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歷史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賢,卻個個都有自己怪癖

竹林七賢:就是在魏晉時期, 有7個吃飽又沒事做的人, 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聚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 肆意酣暢, 抒發自己情感, 世謂竹林七賢。

但是作為竹林七賢, 他們的出名不僅是因為他們的詩文, 而是其獨特的怪癖。 接下由我一一帶你們去瞭解一下吧!

先從劉玲說起, 看看這張圖就知道有多麼瀟灑!

劉伶出去遊玩, 總讓隨從背一把鐵鍬, 跟人家說,

我要是死了, 你就隨便挖個坑把我埋了吧。 這要換到現代, 就是你坐地鐵公交的時候, 捧著自己的骨灰盒跟朋友說, 我要是猝死了, 麻煩你拿火把我就地給燒了吧!這等氣魄, 尋常人及不上——名士!

阮籍也喜歡出遊, 不過膽子小了不少。 頂多就是坐著牛車, 漫無目的地四處遊蕩, 沒路了就下來哭一場, 以為“時無英雄, 令豎子成名”。 其實他那個時代的英雄多了去, 只是阮籍不以他們為英雄, 也不敢以他們為英雄。

阮籍生於東漢建安十五年(西元210年), 卒于曹魏景元四年(西元263年), 正是三國爭雄的時候。 北方曹魏, 江東孫吳, 蜀地劉漢, 哪裡沒有英雄?但亂世天下, 也是多事之秋。

單就曹魏來說,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 曹丕受獻帝禪讓, 代漢稱帝;正始十年(西元249年),

司馬懿與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發動高平陵事變, 誅殺以權臣曹爽為首的諸多名士, 大權漸歸司馬氏;嘉平六年(西元254年), 司馬師殺夏侯淳等人, 又廢曹芳為齊王, 改迎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景元元年(西元260年), 曹髦因不滿司馬氏的專權, 謀劃宮廷政變, 事敗被殺;景元三年(西元262年), 阮籍的好友, 同為名士的嵇康被司馬昭所殺;景元四年(西元263年), 曹魏以司馬昭為相國, 進爵為公, 加九錫——這是要做皇帝的節奏, 好在這一年, 阮籍去世了。

縱觀阮籍一生, 雖然與曹家、司馬家都有舊交情(他爹阮瑀原是曹操門下, 與司馬懿的關係也不錯), 但政治這玩意兒, 談不上什麼交情。 高平陵事變中的何晏, 與司馬師也曾是交情匪淺的好友,

說翻臉就翻臉, 同樣被夷了三族。 所以阮籍心裡沒什麼安全感, 總想著消極避禍。 只是內心壓抑久了, 總歸需要一些宣洩的方式。

驅車漫行, 窮途而哭;終日飲酒醉臥鄰家婦側;母喪期喝酒吃肉....這些都是宣洩。 不是沒人注意到他寫詠懷詩的憂傷與抑鬱, 也不是沒人注意到他寫《大人先生傳》時的諷刺與激憤——這些也是宣洩, 但當集體普遍處於思想壓抑的境地, 並無法做出有效的反抗時, 行為的奔放, 是紓解內心信仰與現實衝突而導致崩潰的最好方式。

當時的人普遍壓抑, 所以阮籍就成了落落不拘禮法, 為天下人稱道的真名士。 他的“怪”, 也成了爭相效仿的行為。

阮籍的侄兒, 同為竹林七賢的阮鹹就是他的簇擁者。

阮家同族而居, 住北邊兒的有錢, 南邊兒的, 譬如阮籍、阮鹹, 都窮。 七月七日, 按俗曬衣服, 北邊兒都曬綾羅綢緞, 阮鹹覺得人家是在炫富, 不樂意了, 用竹竿撐著自己的大褲衩晾在院子裡。 人家看他院子裡破褲子飄飄, 就問他在幹嘛, 阮鹹說, 沒能免俗, 也曬曬唄!一看就是賭氣的話。

阮鹹特立獨行的事可不少。

有一回, 阮家人聚在一起喝酒, 阮鹹也在。 喝到興頭上, 把酒杯撤下去, 用大盆裝著喝。 哪裡知道酒香味太濃, 把豬引了過來。 阮鹹一看, 興奮了, 湊過去和豬共飲。 這件事大家都覺得他放達, 唯有阮籍看不上, 大約是看出了阮鹹的“裝”。 但阮咸不是親兒子, 所以阮籍不怎麼管。 自己兒子要學的時候, 阮籍趕緊阻止了——家裡已經有了個仲容(阮鹹), 你就不必學了。

這跟嵇康對自己兒子一模一樣。嵇康向來以蔑視禮法聞名,嵇紹卻剛好相反,八王之亂時為了保護傻子皇帝而死,成了忠臣——這不是托孤的山濤教得好,而是嵇康的願望。他在《家誡》裡跟嵇紹講的,幾乎都是儒家那一套君子做法。

嵇、阮兩人看似開魏晉名士風流之先河,尤其是阮籍,人們多認為他開魏晉放誕之風,但其實這兩人骨子裡仍然師儒,越名教不拘禮法,只是不得不為之的表像。可惜後來懂的人不多,學也只學了皮毛,以為不談俗務,飲酒清談,再加上那麼一兩項不同于常人的怪癖,即為名士了?

這一點東晉尤甚。說的名士真的跟不要錢樣的!!!

阮咸的兒子阮孚,當時人都認為他是名士。避亂渡江後,一路官運亨通,從安東參軍做到了吏部尚書,還賜爵南安縣侯。即便後來王導覺得他性情疏狂,把他外放,也是都督交、廣、寧三州軍事、鎮南將軍、領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假節——這麼多頭銜,看其本傳,除了愛好飲酒、收集鞋子,不問世事外,好像什麼也沒做。不管,人家是名士!

相比起來,勸阮孚為朝廷做一份實實在在貢獻的溫嶠,就不夠名士了。別說後世知道他的不多,在當時,人家臧否人物的時候,也認為溫嶠是第二流的人物。溫嶠常常覺得很惆悵。

溫嶠這個人,非常有意思。他還沒發達的時候,很喜歡賭錢,不過一直不走賭運,老是輸。輸光了就在船裡叫庾亮:“快來贖我”!庾亮是皇后的哥哥,有錢,但也不經這樣花銷。遇上溫嶠,也是倒了八輩子的血黴了。

溫嶠不光算計朋友,還算計自己姑媽。那時他剛死了媳婦兒,趕上他姑媽嫁女兒,讓他幫忙打聽打聽有沒有好人家。溫嶠自己想娶,就裝模做樣的說,有個才俊,人品家世都不輸給我。他姑媽特別高興,說亂世當下,能嫁出去就不錯了,還和你不相上下,那算是高攀啦!於是高高興興地把女兒嫁過來了。

東晉南渡之初,朝廷艱難,晉元帝司馬睿能力又不行,多虧琅琊王氏幫忙。但司馬睿是個糊塗皇帝,眼見王氏兄弟安定了江東豪傑,覺得人家要奪自己的江山了。人道是用過就棄,他是還沒用完就要棄,疑心一上來,趕緊疏遠了王導,惹火了王導的族兄王敦。王敦從小就是個暴脾氣,一時沒忍住,起兵了。

經歷了晉惠帝那個白癡皇帝和八王之亂後,當時朝中臣子也沒那麼堅決,說一定要擁護皇帝。很多人都在觀望,也有人明目張膽地支持王敦。溫嶠是公開的朝廷党,王敦覺得他太伶俐,就把他叫到自己府裡,安了個左司馬的職位,方便監視。

作為一個真心實意擁護朝廷的人,溫嶠開始還苦口婆心地勸王敦。後來發現王敦已經破罐破摔,立定心意要和朝廷對抗到底,他也就不勸了——吃力不討好的事兒,溫嶠又不傻,轉而假裝和王敦的心腹錢鳳結交。

不過,身在曹營心在漢,時間久了也會露馬腳。?

太寧二年(西元324年),原為丹陽尹的劉隗出奔石勒。溫嶠對王敦說,這個丹陽尹是京城的長官,責任重大,您得讓一個自己放心的人坐這個位置,不能讓朝廷搶先了,不然不好控制。王敦很高興,問他有沒有推薦的人。溫嶠推薦錢鳳,錢鳳禮尚往來,也推薦溫嶠。溫嶠假惺惺地推辭不肯,越推辭王敦越覺得他合適,於是堅持讓他做了丹陽尹。錢鳳也不傻,這時已經有點起疑了,覺得溫嶠這小子不對勁。溫嶠機警的名聲也不是白來的,早料到了錢鳳的擔憂,於是在告別宴上,借酒裝瘋,不光把錢鳳的帽子打了下來,還對他發了一通脾氣,羞辱錢鳳“是個什麼東西”。溫嶠走後,錢鳳跟王敦說這小子信不得,王敦以為錢鳳還因為昨天的事耿耿於懷,沒信。結果溫嶠一到建康,就把王敦賣了個徹底,氣得王敦下令要生擒溫嶠,抓到後親自把他的舌頭拔出來。

不過王敦沒等到拔溫嶠舌頭那天就去世了。平亂後,溫嶠因功被封建甯縣開國公,賜絹五千四百匹,進號前將軍。

後來溫嶠又做了不少事。獻治國之策,奏報軍國要務,勸農耕,要求不在前線的官兵,都要耕田,精簡機構官員等等,都非常務實。鹹和二年(西元327年)蘇峻之亂的時候,溫嶠支撐大局,化解了庾亮、陶侃之間的矛盾,即便糧草用光也堅決不避讓,還親自寫文激勵將士,“聲氣激揚,流涕覆面”。最後叛亂得以平定,不得不說,溫嶠的功勞最大。

然而這樣的人,當時被評為第二等名流,身後也不顯名。仔細想來,大約是因為溫嶠無癖,硬要說有什麼沉溺其中的愛好,可能就是中規中矩的忠君愛國了。這算什麼!因此溫嶠做不了一等一的名士。

魏晉時候的名士是什麼樣呢?大概就像東晉末年王恭所諷刺的那樣,“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非是名士有怪癖,而是將有怪癖、不講究實務的人稱為名士。當天下皆以此為風氣,說多做少的時候,于家國百姓而言,又有什麼用處呢?

你就不必學了。

這跟嵇康對自己兒子一模一樣。嵇康向來以蔑視禮法聞名,嵇紹卻剛好相反,八王之亂時為了保護傻子皇帝而死,成了忠臣——這不是托孤的山濤教得好,而是嵇康的願望。他在《家誡》裡跟嵇紹講的,幾乎都是儒家那一套君子做法。

嵇、阮兩人看似開魏晉名士風流之先河,尤其是阮籍,人們多認為他開魏晉放誕之風,但其實這兩人骨子裡仍然師儒,越名教不拘禮法,只是不得不為之的表像。可惜後來懂的人不多,學也只學了皮毛,以為不談俗務,飲酒清談,再加上那麼一兩項不同于常人的怪癖,即為名士了?

這一點東晉尤甚。說的名士真的跟不要錢樣的!!!

阮咸的兒子阮孚,當時人都認為他是名士。避亂渡江後,一路官運亨通,從安東參軍做到了吏部尚書,還賜爵南安縣侯。即便後來王導覺得他性情疏狂,把他外放,也是都督交、廣、寧三州軍事、鎮南將軍、領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假節——這麼多頭銜,看其本傳,除了愛好飲酒、收集鞋子,不問世事外,好像什麼也沒做。不管,人家是名士!

相比起來,勸阮孚為朝廷做一份實實在在貢獻的溫嶠,就不夠名士了。別說後世知道他的不多,在當時,人家臧否人物的時候,也認為溫嶠是第二流的人物。溫嶠常常覺得很惆悵。

溫嶠這個人,非常有意思。他還沒發達的時候,很喜歡賭錢,不過一直不走賭運,老是輸。輸光了就在船裡叫庾亮:“快來贖我”!庾亮是皇后的哥哥,有錢,但也不經這樣花銷。遇上溫嶠,也是倒了八輩子的血黴了。

溫嶠不光算計朋友,還算計自己姑媽。那時他剛死了媳婦兒,趕上他姑媽嫁女兒,讓他幫忙打聽打聽有沒有好人家。溫嶠自己想娶,就裝模做樣的說,有個才俊,人品家世都不輸給我。他姑媽特別高興,說亂世當下,能嫁出去就不錯了,還和你不相上下,那算是高攀啦!於是高高興興地把女兒嫁過來了。

東晉南渡之初,朝廷艱難,晉元帝司馬睿能力又不行,多虧琅琊王氏幫忙。但司馬睿是個糊塗皇帝,眼見王氏兄弟安定了江東豪傑,覺得人家要奪自己的江山了。人道是用過就棄,他是還沒用完就要棄,疑心一上來,趕緊疏遠了王導,惹火了王導的族兄王敦。王敦從小就是個暴脾氣,一時沒忍住,起兵了。

經歷了晉惠帝那個白癡皇帝和八王之亂後,當時朝中臣子也沒那麼堅決,說一定要擁護皇帝。很多人都在觀望,也有人明目張膽地支持王敦。溫嶠是公開的朝廷党,王敦覺得他太伶俐,就把他叫到自己府裡,安了個左司馬的職位,方便監視。

作為一個真心實意擁護朝廷的人,溫嶠開始還苦口婆心地勸王敦。後來發現王敦已經破罐破摔,立定心意要和朝廷對抗到底,他也就不勸了——吃力不討好的事兒,溫嶠又不傻,轉而假裝和王敦的心腹錢鳳結交。

不過,身在曹營心在漢,時間久了也會露馬腳。?

太寧二年(西元324年),原為丹陽尹的劉隗出奔石勒。溫嶠對王敦說,這個丹陽尹是京城的長官,責任重大,您得讓一個自己放心的人坐這個位置,不能讓朝廷搶先了,不然不好控制。王敦很高興,問他有沒有推薦的人。溫嶠推薦錢鳳,錢鳳禮尚往來,也推薦溫嶠。溫嶠假惺惺地推辭不肯,越推辭王敦越覺得他合適,於是堅持讓他做了丹陽尹。錢鳳也不傻,這時已經有點起疑了,覺得溫嶠這小子不對勁。溫嶠機警的名聲也不是白來的,早料到了錢鳳的擔憂,於是在告別宴上,借酒裝瘋,不光把錢鳳的帽子打了下來,還對他發了一通脾氣,羞辱錢鳳“是個什麼東西”。溫嶠走後,錢鳳跟王敦說這小子信不得,王敦以為錢鳳還因為昨天的事耿耿於懷,沒信。結果溫嶠一到建康,就把王敦賣了個徹底,氣得王敦下令要生擒溫嶠,抓到後親自把他的舌頭拔出來。

不過王敦沒等到拔溫嶠舌頭那天就去世了。平亂後,溫嶠因功被封建甯縣開國公,賜絹五千四百匹,進號前將軍。

後來溫嶠又做了不少事。獻治國之策,奏報軍國要務,勸農耕,要求不在前線的官兵,都要耕田,精簡機構官員等等,都非常務實。鹹和二年(西元327年)蘇峻之亂的時候,溫嶠支撐大局,化解了庾亮、陶侃之間的矛盾,即便糧草用光也堅決不避讓,還親自寫文激勵將士,“聲氣激揚,流涕覆面”。最後叛亂得以平定,不得不說,溫嶠的功勞最大。

然而這樣的人,當時被評為第二等名流,身後也不顯名。仔細想來,大約是因為溫嶠無癖,硬要說有什麼沉溺其中的愛好,可能就是中規中矩的忠君愛國了。這算什麼!因此溫嶠做不了一等一的名士。

魏晉時候的名士是什麼樣呢?大概就像東晉末年王恭所諷刺的那樣,“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非是名士有怪癖,而是將有怪癖、不講究實務的人稱為名士。當天下皆以此為風氣,說多做少的時候,于家國百姓而言,又有什麼用處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