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類大腦是個全息攝影機,所謂天人合一就是進入全息覺知狀態

越來越多領域的研究者, 發現宇宙是一個全息攝影式的幻象。 在腦部研究的領域中, 史坦福大學的腦神經學家Karl Pribram(卡爾·普裡布拉姆)也非常相信現實的全息式本質。

Pribram(普裡布拉姆)研究腦部是如何儲存記憶, 因而被全息式結構模型所吸引。 近幾十年來, 許多研究顯示, 記憶的儲存不是單獨地限於特定的區域, 而是分散於整個腦部。

在一九二零年代的一連串歷史性的實驗中, 腦部科學家Karl Pribram(卡爾·普裡布拉姆)發現不管老鼠腦部的什麼部位被割除, 都不會影響它的記憶, 仍舊能表現手術前所學到的複雜技能。 唯一的問題是沒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論來解釋這種奇怪的「整體存在於每一部份」的記憶儲存本質。

然後在一九六零年代, Pribram(普裡布拉姆)接觸到全息攝影的觀念, 知道他發現了腦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的解釋。 Pribram(普裡布拉姆)相信記憶不是記錄在腦神經細胞中,

或一群細胞中, 而是以神經脈衝的圖案橫跨整個腦部, 就像雷射繞射的圖案遍佈整個全息攝影的底片上。 換句話說, Pribram(普裡布拉姆)相信, 頭腦本身就是一個全息攝影相片。

Pribram(普裡布拉姆)的理論也解釋了人類頭腦如何能在那麼小的空間中儲藏那麼多的記憶。

曾經有人估計人類頭腦在人的一生中能夠記憶約一百億位元(bits)的資料(大約是五套大英百科全書)。

相似的, 除了其他功能之外, 全息攝影也具有驚人的資料儲存容量——只要改變兩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 就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許多不同的影像。 有人示範過, 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塊底片上可以儲存一百億位元元(bits)的資料。

如果腦部是根據全息攝影的原理來操作, 我們就比較能瞭解我們那特殊的能力, 能迅速從我們那龐大的記憶倉庫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資料。 如果一個朋友要你告訴他, 當他說「斑馬」這個字時, 你會想到什麼。 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尋某種巨大的腦部字母檔案才能得到一個答案。

相反地, 一些聯想, 如「條紋」, 「馬」, 和「非洲野生動物」等會立刻跳入你的腦中。

的確, 人類思考過程的一項最驚人的特徵是, 每一件資料都似乎與其他所有資料相互連接——這也是全息攝影幻象的另一項基本特性。 因為全息攝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與其他部份交互關連著, 這也許是大自然交互關連系統的最終極例子。

在Pribram(普裡布拉姆)的全息式腦部模型的啟發下, 記憶的儲存不只是腦部科學唯一稍獲解答的謎。 另一項謎題是腦部如何翻譯它從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動(光波, 聲波, 等等), 使之成為我們知覺的具體世界。 記錄與解讀波動正是全息攝影最擅長的。

正如全息攝影像是某種鏡頭, 某種傳譯的工具, 能把顯然無意義的波動圖案轉變為連貫的影像,

Pribram(普裡布拉姆)相信腦部也有一個鏡頭, 使用全息式原理來資料式地把經由感官收到的波動轉變為我們內在知覺的世界。

有大量的證據顯示, 腦部是使用全息式原理來進行操作。 事實上, Pribram(普裡布拉姆)的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腦神經學家的支持。 阿根廷籍的義大利腦神經研究者 Hugo Zucarelli最近把全息式模型應用到聽覺的世界中。他迷惑於人腦在即使只有一隻耳朵有聽覺的情況下,也能夠不用轉頭就偵測出聲音的來源方向。

Zucarelli發現全息式原理可以解釋這種能力。Zucarelli也發展出全息式音響的科技,一種錄音的技術,能夠幾乎真實無誤地重新複製出聲音現象。

Pribram(普裡布拉姆)相信我們的腦部根據外在波動的輸入,以數學方式建立出「堅硬」的現實。這種想法也得到許多實驗上的支援。實驗發現,我們感官對於波動的敏感度要比我們先前所認為的遠為強烈。

例如,研究者發現我們的視覺對聲波也很敏感,我們的嗅覺是與我們現在稱為oamic的波動有關,而甚至我們體內的細胞也對很廣大範圍的波動敏感。如此的發現使我們推論,只有在全息式的知覺領域中,這種波動才能被整理歸類為正常的知覺。

但是當Pribram(普裡布拉姆)的全息式腦部模型與Bohm(博姆)的理論放在一起時,才顯現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為如果這個世界的堅固只是一種次要的現實,而真正「存在」的是一團全息攝影式的波動,而如果頭腦也具有全息式結構,只從這團波動中取出部份的波動,數學式地轉換成感官知覺,那麼客觀現實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客觀現實就停止了存在。

正如東方宗教的教義,物質世界是一種maya,一種幻象,雖然我們也許以為我們是實質的生物,活在一個實質的世界中,這也是一個幻象。我們其實是漂浮在一個充滿波動的大海中的「接收者」,我們從這個大海中抽取出來,並轉變成實質世界的波動,只是這個超級全息式幻象的許多波動之一。

這種對於現實的驚人新觀點,Bohm(博姆)與Pribram(普裡布拉姆)的合成理論,被稱為全息式模型理論(holographic paradigm),雖然許多科學家以懷疑的態度看待它,但這個理論風靡了其他人。一小群逐漸增加的研究者相信,這也許是科學到目前為止,關於現實最準確的模型。更有甚者,有些人相信它可以解釋許多科學以前未能解釋的神秘,甚至使超自然也成為自然的一部份。

許多研究者,包括Bohm(博姆)與Pribram(普裡布拉姆)注意到,許多超心理學的現象在全息式模型理論下變得較為容易瞭解。在這個宇宙中,個別的頭腦實際上是一個大全息結構的個別部份,而一切都是相互連結的,心電感應其實就是進入了全息式的層次。

如果一個分別的個體A的意念能夠傳送到個體B的腦中,如果這兩個分離的個體原來已經是連接的,這種現象就很容易瞭解。同樣的,以精神力量來移動遠處事物的能力(psyc-hokinesis)也變得比較不神秘,因為在一個具有無限連接的宇宙中,個體與被移動的物體已經是一體的。

Bohm(博姆)與Pribram(普裡布拉姆)也指出,許多宗教或神秘經驗,如與宇宙合一的超越體驗,或許也是因為進入了全息式領域之中。如他們所言,也許過去許多偉大的神秘體驗者所談論的一種宇宙一體的感覺,只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進入他們心靈中一切真正與宇宙合一的那部份。

阿根廷籍的義大利腦神經研究者 Hugo Zucarelli最近把全息式模型應用到聽覺的世界中。他迷惑於人腦在即使只有一隻耳朵有聽覺的情況下,也能夠不用轉頭就偵測出聲音的來源方向。

Zucarelli發現全息式原理可以解釋這種能力。Zucarelli也發展出全息式音響的科技,一種錄音的技術,能夠幾乎真實無誤地重新複製出聲音現象。

Pribram(普裡布拉姆)相信我們的腦部根據外在波動的輸入,以數學方式建立出「堅硬」的現實。這種想法也得到許多實驗上的支援。實驗發現,我們感官對於波動的敏感度要比我們先前所認為的遠為強烈。

例如,研究者發現我們的視覺對聲波也很敏感,我們的嗅覺是與我們現在稱為oamic的波動有關,而甚至我們體內的細胞也對很廣大範圍的波動敏感。如此的發現使我們推論,只有在全息式的知覺領域中,這種波動才能被整理歸類為正常的知覺。

但是當Pribram(普裡布拉姆)的全息式腦部模型與Bohm(博姆)的理論放在一起時,才顯現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為如果這個世界的堅固只是一種次要的現實,而真正「存在」的是一團全息攝影式的波動,而如果頭腦也具有全息式結構,只從這團波動中取出部份的波動,數學式地轉換成感官知覺,那麼客觀現實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客觀現實就停止了存在。

正如東方宗教的教義,物質世界是一種maya,一種幻象,雖然我們也許以為我們是實質的生物,活在一個實質的世界中,這也是一個幻象。我們其實是漂浮在一個充滿波動的大海中的「接收者」,我們從這個大海中抽取出來,並轉變成實質世界的波動,只是這個超級全息式幻象的許多波動之一。

這種對於現實的驚人新觀點,Bohm(博姆)與Pribram(普裡布拉姆)的合成理論,被稱為全息式模型理論(holographic paradigm),雖然許多科學家以懷疑的態度看待它,但這個理論風靡了其他人。一小群逐漸增加的研究者相信,這也許是科學到目前為止,關於現實最準確的模型。更有甚者,有些人相信它可以解釋許多科學以前未能解釋的神秘,甚至使超自然也成為自然的一部份。

許多研究者,包括Bohm(博姆)與Pribram(普裡布拉姆)注意到,許多超心理學的現象在全息式模型理論下變得較為容易瞭解。在這個宇宙中,個別的頭腦實際上是一個大全息結構的個別部份,而一切都是相互連結的,心電感應其實就是進入了全息式的層次。

如果一個分別的個體A的意念能夠傳送到個體B的腦中,如果這兩個分離的個體原來已經是連接的,這種現象就很容易瞭解。同樣的,以精神力量來移動遠處事物的能力(psyc-hokinesis)也變得比較不神秘,因為在一個具有無限連接的宇宙中,個體與被移動的物體已經是一體的。

Bohm(博姆)與Pribram(普裡布拉姆)也指出,許多宗教或神秘經驗,如與宇宙合一的超越體驗,或許也是因為進入了全息式領域之中。如他們所言,也許過去許多偉大的神秘體驗者所談論的一種宇宙一體的感覺,只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進入他們心靈中一切真正與宇宙合一的那部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