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去詩意楠溪江,追尋夢中的桃花源~

從溫州市里駕車一個多小時, 就來到了楠溪江風景區。 楠溪江是世界地質公園, 占地面積廣闊, 分七大景區八百多個景點, 如果要仔細地全部遊覽, 估計一個月的時間都不夠, 而我只有一天的時間, 只好忍痛捨棄大部分, 挑了個中有代表性的景點遊玩。

桃花源記·山水

楠溪江素來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的獨有特色而聞名遐邇, 第一個來到的石桅岩景區, 就見識到了這裡的奇山秀水。 石桅岩, 故名思義, 就是長得像船桅的一座大岩石, 石桅岩高達300多米, 安靜地矗立在楠溪江畔, 三面環溪成峽。 楠溪江及各支流上游多凝灰岩和流紋岩構成的火山岩山體, 垂直節理和柱狀節理非常發育, 形成了奇峰屹立、峭壁拔地的奇異景觀。 而環繞於山體的楠溪江, 則呈現出令人賞心悅目的碧綠之色, 可見水之清澈。

楠溪江的山水景色, 頗有江南風光的味道, 沒有氣勢滂沱的姿態, 卻多了一份江南水鄉的婉約與寧靜。 這樣的景色, 適合於觀光, 更適合於居住, 尋一份內心的靜謐, 淡淡品味。 這兒的美景已經不止一次被宣傳報導, 無論是《中國國家地理》的專題報導, 還是各類自媒體文章的追捧, 甚至在《誅仙·青雲志》電視劇中, 都能尋得它的身影。 南方的這個季節多陰雨, 雲層厚重的時候, 遠處的山裡雲霧繚繞, 置身於這樣的景象中, 似仙境一般不真實, 又令人醉心於這樣的仙境, 不願離去。

在楠溪江的上游地區, 重重山峰層巒疊嶂, 錯落有致的分佈於河流沿岸, 沿著河流延伸的方向尋去, 一座座山峰撥雲見日般豁然開朗, 彷佛剝開了一層層遮臉的紗幔, 想把它的美貌一探究竟, 偶爾有一兩座村莊掩藏在山巒水流之間, 唯有嫋嫋炊煙升起時, 才能再次確認這裡是人間。

溫州是個傳奇的地方, 很多人知道它源于商業發達, 這裡是民營經濟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溫州人聰明, 會經商。 但是很少人知道, 這裡也是我國山水詩的發源地。 漫長的時間裡, 楠溪江都深藏于“無論魏晉、更不知有漢”山野水澤之中, 鮮為人知, 若不是一千六百年前, 時任永嘉太守的謝靈運駕一葉扁舟來到這裡, 從古樸秀美的山水中創作出意境新奇的山水詩,或許這楠溪江還會一直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如果能親身體會過,就不難理解山水詩為何從這裡源起,遇見這樣的景色,不論你是否滿腹詩書,都會情不自禁發出感慨,人在畫中游,出口便成詩。

桃花源記·古村

楠溪江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旁,坐落著眾多歷史悠久的古村落,掩映在青山綠樹之間,古塔、橋樑、路亭、牌樓、古戰場···全都保存完好。這裡的古村可不是幾條石板路,幾間老房子那麼簡單,而是嚴格按照陰陽風水構思建成的古村落,還留存著大批完整的百家姓宗譜、族譜等。據說,最初來到這裡生活的人們,是為了躲避戰亂災禍,基本處於隱居狀態,所以鮮有人知,以至於保存相對完整。現如今,雖然這些古村落已被廣為人知,但這裡依然是一方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

由於時間比較緊張,沒有辦法一一拜訪這些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古村落,只去了比較有代表性的蒼坡古村和麗水古街。蒼坡古村是李姓氏族村,筆街、墨橋、硯池和整個村子為紙的"文房四寶"形象為格局建立起來,構成了整個村子的基本脈絡,書寫出一幅古香古色的村鎮美景。

走進擁有上千年歷史的木結構村落大門,抬頭遠眺,山頭雲霧飄渺,樹影若隱若現,典雅秀麗的小村落就這樣鋪開在你的眼前,黑瓦百牆、飛簷翹角、裝飾木雕,就像山水畫中的那樣古樸精緻。永嘉是長壽之鄉,環境優美、與世無爭,自然活得怡然,蒼坡古村中也不例外,經常有耄耋老者坐在村口石階上或者望兄亭中侃侃家常,遇見外來的遊客也十分親切,談笑風生。

雖然整個村子占地面積並不大,但是可以感覺的出來,在這裡生活的人十分愜意,正值綠意盈眼的季節,村外周邊還有大片的油菜花開得正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副自在悠閒的神態,潮濕的空氣中時時流動著一股舒適的味道。

或許外地人很少知道,古時候的溫州也是屬於永嘉,不過歷史上的永嘉學派,倒是名氣一直流傳到今天。永嘉學派的是最早主張“事功”思想的學派,講究耕讀風氣。永嘉學派的崛起要上溯到北宋。當時溫州地區工商發達,學者輩出,與朱熹的理學派、陸九淵的心學派三足鼎立的永嘉學派,因反對虛談性命,提倡仕功之學而名噪一時。永嘉學派重視實用事功,務實創新,反對重農抑商,主張工商並舉,以此推動社會進步。今天看來,這種經世致用的理論無疑是理解改革開放後溫州民營經濟異軍突起的思想根基。晴耕雨讀,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通過讀書追求仕途之路。如今的蒼坡古村中依然盛行這種耕讀之風,有自給自足的釋然,又對教書先生尤為尊敬。同樣認同這種觀念的還有有著“耕讀長廊”之稱的麗水古街。

麗水古街和蒼坡古村一樣,也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麗水古街可以說是溫州古代商業發達的縮影,古街依水而建,隨水流蜿蜒。古街上有一條由幾十家店鋪連接而成的長廊,廊下掛著一個個紅燈籠,和參天的古樹綠影相向。弓形的廊道形成漂亮的弧形,若是走累了,隨地在木椅上靠上坐一會兒,欣賞對岸桃紅柳綠,靜觀落花流水,偶爾能聽見長廊上細聲細語的買賣聲,這愜意的姿態,極致也不過如此吧。

從踏進麗水古街的那一刻起,步伐就會跟著麗水古街的節奏慢下來,這座古老的商業街靜靜地臨水而立,好似一位看透塵世的智者,不急不躁,不悲不喜,緩緩地向過往遊人講述著曾經的輝煌。然而,凡是到過這裡的人,都能夠從那一水一石、一瓦一木裡解讀出隱藏的千言萬語,將自己從塵世中的紛擾剝離出來,靜靜享受這一刻的心靈放鬆。

無論是那水漬斑斑不知疲倦轉動的水車,還是那鵝卵石鋪砌的河堤和河堤上的綠色植物和苔蘚,或是看似不講章法隨意延展著的古巷,以及那些建築精美、外形古樸的房屋,民風淳樸、與世無爭的鄰里鄉親,都讓人有種錯入桃花源的驚歎!

桃花源記·漂流

從麗水古街出來,匆忙中趕往楠溪江漂流。坐上竹筏的一瞬間,心情才寧靜下來,之前所有的奔波,在此刻的美景之中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楠溪江下游的水流平坦寬闊,很適合泛舟其中,追尋古人的那種閒情逸致。泛竹筏于楠溪江,兩岸青山美景盡收眼簾,河底遊魚碎石清晰可見,不用擔心腳下的竹筏中已經滲出了江水,打濕你的鞋子,因為此時在意的,早已經不是這些瑣事,有的只是一種心曠神怡的放鬆,若此時有三五好友一同泛舟江上,促膝談笑,詩意盎然,此樂何極?

楠溪江被稱作“永遠的山水詩,最美的桃花源”。她的確是一個詩意的家園,楠溪江承載的意義已經早就超出了一條河流,它是山水文化與古村文化的高度結合,耕讀文化與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猶如一件巨大的藝術瑰寶,天生麗質,更是我永遠的心靈棲息地,值得用一生去追尋···

編輯:馬明

從古樸秀美的山水中創作出意境新奇的山水詩,或許這楠溪江還會一直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如果能親身體會過,就不難理解山水詩為何從這裡源起,遇見這樣的景色,不論你是否滿腹詩書,都會情不自禁發出感慨,人在畫中游,出口便成詩。

桃花源記·古村

楠溪江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旁,坐落著眾多歷史悠久的古村落,掩映在青山綠樹之間,古塔、橋樑、路亭、牌樓、古戰場···全都保存完好。這裡的古村可不是幾條石板路,幾間老房子那麼簡單,而是嚴格按照陰陽風水構思建成的古村落,還留存著大批完整的百家姓宗譜、族譜等。據說,最初來到這裡生活的人們,是為了躲避戰亂災禍,基本處於隱居狀態,所以鮮有人知,以至於保存相對完整。現如今,雖然這些古村落已被廣為人知,但這裡依然是一方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

由於時間比較緊張,沒有辦法一一拜訪這些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古村落,只去了比較有代表性的蒼坡古村和麗水古街。蒼坡古村是李姓氏族村,筆街、墨橋、硯池和整個村子為紙的"文房四寶"形象為格局建立起來,構成了整個村子的基本脈絡,書寫出一幅古香古色的村鎮美景。

走進擁有上千年歷史的木結構村落大門,抬頭遠眺,山頭雲霧飄渺,樹影若隱若現,典雅秀麗的小村落就這樣鋪開在你的眼前,黑瓦百牆、飛簷翹角、裝飾木雕,就像山水畫中的那樣古樸精緻。永嘉是長壽之鄉,環境優美、與世無爭,自然活得怡然,蒼坡古村中也不例外,經常有耄耋老者坐在村口石階上或者望兄亭中侃侃家常,遇見外來的遊客也十分親切,談笑風生。

雖然整個村子占地面積並不大,但是可以感覺的出來,在這裡生活的人十分愜意,正值綠意盈眼的季節,村外周邊還有大片的油菜花開得正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副自在悠閒的神態,潮濕的空氣中時時流動著一股舒適的味道。

或許外地人很少知道,古時候的溫州也是屬於永嘉,不過歷史上的永嘉學派,倒是名氣一直流傳到今天。永嘉學派的是最早主張“事功”思想的學派,講究耕讀風氣。永嘉學派的崛起要上溯到北宋。當時溫州地區工商發達,學者輩出,與朱熹的理學派、陸九淵的心學派三足鼎立的永嘉學派,因反對虛談性命,提倡仕功之學而名噪一時。永嘉學派重視實用事功,務實創新,反對重農抑商,主張工商並舉,以此推動社會進步。今天看來,這種經世致用的理論無疑是理解改革開放後溫州民營經濟異軍突起的思想根基。晴耕雨讀,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通過讀書追求仕途之路。如今的蒼坡古村中依然盛行這種耕讀之風,有自給自足的釋然,又對教書先生尤為尊敬。同樣認同這種觀念的還有有著“耕讀長廊”之稱的麗水古街。

麗水古街和蒼坡古村一樣,也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麗水古街可以說是溫州古代商業發達的縮影,古街依水而建,隨水流蜿蜒。古街上有一條由幾十家店鋪連接而成的長廊,廊下掛著一個個紅燈籠,和參天的古樹綠影相向。弓形的廊道形成漂亮的弧形,若是走累了,隨地在木椅上靠上坐一會兒,欣賞對岸桃紅柳綠,靜觀落花流水,偶爾能聽見長廊上細聲細語的買賣聲,這愜意的姿態,極致也不過如此吧。

從踏進麗水古街的那一刻起,步伐就會跟著麗水古街的節奏慢下來,這座古老的商業街靜靜地臨水而立,好似一位看透塵世的智者,不急不躁,不悲不喜,緩緩地向過往遊人講述著曾經的輝煌。然而,凡是到過這裡的人,都能夠從那一水一石、一瓦一木裡解讀出隱藏的千言萬語,將自己從塵世中的紛擾剝離出來,靜靜享受這一刻的心靈放鬆。

無論是那水漬斑斑不知疲倦轉動的水車,還是那鵝卵石鋪砌的河堤和河堤上的綠色植物和苔蘚,或是看似不講章法隨意延展著的古巷,以及那些建築精美、外形古樸的房屋,民風淳樸、與世無爭的鄰里鄉親,都讓人有種錯入桃花源的驚歎!

桃花源記·漂流

從麗水古街出來,匆忙中趕往楠溪江漂流。坐上竹筏的一瞬間,心情才寧靜下來,之前所有的奔波,在此刻的美景之中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楠溪江下游的水流平坦寬闊,很適合泛舟其中,追尋古人的那種閒情逸致。泛竹筏于楠溪江,兩岸青山美景盡收眼簾,河底遊魚碎石清晰可見,不用擔心腳下的竹筏中已經滲出了江水,打濕你的鞋子,因為此時在意的,早已經不是這些瑣事,有的只是一種心曠神怡的放鬆,若此時有三五好友一同泛舟江上,促膝談笑,詩意盎然,此樂何極?

楠溪江被稱作“永遠的山水詩,最美的桃花源”。她的確是一個詩意的家園,楠溪江承載的意義已經早就超出了一條河流,它是山水文化與古村文化的高度結合,耕讀文化與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猶如一件巨大的藝術瑰寶,天生麗質,更是我永遠的心靈棲息地,值得用一生去追尋···

編輯:馬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