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紀委專題推薦“中國傳統中的家規”,福安這個家族上榜!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和用戶端上有一個專題, 叫“中國傳統中的家規”, 帶大家走近那些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傳統家規。 截止目前, 這個專題介紹的家族中, 福建有10個上榜!

是哪10個家族, 被中紀委點贊了?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一代忠貞垂史傳

福州林則徐

林則徐紀念館, 位於毗鄰三坊七巷的澳門路

林則徐(1785-1850), 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是清代傑出政治家、思想家, 民族英雄。 他本著“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人生態度, 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主持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並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 表現了堅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林則徐一生以愛國主義對待國家, 以重民思想對待人民, 以改革精神對待社會, 以廉潔自律對待自己, 為後人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林則徐的傳世家訓, 叫做十無益格言。 當時林則徐面對社會世風日下, 道德淪喪, 他綜合社會上流傳的格言, 寫下這篇傳家之訓。 這篇家訓不僅是林則徐個人的修身標準, 更是教導子孫後代為人處世的經典範本。

林則徐傳世家訓:十無益格言

存心不善, 風水無益;不孝父母, 奉神無益;兄弟不和, 交友無益;行止不端, 讀書無益;心高氣傲, 博學無益;作事乖張, 聰明無益;不惜元氣, 服藥無益;時運不通, 妄求無益;妄取人財, 佈施無益;淫惡肆欲, 陰騭無益。

人生在勤 勤則不匱

廈門蘇頌

蘇頌(1020-1101年), 字子容, 泉州同安(今屬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人。

慶曆二年(1042年)中進士, 一生從政五十六年, 歷經五朝, 歷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 官至宰相, 身後追諡“正簡”。

蘇頌公園·塑像

蘇頌好學, 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 蘇頌主要貢獻在於科學技術方面, 尤其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

他領導製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台”, 被譽為“鐘錶的鼻祖”, 開啟近代鐘錶擒縱器的先河。 李約瑟稱蘇頌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蘇頌的代表著作有《本草圖經》、《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

蘇頌故居

蘇頌的才學和官德都得益於家庭的教育和培養,因此蘇頌本人十分注重治家,他持家以孝、治事以公,奉行耕讀為本、詩禮傳家。為了教育子孫,撰寫家訓詩《感事述懷五言百韻以代家訓》,告誡子孫“操守不堅純,久必成緇磷”。後來,他的長孫蘇象先又根據祖父蘇頌的生平事蹟及平日教誨之言編撰成一部專門的家訓著作《魏公譚訓》。

蘇氏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孝悌先】

母夫人年愈八十,旨甘皆親調。每旦期節序,召州之官吏士子母若祖母,與太夫人年相若者,具酒饌,與太夫人宴游終日,以娛親心。太夫人有疾,衣不解帶,藥必親嘗。

【重科教】

祖父仰瞻星宿躔度,常於小子首背上提之,使知星命。謂子孫曰:“懸象昭然如此,汝不虔奉,乃欲求之杳冥乎?”

【儉持家】

祖父平生節儉,尤愛惜楮墨,未嘗妄費寸紙。每剪碎紙為簽頭,稍大者抄故事,令子孫輩寫錄。

【修德勿怠】

雞鳴為善,舜堯之徒。善之不足,德乃有餘。根深則茂,途遠而趨。汝之克念,其庶幾乎!

【睦鄉鄰】

鄉里必和,睦人必善。非善不交,非義不取,不近聲色,不溺貨利,尊老敬賢,救死扶貧。訐詐勿為,盜偷必忌。不善者勸,不改者斥。

書法名世 箴銘誡子

仙游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宋興化軍仙遊縣(今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人,北宋名臣、著名書法家。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逝世,贈吏部侍郎,後加贈少師。南宋乾道年間,追諡忠惠,故稱“蔡忠惠”。

蔡襄紀念園,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錦嶺山。

蔡襄晚年結合自己的修身心得和為官思想著有家訓《論忠孝》,表達了他對“忠”與“孝”的認識。在家訓中,蔡襄認為,忠孝乃人之天性,內在於人本身之中,“猶耳目心腹,有身則有之,非外物也”。

蔡氏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忠孝須誠】

邇代以旌賞勸其孝,爵祿勸其忠,則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義矣。猶無耳目心腹,豈為人焉!乃亦若鷺白鳥玄,蓋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長也?惟忠與孝待勸而行,詎至孝至忠乎?

【婚嫁宜儉】

觀今之俗,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隨其貧富,未有婚姻之家不為怨怒。原其由,蓋婚禮之夕,廣糜費;已而校奩橐,朝索其一,暮索其二。夫虐其妻,求之不已;若不滿意,至有割男女之愛,輒相棄背。習俗日久,不以為怪。此生民之大弊,人行最惡者也。

【仁義處世】

今欲為福,孰若減刻剝之心,以寬貧民,去欺謾之行,以畏神理?為子孫之計,則亦久遠;居鄉黨之間,則為良善,其義至明,不可不志。

【勤學不懈】

晝有白日而不惜兮,安爾而醉。夜有明燈而不擿兮,安爾而寐。為心果無求於善學兮,曷若安爾之無累。

【修德勿怠】

廉以傳家 世德作求

福安廉村

廉村位於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原名石磯津。唐神龍二年(西元706年),薛令之“文破八閩之荒”,考中進士,官至左補闕兼太子侍講。唐肅宗即位後,感念恩師薛令之廉潔剛直的高風亮節,賜其鄉里名為“廉村”, 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莊。

廉村三月油菜花開

後唐年間,有陳姓人與薛姓人聯姻後遷入廉村。後來,薛令之後人遷出了廉村,一部分遷往鄰近的高岑村,一部分遷往外地。之後每年,薛氏的後裔都會來到高岑村的薛氏宗祠尋根問祖。廉村的陳氏後人也深受薛令之的影響。

廉村文風朴茂,唐宋以來,廉村出了33名進士。特別是從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至南宋寶佑六年(1258年) 的150年間,廉村共出進士17位,甚至湧現出“一門五進士,父子兄弟俱登高第”的盛況,一時傳為佳話。

廉村陳氏族譜家規

廉村祖訓族規

孝親敬長之訓,待人接物之訓,尊師取友之訓,敬宗睦族之訓,敦勉勤儉之訓,崇尚節義之訓,誡革鴉片之訓,早晚國課之訓,疏離異端之訓,嚴禁財博之訓。

興養立教 善行可風

連城培田吳氏

培田古村坐落于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全村皆為吳姓,建村已有800多年歷史,至今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群,有“福建民居第一村”等美譽。

培田古村“最美街角”

培田過去是福建清流、寧化等縣通往汀州府的通衢,文人、官宦、商賈雲集于此,一度繁華似錦。在家訓族規的滋養下,吳氏家族士農工商並舉,艱苦創業,積累財富。

樂善好施牌坊

培田歷史上有過十八個書院、私塾和學堂,最為著名的是南山書院。清朝翰林院大學士紀曉嵐參觀培田書院群落後,大為驚歎,揮毫題下“渤水蜚英”的傳世名匾。

培田吳氏家訓族規包括《家訓十六則》《家法十條》《族規十條》《公益社章程》等,涵蓋敬宗睦族、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勤儉立業、修身齊家等內容。

吳氏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敬祖宗】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矧乃祖宗,人所托始。沂流窮源,雖遠尤邇。春露秋霜,庶其毖祀。

【勉讀書】

士為民首,讀書最高。希賢希聖,作國俊髦。揚名顯親,恩寵恩褒。各宜努力,毋憚勤勞。

【勤生業】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農工商賈,勉勵乃事。酒食遊戲,終亦自累。

【崇節儉】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慎乃儉德,家國理一。一念驕奢,遂生淫佚。轉眼空虛,言之可栗。

家訓如種子,隨客家人行走天下生根發芽

龍岩客家人

永定客家人遠渡重洋,僑居海外歷史久遠。明成化十四年(1478)建縣前,就有溪南裡蘆竹(今仙師鄉蘆下壩)盧姓人出國謀生。清雍正、乾隆年間,永定出國謀生人數逐漸增多。

1840年鴉片戰爭後,山多田少的永定人民,因生活貧困,出國謀生人數猛增,形成第一次出國高潮;清咸豐、同治年間,因經濟蕭條、連年災荒,西方殖民主義者在東南亞各殖民地加緊掠奪,需要大量廉價勞工,永定客家人大批湧向馬來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區,形成第二次出國高潮;民國時期,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大量永定人為了生存,逃往東南亞各地,形成第三次出國高潮。

客家家訓館

客家人尊祖敬宗,就算遷徙到別處開基,也要帶上家譜家訓,不斷延續完善,並在當地建立祠堂,讓子子孫孫念祖追宗,不忘根本。

龍岩客家人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王姓家訓】

先國家,敦孝友,重喪祭,肅閨門,守耕讀,務勤儉,戒鬥訟。

【江氏祖訓】

守信維何,忠實不欺,千金一諾,抵死不移。言忠和篤,誦法自圭。毋曰小信,大人弗為,講信修睦,大同之基。即如裡党,尤切提撕。

【林氏家訓】

端正勤儉,是居身良法;仁恕正直,是居家良法;恭寬容忍,是居鄉良法;廉潔奉公,是居官良法。

【蘇姓家規 】

凡為子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內外有別,老小有序。禮義廉恥,為人豪傑。士農工商,各守一業。

【魏氏祖訓 】

赫赫吾祖,訓誡有方,諸裔子孫,細聽端詳。克勤克儉,學工農商。孝親睦族,處家表坊。禮義廉恥,仕國忠良。人才輩出,國史流芳。

【沈氏家訓】

人非蚓,飲黃泉,謀衣食,也需錢,取有道,不傷廉;有執業,得自全,勤和儉,抵萬千;非我有,勿垂涎,義與利,須衡權。

落落三百余文 千古“治家之經”

武夷山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人,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後長期生活在福建省崇安縣五夫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五夫村),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理學集大成者,被尊稱為朱子,因諡文,又世稱朱文公。

紫陽樓,又名紫陽書堂,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直到晚年遷居建陽,在此樓堂住了近50年。

《朱子家訓》是朱熹晚年留給後世子孫的一篇著名家訓。全文短短三百餘字,講述了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精闢闡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家訓以簡樸的語言,勾勒出富含哲學思辨的道德倫理思想,是朱熹關於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通篇家訓文句工整對仗,言辭清晰流暢,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

朱熹雕像

朱熹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修身】

慎勿談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

【齊家】

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

【守正】

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崇文】

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斯文不可不敬。

【尚德】

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

【擇友】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從善,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此須痛加檢點而矯革之,不可荏苒漸習,自趨小人之域。

程門立雪千古美談 廉儉耕讀砥礪後世

三明楊時

楊時(1053-1135),字中立,號龜山,南劍將樂(今屬福建省三明市)人,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中進士第,歷任汀州司戶參軍,瀏陽、余杭、蕭山知縣,國子監祭酒,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等職。

將樂南口鄉蛟湖村楊氏宗祠

楊時求知若渴、尊師重道。元豐四年(1081年),楊時前往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勤學好問,學習成績優異,與游酢、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大弟子”。學成辭歸之日,程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程顥去世後,又師從程頤,雖年過不惑仍誠懇求教,非常尊敬老師,留下了“程門立雪”的千古佳話。

楊氏族譜

宋政和五年(1115年),楊時親自編修將樂楊氏第一部《弘農楊氏族譜》,制定楊時家訓十條。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此後各朝代楊時後裔謹遵祖訓、恪守家規,以傳承祖德為核心的家風也愈見濃厚,家風文化的內涵大大豐富。

楊氏家規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勤耕讀】

此日不再得,頹波注扶桑。躚躚黃小群,毛髮忽已蒼。願言媚學子,共惜此日光。術業貴及時,勉之在青陽。行已慎所之,戒哉畏迷方。

【務勤儉】

富貴如浮雲,苟得非所臧。貧賤豈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艱食,一瓢甘糟糠。所逢義適然,未殊行與藏。

【禁非為】

守法奉公,全軀保身之要道。滅理犯義,虧體辱親之汙行。工、農、商、學、兵,各有本業,為官為民,社會之分工。偷搶嫖娼,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

家傳一首冰壺賦 庭茁千尋玉樹枝

安溪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清朝名臣、著名理學家。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編修、內閣學士、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為官近五十年。康熙評價他“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

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

李光地深知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家族教育密不可分,晚年更親自擬定家訓族規,包括《家訓·諭兒》、《誡家後文》、《本族公約》等。

李光地故居內“夙志澄清”匾額

除了家訓族規外,李光地還訂立村規民約,包括《同裡公約》《丁酉還朝臨行公約》等,明確指出盜竊、姦淫、賭博、盜耕牛私宰和放火焚山,都是嚴重影響生產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誡鄉人不能觸犯,違者將送到官府按律嚴辦。李光地以“公約”的形式遏制不良社會風氣,不僅對族人是一種約束,對當地安定的社會秩序也是一種促進。

李光地家訓族規摘選

【勤讀多記】

凡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蓋手動則心必隨之。雖覽誦二十遍,不如鈔撮一次之功多也。

【感念祖德】

昔吾祖念次府君,起家艱難。遂輟學營生以養親,溪谷林麓之間,顛沛萬狀。至狀歲漸贏。然自五十以前,率百里徒步不肩輿。嘗曰:非力不能乘,念親苦也。傷以貧失學,課子孫為學敦甚。期望之殷,每形憂歎。

【謙恭守業】

譬諸花木,不沖寒犯,則其根可護;譬諸爐炎,不當風揚之,則火可縮。收斂約束,和順謙卑,此所以護其根而縮其焰。況乎唯桑與梓,古人必恭,巷路鄉鄰,孰非親串?侮老犯上,謂之鴟鴞;貪利奪食,謂之虎狼。

【警誡妄為】

吾等老成尚在,決不爾容,況乎不類子弟,每借吾形似以犯法理,爾不為吾顧名節,吾豈為爾愛性命?國憲有嚴,亦必不爾寬也。

【淳化鄉風】

賭博廢業啟爭,乃盜賊之源,鄉里此風尤盛。以後須嚴察嚴拿,送官按律究治。

叔侄名臣 謙謹為官

漳浦蔡世遠 蔡新

蔡世遠(1682-1733年),字聞之,號梁村,因世居福建漳浦梁山,學者稱“梁山先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乾隆帝師。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少詹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等職。為人耿介敦厚,“嚴義利,守志節”。服丁憂期滿,部胥以“超假”敲詐,他拒絕行賄,不惜翰林院一職,拂袖歸田。漳、泉兩地饑荒,他募集善款買米救濟災民,還懇請浙江巡撫放寬口禁,便於糧食運至兩地,緩解災情。他回鄉後設族規,置大小宗祭田,資助孤寡老疾,鄉人受化,二十餘年無賭徒。其一生所得俸祿,多半資助貧苦之人,病逝時僅“竹匣有舊衣”。

俯瞰漳浦縣下布村

蔡新(1707-1799年),蔡世遠之侄,字次明,號葛山,別號緝齋,乾隆元年(1736年)中進士,嘉慶帝師。歷任工、禮、吏、刑、兵等五部尚書,拜文華殿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四庫全書》館總裁、太子太傅。雖官居高位,然篤操持,不矜張。他在職時,返鄉從不擺“衣錦還鄉”架勢,僅乘坐一頂小轎子。家鄉下布村與鄰村溪南發生糾紛,族人希望他借助官府力量為本村撐腰,他卻告誡說:“有萬世溪南,無百年宰相。”他鄭重宣告:“身居宰相,家屬縣令”,堂侄兒越軌犯科,他要求縣吏依律懲辦。

蔡新故居內景

蔡世遠一生“嚴義利,守志節”。他寫下《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教育子孫要“今日強毅立志,終身守此不移”等;寫下《跋祖祠規條》,教育家人要“勿貪其非有”等。蔡世遠家訓,對其後人影響深遠,侄子蔡新更是深受薰陶。

蔡新繼承蔡世遠家訓,在“守志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要修身養性。他以孟子不動心為旨歸,居高位而德望見於朋僚,賢聲相孚於裡族。他信守“篤操持,不矜張”,其日常教育族人的“有萬世溪南,無百年宰相”“身居宰相,家屬縣令”等點滴教誨,被後人整理彙編成《蔡新家訓》。

蔡氏故居

蔡氏家訓摘選

【嚴辨義利】

願諸子弟篤倫理之際,嚴義利之辨。現在居家處世何若,將來居官理民何若,醇此孝恭之念,守其廉潔之操。

【父慈子孝】

願諸為父兄者,各宏裕其量、洗濯其心,去其斤斤沾沾卑卑之念,常存此藹然惻然惇然之心。

【勤儉持家】

人有常業,必興其家。忠厚居心,天必福之。勿以氣淩人,勿貪其非有;勿為賭蕩不法之事,勿為游手無常之人。

【謙謹為官】

“有萬世溪南,無百年宰相。”“身居宰相,家屬縣令。”

蘇頌的才學和官德都得益於家庭的教育和培養,因此蘇頌本人十分注重治家,他持家以孝、治事以公,奉行耕讀為本、詩禮傳家。為了教育子孫,撰寫家訓詩《感事述懷五言百韻以代家訓》,告誡子孫“操守不堅純,久必成緇磷”。後來,他的長孫蘇象先又根據祖父蘇頌的生平事蹟及平日教誨之言編撰成一部專門的家訓著作《魏公譚訓》。

蘇氏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孝悌先】

母夫人年愈八十,旨甘皆親調。每旦期節序,召州之官吏士子母若祖母,與太夫人年相若者,具酒饌,與太夫人宴游終日,以娛親心。太夫人有疾,衣不解帶,藥必親嘗。

【重科教】

祖父仰瞻星宿躔度,常於小子首背上提之,使知星命。謂子孫曰:“懸象昭然如此,汝不虔奉,乃欲求之杳冥乎?”

【儉持家】

祖父平生節儉,尤愛惜楮墨,未嘗妄費寸紙。每剪碎紙為簽頭,稍大者抄故事,令子孫輩寫錄。

【修德勿怠】

雞鳴為善,舜堯之徒。善之不足,德乃有餘。根深則茂,途遠而趨。汝之克念,其庶幾乎!

【睦鄉鄰】

鄉里必和,睦人必善。非善不交,非義不取,不近聲色,不溺貨利,尊老敬賢,救死扶貧。訐詐勿為,盜偷必忌。不善者勸,不改者斥。

書法名世 箴銘誡子

仙游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宋興化軍仙遊縣(今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人,北宋名臣、著名書法家。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逝世,贈吏部侍郎,後加贈少師。南宋乾道年間,追諡忠惠,故稱“蔡忠惠”。

蔡襄紀念園,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錦嶺山。

蔡襄晚年結合自己的修身心得和為官思想著有家訓《論忠孝》,表達了他對“忠”與“孝”的認識。在家訓中,蔡襄認為,忠孝乃人之天性,內在於人本身之中,“猶耳目心腹,有身則有之,非外物也”。

蔡氏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忠孝須誠】

邇代以旌賞勸其孝,爵祿勸其忠,則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義矣。猶無耳目心腹,豈為人焉!乃亦若鷺白鳥玄,蓋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長也?惟忠與孝待勸而行,詎至孝至忠乎?

【婚嫁宜儉】

觀今之俗,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隨其貧富,未有婚姻之家不為怨怒。原其由,蓋婚禮之夕,廣糜費;已而校奩橐,朝索其一,暮索其二。夫虐其妻,求之不已;若不滿意,至有割男女之愛,輒相棄背。習俗日久,不以為怪。此生民之大弊,人行最惡者也。

【仁義處世】

今欲為福,孰若減刻剝之心,以寬貧民,去欺謾之行,以畏神理?為子孫之計,則亦久遠;居鄉黨之間,則為良善,其義至明,不可不志。

【勤學不懈】

晝有白日而不惜兮,安爾而醉。夜有明燈而不擿兮,安爾而寐。為心果無求於善學兮,曷若安爾之無累。

【修德勿怠】

廉以傳家 世德作求

福安廉村

廉村位於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原名石磯津。唐神龍二年(西元706年),薛令之“文破八閩之荒”,考中進士,官至左補闕兼太子侍講。唐肅宗即位後,感念恩師薛令之廉潔剛直的高風亮節,賜其鄉里名為“廉村”, 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莊。

廉村三月油菜花開

後唐年間,有陳姓人與薛姓人聯姻後遷入廉村。後來,薛令之後人遷出了廉村,一部分遷往鄰近的高岑村,一部分遷往外地。之後每年,薛氏的後裔都會來到高岑村的薛氏宗祠尋根問祖。廉村的陳氏後人也深受薛令之的影響。

廉村文風朴茂,唐宋以來,廉村出了33名進士。特別是從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至南宋寶佑六年(1258年) 的150年間,廉村共出進士17位,甚至湧現出“一門五進士,父子兄弟俱登高第”的盛況,一時傳為佳話。

廉村陳氏族譜家規

廉村祖訓族規

孝親敬長之訓,待人接物之訓,尊師取友之訓,敬宗睦族之訓,敦勉勤儉之訓,崇尚節義之訓,誡革鴉片之訓,早晚國課之訓,疏離異端之訓,嚴禁財博之訓。

興養立教 善行可風

連城培田吳氏

培田古村坐落于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全村皆為吳姓,建村已有800多年歷史,至今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群,有“福建民居第一村”等美譽。

培田古村“最美街角”

培田過去是福建清流、寧化等縣通往汀州府的通衢,文人、官宦、商賈雲集于此,一度繁華似錦。在家訓族規的滋養下,吳氏家族士農工商並舉,艱苦創業,積累財富。

樂善好施牌坊

培田歷史上有過十八個書院、私塾和學堂,最為著名的是南山書院。清朝翰林院大學士紀曉嵐參觀培田書院群落後,大為驚歎,揮毫題下“渤水蜚英”的傳世名匾。

培田吳氏家訓族規包括《家訓十六則》《家法十條》《族規十條》《公益社章程》等,涵蓋敬宗睦族、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勤儉立業、修身齊家等內容。

吳氏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敬祖宗】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矧乃祖宗,人所托始。沂流窮源,雖遠尤邇。春露秋霜,庶其毖祀。

【勉讀書】

士為民首,讀書最高。希賢希聖,作國俊髦。揚名顯親,恩寵恩褒。各宜努力,毋憚勤勞。

【勤生業】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農工商賈,勉勵乃事。酒食遊戲,終亦自累。

【崇節儉】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慎乃儉德,家國理一。一念驕奢,遂生淫佚。轉眼空虛,言之可栗。

家訓如種子,隨客家人行走天下生根發芽

龍岩客家人

永定客家人遠渡重洋,僑居海外歷史久遠。明成化十四年(1478)建縣前,就有溪南裡蘆竹(今仙師鄉蘆下壩)盧姓人出國謀生。清雍正、乾隆年間,永定出國謀生人數逐漸增多。

1840年鴉片戰爭後,山多田少的永定人民,因生活貧困,出國謀生人數猛增,形成第一次出國高潮;清咸豐、同治年間,因經濟蕭條、連年災荒,西方殖民主義者在東南亞各殖民地加緊掠奪,需要大量廉價勞工,永定客家人大批湧向馬來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區,形成第二次出國高潮;民國時期,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大量永定人為了生存,逃往東南亞各地,形成第三次出國高潮。

客家家訓館

客家人尊祖敬宗,就算遷徙到別處開基,也要帶上家譜家訓,不斷延續完善,並在當地建立祠堂,讓子子孫孫念祖追宗,不忘根本。

龍岩客家人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王姓家訓】

先國家,敦孝友,重喪祭,肅閨門,守耕讀,務勤儉,戒鬥訟。

【江氏祖訓】

守信維何,忠實不欺,千金一諾,抵死不移。言忠和篤,誦法自圭。毋曰小信,大人弗為,講信修睦,大同之基。即如裡党,尤切提撕。

【林氏家訓】

端正勤儉,是居身良法;仁恕正直,是居家良法;恭寬容忍,是居鄉良法;廉潔奉公,是居官良法。

【蘇姓家規 】

凡為子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內外有別,老小有序。禮義廉恥,為人豪傑。士農工商,各守一業。

【魏氏祖訓 】

赫赫吾祖,訓誡有方,諸裔子孫,細聽端詳。克勤克儉,學工農商。孝親睦族,處家表坊。禮義廉恥,仕國忠良。人才輩出,國史流芳。

【沈氏家訓】

人非蚓,飲黃泉,謀衣食,也需錢,取有道,不傷廉;有執業,得自全,勤和儉,抵萬千;非我有,勿垂涎,義與利,須衡權。

落落三百余文 千古“治家之經”

武夷山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人,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後長期生活在福建省崇安縣五夫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五夫村),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理學集大成者,被尊稱為朱子,因諡文,又世稱朱文公。

紫陽樓,又名紫陽書堂,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直到晚年遷居建陽,在此樓堂住了近50年。

《朱子家訓》是朱熹晚年留給後世子孫的一篇著名家訓。全文短短三百餘字,講述了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精闢闡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家訓以簡樸的語言,勾勒出富含哲學思辨的道德倫理思想,是朱熹關於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通篇家訓文句工整對仗,言辭清晰流暢,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

朱熹雕像

朱熹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修身】

慎勿談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

【齊家】

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

【守正】

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崇文】

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斯文不可不敬。

【尚德】

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

【擇友】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從善,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此須痛加檢點而矯革之,不可荏苒漸習,自趨小人之域。

程門立雪千古美談 廉儉耕讀砥礪後世

三明楊時

楊時(1053-1135),字中立,號龜山,南劍將樂(今屬福建省三明市)人,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中進士第,歷任汀州司戶參軍,瀏陽、余杭、蕭山知縣,國子監祭酒,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等職。

將樂南口鄉蛟湖村楊氏宗祠

楊時求知若渴、尊師重道。元豐四年(1081年),楊時前往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勤學好問,學習成績優異,與游酢、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大弟子”。學成辭歸之日,程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程顥去世後,又師從程頤,雖年過不惑仍誠懇求教,非常尊敬老師,留下了“程門立雪”的千古佳話。

楊氏族譜

宋政和五年(1115年),楊時親自編修將樂楊氏第一部《弘農楊氏族譜》,制定楊時家訓十條。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此後各朝代楊時後裔謹遵祖訓、恪守家規,以傳承祖德為核心的家風也愈見濃厚,家風文化的內涵大大豐富。

楊氏家規家訓摘選

(向下滑動查看全文)

【勤耕讀】

此日不再得,頹波注扶桑。躚躚黃小群,毛髮忽已蒼。願言媚學子,共惜此日光。術業貴及時,勉之在青陽。行已慎所之,戒哉畏迷方。

【務勤儉】

富貴如浮雲,苟得非所臧。貧賤豈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艱食,一瓢甘糟糠。所逢義適然,未殊行與藏。

【禁非為】

守法奉公,全軀保身之要道。滅理犯義,虧體辱親之汙行。工、農、商、學、兵,各有本業,為官為民,社會之分工。偷搶嫖娼,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

家傳一首冰壺賦 庭茁千尋玉樹枝

安溪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清朝名臣、著名理學家。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編修、內閣學士、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為官近五十年。康熙評價他“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

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

李光地深知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家族教育密不可分,晚年更親自擬定家訓族規,包括《家訓·諭兒》、《誡家後文》、《本族公約》等。

李光地故居內“夙志澄清”匾額

除了家訓族規外,李光地還訂立村規民約,包括《同裡公約》《丁酉還朝臨行公約》等,明確指出盜竊、姦淫、賭博、盜耕牛私宰和放火焚山,都是嚴重影響生產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誡鄉人不能觸犯,違者將送到官府按律嚴辦。李光地以“公約”的形式遏制不良社會風氣,不僅對族人是一種約束,對當地安定的社會秩序也是一種促進。

李光地家訓族規摘選

【勤讀多記】

凡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蓋手動則心必隨之。雖覽誦二十遍,不如鈔撮一次之功多也。

【感念祖德】

昔吾祖念次府君,起家艱難。遂輟學營生以養親,溪谷林麓之間,顛沛萬狀。至狀歲漸贏。然自五十以前,率百里徒步不肩輿。嘗曰:非力不能乘,念親苦也。傷以貧失學,課子孫為學敦甚。期望之殷,每形憂歎。

【謙恭守業】

譬諸花木,不沖寒犯,則其根可護;譬諸爐炎,不當風揚之,則火可縮。收斂約束,和順謙卑,此所以護其根而縮其焰。況乎唯桑與梓,古人必恭,巷路鄉鄰,孰非親串?侮老犯上,謂之鴟鴞;貪利奪食,謂之虎狼。

【警誡妄為】

吾等老成尚在,決不爾容,況乎不類子弟,每借吾形似以犯法理,爾不為吾顧名節,吾豈為爾愛性命?國憲有嚴,亦必不爾寬也。

【淳化鄉風】

賭博廢業啟爭,乃盜賊之源,鄉里此風尤盛。以後須嚴察嚴拿,送官按律究治。

叔侄名臣 謙謹為官

漳浦蔡世遠 蔡新

蔡世遠(1682-1733年),字聞之,號梁村,因世居福建漳浦梁山,學者稱“梁山先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乾隆帝師。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少詹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等職。為人耿介敦厚,“嚴義利,守志節”。服丁憂期滿,部胥以“超假”敲詐,他拒絕行賄,不惜翰林院一職,拂袖歸田。漳、泉兩地饑荒,他募集善款買米救濟災民,還懇請浙江巡撫放寬口禁,便於糧食運至兩地,緩解災情。他回鄉後設族規,置大小宗祭田,資助孤寡老疾,鄉人受化,二十餘年無賭徒。其一生所得俸祿,多半資助貧苦之人,病逝時僅“竹匣有舊衣”。

俯瞰漳浦縣下布村

蔡新(1707-1799年),蔡世遠之侄,字次明,號葛山,別號緝齋,乾隆元年(1736年)中進士,嘉慶帝師。歷任工、禮、吏、刑、兵等五部尚書,拜文華殿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四庫全書》館總裁、太子太傅。雖官居高位,然篤操持,不矜張。他在職時,返鄉從不擺“衣錦還鄉”架勢,僅乘坐一頂小轎子。家鄉下布村與鄰村溪南發生糾紛,族人希望他借助官府力量為本村撐腰,他卻告誡說:“有萬世溪南,無百年宰相。”他鄭重宣告:“身居宰相,家屬縣令”,堂侄兒越軌犯科,他要求縣吏依律懲辦。

蔡新故居內景

蔡世遠一生“嚴義利,守志節”。他寫下《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教育子孫要“今日強毅立志,終身守此不移”等;寫下《跋祖祠規條》,教育家人要“勿貪其非有”等。蔡世遠家訓,對其後人影響深遠,侄子蔡新更是深受薰陶。

蔡新繼承蔡世遠家訓,在“守志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要修身養性。他以孟子不動心為旨歸,居高位而德望見於朋僚,賢聲相孚於裡族。他信守“篤操持,不矜張”,其日常教育族人的“有萬世溪南,無百年宰相”“身居宰相,家屬縣令”等點滴教誨,被後人整理彙編成《蔡新家訓》。

蔡氏故居

蔡氏家訓摘選

【嚴辨義利】

願諸子弟篤倫理之際,嚴義利之辨。現在居家處世何若,將來居官理民何若,醇此孝恭之念,守其廉潔之操。

【父慈子孝】

願諸為父兄者,各宏裕其量、洗濯其心,去其斤斤沾沾卑卑之念,常存此藹然惻然惇然之心。

【勤儉持家】

人有常業,必興其家。忠厚居心,天必福之。勿以氣淩人,勿貪其非有;勿為賭蕩不法之事,勿為游手無常之人。

【謙謹為官】

“有萬世溪南,無百年宰相。”“身居宰相,家屬縣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