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啥是和田玉的細度、糯性、油性?

翡翠的綜合判斷看種水色, 和田玉的綜合判斷也有多方面, 比如細度, 糯性, 油性等等。

1、什麼是細度?

細度即細膩度是白玉很重要的品質指標之一,

也是成品外觀和手感差別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有兩個方面:一是白玉晶體顆粒大小及均勻度, 另一方面也指結構的細度, 即短雲絮的細密均勻程度。

2、什麼是糯性?

糯性就是一種渾厚的感覺, 打個比方, 仔細看看上好的大米煮熟後的感覺,

渾厚油亮均質的感覺, 你還可以拿一塊用過些天的香皂, 用水洗一下, 就是那個感覺。

人們一般只知道這種視覺上的糯性, 其實和視覺上的糯性如影相隨的是它還有一種粘性, 當你雕東西時, 你會發現糯性好的料與鑽頭間有一種粘粘糯性與什麼有關?顆粒細小交織緻密的料會顯得糯性較好。

3、什麼是玉質、油性與白度?

白玉的結構是由透閃石與其結構類似的陽起石發生交織而形成的, 它們相互纏繞形成常說的短雲絮結構等。 由於兩種物質的交織、纏繞使玉的韌性和硬度比單一的透閃石和陽起石要高, 結構也會更緻密。

當透閃石含量很高時, 白玉的白度就較高, 但由於陽起石的不足, 交織會不夠, 這是會結構較松, 出現蘿蔔花(大雲絮結構), 韌性和拋光的光澤就會較差。 相反當鐵含量增加時, 陽起石增加會與透閃石充分交織, 這就是為什麼偏青黃色調的白玉及青白玉油性會較好。

4、那為什麼羊脂玉又白又油?

其實除了陽起石可以和透閃石交織, 氧化鈣含量的增加, 也會使交織發生, 但由於結構不夠類似, 氧化鈣含量稍多些, 就會發生析出, 這就是我們平時看到的僵花, 當氧化鈣繼續增加, 就會鈣化出現石化現象即僵。 所以你開玉時會發現靠著僵但沒有僵花串入的玉是最好的---又白又糯又油。

白玉的僵花看上去與棉較象, 都是白色的點狀物。 兩者是容易混淆的。 兩者雖然外觀相似, 但確有很多的不同:

白玉的棉一般較易出現在較透的料裡, 象山料, 特別是青海料裡棉較普遍(順便說一下青海料棉是孤立較大的點棉居多, 而新疆山料以極細小密集點棉居多。 )

5、為什麼棉易出現在較透的料裡?

這是因為較透的料富含二氧化矽,二氧化矽的析出即為棉,成份分析也證明了白玉的棉的成分為二氧化矽。所以大家知道了棉是不能被盤掉的,因為二氧化矽是很穩定的.而僵花卻往往易出現在白糯的料裡,是白玉籽料開起來最怕出現的東西之一,因為僵花的穿透性極厲害,往往是會對穿的。

6、僵花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專挑在好料裡長?

含鈣較高的白玉會顯得白糯,但過高的氧化鈣含量會造成氧化鈣析出在晶粒間隙,形成僵花,僵花一般是點狀也有呈薄霧狀的。那種集結成塊狀的就不能成為僵花了,只能成為僵或石了。

知道了僵花的成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僵花易於好料相隨。也就知道了為什麼較靠表面的極薄的僵花是有可能被盤掉的---晶粒間隙的氧化鈣被汗液裡的尿酸慢慢的帶走了。但汗液是很難進入到玉裡面的,所以只能盤掉靠近表面的薄僵花。

在仔料的表皮上帶的顏色叫皮色,在白玉的裂隙上帶的顏色叫沁色,雖然兩者形成的原因是一樣的,但皮色可作為仔料判斷的依據,而沁色只能作為仔料判斷的參考而不能作為判斷依據。就是說帶真的皮色的一定是仔料,帶沁色的未必是真仔料,就算沁色是真色。

原因是這樣的:白玉的表皮較光滑,鐵質等一些雜質很難黏附並沁入白玉形成皮色,而在白玉的裂隙,鐵質等一些雜質很容易進入,進入後還不易出來,同時裂隙處的白玉質地又較松,很容易形成沁色。所以你看仔料中的沁色通常比皮色形成的要久遠,比方一個紅皮的仔料可能有黑色的沁色但一個黑皮的仔料是不可能有紅色的沁色的(黑色的皮色形成的年代要比紅皮久遠)。

有些山料由於雨水把周圍土質中的鐵質等一些雜質離子帶入裂隙中,在裂隙中形成了沁色,這種現象在俄料中較多出現。有些奸商就裡用這些天然形成的沁色來冒充仔料。所以要注意了。

同樣對於假皮來說,作假的沁色要比作假的皮色要來得容易。對於只有沁色的所謂金線皮等要多觀察。

細度、油性怎麼細看?

一、細度包括顆粒細膩度與結構細膩度。

1、顆粒細膩度,白玉的顆粒細膩及均勻程度對玉質影響很大,也是判斷不同料的重要依據之一,籽料結構雖有松有緻密,但其顆粒的大小一般遠較俄料和青海料細,俄料和青海料一般顆粒較大,所以不易打磨,容易出斑斑點點,成品盤起來會感覺澀手。

請大家注意了,好的打磨師傅是可通過特殊的打磨讓俄料和青海料表面顯得象籽料一樣細膩,會是很多人上當的,包括一些有經驗的賣家。

前些時候我一個開店的朋友,他在一家有些名氣的玉雕工作室,拿了塊一百多克的大佛牌,說是籽料,很白結構很緻密,很貴的,其實如是籽料是可看到20萬的,那個打磨的師傅我認識的,她很確定的說那塊是俄料,是什麼料最騙不過的就是打磨師傅了。後來這塊大佛牌以9萬的價格被另一個商家那走了。

這種靠打磨出來的細膩和油性,經過了數個月的盤玩,會漸漸消退的。所以很多人說俄料青海料越盤越色,其實就是那層打磨層消退了,否則玉哪有越盤越幹的道理。

2、結構細膩度,籽料裡面一般都會有短雲絮結構,看短雲絮結構應該打側光看,而不是從背面打光,背面打光只能看雜質,是看不到結構的。對籽料而言,雲絮越細密越好,白度高的籽料一般雲絮會略大些,白度又高結構又緻密的很少,價格是很貴的。

但注意的對籽料而言打光看不到結構的是少數,而青海料到是打光更看不到結構,青海料其實並不是雲絮結構細密,而是雲絮結構發育不全,放大後會發現其實更多的是細點狀結構。

俄料一般雲絮結構較大,同時夾雜斑塊結構,但也有少量很細的以至看不到結構的。高白打光看不到結構的以青海老料和優質俄料居多,沒足夠的眼光的玉友還是別追求這種。

二、油性包括兩方面,一是視覺上的油潤光澤,而是手感上油潤的感覺。玩白玉的人都喜歡說油性如何如何,但有的時候他們說的未必是同一東西。

怎樣的視覺上油潤光澤是好的,總的來說是油脂光澤強同時光澤柔和。它跟白玉的緊密度(即間隙大小)硬度以及打磨方式有關。緊密度越高光澤越強,硬度過高光澤會偏剛性,所以含氧化矽過高的話,會產生偏剛性的光澤,剛性的光澤對翡翠來說是好的,但對白玉來說確是缺點。

大部分籽料拋光後為油脂光澤,有些其他產地的料會出現玻璃光澤,雖和打磨方式也有關係,但和裡面氧化矽含量也有關。

對打磨來說,打磨速度越高,打磨越細,會顯得光澤強些,所以有些打磨師傅喜歡油石打磨結束後用牛皮過一下,這樣會顯得油潤些,但其實未必好,因為人手盤出的油性是最好的,所以有些打磨成亞光,開始看上去並不油的東西,盤出的效果反而更好,但前提是要料夠好。

如果是沒打磨過的原料,你看切了的切痕就可知道成品出來的光澤會如何?鋸片的拉痕會出現一絲絲強油脂光澤的料出的成品油質光澤會越好。

上面講的是視覺上的油性,好的料還須具備手感上的油性,手感上的油性是指略有阻力感的油滑的感覺,就象手裡握著一砣油,用手一推,有一種油要化開的感覺,那感覺很棒的,在手感方面籽玉具有獨特的優勢,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也說不清楚,但手感就是不同的。

白玉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幾千年的玉文化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白玉具有了其他寶玉石所不具有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油糯性,溫潤的白玉會讓人感覺到一種親近感,會感覺它已融入了你之中,成為了你的一部分。

5、為什麼棉易出現在較透的料裡?

這是因為較透的料富含二氧化矽,二氧化矽的析出即為棉,成份分析也證明了白玉的棉的成分為二氧化矽。所以大家知道了棉是不能被盤掉的,因為二氧化矽是很穩定的.而僵花卻往往易出現在白糯的料裡,是白玉籽料開起來最怕出現的東西之一,因為僵花的穿透性極厲害,往往是會對穿的。

6、僵花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專挑在好料裡長?

含鈣較高的白玉會顯得白糯,但過高的氧化鈣含量會造成氧化鈣析出在晶粒間隙,形成僵花,僵花一般是點狀也有呈薄霧狀的。那種集結成塊狀的就不能成為僵花了,只能成為僵或石了。

知道了僵花的成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僵花易於好料相隨。也就知道了為什麼較靠表面的極薄的僵花是有可能被盤掉的---晶粒間隙的氧化鈣被汗液裡的尿酸慢慢的帶走了。但汗液是很難進入到玉裡面的,所以只能盤掉靠近表面的薄僵花。

在仔料的表皮上帶的顏色叫皮色,在白玉的裂隙上帶的顏色叫沁色,雖然兩者形成的原因是一樣的,但皮色可作為仔料判斷的依據,而沁色只能作為仔料判斷的參考而不能作為判斷依據。就是說帶真的皮色的一定是仔料,帶沁色的未必是真仔料,就算沁色是真色。

原因是這樣的:白玉的表皮較光滑,鐵質等一些雜質很難黏附並沁入白玉形成皮色,而在白玉的裂隙,鐵質等一些雜質很容易進入,進入後還不易出來,同時裂隙處的白玉質地又較松,很容易形成沁色。所以你看仔料中的沁色通常比皮色形成的要久遠,比方一個紅皮的仔料可能有黑色的沁色但一個黑皮的仔料是不可能有紅色的沁色的(黑色的皮色形成的年代要比紅皮久遠)。

有些山料由於雨水把周圍土質中的鐵質等一些雜質離子帶入裂隙中,在裂隙中形成了沁色,這種現象在俄料中較多出現。有些奸商就裡用這些天然形成的沁色來冒充仔料。所以要注意了。

同樣對於假皮來說,作假的沁色要比作假的皮色要來得容易。對於只有沁色的所謂金線皮等要多觀察。

細度、油性怎麼細看?

一、細度包括顆粒細膩度與結構細膩度。

1、顆粒細膩度,白玉的顆粒細膩及均勻程度對玉質影響很大,也是判斷不同料的重要依據之一,籽料結構雖有松有緻密,但其顆粒的大小一般遠較俄料和青海料細,俄料和青海料一般顆粒較大,所以不易打磨,容易出斑斑點點,成品盤起來會感覺澀手。

請大家注意了,好的打磨師傅是可通過特殊的打磨讓俄料和青海料表面顯得象籽料一樣細膩,會是很多人上當的,包括一些有經驗的賣家。

前些時候我一個開店的朋友,他在一家有些名氣的玉雕工作室,拿了塊一百多克的大佛牌,說是籽料,很白結構很緻密,很貴的,其實如是籽料是可看到20萬的,那個打磨的師傅我認識的,她很確定的說那塊是俄料,是什麼料最騙不過的就是打磨師傅了。後來這塊大佛牌以9萬的價格被另一個商家那走了。

這種靠打磨出來的細膩和油性,經過了數個月的盤玩,會漸漸消退的。所以很多人說俄料青海料越盤越色,其實就是那層打磨層消退了,否則玉哪有越盤越幹的道理。

2、結構細膩度,籽料裡面一般都會有短雲絮結構,看短雲絮結構應該打側光看,而不是從背面打光,背面打光只能看雜質,是看不到結構的。對籽料而言,雲絮越細密越好,白度高的籽料一般雲絮會略大些,白度又高結構又緻密的很少,價格是很貴的。

但注意的對籽料而言打光看不到結構的是少數,而青海料到是打光更看不到結構,青海料其實並不是雲絮結構細密,而是雲絮結構發育不全,放大後會發現其實更多的是細點狀結構。

俄料一般雲絮結構較大,同時夾雜斑塊結構,但也有少量很細的以至看不到結構的。高白打光看不到結構的以青海老料和優質俄料居多,沒足夠的眼光的玉友還是別追求這種。

二、油性包括兩方面,一是視覺上的油潤光澤,而是手感上油潤的感覺。玩白玉的人都喜歡說油性如何如何,但有的時候他們說的未必是同一東西。

怎樣的視覺上油潤光澤是好的,總的來說是油脂光澤強同時光澤柔和。它跟白玉的緊密度(即間隙大小)硬度以及打磨方式有關。緊密度越高光澤越強,硬度過高光澤會偏剛性,所以含氧化矽過高的話,會產生偏剛性的光澤,剛性的光澤對翡翠來說是好的,但對白玉來說確是缺點。

大部分籽料拋光後為油脂光澤,有些其他產地的料會出現玻璃光澤,雖和打磨方式也有關係,但和裡面氧化矽含量也有關。

對打磨來說,打磨速度越高,打磨越細,會顯得光澤強些,所以有些打磨師傅喜歡油石打磨結束後用牛皮過一下,這樣會顯得油潤些,但其實未必好,因為人手盤出的油性是最好的,所以有些打磨成亞光,開始看上去並不油的東西,盤出的效果反而更好,但前提是要料夠好。

如果是沒打磨過的原料,你看切了的切痕就可知道成品出來的光澤會如何?鋸片的拉痕會出現一絲絲強油脂光澤的料出的成品油質光澤會越好。

上面講的是視覺上的油性,好的料還須具備手感上的油性,手感上的油性是指略有阻力感的油滑的感覺,就象手裡握著一砣油,用手一推,有一種油要化開的感覺,那感覺很棒的,在手感方面籽玉具有獨特的優勢,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也說不清楚,但手感就是不同的。

白玉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幾千年的玉文化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白玉具有了其他寶玉石所不具有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油糯性,溫潤的白玉會讓人感覺到一種親近感,會感覺它已融入了你之中,成為了你的一部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