會碰到“苦”的環境、嘗到“苦”的滋味。作為生活在新時期的青年一代,沒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須像青年習近平那樣,敢於吃苦、樂於吃苦、善於吃苦、不忘吃苦,在奮鬥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無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總書記學習,就是要養成愛讀書、善讀書的生活方式。酷愛讀書,是《歲月》中幾乎每一位受訪者都談到的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印象。青年習近平到陝北插隊,只帶了兩個行李箱,裡面裝的全是書;“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而且一直堅持,廣泛涉獵了歷史、政治、哲學、文學、外交、傳統文化等領域的大量書籍,留下了“30裡借書、30裡討書”的生動故事,用梁家河老鄉的話說,“近平讀書有‘書癮’”,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在當時那麼差的學習條件下、不怕考試得零分的社會氛圍中,青年習近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這是難能可貴的。他不僅愛讀書,而且善讀書,“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從實踐中求真知,指出“我們讀了很多書,但書裡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眾結合,才能把水分蒸發掉,得到真正的知識”。在總書記青年時代,書很少,很多時候是有什麼書就讀什麼書;現在,書多了,想讀什麼書就有什麼書,但我們的讀書學習越來越速食式、碎片化、淺層次。針對這一問題,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強調,青年抓學習要“下一番心無旁騖、靜謐自怡的功夫”,“特別是要克服浮躁之氣,靜下來多讀經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專、愈博愈專”。這些要求很有現實針對性,廣大青年應當結合青年習近平讀書學習的事例,養成愛讀書、善讀書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中打牢自身成長的根基。

1

1

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是年輕幹部健康成長的看齊標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墩墩苗”來比喻年輕幹部的成長,深刻指出:“幹部多‘墩墩苗’沒有什麼壞處,把基礎搞扎實了,後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在七年知青歲月裡,青年習近平擔任過駐隊社教幹部、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在最基層、第一線為老百姓做一件件實事,贏得了群眾的口碑,成為“大家都擁護”的村支書。總書記用躬身實踐告訴新時期的年輕幹部“為什麼當幹部、怎麼當好幹部”,為大家樹起了看齊的標杆。

年輕幹部向總書記看齊,就是要一心為民。《歲月》一書給我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走上社會之初就與最底層的中國農民同甘苦共患難,由此培養了他一生都割捨不斷的深厚感情——從心底裡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裡”。對乞食老漢“解衣推食”、幫助老漢拉車、幫群眾找豬、為救治受傷村民而急壞了……這些都是青年習近平為民情懷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們講,總書記那時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麼能做好村裡的工作,怎麼能讓群眾的生活好起來”。從政是一條充滿不確定性的路,對待這種不確定性,總書記的選擇是:“幹得好,將來成就一番大事業,幹得不好,就在下面給老百姓做些實事,也沒什麼”,“因為不管從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層為群眾做實事的權利總是不會被剝奪的”。總書記用“在任何崗位上都能為群眾做實事”來看淡不確定性,與某些幹部用拉幫結派、投機鑽營來抵消不確定性,是兩種選擇、兩種境界,涇渭分明、高下立見,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中我們更深刻地讀懂了它的根基與源頭。新時期的年輕幹部必須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堅定不移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

年輕幹部向總書記看齊,就是要敢於擔當。“敢說、敢做、敢擔當”,這是梁家河的鄉親們對青年習近平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領導風格的一致評價。當年,總書記做事“有決心、有毅力,輕易不說出口,只要說出口的話,只要認定了的事,他就堅持到底”。打壩、辦沼氣、辦代銷店、辦鐵業社,等等,沒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廢的,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能想辦法克服。特別是在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搞副業是有風險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眾需要、對集體有利,總書記就會在嚴謹把握政策的基礎上,帶領大家堅決地幹。這就是一種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帶領全黨直面問題和弊端,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以釘釘子精神逐步深化,實現了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明顯好轉。這背後所體現的頑強意志品質和強烈責任擔當,與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中的奮鬥是一脈相承的。當前,我們正處於全面決勝小康的關鍵時期,處於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更需要黨員幹部敢於擔當。年輕幹部必須牢記總書記提出的20字好幹部標準,真正把責任扛在肩上,敢於較真、敢於碰硬、敢於直面矛盾,爭當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勇士。

1

1

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在當代青年內心贏得了強大真摯的情感認同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之中,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這個關鍵歷史時期,我們越需要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堅定信念,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中運籌帷幄、勇於擔當、率先垂範,贏得了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愛戴,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正式明確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這是黨之幸、國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政治成果,我們必須備加珍惜、堅決捍衛。

對核心的絕對忠誠和堅定追隨,最根本的在於發自內心的崇敬與愛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靈上的情感認同。1949年5月7日,周恩來同志在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發出了“學習毛澤東”的號召,指出:“決不要把毛澤東看成一個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無法學習的領袖……我們的領袖是從人民當中生長出來的,是跟中國人民血肉相聯的,是跟中國的大地、中國的社會密切相關的。”現在,我們同樣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動地理解和認識我們的領袖,“不僅看到他們在臺上作大報告的樣子,也知道一點兒他們的酸甜苦辣和內心世界”。《歲月》一書正是為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提供了這樣一個難得的視窗。

習近平總書記是從人民當中生長出來的。在梁家河的七年時間裡,總書記窯洞裡的知青越來越少,但是來這里拉話、討論事情、聽說書的老鄉越來越多。這是一幅沒有刻意導演、但卻十分具有象徵意義的畫面,定格了總書記密切聯繫群眾、深深紮根群眾的生動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是跟中國人民血肉相聯的。青年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村民們送了一程又一程,難捨難分。40年後,總書記再次來到梁家河,對鄉親們講:“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簡簡單單的話語背後,飽含著與人民的深厚感情。

習近平總書記是跟中國的大地、中國的社會密切相關的。總書記曾經說過:“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在梁家河的7年歲月,總書記讀懂了“生活”這部大書,讀懂了“中國農村”這部大書,也讀懂了“實際”這部大書。這是總書記與黃土地的不解之緣,從中國的大地、中國的社會中汲取到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最近,我經常和各級團幹部和各領域團員青年聊起讀《歲月》一書的感受和體會。不少青年朋友講:“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党和國家幹了許多得民心、順民意的大事難事,我們感到總書記的形象在心目中越來越高大,由衷地信服和擁護總書記的核心地位;最近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又感到總書記和我們離得越來越近、貼得越來越緊,發自內心地愛戴這樣的人民領袖。”看完《歲月》一書,我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書中講述的習近平總書記的每一個青春奮鬥故事都很實在,都是普通人經過努力能夠做到的,但是這麼多故事背後的閃光點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就誕生了“偉大”。正是因為這種普通群眾都能理解和認知的“偉大”,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人民群眾才發自內心地感到習近平總書記既可敬、又可親,既高大、又貼近,具有強烈的人格魅力。

理解這份“偉大”,還需要我們置身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環境去體悟。當我們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回望過去時,歷史已經定格,呈現出一種確定性;但是,在真實的歷史正在行進時,充滿了未知、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現在回頭看,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總書記當初在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很多時候看不到未來、也設計不了自己的未來。在那種情況下,總書記仍然堅守初心、堅持學習、堅持奮鬥、堅持工作,支撐這份寶貴的堅守與堅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為民的情懷、務實的作風、擔當的精神。現在,我們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正需要有這樣一股力量、這樣一份情懷、這樣一種作風、這樣一身擔當的領袖來掌舵領航。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不變的是榜樣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對青年一代成長成才的啟示,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恆價值。當代青年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始終堅守初心、堅定理想,始終與人民相結合、和群眾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練、多幾分淡定從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虛度青春,要在不懈奮鬥中創造未來,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