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環遊世界-越柬篇-小吳哥(6)

第1天 2013-12-23

此行第六天(1223)今天是抵達暹粒出遊的第一天, 太緊張了。 早晨四點多起身, 安排外出看日出。 後返回住地, 吃飯休息。 八點多前往吳哥的微笑-巴揚寺, 近十一點在塔普倫寺, 後回市區吃飯。 二點多再去小吳哥細看, 到四點返回。 一天很累。

小吳哥 吳哥窟的整體佈局, 從空中乘坐熱氣球就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 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鬱蔥蔥樹木的綠洲, 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 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 吳哥窟寺坐東朝西。 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

橫穿護城河, 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 過西大門, 又一條較長的道路, 穿過翠綠的草地, 直達寺廟的西大門。 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 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 如骰子五點梅花, 其中四個寶塔較小, 排四隅, 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 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佈局相似, 但五塔的間距寬闊, 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遊遊廊, 此外, 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回廊環繞, 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

那裡的臺階陡峭, 需要手腳並用地爬上去。 這寓意著人們到達天堂需要經歷許多艱辛。 只有一條建了扶手, 因為在殖民時期有一位官員的夫人就是從這個樓梯摔下去世。 吳哥窟的護城河呈長方形如口字, 東西方向長1500米, 南北方向長1350米,

全長5700米;河面寬190米。 護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圍欄圍繞。 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吳哥窟西門、東門;東堤是一道土堤, 西堤長200米, 寬12米, 上鋪砂岩版, 古時西堤是裹金的。 護城河內岸留開一道30米寬的空地, 圍繞吳哥寺的紅土石長方圍牆。 圍牆東西方向長1025米, 南北方向闊802米, 高4.5米。 圍牆正面中段是230米長的柱廊, 中間樹立三座塔門。 正中的一座塔門, 是吳哥窟的山門, 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簷雙排石柱畫廊連通。

畫廊外側石柱頂部的天花板, 裝飾著蓮花和玫瑰花圖案。 各塔門都有縱通道、橫通道, 交叉成十字形, 縱通道以出入寺院, 橫通道以遊覽畫廊。 此三座塔門的縱通道特別寬闊, 可容大象通過, 又名象門。 三座塔門的頂部塔冠,

雖已殘缺不全, 但正中的一座, 恰好比左右兩座高些, 仍然像一個山字形, 多少保留著原來比例, 和吳哥窟頂層正面看的三座寶塔相呼應。 圍牆的其他三面的塔門, 較小和簡單, 而且只有小徑可通, 很少人去。 南塔門之下供奉一尊毗濕奴雕像。 蘇耶跋摩二世在位時, 這尊毗濕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吳哥寺頂層神庵內, 在吳哥寺改宗佛教後, 由頂層神庵請來此地守護。 畫廊內側(東側)是石壁, 間以葫蘆欞窗。 畫廊壁朝西的一面飾以舞女浮雕;畫廊壁朝東的一面, 裝飾著跳舞或騎獸武士和飛天女神。

此行第六天(1223)清晨四點多就起床, 前往小吳哥看日出。 在寺廟的荷塘邊, 幾千遊客等候太陽的升起, 但天空不作美, 靜候了一個多小時,

未見太陽光臨, 但感受了吳哥之美。 歷史上吳哥幾度陷落, 飽經戰火的城市也多次重建。 從九世紀中期開始, 吳哥成為王朝首都, 幾個世紀屢經興廢, 一直保持著興旺。 直到泰族強盛, 迫於近敵壓力, 1434年索裡約波遷都去到百囊奔, 也就是現在的金邊, 少了帝王臣民的吳哥城, 漸趨沒落, 掩身亂草枯木, 成為熱帶叢林裡的傳說。

吳哥被重新發現, 是偶然中的必然, 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 為了尋找熱帶動物標本, 來到柬埔寨的原始森林, 他的砍刀劈開了藤蘿, 精美石雕展現在眼前。 亨利.穆奧將發現吳哥的故事, 記載於他的遊記《暹羅柬埔寨老撾諸王國旅行記》中, 稱吳哥建築廟宇宏偉, 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下的一切,

走出森森吳哥廟宇, 重返人間, 刹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 如此評價頓讓世人側目, 於是曾經的笑料《真臘風土記》, 成為歐洲文化界的熱點。

一早看到吳哥的倒影, 柬埔寨的國旗就是吳哥寺。

在寺廟的荷塘邊, 幾千遊客等候太陽的升起, 但天空不作美, 靜候了一個多小時, 未見太陽光臨, 但感受了吳哥之美。

在寺廟的荷塘邊, 幾千遊客等候太陽的升起, 但天空不作美, 靜候了一個多小時, 未見太陽光臨, 但感受了吳哥之美。

從藏經樓往外拍攝

寺廟內路邊的藏經樓

寺廟內路邊的藏經樓

在寺廟的荷塘邊, 幾千遊客等候太陽的升起, 但天空不作美, 靜候了一個多小時, 未見太陽光臨, 但感受了吳哥之美。

吳哥窟的護城河呈長方形如口字, 東西方向長1500米,南北方向長1350米,全長5700米;河面寬190米。護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圍欄圍繞。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吳哥窟西門、東門;東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長200米,寬12米,上鋪砂岩版,古時西堤是裹金的。護城河內岸留開一道30米寬的空地,圍繞吳哥寺的紅土石長方圍牆。圍牆東西方向長1025米,南北方向闊802米,高4.5米。圍牆正面中段是230米長的柱廊,中間樹立三座塔門。

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簷雙排石柱畫廊連通。畫廊外側(西側)石柱頂部的天花板,裝飾著蓮花和玫瑰花圖案。各塔門都有縱通道、橫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縱通道以出入寺院,橫通道以遊覽畫廊。此三座塔門的縱通道特別寬闊,可容大象通過,又名象門。三座塔門的頂部塔冠,雖已殘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兩座高些,仍然像一個山字形,多少保留著原來比例,和吳哥窟頂層正面看的三座寶塔相呼應。圍牆的其他三面的塔門,較小和簡單,而且只有小徑可通,很少人去。南塔門之下供奉一尊毗濕奴雕像。蘇耶跋摩二世在位時,這尊毗濕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吳哥寺頂層神庵內,在吳哥寺改宗佛教後,由頂層神庵請來此地守護。畫廊內側(東側)是石壁,間以葫蘆欞窗。畫廊壁朝西的一面飾以舞女浮雕;畫廊壁朝東的一面,裝飾著跳舞或騎獸武士和飛天女神。

護城河

200米長的石板路

送上一張全團在吳哥窟的合影。

當天第二次來到小吳哥

沿著石板橋跨過190米寬的護城河,由西門進入吳哥寺。外院牆西面的中段為一條200多米長的長廊,雖然是週邊建築,但同樣裝飾著浮雕。正中的門樓內有一座3米多高的毗濕奴雕像。外院與內院的正門間有一條寬闊的青石板路相連,石板路的兩側有半人高的石欄杆,走到盡頭時你會發現這是七頭神蛇納迦(Naga)的身體。道路兩側廣闊的空地上曾經佈滿了平民居住的草木房屋,現在已經毫無蹤跡可尋了,只剩下兩座對稱分佈的藏經樓和兩個方形水池。人們喜歡在北側的荷花池前看日出,因為南側的通常沒有水。

吳哥寺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建築,主殿占地4萬平方米,主塔高6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吳哥寺遵循金剛寶座塔形式,三層平臺上聳立 著五座蓮花塔,整座建築充滿向心力和向上的動勢。根據印度教的傳統,寺廟越高越好,最好能建在山頂上(如巴肯山),像吳哥寺這樣建在平地上,就要造一座盡 可能高的高臺。巴戎寺同樣屬於這種“人造山”形式。 吳哥寺的牆壁上佈滿了精美的浮雕,使得整座建築更為華麗。底層雕塑以連環畫的形式講述印度教神話故事。二層以各種宗教圖案為主,跳舞的仙女阿卜娑羅的形象是遊客最喜歡合影的明星。吳哥窟的各個寺廟內有數千個阿卜娑羅雕像,其中吳哥寺和女王宮數量最多,雕塑也最精美。

進入內院,就來到吳哥窟建築的主體部分,眼前是三層的平臺。 第一層的須彌座由砂岩石壘成,高出地面約3米;須彌座之上,有高3米許的回廊,圍繞吳哥寺如口字。 回廊長方形,南北方向長190米,東西方向長220米。回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門和八座廊門,四隅各一座塔門,正西、正東各三座廊門,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門。塔門和廊門有內、外二石階,可通第一層內院、寺廟外院。回廊的內側牆壁既是寺的外牆兼巨型畫廊。回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回廊的二重簷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

第二層台基又高出第一層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長方形回廊,東西方向長約115米,南北方向寬約100米。回廊沒有石柱,也沒有偏廊,兩壁分佈豎葫蘆欞窗,間以天神浮雕。回廊共有十座廊門,四隅各一,東南北各一,西邊三座。每座廊門有內外二石階,下通第一圍囿內院,內通第二圍囿內院。西邊的三座廊門,通第一圍囿的田字閣。第二層回廊四角的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九層寶塔只剩二三層。第二圍囿內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經閣。兩座藏經閣之間由一個十字形陽臺的南北道相連,陽臺的東西道連接第二層回廊的西門和第三層回廊的西門。這個十字陽臺也是後人添加的。

寺廟的第三層台基,即最內和最高層台基,稱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層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臺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十二道臺階都十分陡峭,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象徵登天之艱辛。臺階之上的田字形重簷畫廊,60米見方,上立五座寶塔,四隅各一塔門,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頂離地65米,主塔比四個角塔高大;五座寶塔,排成五點梅花式。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最初四通,中供毗濕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中供佛像。各塔門之間,塔門與主塔之間,由田字畫廊相連。田字畫廊由回廊和十字遊廊組成,回廊分主廊和偏廊兩部分,主廊靠外的牆壁分佈著豎葫蘆欞窗,在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基點則分佈長方形無欄窗。

主廊的內側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頂,偏廊內側排列立柱,半拱頂高三米。十字遊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頂,二半拱頂,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頂和半拱頂上鋪陶瓦。畫廊頂部的天花板刻獅頭蛇像,畫廊和神龕入口有佈滿雕飾的門楣和三角牆。回廊東南西北四邊的正中各有廊門,每廊門有臺階下通第二層;回廊四隅的塔門,各有二道臺階下通第二層。第三層:呈正方形,邊長75米。這是神廟的最高層,四座小塔拱衛中央主塔,象徵著諸神居住的聖地須彌山。通向主塔的臺階被稱為“天堂階梯”,高13米,幾乎與地面垂直,攀登時必須手腳並用。1973年,一名法國女遊客在攀登中失足跌落致死,她的丈夫悲痛之余捐資在西面臺階一側修造了扶手。從此這一側階梯也被稱作“愛情階梯”。

這是中央主塔,四個方位拍了四張。

周邊的四座寶塔圍著中心塔座,排成五點梅花式,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中供眥濕奴一尊,後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供佛像。四座小塔拱衛中央主塔,象徵著諸神居住的聖山地須彌山。

這是中央主塔,四個方位拍了四張。

這是中央主塔,四個方位拍了四張。

這是中央主塔,四個方位拍了四張。

吳哥窟佈局十分均稱,富有節奏。吳哥窟建築群,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準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也對稱的分佈在兩邊。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的兩種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90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90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五座寶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對稱效果,四面八方地重複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畫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餘,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余米,繞寺一周。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鐘方向,西畫廊展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擊敗羅刹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場面,和摩訶婆羅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戰爭的故事。決戰俱盧之野-黑天舉起牛增山-猴王波林之死-。 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歷史有關,其中一幅描繪蘇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後手靠著寶座扶手,左右侍從各二,手執長扇,為王扇風,身後還有宮女,手持巨型蠟燭,白日點燃。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小吳哥全景圖

以後二十多張小吳哥的照片來自網路,表達吳哥窟美麗的瞬間,供大家流覽,也謝謝拍攝者。

以後多張小吳哥的照片來自網路,表達吳哥窟美麗的瞬間,供大家流覽,也謝謝拍攝者。

以後多張小吳哥的照片來自網路,表達吳哥窟美麗的瞬間,供大家流覽,也謝謝拍攝者。

以後多張小吳哥的照片來自網路,表達吳哥窟美麗的瞬間,供大家流覽,也謝謝拍攝者。

還有一張吳哥窟三日遊的門票,門票用彩打列印,不是很清晰。

東西方向長1500米,南北方向長1350米,全長5700米;河面寬190米。護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圍欄圍繞。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吳哥窟西門、東門;東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長200米,寬12米,上鋪砂岩版,古時西堤是裹金的。護城河內岸留開一道30米寬的空地,圍繞吳哥寺的紅土石長方圍牆。圍牆東西方向長1025米,南北方向闊802米,高4.5米。圍牆正面中段是230米長的柱廊,中間樹立三座塔門。

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簷雙排石柱畫廊連通。畫廊外側(西側)石柱頂部的天花板,裝飾著蓮花和玫瑰花圖案。各塔門都有縱通道、橫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縱通道以出入寺院,橫通道以遊覽畫廊。此三座塔門的縱通道特別寬闊,可容大象通過,又名象門。三座塔門的頂部塔冠,雖已殘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兩座高些,仍然像一個山字形,多少保留著原來比例,和吳哥窟頂層正面看的三座寶塔相呼應。圍牆的其他三面的塔門,較小和簡單,而且只有小徑可通,很少人去。南塔門之下供奉一尊毗濕奴雕像。蘇耶跋摩二世在位時,這尊毗濕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吳哥寺頂層神庵內,在吳哥寺改宗佛教後,由頂層神庵請來此地守護。畫廊內側(東側)是石壁,間以葫蘆欞窗。畫廊壁朝西的一面飾以舞女浮雕;畫廊壁朝東的一面,裝飾著跳舞或騎獸武士和飛天女神。

護城河

200米長的石板路

送上一張全團在吳哥窟的合影。

當天第二次來到小吳哥

沿著石板橋跨過190米寬的護城河,由西門進入吳哥寺。外院牆西面的中段為一條200多米長的長廊,雖然是週邊建築,但同樣裝飾著浮雕。正中的門樓內有一座3米多高的毗濕奴雕像。外院與內院的正門間有一條寬闊的青石板路相連,石板路的兩側有半人高的石欄杆,走到盡頭時你會發現這是七頭神蛇納迦(Naga)的身體。道路兩側廣闊的空地上曾經佈滿了平民居住的草木房屋,現在已經毫無蹤跡可尋了,只剩下兩座對稱分佈的藏經樓和兩個方形水池。人們喜歡在北側的荷花池前看日出,因為南側的通常沒有水。

吳哥寺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建築,主殿占地4萬平方米,主塔高6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吳哥寺遵循金剛寶座塔形式,三層平臺上聳立 著五座蓮花塔,整座建築充滿向心力和向上的動勢。根據印度教的傳統,寺廟越高越好,最好能建在山頂上(如巴肯山),像吳哥寺這樣建在平地上,就要造一座盡 可能高的高臺。巴戎寺同樣屬於這種“人造山”形式。 吳哥寺的牆壁上佈滿了精美的浮雕,使得整座建築更為華麗。底層雕塑以連環畫的形式講述印度教神話故事。二層以各種宗教圖案為主,跳舞的仙女阿卜娑羅的形象是遊客最喜歡合影的明星。吳哥窟的各個寺廟內有數千個阿卜娑羅雕像,其中吳哥寺和女王宮數量最多,雕塑也最精美。

進入內院,就來到吳哥窟建築的主體部分,眼前是三層的平臺。 第一層的須彌座由砂岩石壘成,高出地面約3米;須彌座之上,有高3米許的回廊,圍繞吳哥寺如口字。 回廊長方形,南北方向長190米,東西方向長220米。回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門和八座廊門,四隅各一座塔門,正西、正東各三座廊門,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門。塔門和廊門有內、外二石階,可通第一層內院、寺廟外院。回廊的內側牆壁既是寺的外牆兼巨型畫廊。回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回廊的二重簷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

第二層台基又高出第一層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長方形回廊,東西方向長約115米,南北方向寬約100米。回廊沒有石柱,也沒有偏廊,兩壁分佈豎葫蘆欞窗,間以天神浮雕。回廊共有十座廊門,四隅各一,東南北各一,西邊三座。每座廊門有內外二石階,下通第一圍囿內院,內通第二圍囿內院。西邊的三座廊門,通第一圍囿的田字閣。第二層回廊四角的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九層寶塔只剩二三層。第二圍囿內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經閣。兩座藏經閣之間由一個十字形陽臺的南北道相連,陽臺的東西道連接第二層回廊的西門和第三層回廊的西門。這個十字陽臺也是後人添加的。

寺廟的第三層台基,即最內和最高層台基,稱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層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臺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十二道臺階都十分陡峭,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象徵登天之艱辛。臺階之上的田字形重簷畫廊,60米見方,上立五座寶塔,四隅各一塔門,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頂離地65米,主塔比四個角塔高大;五座寶塔,排成五點梅花式。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最初四通,中供毗濕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中供佛像。各塔門之間,塔門與主塔之間,由田字畫廊相連。田字畫廊由回廊和十字遊廊組成,回廊分主廊和偏廊兩部分,主廊靠外的牆壁分佈著豎葫蘆欞窗,在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基點則分佈長方形無欄窗。

主廊的內側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頂,偏廊內側排列立柱,半拱頂高三米。十字遊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頂,二半拱頂,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頂和半拱頂上鋪陶瓦。畫廊頂部的天花板刻獅頭蛇像,畫廊和神龕入口有佈滿雕飾的門楣和三角牆。回廊東南西北四邊的正中各有廊門,每廊門有臺階下通第二層;回廊四隅的塔門,各有二道臺階下通第二層。第三層:呈正方形,邊長75米。這是神廟的最高層,四座小塔拱衛中央主塔,象徵著諸神居住的聖地須彌山。通向主塔的臺階被稱為“天堂階梯”,高13米,幾乎與地面垂直,攀登時必須手腳並用。1973年,一名法國女遊客在攀登中失足跌落致死,她的丈夫悲痛之余捐資在西面臺階一側修造了扶手。從此這一側階梯也被稱作“愛情階梯”。

這是中央主塔,四個方位拍了四張。

周邊的四座寶塔圍著中心塔座,排成五點梅花式,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中供眥濕奴一尊,後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供佛像。四座小塔拱衛中央主塔,象徵著諸神居住的聖山地須彌山。

這是中央主塔,四個方位拍了四張。

這是中央主塔,四個方位拍了四張。

這是中央主塔,四個方位拍了四張。

吳哥窟佈局十分均稱,富有節奏。吳哥窟建築群,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準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也對稱的分佈在兩邊。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的兩種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90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90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五座寶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對稱效果,四面八方地重複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畫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餘,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余米,繞寺一周。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鐘方向,西畫廊展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擊敗羅刹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場面,和摩訶婆羅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戰爭的故事。決戰俱盧之野-黑天舉起牛增山-猴王波林之死-。 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歷史有關,其中一幅描繪蘇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後手靠著寶座扶手,左右侍從各二,手執長扇,為王扇風,身後還有宮女,手持巨型蠟燭,白日點燃。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畫廊的石壁內容十分豐富,沿畫廊走了一圈,僅拍數十張照片,想從其他攻略中知曉詳盡的吳哥歷史。

小吳哥全景圖

以後二十多張小吳哥的照片來自網路,表達吳哥窟美麗的瞬間,供大家流覽,也謝謝拍攝者。

以後多張小吳哥的照片來自網路,表達吳哥窟美麗的瞬間,供大家流覽,也謝謝拍攝者。

以後多張小吳哥的照片來自網路,表達吳哥窟美麗的瞬間,供大家流覽,也謝謝拍攝者。

以後多張小吳哥的照片來自網路,表達吳哥窟美麗的瞬間,供大家流覽,也謝謝拍攝者。

還有一張吳哥窟三日遊的門票,門票用彩打列印,不是很清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