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潛射無人機已問世這麼多年,為什麼美國才開始準備列裝

潛艇作為奪取制海權的重要手段, 雖然威力巨大卻一直受困於偵察手段落後, 無法遠距離高精度探測敵人, 聲呐探測概率低、距離近、受環境影響大, 不能為其提供穩定可靠的態勢感知。 若想利用空軍情報平臺又必須上浮主動發射信號, 導致自身被敵人發現的概率增大, 為了克服日益增長的中國反潛力量威脅, 美軍開始將採納潛艇攜帶的無人機搬上了議事日程。

潛艇攜帶的無人機學名為潛射無人機, 美國最開始發展研製時間為20世紀90年代末, 但到了最近才開始考慮正式服役。 最先被研發出來的潛射無人機是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使用的“鸕鷀”無人機, 該無人機重4100千克、長5.8米, 翼展4.9米, 能夠在海面和水下發射, 並多次回收使用。 在水下發射時, 機翼折疊的鸕鷀可從核潛艇的三叉戟彈道導彈發射筒裡發射, 升空後無人機機翼展開,

啟動渦輪風扇發動機在空中飛行;在水面發射時, 裝有鸕鷀無人機的密閉箱被潛艇投放浮出水面, 密閉箱裡的兩台戰斧巡航導彈用火箭推進器將無人機推出升空, 至一定高度後, 無人機渦輪風扇發動機啟動工作。

鸕鷀無人機執行任務結束後, 飛到特定海域關閉發動機、封閉進氣道和尾噴管, 利用降落傘頭朝下落在海面, 處於懸浮狀態等待潛艇回收, 潛艇遙控的潛航器使用聲呐發現無人機後, 將繩索系在無人機上, 潛艇將其拉回艙內完成回收。 為防止被敵感測器發現, 該無人機還採用了一定的隱身設計, 能攜帶450千克武器。

2006年, 鸕鷀無人機的研發單位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對鸕鷀的發射和回收進行了技術驗證, 雖然成功, 但海軍卻並不對該無人機感冒。 理由是認為無人機的發射和回收會暴露潛艇位置, 而鸕鷀的火力打擊能力聊勝於無, 遭遇軍方否定了鸕鷀無人機便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再也沒了音訊。

但這一概念仍然沒有被其他公司放棄, 雷聲公司就認為研製潛艇用小型潛射無人機用於支持特種作戰,

為潛艇搭載的特種作戰分隊提供海岸線情報是可行的, 為此其在海軍研究辦公室和潛艇部隊資助的“潛艇超視距基本能力”開發中持續推進潛射無人機開發進度, 于2008年開發出一種潛射發射裝置, 封裝好的該裝置可以從潛艇的贓物發射口發射出去。 而後在重力的作用下先下潛到較潛艇所在水層更深海底, 與潛艇保持安全距離。 待潛艇駛離後, 該裝置充氣上浮, 待浮出水面後, 利用控制裝置使裝置保持固定發射角度, 進而實現水面發射。

雷聲公司在2008年9月和2009年初對該裝置進行了兩次技術驗證均獲得成功, 小型無人機還在較大的風速下成功實現發射和回收, 超出了預期目標。 該無人機還配裝了資料鏈和感測器, 在2012年的美國環太平洋軍演中, 美國潛艇就試射了一架這樣的無人機為其提供情報支援。

波音和諾格公司也不敢落後, 先後投射潛射無人機專案的開發, 目的均是讓潛艇能在淺水區發射偵察、通信和監視平臺為特種作戰小隊提供情報支援。 和以往不同的是,兩個公司開發的無人機不需要再從彈道導彈發射筒發射,而是專門開發了一種多聯裝全密閉發射筒的裝置,在技術驗證中,潛艇可以在潛望鏡深度伸出天線對無人機實施控制,利用資料鏈實現情報共用。

去年開始,美軍重提使用潛射無人機反艦的思路,認為潛艇可以在遠離水面獵潛艇的陣位發射無人機搜索解放軍水面艦艇,利用資料鏈回傳資訊,而後潛艇就可以發射反艦導彈或者秘密靠近目標使用魚雷攻擊。但就目前來看,潛射無人機的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美軍想要克服尚需時日:一是潛艇控制信號會暴露潛艇位置的問題,該問題筆者認為可能需要潛艇使用專門的指向性資料鏈才能解決,美軍具備該技術條件。二是大深度無人機—潛艇通信問題,該技術目前尚未看到解決的希望,潛艇的深度較小時很容易被反潛機發現,網傳藍綠鐳射通信可解決大深度對潛通信問題,但問題是藍綠鐳射通信波束照射在海面上直徑不過10米,怎麼捕捉潛艇位置呢?

我國對潛射無人機的研究尚屬空白,沒有見諸任何公開資料和相關報導。而這個領域對於未來海戰將是非常關鍵的,因此我們也不應當落後。在新興領域,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機遇,那麼就能夠極大地縮小差距,而且具備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全文完,謝謝閱讀。

和以往不同的是,兩個公司開發的無人機不需要再從彈道導彈發射筒發射,而是專門開發了一種多聯裝全密閉發射筒的裝置,在技術驗證中,潛艇可以在潛望鏡深度伸出天線對無人機實施控制,利用資料鏈實現情報共用。

去年開始,美軍重提使用潛射無人機反艦的思路,認為潛艇可以在遠離水面獵潛艇的陣位發射無人機搜索解放軍水面艦艇,利用資料鏈回傳資訊,而後潛艇就可以發射反艦導彈或者秘密靠近目標使用魚雷攻擊。但就目前來看,潛射無人機的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美軍想要克服尚需時日:一是潛艇控制信號會暴露潛艇位置的問題,該問題筆者認為可能需要潛艇使用專門的指向性資料鏈才能解決,美軍具備該技術條件。二是大深度無人機—潛艇通信問題,該技術目前尚未看到解決的希望,潛艇的深度較小時很容易被反潛機發現,網傳藍綠鐳射通信可解決大深度對潛通信問題,但問題是藍綠鐳射通信波束照射在海面上直徑不過10米,怎麼捕捉潛艇位置呢?

我國對潛射無人機的研究尚屬空白,沒有見諸任何公開資料和相關報導。而這個領域對於未來海戰將是非常關鍵的,因此我們也不應當落後。在新興領域,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機遇,那麼就能夠極大地縮小差距,而且具備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全文完,謝謝閱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