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講融合:電視不拼做視頻 秀才赤拳懟士兵

------本期內容導讀------

比較難以讓人想明白的是, 當一切基礎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 在移動互聯網的機會襲來, 原先一直抱定自己在視頻專業上的優勢的電視人, 卻舍本求末地也在做各種圖文為主體的自媒體公眾號

------以下正文詳情------

不知大家有沒有關注到一個奇怪的現象, 視頻, 一向都是電視行業引以為傲、也引以為根的關鍵性優勢, 但是就在眼下不斷升溫的網路視頻產業、以及短視頻產業之潮中, 幾乎鮮見於來自廣電系的身影。 如果說前幾年是不屑於此的話, 那麼在這一兩年開始意識到地位之危急,

到處尋找出路與方向時, 幾乎也極少見到想從視頻內容這一角度突擊成功的案例;

畢竟, 對於無孔不入的互聯網市場上的創業者來說, 之所以未能在視頻領域有所較早的領先突破, 還是由於這一行業的相對門檻較高、專業性更強以及更需要團隊協作這三大特點。 就算是當年因《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一炮而紅的胡戈, 借該短片之風頭, 專門成立了工作室, 也曾接過多個商業推廣業務。 憑藉其個人出色的創意, 也曾先後推出過多部極具創意的視頻作品與創意廣告。 只是可惜時勢若然, 胡戈工作室終究歸於落寞;

其實這應該是電視行業的幸事, 自己尚未認識到互聯網管道的重要性, 而潛在的競爭對手們又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只得轉戰於文字與圖片領域。

而在之後幾年中, 所有涉及視頻創作的網路團隊, 大多都只是局限於品質低劣平庸的搞笑短片創作甚至集中於各種正片惡搞改編領域;

而在這之後的幾年中, 也是整個電視行業歷經多個角度的改革需求與變通方向的幾年。 首先是在製作設備上, 不但完成了從線性的傳統磁帶對編剪輯方式, 完全轉到了非線性的磁片工作站上, 更是從昂貴的專業製作系統轉向了“普通電腦+通行剪輯軟體”的組合上, 具備了向互聯網進軍的技術基礎;其次在電視節目樣式的探索中, 開始有更多電視人有了反思與各種嘗試, 具備了向互聯網發展的形式基礎;最後一點就是電視行業逐漸的衰落跡象,

也讓更多有理想、有抱負的電視人琢磨自己的轉型可能, 這也就是互聯網視頻所需要的人才基礎;

但是, 比較難以讓人想明白的是, 當一切基礎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 在移動互聯網的機會襲來, 大批已有行業危機感與新環境認知能力的報業人、平媒人紛紛在以圖文為主的自媒體公眾號上施展自己的優勢與長處之時。 原先一直抱定自己在視頻專業上的優勢的電視人, 卻舍本求末地也在做各種圖文為主體的自媒體公眾號, 也去折騰各種範本、字體、表情包外加各種插圖;

而最後, 你才發現, 在網上最具人文情況與藝術類視頻代表“一條”, 是由原先做雜誌《外灘畫報》的人創辦的, 最具資訊時效與民風情懷的新聞類視頻代表“梨視頻”,

是由做報紙《東方早報》的人創辦的。 當年曾經因設備落後、手法粗糙而胡亂混跡的許多搞笑類視頻的團隊, 卻在艱難的市場掙扎中努力活了下來, 也同時在歷練中鍛煉出了一定的水準, 有似乎鹹魚翻身的可能。 而廣電系的團隊與品牌卻從未成功出現過。

所以, 處於轉型關頭的各個電視臺, 要麼就是重新招聘一批懂些H5及網頁排版的小編, 要麼就是驅趕著那些拿慣攝像機老廣電人來改行學圖文編排, 這的確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反倒是自身無論是在人才、設備與經驗上都佔據大把優勢的視頻製作領域, 統統地把陣地都丟給了別人。

當然, 即使是到了當下, 廣電重新在視頻行業發力仍然是有大把的機會。

畢竟, 整個市場對優秀視頻內容的需要仍然是迫切的。 去除了最初的新鮮與好奇, 網路使用者對於類快手平臺上所產生的低劣作品也有了免疫力。 即使是網路所傳的三四線小城市的用戶, 在初級需求得到滿足之後, 必須會不斷提升自己對於優秀視頻作品的需求程度。

想想看, 最早可以說電視行業尚無危機感, 看不上這塊市場;接下來說原始累積環境太過份, 容易劣幣驅逐良幣;而到了如今, 象一條、二更這樣的追求唯美精緻視頻作品的互聯網公司已經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向來自詡規範化、正規化的電視行業就應該抓住這最後一輪突破的良機, 這才是融合時代最要緊的事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