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銳參考|這名中國人20年裡只做了一件事,卻讓西方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他奔向星辰大海了嗎?

時間定格在9月15日晚23時23分:中國“天眼”之父、著名天文學家南仁東因病去世, 享年72歲。

遵照其遺願, 人們沒有為南仁東舉行追悼儀式。

他的離開, 就像他生前那般低調——在一個缺乏耐心和專注力的時代, 這名始終站在“天眼”背後的科學家, 傾注了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時光, 只為打造世界第一大、水準第一高的射電望遠鏡。

紀念者說, 他是攀登科研高峰的勇者, 更是英雄。

國際天文學界:“永遠緬懷他的智慧、天才和幽默”

整整一周的時間裡, 因為他的離去, 國際天文學界陷入了集體悲傷。

“這是科學界的一個巨大損失。 ”許多和南仁東有過交集的外國科學家們紛紛在網上表達對前者的哀思。

英國喬德雷爾·班克天文臺的臉書帳號發佈哀悼:“很難過地得知我們的中國同行, 南仁東教授去世的消息。 他是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的首席科學家, 也一直深受來自全世界同行們的敬重。 我們懷念他的勇往無前和對天文學的熱情。 ”

同一天, 荷蘭萊頓大學天文中心主任邁克爾·加雷特也在社交媒體上告知同行們這個噩耗:“今天上午得知了一個讓人悲痛的消息。 ”

作為對這位中國科學家最後的告別, 各國學者的留言令人動容: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專案, 用中國自己的射電望遠鏡傾聽宇宙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否孤獨?”這是南仁東生前常常談起的三個問題。

記得科幻小說《三體》嗎?

如果說《三體》的故事始于地球人葉文潔接收到來自宇宙深處的電波並作出回答。

那麼南仁東的故事可以說是“《三體》前傳”——他耗費24年、帶領團隊完成的“中國天眼”, 就是幫助人類從宇宙的白噪音中更靈敏地分辨出有意義的聲音。

南仁東把它比喻為, “從雷聲中聽見蟬鳴”。

一切要從1993年說起。

在日本東京一場聚集了全球頂尖無線電科學家的聯盟大會上, 有人提出, 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 人類應該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 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

自此, 南仁東的生命重心就再也沒有遠離這一主題——“建造中國自己的新一代射電望遠鏡”。

2016年9月,他終於將這個設想變成了現實。

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鋼索的牽拉下形成350米的瞬間抛物面,能夠在觀測時靈活變換角度,接收更廣闊、更微弱的信號。

“天眼”,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它的靈敏度比此前世上最先進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高出約10倍,比美國阿雷西博300米望遠鏡提高約2.25倍。

它一開機,就能收到1351光年外的電磁信號,未來可用於捕捉外星生命信號。

“南老師推動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說。

因為他,中國從此進入觀星時代

20多年隻做了這一件事,他的同事和學生們說,南仁東的執著和直率最讓人佩服。

為了尋找適合建造望遠鏡的地點,他徒步踏遍1000個窪地,走遍上百個窩氹,在西南的大山裡走了12年,才最終將台址確定在在雲貴高原喀斯特窪地。

貴州喀斯特窪地

接下來,為了爭取立項,南仁東又奔走開來:南北各大科技高校裡、國內外各種科技會議上,都有他的身影。

2007年7月,FAST專案立項,南仁東擔任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在FAST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南仁東都沒有缺席。他上鋼架擰過螺絲,拿扁鏟削過剛才,還在高空梁山上打過孔套絲。

“在這個項目裡,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學,有人不懂無線電,有人不懂金屬工藝,有人不懂畫圖……但偏偏南老師都懂。”他的同事這樣說道。

而南仁東自己卻這樣解釋:“我特別怕虧欠別人,國家投了那麼多錢,國際上又有人說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負點責任。”

南仁東在“天眼”工程現場

置身“天眼”現場,你能由衷感受到“宏大”兩個字的含義,更重要的是,它讓中國天文科學趕超了西方。

FAST落成那天,英國媒體寫道:中國的巨型射電望遠鏡,是其遠大科學雄心的象徵。

還有外媒預測:中國從此進入觀星時代,它(FAST)將持續領先世界20年。

英國媒體《每日郵報》截圖

更多人感動於他的專注,有國內媒體評價說,正是有南仁東這樣的科學家,有工地上那樣一群可愛的年輕人,中國人離“中國夢”才會越來越近!

還有三天,就是“天眼”落成啟動一周年紀念日(25日)。有網友摘錄了南仁東生前那段著名的話,作為最後的紀念:

“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絢麗,召喚我們踏過平庸,進入到無垠的廣袤——”

2016年9月,他終於將這個設想變成了現實。

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鋼索的牽拉下形成350米的瞬間抛物面,能夠在觀測時靈活變換角度,接收更廣闊、更微弱的信號。

“天眼”,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它的靈敏度比此前世上最先進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高出約10倍,比美國阿雷西博300米望遠鏡提高約2.25倍。

它一開機,就能收到1351光年外的電磁信號,未來可用於捕捉外星生命信號。

“南老師推動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說。

因為他,中國從此進入觀星時代

20多年隻做了這一件事,他的同事和學生們說,南仁東的執著和直率最讓人佩服。

為了尋找適合建造望遠鏡的地點,他徒步踏遍1000個窪地,走遍上百個窩氹,在西南的大山裡走了12年,才最終將台址確定在在雲貴高原喀斯特窪地。

貴州喀斯特窪地

接下來,為了爭取立項,南仁東又奔走開來:南北各大科技高校裡、國內外各種科技會議上,都有他的身影。

2007年7月,FAST專案立項,南仁東擔任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在FAST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南仁東都沒有缺席。他上鋼架擰過螺絲,拿扁鏟削過剛才,還在高空梁山上打過孔套絲。

“在這個項目裡,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學,有人不懂無線電,有人不懂金屬工藝,有人不懂畫圖……但偏偏南老師都懂。”他的同事這樣說道。

而南仁東自己卻這樣解釋:“我特別怕虧欠別人,國家投了那麼多錢,國際上又有人說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負點責任。”

南仁東在“天眼”工程現場

置身“天眼”現場,你能由衷感受到“宏大”兩個字的含義,更重要的是,它讓中國天文科學趕超了西方。

FAST落成那天,英國媒體寫道:中國的巨型射電望遠鏡,是其遠大科學雄心的象徵。

還有外媒預測:中國從此進入觀星時代,它(FAST)將持續領先世界20年。

英國媒體《每日郵報》截圖

更多人感動於他的專注,有國內媒體評價說,正是有南仁東這樣的科學家,有工地上那樣一群可愛的年輕人,中國人離“中國夢”才會越來越近!

還有三天,就是“天眼”落成啟動一周年紀念日(25日)。有網友摘錄了南仁東生前那段著名的話,作為最後的紀念:

“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絢麗,召喚我們踏過平庸,進入到無垠的廣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