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90後打工仔今成“包工頭”

“活著·影像志”致力於暗中關注那些城市邊緣人, 彰顯他們身上難以覺察的來自生命本身的僨張之力。 在這個“競次邏輯”主導的時代, 也許他們的生老病死無足輕重亦或轉瞬即逝。 但是, 總有一些亙古不變的東西:比如人性、比如尊嚴、比如溫暖、比如沉默、比如堅忍、比如滄桑……隱藏在眾生顰笑之間。

來瀋陽的務工者中, 建昌人佔有很大的比例。 王海棚來自建昌縣要路溝鄉, 是打工隊伍中的新生力量, 91年出生的他有著90後的活潑, 也有著80後的沉穩。

今年26歲的王海棚已打工12年, 14歲時他跟著親屬來到了瀋陽, 開始了在城市中打拼的第一步。 最開始, 他在建築工地當學徒, 由於年齡小、幹活不定性, 放線師傅常常找不到這個躲在角落裡睡懶覺的毛小子。 一個多月後,他丟掉了學徒的機會,這一打擊讓他有所醒悟。

無奈之下,他只能另尋打工機會,後來他在一家彩鋼廠找到了工作。在彩鋼廠裡,他成為一名電焊工,這一干就是十年,期間他學會了彩鋼的製作與安裝。

十幾年的時間裡,王海棚吃了不少苦,也變得成熟。兩年前,積累了彩鋼安裝經驗的他開始自立門戶,對外承攬彩鋼安裝,並開始承包土建施工,成為了一個地道的“包工頭”。

對於這樣的稱呼,他顯得有些不適應。“我現在還是小打小鬧,遇到的甲方人都很好,沒有拖欠工程款的,這是我最大的欣慰。”他說。

為了接送工友,王海棚去年考了駕駛證,還買了台麵包車,這樣來回去工地就方便了很多。由於王海棚為人實在,幹活不糊弄,今年他手裡的土建工程排起了號。工地裡,他與工友們一起幹活,同時監控工程品質。

對於未來,他準備繼續努力打拼幾年,在瀋陽安個家,讓孩子和城裡娃們一起走入校門。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主任記者孫海攝/文

一個多月後,他丟掉了學徒的機會,這一打擊讓他有所醒悟。

無奈之下,他只能另尋打工機會,後來他在一家彩鋼廠找到了工作。在彩鋼廠裡,他成為一名電焊工,這一干就是十年,期間他學會了彩鋼的製作與安裝。

十幾年的時間裡,王海棚吃了不少苦,也變得成熟。兩年前,積累了彩鋼安裝經驗的他開始自立門戶,對外承攬彩鋼安裝,並開始承包土建施工,成為了一個地道的“包工頭”。

對於這樣的稱呼,他顯得有些不適應。“我現在還是小打小鬧,遇到的甲方人都很好,沒有拖欠工程款的,這是我最大的欣慰。”他說。

為了接送工友,王海棚去年考了駕駛證,還買了台麵包車,這樣來回去工地就方便了很多。由於王海棚為人實在,幹活不糊弄,今年他手裡的土建工程排起了號。工地裡,他與工友們一起幹活,同時監控工程品質。

對於未來,他準備繼續努力打拼幾年,在瀋陽安個家,讓孩子和城裡娃們一起走入校門。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主任記者孫海攝/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