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簡單辨別水果是否過量使用膨大劑?

作者:博思行者

目前, 膨大劑已在葡萄、獼猴桃、草莓、聖女果、香瓜等多種水果種植中被廣泛使用。 西瓜“爆炸”引來消費者的強烈關注, 儘管有專家指出膨大劑是經過國家批准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長期的使用實踐證明其對人體無害, 但更多的消費者還是不放心, 不少人質疑膨大劑是否存在濫用風險?化學催熟的瓜果真的對人體無害?

膨大劑到底為何物?

20世紀20~30年代, 國外科學家發現植物體記憶體在微量的天然植物激素如乙烯和赤黴酸等, 具有控制植物生長發育的作用。 到40年代, 開始人工合成類似物的研究,

陸續開發出4-D、抑芽丹等, 逐漸推廣使用。 目前植物生長調節劑已在世界部分國家應用於農林業生產。 中國從生產和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起步較晚。 有專家認為,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這不僅能大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進農產品品質, 而且能增進農作物的抗逆性, 使農業生產省工、節本和高效。 大家今天所說的“膨大劑”屬於植物生長調節劑中的一類。 它具有加速細胞分裂, 促進細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質合成, 提高坐果率和促進果實增大的作用。 常用的有氯吡脲、赤黴酸。 在我國, 氯吡脲主要用在西瓜等園藝作物上, 赤黴酸主要用在柑橘等果類作物上。

膨大劑可能危害神經系統

促使兒童性早熟

有學者認為, 如果讓孩子服用激素促進長高, 我們會說這是揠苗助長, 難道給農作物使用膨大劑促進增產, 就不是揠苗助長?人為地用膨大劑把植物正常的生長給打亂, 讓它長得很高很壯, 是不健康的。 人體的健康跟吃的食品應該是和諧的, 吃的植物健康人才能健康。

但是, 如果食物本身都有各種各樣病體, 那麼這些病體進到人體的環境中, 可能人體消化不了就殘留在體內, 以後會對健康有影響。 不少醫學專家認為, 兒童性早熟原因之一是動、植物中殘留的激素, 反季節蔬菜和水果大部分都是激素催成的, 短期內影響不大, 但長期食用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 使成人內分泌紊亂, 影響人體代謝的平衡, 對兒童的危害更大, 會促使兒童性早熟。 還可能造成兒童腦炎, 發育不良, 癡呆等。 動物實驗存在潛在的影響生殖功能和生長發育作用。 有資料表明, 在我國的西安早就發現過三四歲小孩因吃早熟“激素瓜果”而男孩長鬍子、女孩乳房鼓的性早熟症狀。 在食物鏈中, 瓜果等含有的過量激素在人體內聚積,
還可以通過懷孕婦女傳給胎兒。 此外研究已發現乙烯劑對人的腦和腎有一定損害, 赤黴酸會引起發育紊亂。 另外一份報告稱,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學生物系植物學教授因薩爾警告說, 果菜中含有的過量激素, 聚集在人體內對健康非常有害, 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 造成過敏性疾病, 甚至引發癌症。

膨大劑目前在我國尚無使用和殘留限量標準

市場上銷售的瓜果蔬菜有相當一部分可測到植物生長調節劑, 如杭州采自3個農貿市場的30份豆芽菜, 結果發現:測定的30份樣品中有2份綠豆芽和5份黃豆芽中4—氯苯氧乙酸鈉含量超過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衛生標準1mg/kg, 達到5mg/kg~30mg/kg。 瀋陽市採集了2個超市和3個農貿市場出售的各類水果樣品50份, 乙烯利檢出46份, 總的檢出率為92%。 國產水果42份, 檢出38份, 檢出率為90%。 由於瓜農、果農、菜農為了高額利潤, 存在濫用植物激素, 隨意提高濃度, 隨意更改施用時間等等, 給人類健康帶來很大的風險。 目前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對這些激素已制訂嚴格的農藥殘餘標準。 以氯吡脲為例,日本規定,氯吡脲在香瓜和葡萄中的殘留限量值為0.1PPM;韓國規定,瓜類中氯吡脲的殘留限量值為0.05PPM。在美國,這些植物激素被列為農藥類,要經過嚴格的毒理與健康試驗才能上市,審批權也不是在農業部門而是環保部門。查閱我國有關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規定發現,目前還沒有包括使用限量、殘留限量的國家標準,相關產品說明多借鑒國外標準。而歷次農業部關於農產品的抽檢結果,也沒有生長調節劑的專案和內容。

不能輕言膨大劑對人體無害

疊加效應可能增強毒性。有關專家“膨大劑對人體無害”的表態引來了多方質疑。許多有識之士都認為,許多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問題,立馬毒死人的可能性很小,一般都是十年二十年之後發病。一方面,從歷史看,1985年日本才開始生產膨大劑,上世紀九十年代方引入我國,最近幾年才出現被濫用現象。在如此短的實踐期間,即便膨大劑有副作用,只要其危害不強烈且明顯,恐怕也很難被發現,因而,現在斷言“安全無害”為時尚早。另一方面,目前公眾面臨的是一種“無限疊加”效應,這更使得安全與否充滿了變數。從技術上講,所謂安全標準,一般是考量某一種農作物使用後的殘留對人體是否有害。但現實是,膨大劑早已被廣泛濫用,不僅是西瓜,黃瓜、番茄、草莓、葡萄、聖女果、獼猴桃……瓜果蔬菜幾無倖免。一種食品的殘留危害也許可忽略不計,但當所有入口的食品都有問題時,誰又能保證在經歷這種“無限疊加”之後,不會出現安全上的“質變”呢?

國情不利於膨大劑使用的監管。我國目前現實中很多種植戶不按規定使用膨大劑,而是隨意超量,從而放大了該領域的安全隱患。這一問題看似出在那些違規的種植戶身上,實際上則是由於政府監管不力造成的。而有關部門之所以“監管不力”,很大程度上並非不作為,而是因為面對海量、分散的種植戶無力進行日常監管。倘若從這個角度推斷,當初毫無保留地允許使用膨大劑,很有可能是一個並不適合我國國情的武斷決策。國外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膨大劑是由美國首先研發,日本後來才生產,但到目前,這兩個國家卻執行著截然不同的政策:美國通行,日本嚴禁。美國之所以允許使用,很大一個原因是該國多為大農場,蔬菜瓜果規模種植,有關部門監管方便,能夠保證嚴格按照安全標準來使用;而日本在放行幾年之後又嚴令禁止,則主要是因為該國在實踐中發現,由於國內多為小農場主,分散經營,允許使用之後,政府很難監管其做到不被濫用。我國國情顯然和日本相近,但卻選擇了美國政策,問題自然難以避免。

膨大劑可能對肝腎功能造成潛在危害

對於膨大劑的安全性,有學者還指出,根據動物實驗資料,小白鼠口服急性中毒劑量為每千克體重4918毫克。如果長期接觸可能會引起體內蛋白質紊亂。不過,在通常條件下,膨大劑降解較快,在噴施到植物上24小時後就有60%發生降解。即使進入動物體內後,膨大劑也不會“賴著不走”,實驗小白鼠吃下去的膨大劑,在7天后只有2%存在於體內。從目前的實驗結果看,膨大劑是基本安全的。此外,低劑量膨大劑對肝、腎功能的長期影響仍在進一步研究中。另有專家認為,膨大劑這樣的一些化學製劑如果使用不當的話,在花果中對植物殘留的,對人體還有一些潛在的影響。因為肝臟是人體主要解毒器官,藥物的一些毒物過量會對肝功能產生影響,引起毒物性的肝功能損害。長期食用使用膨大劑的果實,有可能對人體的腎臟造成潛在危害,尤其是對孕婦和兒童等特殊人群,更不宜食用。

如何識別“被催熟”水果

●櫻桃

一看:是不是有開口的情況,雖然膨大劑過量並不是櫻桃開口的唯一原因,但是不買開口櫻桃,在很大程度可以避免買到膨大劑超量的櫻桃。

二嘗:使用膨大劑的櫻桃口感不實成,偏軟,咬開之後果質偏稀鬆,買之前可以嘗一嘗。

●草莓

一看:過量使用膨大劑的草莓個頭超大,外表有不規則凸起,顏色青紅分明,而且能輕易掰開,多為空心。正常草莓個頭如鵪鶉蛋或鴿子蛋大小,也有個別單枝草莓個頭較大,顏色紅豔有光澤、色澤均勻,形若圓心,且果肉結合緊密、水分較多而不易掰開,為實心。

二摸:過量使用膨大劑的草莓,泛青部分摸起來比較硬,發紅的部分摸起來則特別軟,表皮會很薄,輕輕一摸皮就會破,容易壞。正常草莓摸著富有彈性,軟硬適中。

三嘗:膨大劑草莓吃起來寡淡無味,缺少水果的自然清香。而自然長大的草莓則甜中帶酸,滿口自然清香。

●獼猴桃

凡使用膨大劑的獼猴桃,果味變淡,喪失了原有的果香味,會導致獼猴桃外觀變形、品質下降、儲藏期縮短。

●葡萄

市場上的葡萄如果個頭又大又圓,入口口感較差,一般是加入了催紅劑和膨大劑。這種葡萄顏色不均,含糖量少,汁少味淡,長期食用對人體有害。

可以從外觀和口感兩方面辨別。每一顆葡萄顏色都很深而且亮度很好,就很有可能是催熟的。相反,如果一串葡萄中,能區分出熟的和不熟的葡萄,則說明這串葡萄沒有經過催熟。自然成熟的葡萄外皮上會有一層薄薄的白粉,一擦就掉。

●西瓜

一看:超標使用催熟劑、膨大劑和劇毒農藥,西瓜皮上的條紋不均勻,切開後瓜瓤新鮮,但瓜籽卻是癟癟的發白。而自然成熟的西瓜,西瓜籽黑且飽滿。過量使用膨大劑的西瓜容易長成畸形,如兩頭不對稱,中間有凹陷,頭尾膨大等。

二摸:過量使用膨大劑的西瓜,摸起來沒有正常西瓜光滑。

三嘗:正常成熟的瓜甜度達到8度以上,口感很好,過量使用膨大劑的西瓜味道很淡,不怎麼甜,咬起來不沙不爽脆,沒有西瓜的清香味。正常西瓜一般可保存一周以上,而過量使用膨大劑的西瓜,保存上兩三天就開始腐爛變質。

以上鑒別方法僅供參考,不夠完全準確全面。歡迎留言補充或吐槽!

以氯吡脲為例,日本規定,氯吡脲在香瓜和葡萄中的殘留限量值為0.1PPM;韓國規定,瓜類中氯吡脲的殘留限量值為0.05PPM。在美國,這些植物激素被列為農藥類,要經過嚴格的毒理與健康試驗才能上市,審批權也不是在農業部門而是環保部門。查閱我國有關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規定發現,目前還沒有包括使用限量、殘留限量的國家標準,相關產品說明多借鑒國外標準。而歷次農業部關於農產品的抽檢結果,也沒有生長調節劑的專案和內容。

不能輕言膨大劑對人體無害

疊加效應可能增強毒性。有關專家“膨大劑對人體無害”的表態引來了多方質疑。許多有識之士都認為,許多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問題,立馬毒死人的可能性很小,一般都是十年二十年之後發病。一方面,從歷史看,1985年日本才開始生產膨大劑,上世紀九十年代方引入我國,最近幾年才出現被濫用現象。在如此短的實踐期間,即便膨大劑有副作用,只要其危害不強烈且明顯,恐怕也很難被發現,因而,現在斷言“安全無害”為時尚早。另一方面,目前公眾面臨的是一種“無限疊加”效應,這更使得安全與否充滿了變數。從技術上講,所謂安全標準,一般是考量某一種農作物使用後的殘留對人體是否有害。但現實是,膨大劑早已被廣泛濫用,不僅是西瓜,黃瓜、番茄、草莓、葡萄、聖女果、獼猴桃……瓜果蔬菜幾無倖免。一種食品的殘留危害也許可忽略不計,但當所有入口的食品都有問題時,誰又能保證在經歷這種“無限疊加”之後,不會出現安全上的“質變”呢?

國情不利於膨大劑使用的監管。我國目前現實中很多種植戶不按規定使用膨大劑,而是隨意超量,從而放大了該領域的安全隱患。這一問題看似出在那些違規的種植戶身上,實際上則是由於政府監管不力造成的。而有關部門之所以“監管不力”,很大程度上並非不作為,而是因為面對海量、分散的種植戶無力進行日常監管。倘若從這個角度推斷,當初毫無保留地允許使用膨大劑,很有可能是一個並不適合我國國情的武斷決策。國外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膨大劑是由美國首先研發,日本後來才生產,但到目前,這兩個國家卻執行著截然不同的政策:美國通行,日本嚴禁。美國之所以允許使用,很大一個原因是該國多為大農場,蔬菜瓜果規模種植,有關部門監管方便,能夠保證嚴格按照安全標準來使用;而日本在放行幾年之後又嚴令禁止,則主要是因為該國在實踐中發現,由於國內多為小農場主,分散經營,允許使用之後,政府很難監管其做到不被濫用。我國國情顯然和日本相近,但卻選擇了美國政策,問題自然難以避免。

膨大劑可能對肝腎功能造成潛在危害

對於膨大劑的安全性,有學者還指出,根據動物實驗資料,小白鼠口服急性中毒劑量為每千克體重4918毫克。如果長期接觸可能會引起體內蛋白質紊亂。不過,在通常條件下,膨大劑降解較快,在噴施到植物上24小時後就有60%發生降解。即使進入動物體內後,膨大劑也不會“賴著不走”,實驗小白鼠吃下去的膨大劑,在7天后只有2%存在於體內。從目前的實驗結果看,膨大劑是基本安全的。此外,低劑量膨大劑對肝、腎功能的長期影響仍在進一步研究中。另有專家認為,膨大劑這樣的一些化學製劑如果使用不當的話,在花果中對植物殘留的,對人體還有一些潛在的影響。因為肝臟是人體主要解毒器官,藥物的一些毒物過量會對肝功能產生影響,引起毒物性的肝功能損害。長期食用使用膨大劑的果實,有可能對人體的腎臟造成潛在危害,尤其是對孕婦和兒童等特殊人群,更不宜食用。

如何識別“被催熟”水果

●櫻桃

一看:是不是有開口的情況,雖然膨大劑過量並不是櫻桃開口的唯一原因,但是不買開口櫻桃,在很大程度可以避免買到膨大劑超量的櫻桃。

二嘗:使用膨大劑的櫻桃口感不實成,偏軟,咬開之後果質偏稀鬆,買之前可以嘗一嘗。

●草莓

一看:過量使用膨大劑的草莓個頭超大,外表有不規則凸起,顏色青紅分明,而且能輕易掰開,多為空心。正常草莓個頭如鵪鶉蛋或鴿子蛋大小,也有個別單枝草莓個頭較大,顏色紅豔有光澤、色澤均勻,形若圓心,且果肉結合緊密、水分較多而不易掰開,為實心。

二摸:過量使用膨大劑的草莓,泛青部分摸起來比較硬,發紅的部分摸起來則特別軟,表皮會很薄,輕輕一摸皮就會破,容易壞。正常草莓摸著富有彈性,軟硬適中。

三嘗:膨大劑草莓吃起來寡淡無味,缺少水果的自然清香。而自然長大的草莓則甜中帶酸,滿口自然清香。

●獼猴桃

凡使用膨大劑的獼猴桃,果味變淡,喪失了原有的果香味,會導致獼猴桃外觀變形、品質下降、儲藏期縮短。

●葡萄

市場上的葡萄如果個頭又大又圓,入口口感較差,一般是加入了催紅劑和膨大劑。這種葡萄顏色不均,含糖量少,汁少味淡,長期食用對人體有害。

可以從外觀和口感兩方面辨別。每一顆葡萄顏色都很深而且亮度很好,就很有可能是催熟的。相反,如果一串葡萄中,能區分出熟的和不熟的葡萄,則說明這串葡萄沒有經過催熟。自然成熟的葡萄外皮上會有一層薄薄的白粉,一擦就掉。

●西瓜

一看:超標使用催熟劑、膨大劑和劇毒農藥,西瓜皮上的條紋不均勻,切開後瓜瓤新鮮,但瓜籽卻是癟癟的發白。而自然成熟的西瓜,西瓜籽黑且飽滿。過量使用膨大劑的西瓜容易長成畸形,如兩頭不對稱,中間有凹陷,頭尾膨大等。

二摸:過量使用膨大劑的西瓜,摸起來沒有正常西瓜光滑。

三嘗:正常成熟的瓜甜度達到8度以上,口感很好,過量使用膨大劑的西瓜味道很淡,不怎麼甜,咬起來不沙不爽脆,沒有西瓜的清香味。正常西瓜一般可保存一周以上,而過量使用膨大劑的西瓜,保存上兩三天就開始腐爛變質。

以上鑒別方法僅供參考,不夠完全準確全面。歡迎留言補充或吐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