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貓眼微影合併,線上票務平臺進入“兩強爭霸”時代

線上票務平臺進入雙寡頭的新階段, 但票補已不是巨頭們穩固市場份的“大殺器”。

小編有話說

傳言數月的貓眼、微影合併案終於落定。

9月21日下午, 微影時代CEO林甯通過一封內部信正式宣佈, 將和貓眼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 將電影票務、演出票務等相關業務合併注入新公司。 合併後的新公司將擁有貓眼、娛票兒、格瓦拉等多個票務品牌, 同時擁有騰訊、美團點評的入口流量, 成為中國最大的娛樂票務平臺。

與此同時, 光線傳媒也在晚間發佈公告披露詳細交易方案, 其控股的貓眼文化, 與微影時代、林芝立新簽署增資認購協定。

新公司的管理層將由貓眼、微影雙方聯合團隊組成:董事長、副董事長由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微影時代董事長林甯擔任;CEO、總裁由貓眼電影CEO鄭志昊、微影時代總裁顧思斌擔任。

貓眼微影合併後的高管層:顧思斌(左二)、王長田(左三)、林甯(左四)、鄭志昊(左五)

光線控股, 騰訊管理

貓眼誕生於美團, 2013年1月貓眼賣出第一張選座電影票, 之後迅速成長, 交易額持續保持行業第一。

但貓眼早已不是美團的公司了。

2016年1月, 美團獲得33億美元融資。 當時, 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在接受採訪時說:“電影票本質是娛樂業,

繼續發展必須和內容結合, 你看我們像是做娛樂行業的樣子嗎?”從那時起, 美團可能就萌生了剝離貓眼的想法。

根據光線傳媒21日發佈的公告, 交易完成後, 新公司的前五大股東為光線控股、微影時代、光線傳媒、美團點評、林芝利新,

持股比例分別為30.96%、27.59%、19.83%、8.46%、6.56%, 其中光線共持有50.79%股份, 是其最大股東。

此外, 騰訊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公司合併後, 騰訊直接持股不多, 不過它在微影時代和美團都有股份, 更重要的是, 騰訊擁有貓眼、微影無法放棄的線上資源。 在交易裡, 騰訊沒有掏錢, 幾乎只以流量和入口便換來了6.56%的股份。

9月11日, 貓眼電影直接植入微信搜索功能中, 用戶在“搜一搜”裡直接輸入熱映電影名稱, 便可以通過貓眼電影小程式購票。 在未來, 微影在微信中的入口, 也將繼續保留——微影前期依靠微信的流量支持才實現高速增長。

而且, 不論鄭志昊, 還是顧思斌, 他們的履歷上都深深烙刻著騰訊背景。 鄭志昊曾經是QQ空間的負責人, 而顧思斌畢業後的第一家公司便是騰訊。

AT相爭的票務市場:三國殺變成兩強爭霸

經歷此次洗牌後, 貓眼電影、微影時代和淘票票三分天下的票務市場變成了兩強爭霸, 而百度糯米早已被遺忘在了角落。

在9月19日的一場發佈會上,阿裡大文娛總裁俞永福援引比達諮詢、易觀等協力廠商資料,向外界表示:“淘票票穩居市場第一,想要超越已經很難。”他還打趣說,“當然也有快捷的辦法,比如合併之類的。”

2016年,淘票票在市場推廣和票補上花了將近10億。電影觀眾對票務平臺的品牌認知度不大,但對價格卻很敏感。因此,票補之下的淘票票市場份額急劇上升。

俞永福說過,對淘票票的投入無上限。淘票票耗得起,但是微影和貓眼耗不起。況且,即便市場剩下3家票務網站,也存在合縱連橫的可能,很難達到均衡,最後只能三進二。

阿裡大文娛總裁俞永福

微影是騰訊的直投公司,淘票票又是阿裡的“親兒子”,這兩家合併的可能性不太大。反而是貓眼和微影更容易走到一起。再深入分析一層,阿裡在大文娛是下了重注的,馬雲給阿裡大文娛調來了俞永福,甚至還有螞蟻金服的董事長樊路遠。這給騰訊太大的壓力。

所以,微影與貓眼的合併,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騰訊與阿裡之間的一場鬥爭。

此次貓眼與微影合併後,彙集了娛票兒、格瓦拉的票務業務,總市場份額超過50%,一舉超過淘票票此前暑期檔約30%的市場頭名佔有率。另外,在今年5月,貓眼還收購了網票網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持有68.55%的股權。這就意味著對戰淘票票的將是貓眼+娛票兒+格瓦拉+網票網。

電影線上購票平臺正式進入雙寡頭的新階段。

“後票務時代”,誰將贏得這場影視大戰?

票補是爭奪和穩固市場份額的有力武器。

在貓眼、娛票兒和百度糯米大戰的時代,票補屢試不爽。但一旦力度稍有減弱,份額即應聲而降。比較典型的就是百度糯米,在票補強力催動下,份額一度逼近20%,但百度放棄O2O業務後,糯米電影票業務份額即降到現在的不到10%。所以單就票務市場來看,更願意補貼、更耐燒錢的一方會贏得鏖戰。

巨頭們對票務市場的爭奪,源自對中國院線市場的樂觀預期,但這些只是中國電影市場競爭的初級階段,從爭奪優質片源,到爭奪發行與院線資源,都是美國好萊塢曾走過的老路。

1. “零視窗期”時代來臨

以美國市場為參照,越來越短的視窗期(即一部電影在院線上映的總週期,從3個月到1個月,再到20天乃至零窗口),正在大幅縮短票務與院線公司的售票週期,進而壓縮其盈利空間。

如今,好萊塢片廠巨頭們已在商量縮短院線電影的上映視窗期,他們試圖將時間從原來的3個月,縮短到20-30天。在中國,視窗期也不過1個月而已,而且這個視窗期註定將在各方角力中不斷縮短。

2015年,國產電影《沖上雲霄》(試圖在視頻網站“先看”和院線同步上映)和《消失的兇手》(試圖在樂視網和院線同步上映)衝擊“零視窗期”的嘗試失敗,但到了2016年,即便有院線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電影《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仍在北美嘗試了Netflix、院線同步的“零視窗期”發行模式。

與中國電影行業的強勢院線不同,即便被院線方抵制,好萊塢六大片廠也無所謂,因為它們基本都有自己的管道:電視臺、DVD零售乃至流媒體視頻平臺。這也是光線、萬達一直對自建視頻網站不死心的重要原因:片方絕不能坐視自己被院線卡住喉嚨。

另一個可供參考的例子是中國的電視劇市場。此前國內“台網聯動”的電視劇,向來先台後網,但最近也變了:今年視頻網站和電視臺也圍繞《軍師聯盟》的播出優先權問題發生爭執,最終,原定優酷提前一周播出的計畫,被迫改為同步播出。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用,底線終究要突破。“零視窗期”之爭已不是真偽問題,而是時間問題了。家庭娛樂、互聯網管道將成為電影發行的另外兩大主力管道。

2. 電信運營商們的機會

在“零視窗期”催逼之下,“線上發行”地位凸顯。

本質上,互聯網只是管道,電信運營商也一度被認為不過是建設管道的“民工”而已,但情況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無論是家庭娛樂終端(盒子、智慧電視),還是視頻網站,競爭到最後大家或許會想起那些曾落寞的、被OTT的運營商們,沒准是新的盟友,甚至是決定勝負的力量。

在美國,運營商們已試圖為訂戶們爭取到接近零視窗期的優質電影,訂戶可以選擇在網路上優先觀看。競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管道商乾脆會直接收購內容商。美國AT&T收購時代華納、康卡斯特收購夢工廠就是活生生的案例。AT&T董事會主席兼CEO蘭德爾•史蒂芬森(Randall Stephenson)就說,收購時代華納是“純粹的垂直整合。”

儘管國內運營商還無法為訂戶爭取到這些福利,但看到騰訊用“騰訊大王卡”吸引用戶套餐內免流量費用“騰訊娛樂全家桶”,還有幾個人能把持得住?儘管阿裡也有跟進,但目前其“螞蟻寶卡”根本不支援套餐內免流量費使用“阿裡文娛全家桶”。

騰訊和阿裡誰將最終成為娛樂行業霸主,不只要看上游內容豐富程度與線下發行能力,還考驗它們對上下游互聯網資源的整合能力。在視頻網站、線下發行、電視終端之後,下一場角逐或許是在電信運營商領域。

正如王長田所言,影視圈確實不大,大家的業務很容易產生碰撞。影視娛樂公司除了拼內容,還要拼線上管道和基礎設施實力。貓眼電影和微影時代的合併,只是騰訊和阿裡曠日持久的文娛戰爭中一絲小小的波瀾而已。

作者:Ilaria

編輯:墨聞

【版權聲明】本文根據36氪、虎嗅、娛樂資本論等網路公開消息綜合編輯,內容合作請添加傳媒+微信號13521859160。

在9月19日的一場發佈會上,阿裡大文娛總裁俞永福援引比達諮詢、易觀等協力廠商資料,向外界表示:“淘票票穩居市場第一,想要超越已經很難。”他還打趣說,“當然也有快捷的辦法,比如合併之類的。”

2016年,淘票票在市場推廣和票補上花了將近10億。電影觀眾對票務平臺的品牌認知度不大,但對價格卻很敏感。因此,票補之下的淘票票市場份額急劇上升。

俞永福說過,對淘票票的投入無上限。淘票票耗得起,但是微影和貓眼耗不起。況且,即便市場剩下3家票務網站,也存在合縱連橫的可能,很難達到均衡,最後只能三進二。

阿裡大文娛總裁俞永福

微影是騰訊的直投公司,淘票票又是阿裡的“親兒子”,這兩家合併的可能性不太大。反而是貓眼和微影更容易走到一起。再深入分析一層,阿裡在大文娛是下了重注的,馬雲給阿裡大文娛調來了俞永福,甚至還有螞蟻金服的董事長樊路遠。這給騰訊太大的壓力。

所以,微影與貓眼的合併,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騰訊與阿裡之間的一場鬥爭。

此次貓眼與微影合併後,彙集了娛票兒、格瓦拉的票務業務,總市場份額超過50%,一舉超過淘票票此前暑期檔約30%的市場頭名佔有率。另外,在今年5月,貓眼還收購了網票網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持有68.55%的股權。這就意味著對戰淘票票的將是貓眼+娛票兒+格瓦拉+網票網。

電影線上購票平臺正式進入雙寡頭的新階段。

“後票務時代”,誰將贏得這場影視大戰?

票補是爭奪和穩固市場份額的有力武器。

在貓眼、娛票兒和百度糯米大戰的時代,票補屢試不爽。但一旦力度稍有減弱,份額即應聲而降。比較典型的就是百度糯米,在票補強力催動下,份額一度逼近20%,但百度放棄O2O業務後,糯米電影票業務份額即降到現在的不到10%。所以單就票務市場來看,更願意補貼、更耐燒錢的一方會贏得鏖戰。

巨頭們對票務市場的爭奪,源自對中國院線市場的樂觀預期,但這些只是中國電影市場競爭的初級階段,從爭奪優質片源,到爭奪發行與院線資源,都是美國好萊塢曾走過的老路。

1. “零視窗期”時代來臨

以美國市場為參照,越來越短的視窗期(即一部電影在院線上映的總週期,從3個月到1個月,再到20天乃至零窗口),正在大幅縮短票務與院線公司的售票週期,進而壓縮其盈利空間。

如今,好萊塢片廠巨頭們已在商量縮短院線電影的上映視窗期,他們試圖將時間從原來的3個月,縮短到20-30天。在中國,視窗期也不過1個月而已,而且這個視窗期註定將在各方角力中不斷縮短。

2015年,國產電影《沖上雲霄》(試圖在視頻網站“先看”和院線同步上映)和《消失的兇手》(試圖在樂視網和院線同步上映)衝擊“零視窗期”的嘗試失敗,但到了2016年,即便有院線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電影《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仍在北美嘗試了Netflix、院線同步的“零視窗期”發行模式。

與中國電影行業的強勢院線不同,即便被院線方抵制,好萊塢六大片廠也無所謂,因為它們基本都有自己的管道:電視臺、DVD零售乃至流媒體視頻平臺。這也是光線、萬達一直對自建視頻網站不死心的重要原因:片方絕不能坐視自己被院線卡住喉嚨。

另一個可供參考的例子是中國的電視劇市場。此前國內“台網聯動”的電視劇,向來先台後網,但最近也變了:今年視頻網站和電視臺也圍繞《軍師聯盟》的播出優先權問題發生爭執,最終,原定優酷提前一周播出的計畫,被迫改為同步播出。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用,底線終究要突破。“零視窗期”之爭已不是真偽問題,而是時間問題了。家庭娛樂、互聯網管道將成為電影發行的另外兩大主力管道。

2. 電信運營商們的機會

在“零視窗期”催逼之下,“線上發行”地位凸顯。

本質上,互聯網只是管道,電信運營商也一度被認為不過是建設管道的“民工”而已,但情況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無論是家庭娛樂終端(盒子、智慧電視),還是視頻網站,競爭到最後大家或許會想起那些曾落寞的、被OTT的運營商們,沒准是新的盟友,甚至是決定勝負的力量。

在美國,運營商們已試圖為訂戶們爭取到接近零視窗期的優質電影,訂戶可以選擇在網路上優先觀看。競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管道商乾脆會直接收購內容商。美國AT&T收購時代華納、康卡斯特收購夢工廠就是活生生的案例。AT&T董事會主席兼CEO蘭德爾•史蒂芬森(Randall Stephenson)就說,收購時代華納是“純粹的垂直整合。”

儘管國內運營商還無法為訂戶爭取到這些福利,但看到騰訊用“騰訊大王卡”吸引用戶套餐內免流量費用“騰訊娛樂全家桶”,還有幾個人能把持得住?儘管阿裡也有跟進,但目前其“螞蟻寶卡”根本不支援套餐內免流量費使用“阿裡文娛全家桶”。

騰訊和阿裡誰將最終成為娛樂行業霸主,不只要看上游內容豐富程度與線下發行能力,還考驗它們對上下游互聯網資源的整合能力。在視頻網站、線下發行、電視終端之後,下一場角逐或許是在電信運營商領域。

正如王長田所言,影視圈確實不大,大家的業務很容易產生碰撞。影視娛樂公司除了拼內容,還要拼線上管道和基礎設施實力。貓眼電影和微影時代的合併,只是騰訊和阿裡曠日持久的文娛戰爭中一絲小小的波瀾而已。

作者:Ilaria

編輯:墨聞

【版權聲明】本文根據36氪、虎嗅、娛樂資本論等網路公開消息綜合編輯,內容合作請添加傳媒+微信號13521859160。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