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用“情致養生”是否能夠治癒高血壓?

高血壓病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疾病。 它的發病雖與遺傳因素、攝鹽過多、形體肥胖、吸煙飲酒、嗜食肥甘等密切相關, 但情志因素的影響對高血壓病的發生、發展也至關重要, 是不容忽視的危險因數。 現代醫學已越來越重視情志因素在疾病發生中所起到的作用, 認識到心理干預對疾病、尤其是對高血壓等心身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意義。 祖國醫學早在遠古時期就對情志致病有了一定的認識, 並採用了一些原始的心理治療方法, 如巫醫祝由術。 《呂氏春秋》也載有中國古代情志相勝心理療法的最早記錄,

即文摯以“怒勝思”治癒齊王的病例, 但此時並沒有系統的理論。 至戰國《黃帝內經》成書時期, 逐漸對情志致病、情志養生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認識。 後世醫家以此為基礎, 多有發揮, 將情志調攝做為養生防病的重要手段。 筆者認為, 中醫情志養生與現代醫學心理干預對疾病防治有異曲同工之妙。 故不揣鄙陋, 撰文析之, 與同道探討。

雞蛋表情

1情志活動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 情志活動是人在認識自身、接觸他人及自然界事物的過程中, 對身體、他人、事、物所表現出的某種相應的反應, 如高興或悲傷、喜愛或厭惡、愉快或憂愁、振奮或恐懼等。 《素問·氣交變大論》喻之:“有喜有怒, 有憂有喪, 有澤有燥, 此象之常也。 ”比喻人的高興、發怒、憂愁、悲傷等情志變化, 就好像自然界有時下雨、有時乾燥的天氣變化一樣, 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素問·天元紀大論》進一步論日:“人有五臟化五氣, 以生喜怒悲憂恐。 ”指出情志活動是由人體五臟藏精、化氣生神, 進而接受體內及外界刺激所產生的,

是神動於內, 情志顯於外的表現。 七情六欲, 人皆有之, 屬於人類正常生理現象, 正如《醫醇膪義》所說:“喜、怒、憂、思、悲、恐、驚, 人人共有之境。 若當喜而喜, 當怒而怒, 當憂而憂, 是即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也。 此天下之至和, 尚何傷之有。 ”由此可知, 情志活動是人類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性反應, 它不但無損於人體, 相反是對人類身心健康有益的。

2情志失調可致疾病發生,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人的情志活動亦不例外, 也具有對人體有利、有弊的雙重影響。 當內外界刺激使人體產生強烈或持久的情緒變化, 超出了機體情志的調節、承受能力, 必然會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 出現氣機運行障礙、臟腑功能紊亂、精血耗傷等病證。

祖國醫學對情志過極, 影響氣機運行, 有害健康早有認識。 如《內經》中就有“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思則氣結”“喜怒不節則傷髒”的論述;《養性延命錄》亦提出“喜怒無常, 過之為害”之說;《醫醇膪義》也發“惟未事而先意將迎, 既去

而尚多留戀, 則無時不在喜怒憂思之境中, 而此心無複有坦蕩之日, 雖欲不傷, 庸可及乎?”的議論。 宋代提出“三因學說”的陳無擇在其《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書中更是明確將七情的刺激列為三大類致病因素中的“內所因”, 日:“六淫, 天之常氣, 冒之則先自經絡流人, 內合於臟腑, 為外所因;七情, 人之常性, 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 外形於肢體, 為內所因;其如飲食饑飽, 叫呼傷氣,

金瘡蹊折, 疰忤附著, 畏壓溺等, 有背常理, 為不內外因。 ”

雞蛋情緒

3情志內傷是高血壓產生的重要病因, 高血壓作為一種最早確認的心身疾病, 七情內傷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起作用尤為重大。 研究_3j表明, 各種引起精神緊張的情志因素, 特別是憤怒、恐

懼、焦慮、敵視等均可使人體血中去甲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素水準濃度明顯升高,進而導致血壓升高。中醫學認為,人體長期處在情志失調狀態必將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正如《內經》所雲,“喜怒不節則傷髒”“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臟腑功能失常又會導致氣機運行障礙、痰瘀諸邪化生,疾病進展加重,血壓持續升高,終成難治頑症。怒易傷肝,疏泄失

常,氣機內鬱,久則化火,肝火上騰,血壓陡升。過喜傷心,心氣渙散,運血無力,血行不暢,瘀滯血脈,而致眩暈,發為本病。思則傷脾,脾失健運,水液代謝失司,水濕內停,蓄積體內,容量增加,引起高血壓。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主治節,為水之上源。悲憂損肺,一則可致氣血運行不暢,血脈阻滯而發為眩暈;二則可使水液代謝失常,水濕蓄積,成痰成飲,而致眩暈發生。恐驚傷腎,腎精虧虛,水不涵木,肝陽獨亢,上擾頭目,血壓上升,發為眩暈、頭痛。由此可見,高血壓的發生與人體情志失調息息相關。現代實驗研究HJ也已證實,高血壓病的發生與長期焦慮、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有較大關係。

手指情緒

4情志養生是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情志養生就是通過調攝精神達到防病治病效果的一種養生方式。中醫學認為,精神與形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無形

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類經》),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人是“形”與“神”的統一體,“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氣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備,乃為全體”(《類經》)。因此,人能否健康,就取決於“神”與“形”兩個方面。然而,在人體統一整體中,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神”,只有在“神”的調節下,生命活動才能表現出

各臟腑之間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也就是說,神與形相較,神更居於首要地位,故《養老奉親書》中有雲:“主身者神。”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精神對於機體的影響是巨大的。如《素問·移精變氣》中說:“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儋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分析了古人精神恬淡是其病種簡單的原因。《素問·湯液醪醴》所載:“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指出精神因素影響疾病的愈後。《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也體現出精神對於形體的作用。由此可見,養生必須首重“養神”,正所謂“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

懼、焦慮、敵視等均可使人體血中去甲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素水準濃度明顯升高,進而導致血壓升高。中醫學認為,人體長期處在情志失調狀態必將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正如《內經》所雲,“喜怒不節則傷髒”“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臟腑功能失常又會導致氣機運行障礙、痰瘀諸邪化生,疾病進展加重,血壓持續升高,終成難治頑症。怒易傷肝,疏泄失

常,氣機內鬱,久則化火,肝火上騰,血壓陡升。過喜傷心,心氣渙散,運血無力,血行不暢,瘀滯血脈,而致眩暈,發為本病。思則傷脾,脾失健運,水液代謝失司,水濕內停,蓄積體內,容量增加,引起高血壓。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主治節,為水之上源。悲憂損肺,一則可致氣血運行不暢,血脈阻滯而發為眩暈;二則可使水液代謝失常,水濕蓄積,成痰成飲,而致眩暈發生。恐驚傷腎,腎精虧虛,水不涵木,肝陽獨亢,上擾頭目,血壓上升,發為眩暈、頭痛。由此可見,高血壓的發生與人體情志失調息息相關。現代實驗研究HJ也已證實,高血壓病的發生與長期焦慮、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有較大關係。

手指情緒

4情志養生是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情志養生就是通過調攝精神達到防病治病效果的一種養生方式。中醫學認為,精神與形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無形

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類經》),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人是“形”與“神”的統一體,“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氣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備,乃為全體”(《類經》)。因此,人能否健康,就取決於“神”與“形”兩個方面。然而,在人體統一整體中,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神”,只有在“神”的調節下,生命活動才能表現出

各臟腑之間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也就是說,神與形相較,神更居於首要地位,故《養老奉親書》中有雲:“主身者神。”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精神對於機體的影響是巨大的。如《素問·移精變氣》中說:“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儋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分析了古人精神恬淡是其病種簡單的原因。《素問·湯液醪醴》所載:“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指出精神因素影響疾病的愈後。《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也體現出精神對於形體的作用。由此可見,養生必須首重“養神”,正所謂“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